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怛罗斯之战:彻底改变中亚局势

 小记历史馆 2014-05-31

    首先,我们来看人数的问题。《资治通鉴》卷216载“蕃汉兵三万”;《旧唐书》卷109《李嗣业传》载“兵二万”;《通典》卷185《边防》总序注载“七万众尽没”。《资治通鉴考异》载“蕃汉兵六万”;白寿彝先生认为《通典》著者杜佑之侄杜环亲身参加这次战役,所记之数可靠。姚士鳌先生认为七万人可信,新旧唐书的两万人只是指唐安西汉军。也有人认为七万人不确,如果加上大食的十几万人,怛罗斯城外小平原高地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笔者认为依据杜环参战而认为七万说不太可靠,唐朝的兵团一般以万人为单位,副将李嗣业所说两万人为安西汉军比较可信,但拔汗那、葛罗禄人数难考,且参战的华胡混和兵团并非都是高仙芝从安西首府带出,而是高在远征途中与所调拔汗那、葛罗禄汇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唐代虽说胡汉合同为一家,但仍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此出征时蕃汉必分开各为阵营,且行军打仗纪律严明,杜环很难知道除了汉兵以外的胡兵的人数。因此,他的七万说,很可能正如陈大川,徐磊等人所说的那样是被俘后从喜欢夸大战功的大食人那里听来的。而阿拉伯人记载当时唐军死伤五万人,加之主帅伊步·穆斯林带回撒马尔罕的几千俘虏,中国方面记载高仙芝只带领几千人逃回,这样看来,唐军参战人数为《通鉴考异》的六万人左右基本可信。大食方面的人数一般认为十五万,甚至二十万。事实上,刚刚平叛完毕的阿拉伯正规军不超过五万人,加之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数万突厥人,总共十万人左右,应该不会有太大差错。总之,阿拉伯混合军团的人数远胜于唐军是肯定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新唐书》、《旧唐书》认为大食攻仙芝于怛罗斯城,《资治通鉴》认为是仙芝在该城与大食遇。这样,我们就有必要知道在大战前,究竟是谁占领着这座城,史书记载,怛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新唐书·石国传》“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大食很可能只是答应石国王子派兵驻守怛罗斯城,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怛城不远的撒马尔罕,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一直觊觎东进的阿拉伯人只是一直碍于唐对此的管辖而迟迟未动手,而此时唐与石国发生冲突,进驻怛城便成了难得的机会。但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而且我们知道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一时很难集结,所以一旦大食来攻四镇,很可能会像此前的突骑施一样攻陷安西,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以攻为守,远征大食对于深谙兵法的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最佳手段,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的穆斯林大军匆匆南下,恰好与高仙芝大军相遇在怛罗斯河 ,两军激战五日 ,由于怛罗斯城守兵与南下穆斯林大军合击唐军,兵力过分悬殊,及葛落禄军临阵倒戈,于是大食人和突厥人的联军在那里彻底的打败了中国人。

    关于阿军为何没有乘胜东进,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怛战阿军胜的过于艰难,慑于唐军强大的印象, 不愿东进挑起更大的战争。笔者认为上述原因固然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希望有效的梳理并不稳定的内政而奉行的暂时和平外交政策。实际上,此后,他们对中亚征服不断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所向披靡的大食人从来都不会畏惧战争,因为真主会使他们战胜一切人。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唐军的失败与唐阿双方的兵力悬殊脱不了干系,西方的学者基本持这一观点。但中国的许多学者总是对唐将高仙芝耿耿于怀. 在攻打石国的过程中,世人对高仙芝多有指责,如高仙芝没有信义,屠城,贪财。其实细细分析,这显然有些强词夺理。首先是说高仙芝没有信义,根据是已经和石国国王和谈,却用偷袭。中国兵法历来是兵不厌诈,李靖夜袭阴山,也是凭借和谈麻痹突厥人,而后一举成功,世人多称赞这一壮举,为何高仙芝用这个办法就是没有信义?《资治通鉴》卷211开元三年(715)条记载“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明显是高仙芝为了麻痹石国而用的谋略。然后是说高仙芝屠城,其实这是当时战争的常用手段,比如说开元三年之役,“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传,自已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国皆遣使请降。”为何这个时候没有“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呢?其实所谓的“诸胡怒,连兵攻四镇”只不过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域国家在阿拉伯的控制之下联合进行的一次政治反攻活动,和高仙芝是不是屠城关系并不大。最后是说高仙芝贪财,这一点最为冤枉,兵法有云:“使贪使愚”。高仙芝正是完美的应用了这条兵法,所以他的军队才可以保持如此高的战斗力。大唐名将李靖击灭突厥之后,被人弹劾说“治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俱尽”,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史书记载高仙芝“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很贪财的人。有学者还认为高仙芝就犯了兵家大忌,“深入胡地,后绝援兵”,后方补给不足。其实,李靖当初率三千骑北击突厥,又何尝不是深入胡地,霍去病,追击匈努几千里,甚至到了贝加尔湖,又何来后援?但我认为这恰恰是高仙芝用兵的风格,而且这个距离,还不能算冒险,小勃律之战的危险系数要比之高得多。这不过是喜欢纸上谈兵的幼稚学者对失败的将军的无理取闹。错只错在此役高战败而归,倘若大胜,那么他们的赞誉恐不亚于小勃律一役。此外,学者李方认为高仙芝“以其无藩臣礼”而讨石国,属于过激行为,造成怛战大失人心,与阿拉伯军队相遇一触即溃。其实,这只不过是讨伐石国的一个细枝末节的理由,更重要的是石国的行为已经告诉我们,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石国开始使用这种寻找新的主人的方式来应对来自双方的压力。或者说,高仙芝伐石国不过是给阿拉伯人看罢了,他对石国人的惩罚越重越能震慑阿拉伯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