分享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概论5

 钟家台 2014-05-30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简史概论5

6、宋代音系(960――1279

对宋代音系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朱熹的著作《诗集传》,《楚辞集注》等著作中的反切,以及宋词。朱熹虽然是南方人,但是其长期活动于宋廷之中,号称大儒,其著作能在当时就得以广泛流传。而且其反切不同于《切韵》,作为当时宋代语音的代表是可以的,至于宋词,更是无可置疑的。

宋代声韵母都比五代大幅度的减少,而且入声开始模糊,而出现这种大量简化的原因是什么,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是,受到晚唐――五代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是肯定的。例如:全浊声母完全消失,并入其他声母。在下面的声母表可以直观的看到,对比前代,所有的带有“浊”字的发音方式全部消失了。

俗话说“古音重浊”,从宋代开始,由于全浊声母完全消失,汉语语音的“清化”开始大规模进行。直到今天北方方言完全清化,而南方只有客家方言大部分清化和吴方言部分清化。其他南方方言仍然“重浊”,尤其是闽粤语。这就为客家人南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证据。而吴语部分清化,方言学者认为是由于吴语分布地域直接和北方接壤,加上后来南宋朝廷南迁,吴语受到北语影响的原因。可以说,从宋代开始,汉语语音发展进入了“由浊变清”的发展阶段。

1)宋代声母只有21个。

2)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前 舌跟

不送气塞音:帮

送气塞音:滂

鼻音:明 泥娘

边音:来

闪音:日

不送气塞擦音:精 知澄照床

送气塞擦音:清

擦音:非敷奉 心邪 审禅 晓匣

半元音:影喻

宋代韵部只有32个。

阴声 入声 阳声

鱼模 屋烛 冬钟

歌戈

麻蛇豪包皆来 觉药曷结合洽 江阳寒山覃咸

灰堆 物没 庚生闻魂

肖肴 月薛叶业 元仙严盐

尤候 麦得 蒸登真群

支齐 职质缉习 京青侵寻

资思

3)宋代声调

宋代声调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声,但是,-t,-p,-k,这几个入声有逐渐混用的趋势,在宋词中,出现了这几类入声混合压调的情形,这是因为词不同于诗,对押韵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至于是入声混用押韵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还是宋词加剧了入声混用。我个人认为,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部分北方方言和客家方言保留了入声,但是tpk,归作一个混合入声[],而吴语中,tp k,和?都有,正是这一段历史的准确反映。宋代,是后世北方方言中入声逐渐消亡的开端。

7、元代音系(1279――1368

元代语音的研究,主要根据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卓从之《中州音韵》和元曲,在上文方言问题中已经提过,这两人的作品在大都正式刊行,而且元曲的音韵和这两本书完全一致。可见这两本书是极其宝贵的语音学资料。而且,根据史料,北方方言作为一个高度相似的语言共同体被多次提到。可以判定,现代北方方言正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开始与南方方言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而在元代之前,南北方言尽管存在,但彼此差异不大。因此,元代音系,仅指北方音系,而同时期南方音系, 因为相对隔绝,除了融入少量南方少数民族语音之外, 发展缓慢,成为现代南方方言的前身。

1)元代声母:

元代声母共有25个,比宋代有所回升,这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入侵,带来更多声母有直接联系。zi ch sh r 这几个“舌上音”出现了。

2)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后 舌面前 舌跟

不送气塞音:

送气塞音:

鼻音:

边音:

闪音:

不送气塞擦音:

送气塞擦音: 齿 穿

清擦音:

浊擦音:

半元音:

3)元代韵部

元代韵部共有19个,和前代相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最明显的是,属于入声的韵部全部消失,这就导致了北方方言继续清化。

阴声 阳声 阳声-m

鱼模 东钟

歌戈 恒欢

家麻肖豪皆来 江阳寒山 监咸

车遮 先天 廉迁

尤候 庚青真文

齐微 侵寻

支思

4)元代音调

元代音调最明显的是出现了“入派三声”,也就是入声在大幅度的消亡。《中原音韵》和《中州音韵》都直接提到了“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入声作去声”。不过周德清又提到:“入声派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尔。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这就引出了学术界的一个争议:一种看法认为,当时入声在北方方言已经大幅度消亡,仅有少数口语仍然保留着。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入声在当时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是因为当时语音规范仍然是“平上去入”四声,周德清按北方方言写的戏剧严格来说不符合规范。于是周德清在著作中特意写出,作为自己的辩护。

不过,根据学者多方面的拟构,现今留存下来的元代语音资料,确实已经找不到入声的存在的迹象。因此,第二种说法相对可信度比较高。

因此,可以确定,元代北方方言声调只有三个:平声,上声,去声。至于具体阴阳清浊,可以确定的是出现了阴平和阳平之分,但尚不普遍。

而入声基本消失。

另外,元代音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儿化音的大量出现,这一点在元曲中就有大量体现。

8、明清音系(1368――1911

研究明清时期的音韵,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北方方言已经形成,而且随着人口迁移,逐渐取得了汉语使用人口的大多数地位。因此,明清音韵在这里仅指北方方言。学术界对明清音韵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徐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 《康熙字典》内附的《字母切韵要法》,兰茂的《韵略易通》和樊腾凤的《五方元音》。

1)明清声母

明代共有21个声母,清前期减去[v]母,减少为20个,但到了清后期,又增加jq x,增为23个。这一结论的得出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以上提到的韵图,就直接说明了这一点:《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共有21个声母,而《韵略易通》和《五方元音》则只有20个,到了《康熙字典》内附的《字母切韵要法》则变为23个。这也是明清时期音韵研究比较容易的原因,直接的语音资料多。

2)发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尖后 舌面前 舌跟

不送气塞音:

送气塞音:

鼻音:

边音:

闪音:

不送气塞擦音:

送气塞擦音: 穿

清擦音:

浊擦音:

半元音:

与元代相比,明清声部最明显的变化是喉音声母消失。然后,明代见溪两母是舌跟音,到了清就变为jqx的舌面音了。

3)明清韵部

明清时期共有15个韵部,和元代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以-m结尾的韵部消失了。

阴声 阳声

姑苏

梭波

麻沙招遥 怀来江阳

乜邪

由求 灰堆中东人辰

衣旗

居鱼

支思

4)明清音调:

明清音调中,入声在京津一带完全消失,而且,在上述韵图中,首次明确的提到了平声分阴阳(即清浊),称为“阴平”和“阳平”。但是,《康熙字典》中却还声称汉语声调为“平上去入”四声,十分奇怪。但是,查考更多的当时的文人著作,就明白了。原来“平上去入”长期以来是汉语正统音调规范,尽管当时北方方言基本上入声已经不存在了,不过,由于当时的文人还是清楚“平上去入”这一事实的,加上当时京津方言尚未取得官方语言的地位,北方方言的一些次级方言和南方方言还保留有入声。所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取代“平上去入”四声尚不为当时所承认。所以,《康熙字典》还是以“平上去入”为标准四声。

因此,明清时期北方方言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至于南方方言,基本上和现代南方方言一致,保有入声,限于篇幅,在后面再详细谈南方方言。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北方方言开始被称为“官话”,是由于北方方言占据了使用人口的大多数,到南方地区任职的官员,绝大多数操北方方言,因而被南方人称为“官话”,即“官差之话”之意。而且,清代中期鉴于全国方言复杂,曾有过命令,要求官员,士子这两种人必须学习“京语”(即北京话)。不过清政府从未对“官话”的标准读音做过任何修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