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管理创新的“锦溪样本”

 州围 2014-05-30

        城市管理其实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头万绪。在“大局出发”与“民生为本”的理念下,如何找到各方的利益共同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近年来,锦溪镇在城镇化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树立城市管理的全新样本。

       ■ “三小车” “堵”与“疏”辩证之治

       “三小车”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顽疾,它影响着城市交通秩序,影响着市容市貌。

       几年前,锦溪街道上一度行驶着400多辆载客“三小车”,现在完全消失。这主要是锦溪镇首先在城市管理中树立了转型的思维,让城市管理跟上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其次,把民本思路贯彻到城市管理之中,让公众利益兼顾特殊群体的利益,让特殊群体的利益向公众利益靠齐。

       锦溪镇首先开展集中整治“三小车”专项行动,由派出所牵头,交巡警中队、城管中队、交管所等部门抽调100多名执法人员,组成联合整治队伍,对全镇区域内重点路段部位采取设卡与巡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集中整治,严查“三小车”违章交通运输、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行为,处以罚款、扣车、拘留等处罚。

       但是单纯的“堵”,必然会出现其他问题,因为取缔之后,车主会考虑到自身收入、买车投入、今后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三小车”的存在,是因为群众有这样的需求,取缔之后,村民和企业职工的出行问题如何解决?镇党委、政府没有将整治简单化,而是更多地从民生角度、民本思路出发,堵疏结合,让整治这个很严肃的词变得“温情脉脉”。

       镇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多数车主的要求,通过市场化运作,对本镇车主的203辆搭棚载客“三小车”和22辆外地牌照三轮载客摩托车实行打包处理,所有车主都获得了相应补偿;在鼓励“三小车”车主自谋出路的同时,政府多渠道为整治后的“三小车”车主寻找就业岗位共130多个,保障了整治工作的平稳进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解决“三小车”整治后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锦溪镇积极与上级交通部门协商,进一步优化公交运营,加快扩容区域公共交通运力,新增10辆迷你公交车,5辆镇域出租车,方便了镇区居民、职工出行。

       随着“三小车”车主的切身问题得到一一解决,区域公交不断投放,全镇道路改造不断拉开,整治取得了得民心、顺民意的结果。

       ■ “拆违” 拆得好才能建得美

       新农村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农村拆违。这项工作的艰巨,一度成为很多基层干部的“心病”。

       锦溪卫星村所属的南邵塌港自然村紧邻锦溪镇中心区域,有79户人家,违章建筑涉及50户人家,面积达到1480平方米。新农村建设之前,这里是一个脏乱差的典型。因为外来租住人口多,违章建筑随处可见;河道、房前屋后垃圾成堆;家禽散养,鸡鸭粪到处都是……

       一间违章建筑,一年就是几千元的出租收入,最多的一户人家搭了5间。工作怎么做?村支部认为,问题的最关键是,党员干部首先要做楷模,要一碗水端平。

       村里成立了由村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资产评估小组,村民自己来算“明白账”。村干部带头拆违,村主任家有两间,当天拆掉;村民兵营长有3间,第二天拆掉。村支部召集自然村的8名党员开会,每家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拆了。接下来,村民代表、组长也主动站到拆迁的前列,一两个月时间,工作完成一大半。

       为了让村民看得到变化,在拆违的同时,改造蓝图张贴到村头最醒目位置;河道全部清淤后,放进清水;驳岸修了800米,每户人家的洗菜码头统一风格;房前屋后的稻草、砖瓦清理一空;废旧船只全部回收,家禽全部进入笼舍;每一户人家还规划出一片绿地,篱笆相互隔离,村里新增绿化4000多平方米;村里还出资建了一个健身场、2个停车场、2个公厕。

       如今,清风吹过,河边树上青枝绿叶,河道中碧水流淌,两岸白墙黛瓦下,一个个农家小院恬静安详,宽敞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每一户家庭,一派新农村的美好景象。

       ■ 流动摊贩 引入“摊贩自治模式”

       无证摊贩的管理一直是城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城管在日常管理中也陷入了“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

       有着1.5万外来人口居住的锦溪镇北管泾村,紧靠锦溪生态产业区邻里中心,周边有着正崴集团、泰逸电子等众多企业。流动摊贩于是大量集聚,给这个村庄带来了若干环境治理难题。

       怎样做才能达到多方满意?城管部门在北管泾疏导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摊位编号、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等“四统一”制度;建立摊贩信息库,由符合条件的摊贩申请,城管、物业审核准入,由城管日常管理考核退出,形成备案、申请、准入、退出机制。有了退出机制,摊贩有了“紧箍咒”,要想继续经营下去,就必须规范经营;考核实行红黄牌制度,每月考核低于80分的摊贩退出,空出的摊位由备案登记的摊贩递补入内经营。同时,城管在每6到8各摊点选一名摊贩负责人进行自治,中队将他们吸纳为城管志愿者,协助队员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疏导点邀请村委会、物业一起参与。

       因为有了相对固定的经营场所,城管与摊贩之间不再上演“猫抓老鼠”的游戏,关系很快得以缓和了;因为摊贩不规范经营,考核低于80分将被责令退出,于是市容秩序变好了,市民投诉也变少了,还多了一个消费选择;城管队员的工作量变少了,更多的精力可以投入到城市管理其他工作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