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亩田:用IT思维经营有机农业

 老刻刀 2014-05-30

一亩田:用IT思维经营有机农业

20110907日 来源:投资有道 责任编辑:zhangshaoling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有机蔬果供应商面前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依托强势资本最大限度地抢占市场,进而不断引入更多资本,实现企业上市;另一种则是稳扎稳打,逐步扩大规模。一亩田选择的是后者。 

  在辗转了数个有机蔬果供应商之后,最近李傲终于下了决心:选择了一亩田作为家庭有机蔬果的来源。这位曾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金融高管说:“一亩田的操作模式更接近国外,我在家里通过网络就能看到我买的有机蔬果是谁种植的、是在哪块地里种植的、是什么时候从地里采摘下来的。感觉上更放心,质量有保障。” 

  上海有机蔬果行业,尽管从总量上而言仍然小众,但竞争却已经非常激烈。崇明、青浦、浦东等郊区区县几乎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有机蔬菜果田地,且范围动辄就是几百亩乃至上千亩。 

  周边江浙省份的同行还不断利用地利之便对上海市场渗透、冲击。在沪上众多的有机蔬果生产、供应商中,一亩田以其强大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及由此衍生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而颇为别具一格。 

  以家庭客户为主要对象 

  “一亩田创立于2008年,在上海的种植基地主要在崇明,有1000亩左右,目前实际使用300亩左右。”一亩田总经理张桓介绍说:“我们目前田地的年产量在250万斤左右。上海市场有机蔬果家庭客户数量和日均有机蔬果配送量目前一亩田都是最大的。” 

  一般有机蔬果生产商都以饭店、企业等商务客户为主,而要货量少、分布又零散的家庭客户最多只是一个补充。嘉兴“奥运蔬菜种植基地”的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我们只供应饭店。零散的订户一般不接,不然成本太高了。” 

  一亩田却反其道而行。据了解,一亩田的客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家庭客户、企业客户,以及饭店——以家庭客户为主要目标群体,企业客户和饭店作为补充。 

  “上海中产阶级多,海外人士多,对生活质量要求比较高,也更容易接受西方流行的饮食理念,因此家庭客户是上海有机蔬果市场中占比相对较大的一个目标群体,所以一亩田从成立起就以这个群体为主要对象。”张桓介绍。 

  通过自建的配送队伍,一亩田能做到将前一天采摘的有机蔬果在第二天清晨送至客户手中,充分保持了有机蔬果的新鲜,也与这些客户的生活、消费习惯更贴近。 

  蔬果也“IT 

  如何确保农户真正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种植?一亩田的创办者之一,出身于IT行业的张桓找到了他的解决方式:把IT数字化系统引入有机蔬果种植,使得一亩田成为上海首个用IT软件来管理的有机蔬果种植的企业。 

  “IT数字化系统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即透明种植、产品追溯、自由订单和降低种植品种的损耗。”张桓说。 

  通过一亩田的网站,客户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订的有机蔬果是在哪一块田地中种植,可以看到种植蔬果的农民照片和介绍,甚至能了解到自己所订的有机蔬果是在什么时候从田地中采摘下来的。不放心的客户甚至可以亲自到田地里对自己获得的这些信息一一印证。这一模式,让相对混乱、产品质量缺乏信誉度的沪上有机蔬果市场耳目一新。 

  “客户的信任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化系统使得我们对生产可以有效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创业团队没有一个人懂农业,却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的原因。” 张桓说。 

  张桓举例说,一开始一亩田对市场需求什么品种的有机蔬果没有把握,造成了很大浪费。“比如番茄,在上海并不是很受欢迎的品种,实际需求量其实也就几亩,我们一开始却种了十多亩。” 

  但之后,通过数据库不断对顾客订购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上海市场消费习惯逐渐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一亩田也不断对种植品种和数量进行调整,大大降低了由于对市场判断失误而出现的损耗。到如今,数据库提供的下一种植季品种数量预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能与市场实际需求形成一致。 

  另外,数字化系统还让一亩田真正做到了其他有机蔬果供应商很难做到的“自由点单”。由于有机蔬果总体种植量相对偏小,而且各个品种的种植量也不一样,所以沪上市场经营家庭直供的有机蔬果供应商一般是以提供规定品种的“套餐式”为主,客户无法对购买的有机蔬果品种自由选择。 

  “一亩田的订单系统可以实时地反映出待销售的有机蔬果的品种和数量,很少会出现客户下了单才发现这个品种缺货的情况,所以可以做到客户想点什么就点什么,不用担心被强制消费。” 

  “有机并非是产品标准,而是一整套的生产标准。只要严格按照这套标准来操作,生产出的就是有机蔬果。所以IT数字化系统在有机种植领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张桓笑言。 

  不想冲着风投做有机 

  有机蔬果种植,是个富含技术含量的农业项目,因此上海几个著名的有机蔬果供应商,不是台湾过来的农业大学的教师,就是拥有名牌大学EMBA背景。一亩田的创业团队,也是由上海交大的EMBA所组成,汇聚的是多个领域中的精英。 

  强大的创业团队,高端的农业项目,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使沪上有机蔬果供应商往往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 

  在资本目前,上海的有机蔬果供应商出现了两种发展模式。 

  一种是资本化模式经营,依托强势资本,最大限度地抢占市场,进而不断引入更多资本,购买更多的田地种植,最终依托“有机”概念实现企业的上市。另一种则是稳扎稳打,在保障企业未来发展的必须资金的前提下,一步一步逐渐扩大规模。而一亩田无疑选择的是后者。 

  对于公司的这一选择,张桓的解释是:“农业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有机农业同样如此。我们当然也希望引入风投,不过前提是风投必须给公司发展带来技术、资源。但可惜至今没有遇到和我们拥有相似理念的风投。” 

  据其介绍,很多风投都希望立竿见影地出成绩,想签订一个对赌协议,保证一亩田在几年内达成多少市场占有率。而张桓认为,依托大量资本迅速扩张是一个发展方向,但可能会带来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隐患。目前有机食品在客户心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固的产品信誉,并不适合过快地发展。一亩田在上海的1000亩田地发展了3年也仅仅使用了不到1/3,有足够的空间慢慢发展。 

  在一亩田的战略规划中,到外省市拿地种植,更多的是出于丰富有机产品种类的考量。“不同纬度适合不同种类蔬菜的种植。我们初步设想是未来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不同纬度的地区拥有种植基地,分工生产,全国统一运输配送。” 

  张桓强调:“有机并非是产品标准,而是一整套的生产标准,整个生产流程都必须一丝不苟地按照标准操作。对于一亩田来说,发展过快并不是好事,即使田地储备跟得上,但还有有机种子、有机肥料等很多环节,很难保证所有环节都不会出事。” 

  蔬菜家族“族谱” 

  有机蔬菜:在生产和加工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是一类真正源自自然、富含营养、高品质的原生态安全蔬菜。 

  绿色蔬菜:在生产过程中,有限制的使用农药、化肥后,遗留在蔬菜里的农药、化肥遗留物指标低于国家或国际规定的尺度。是入门级的环保型蔬菜。 

  无公害蔬菜:指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安全许可范围内,经无公害食品认定机构认定的蔬菜,是人们平常消费的最低食用尺度。 

  普通蔬菜:普通种植蔬菜施化肥无人监管,无法限量控制,无任何质量安全检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更多热点资讯尽在 三农市场:http://www.gdcct

三个金领捧泥饭碗 建数字化有机农场

三农直通车 www. 责任编辑:yuanrenli 发布时间:2011-09-09

张桓(左)和邱建新在查看茄子结果情况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一亩田”―――中国首家数字化有机农场。两年前,三位创始人丢掉金饭碗,捧起泥饭碗,用一天时间在心里种了一个梦,用两个月时间在崇明种下“一亩田”,用两年时间创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农业模式。如今,农场不仅以稳定价格和优良品质服务上海两万家庭,更有望很快敲定几千万元的融资,带动崇明发展一批有机农户,并在各地复制经验,让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农业在全国生根发芽。 

  一天拍板改行 

  两年前,张桓是一家500强企业年薪上百万的高管。妻子常抱怨买菜麻烦又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勾起了他在崇明父母家门前自己种菜的想法,2008年末,长江隧桥即将通车的消息让这个想法更加强烈。1219时,他拨通了EMBA同学邱建新的电话:“去崇明跑马圈地如何?”邱建新起初有点摸不着头脑,听了解释,一个人琢磨到下午3时,约张桓出来详谈。 

  聊到深夜11时,茶淡了,两人的兴致却愈发高了,又打电话给一直嚷嚷说“老了以后就回陕西老家种地”的EMBA同学高春茂说:“现在你可以提前实现自己的理想了。”高春茂匆匆赶来,把车随手一停便冲进茶馆。仨人聊到凌晨1时,拍板了!从茶馆里出来,高春茂这才看见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的罚单。 

  两年后的今天,这段轶事还常被拿出来打趣,也算是他们改行的一项“成本”。 

  起初不断碰壁 

  第二天,他们来到张桓父母居住的村庄,村支书听说月薪至少几万元的年轻人要来种地,愣是不肯:“种地哪能赚这么多钱?我不能害你们啊!”之后两个月,他们只要看到蔬菜大棚,就去商量租地,最多的一天在岛上驱车600公里。可是,哪怕提出预付一年租金,听到的回答却都差不多。 

  2009年春节前的几天,终于有人被他们“租不到田,就不回去过春节”的决心打动,同意出租几十亩地。有了这个意外转机,差点流产的“种桃种李种春风”理想终在寒冬腊月破冰启航。 

  即使有地,有机种植一开始也并不容易。他们想招揽人才,科技人员担心前途不愿来,愿意来的老农习惯了粗放型的施肥喷药,被种种新规矩弄得束手无策。因为打破常规不使用除草剂,一些来考察的农业部门领导看到田里“杂草丛生”也深感失望。 

  发展势头迅猛 

  经过不断努力,情况很快有了好转。不顾家人诸如“你爷爷是农民,你爸总算不用种地了,你又要当农民”的反对声,他们坚信“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就是最朝阳的产业”,先是又租下300多亩地,几天前再次签下400亩储备土地。 

  两年前,“开心农场”尚是新鲜事物,会员制签约预定全年蔬菜更是几乎闻所未闻,而这正是“一亩田”的独到之处。三位创始人希望,让蔬菜等农业产品能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具有品牌,同时,产销双方直接见面,既能避免中间环节的加价,也增强生产者的责任心和危机感,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理念创新,他们在管理中也注入了许多新思路。例如,地块负责人手里拿的不是镰刀锄头,而是用一台类似于手机的移动终端扫描田间的编号条码,利用IT科技对施种、施肥、浇灌、采摘全过程记录和操控,实现农业的标准化操作。 

  如今,农场已形成稳健的经营模式:对内,有一整套数字化管理;对外,2万名常客和2千名会员打开网页,就能看到自己的“开心菜地”今天收成如何。顾客可以零买,也可签一年期合同,所有蔬菜配送上门。农场根据客户规模,提前锁定相应数量的有机化肥等长期供应商,且无中间环节,所以,菜价全年不变。最近市场菜价大幅上涨,有些甚至超过他们的有机蔬菜,这也使他们更受青睐。 

  不久后,“一亩田”还将为蔬菜贴上电子条码,顾客使用3G摄像手机扫描,就能知道从种子到餐桌的全部生产过程,让过去无法与蔬菜制造商直接打交道的消费者拥有知情权,而这也正是他们投身农业的初衷和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