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武一脉是田氏家族的“备份”(上中)

 天容万象 2014-05-30

孙武一脉是田氏家族的“备份”(上)

2014-05-29 14:47 阅读(50197)评论(9)
孙武一脉是田氏家族的“备份”(上)
  □    薄文军
  中国古人深谙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量做好备份,防止彻底崩盘。只要有可能,就要留好退路,不去孤注一掷。凡事以稳妥为要,所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那都是在万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下才出的一招险棋。
  在家族的存续和发展问题上,古人同样习惯于这种考量和操作。比如,在农耕时代的一些大家族,往往都会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土地、房产、商铺、作坊,这也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家族成员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这些家族会选拔一定数量的子弟去读书、习武,而在读书的这部分子弟里边,可能会有一部分人通过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最终取得功名,进入仕途。而有一部分识文断字的人,则会最终留在乡村、小镇,成为有文化的乡绅、塾师,甚至有一部分会成为只有消费没有产出的文人墨客。这是家族内部分工的不同,是家族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维系家族安全的一种安排。
  古人当官也好,读书也好,往往不是代表自己来读书、当官的,他们代表的是整个家族。换言之,整个大家庭、大家族交给你的任务就是读书、做官,光宗耀祖、显亲扬名、支撑门户、装点门面。这个官不是你想当就当,不想当就可以不当的。所以在古代,一旦有气节之士想辞官归隐,必然会遇到来自家族内部的重重阻力。很显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家族内部成员看来,你是代表一个家族进入仕途的,必须以家族利益为重,不能只顾及个人的舒服不舒服。
  而即便是选择当官,鉴于方方面面的风险和不可知、不可控因素,古人在选择上也会动些脑筋。尤其在各种政治势力消长博弈的时候,更不能将“宝”全押在某一家身上。只要有足够的人力、人才资源,他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分化风险。这方面最有名的,就是东汉末年的“诸葛三兄弟各事其主”。《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注中,引逸本《吴书》说:“初,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瑾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世说新语》则说:“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事一国,时以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这话在当时并无贬义,只是说三人在才略上有高下之分罢了。
  在三国鼎立的时节,诸葛三兄弟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集团作为效力对象,而且每个人都是忠心耿耿、兢兢业业,谁也不是谁的卧底,谁也不为谁传递消息、通风报信,在事业上几乎是三条没有交叉的平行线。而这种非常磊落的“各事其主”,这种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并不影响他们家族内部的团结和睦。早年诸葛亮无子,诸葛瑾把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他为嗣。尽管后来诸葛亮生下诸葛瞻,但对诸葛乔始终视如己出,严格管教、悉心培养、随军历练,后为驸马都尉。可惜诸葛乔英年早逝,其子诸葛攀仍归诸葛亮一支。再后来,诸葛瑾长子诸葛恪被吴国权臣孙峻杀害,诸葛一门在吴嫡系子孙尽被杀戮。此时,诸葛攀奉家族之命重归本生祖父诸葛瑾一支,以延续其后嗣。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种互做“备份”的储备,在当时的官僚家族内部还是很有意义的。说到孙武,作为齐国田氏的支系子孙,作为一个很有谋略的军事家,在家国内乱的关键时候没有与整个家族同仇敌忾、同生共死,而是选择了远走他乡,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有这种方面的考量。
  发表于2014年5月14日《东营日报》副刊版
孙武一脉是田氏家族的“备份”(中)
□    薄文军
  在没有找到其他更权威的史料印证孙武家世的前提下,我们仍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给出的基本脉络解读孙武的出身。
  “(孙)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不过,即便是这句平铺直叙的简单描述,仍然让我们感觉其中大有蹊跷。所谓“田、鲍四族谋为乱”,指的是春秋末年齐国内部一连串的权力斗争:齐国权臣崔杼杀死了齐庄公姜光;齐国大夫庆封杀死崔杼;田、鲍、高、栾四族共同赶跑了庆封……
  这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内讧确实够乱的。有识之士躲开这种纷争,隐于市朝,以等待时机,建功立业,算得一种大境界;或者干脆回归田园,隐居林泉,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算得一种真割舍。不过,当时的孙武有这种境界、有这份割舍吗?似乎还没有。因为他来到江南之后,并未留恋湖光山色,重拾渔樵耕读,而是很快自觉卷入了姬光与姬僚之间的兄弟相残,以及此后旷日持久的吴楚争霸中。
  由一个乱子里跑出来,主动进入到另一个乱子里;由自己熟悉的斗争环境里跑出来,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斗争环境里。这哪里是在避乱?分明是在“凑热闹”。既然敢于“凑热闹”,为什么不在齐国为父子兵助阵,而去参与一场与个人及其家族毫无利益关系的争斗?孙武行事的这种异常,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设想。一是他肩负家族延续的使命,需要在另一个环境里发展壮大,以防止田氏在齐国内部斗争中彻底崩盘。二是孙武想唱“主角”,宁可另起炉灶,也不愿意在大的阵容中长期担任边缘化的角色。
  关于孙武参与吴国内乱的这份积极主动,我们可以从大家耳熟能详的“进献兵法”和“吴宫演兵”的故事里体现出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足见,《孙子兵法》是孙武谒见吴王阖庐的一份“投名状”。这也充分说明,孙武效力于吴王阖庐,有着很强的主动性。有了伍员的推荐,又有了《孙子兵法》的“书面申请”,阖庐对孙武似乎仍不放心,希望能当场面试一下。而孙武竟然也认同了这种一再考验,真的就在吴宫之内摆开了阵势。
  关于孙武“吴宫演兵”及“斩杀吴王爱姬”的故事,一直都被认为是其赏罚分明的表现。其实仔细分析起来,这个血腥的故事前后有点不对称。本来大家说好只是玩玩的,是表演性的,阵地是虚拟的、将军是虚拟的、队长是虚拟的、兵丁是虚拟的。那么这里边的“赏罚”、“处死”也应该是虚拟的才对。怎么能说着说着就动了真刀真枪呢?这事发生后,不但吴王阖庐感觉索然无味,作为2500多年之后的看客,我们也感觉索然无味。
  不过,在《史记》当中津津乐道的这类假戏真唱、小题大作的故事还有一大把。比如秦国的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再比如孙武的本家田穰苴,为了树立个人威信,借口严肃军纪杀掉监军庄贾的故事。
  发表于2014年5月22日《东营日报》副刊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