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梦七星街 白头都乐怀

 谦谦书生 2014-06-01

圆梦七星街 白头都乐怀

(2008-07-22 21:38:06)
标签:

转贴

杂谈

老高18班 胡 坚

  2004年11月28日,原省立一中(现长沙市一中)益阳校友一行十余人,专程访问了抗战时期母校旧址七星街。这些校友都是七、八十岁的白发老人,早上七点半从益阳乘专车出发,晚上9点半才返回,基本上两头摸黑,大家精神抖擞,情绪很高,足见其对母校怀念之深情。
  那天,久雨初晴,风和日丽,遍野菊黄树绿,白楼林立,鸟啼莺歌,大家赏田园风光之美景,话母校沧桑之往事,一路谈笑一路歌,虽山路崎岖,却谈笑风生,精神矍铄。我们经宁乡黄材、龙田直奔涟源,上午11点半平安到达梦寐相思的七星街,在七星街酒家休息就餐。一下车,大家就不顾旅途四个多小时的疲劳,连忙爬上七星桥头眺望。这是新修的一座横跨虎溪河的三孔公路桥。桥头的一石碑刻着“七星桥”三个大字,是原湖南省省长、老校友熊清泉所题,把七星街和新扩建的同心街、同方、梅子塘连成一大片。人来车往,很热闹。这里地势较高,我们南望虎形山,宛似一头黑虎在云雾中隐约腾跃;山下虎溪河依旧像一条玉带似的蜿蜒曲折地在阳光下潋滟发光;北望凤形山像一只凤凰在云海中展翅翱翔。西面的天子山依然像一条青龙,郁郁葱葱地在空中腾舞,相传三国时代的蒋婉就埋葬在那里。大桥的对面山坡上盖了一大片新楼房,据说是湖南涟钢的一个分厂,烟囱林立,白烟袅袅。大家都惊叹:七星街变了,变得老住户也找不到旧居了,变得面貌全非了,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于是,我们请60多岁的酒家老板罗湘辉先生介绍七星街的变化。他是这里的老住户,又在镇上工作过,情况熟,滔滔不绝地谈了七星街三大变化:
  一是厂矿多了,生产发展了,街道扩大了。原来这里没有工厂,现在湖南涟钢在虎溪河畔的梅子塘办起了轧钢分厂,和白云石碎石场,洪湖铁路火车站,新起一大片楼房,有2000多职工;在虎形山麓还办起了洪源机械厂,也有上万的职工。大厂带动小厂和第三产业。镇上办起了石灰矿、小煤矿、建筑公司等十几家镇办企业,有几千职工。加上距这里20来公里的省旅游点湄江风景区开发后,来旅游观光的人日益增多。过去七星街只有“四海春”、“七星食堂”两家小饭店,现在大旅舍、大酒家有10多家,还有许多服务行业。街市繁荣,原老街不够容纳,于是在老街东面修了一条新街,取名同心街,近100家商店,都是高楼大厦,街道也很宽阔。过去七星街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包括仙洞、湘波的七星街镇有八万多人口了,而且还在发展扩大。
  二是交通四通八达了。过去这个大山区,路无三里平,出门靠步行。现在四处通公路,而且是水泥路、柏油路。发出的客运汽车一天有好几班;还有涟钢专线,洪湖铁路通这里,交通方便。
  三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点油灯,现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有彩电、摩托进农家。过去这里是红薯窝,现在都吃白米饭;过去住茅屋,现在都盖了新楼房,千家万户奔小康。罗老板说:“都搭帮改革开放,七星街大变样。耳闻不如目见,你们到处走走看看吧!”
中饭后,我们旧地重游。首先到了欧阳宗祠,这里是当年省立一中的校本部。大家回忆,原来是前后两进的大祠堂,后面有三、四个大厅改作教室和学校办公室。前面正门上面是戏台,戏台两边是两层楼房,一边是部分同学的寝室,另一边是单身老师的卧房。当年老高26班朱 基(前总理)与其弟朱干明同学曾在这个戏台上演过京戏。 基学长唱老生,干明学长饰青衣,唱做传神,获得阵阵掌声。如今人去台拆,面貌全非。欧阳宗祠旧房全部拆了,盖起了新楼房,楼房组成四合院形式,院内场地宽阔,可停汽车,已成为七星街党委、镇政府所在地。正门修的三层楼房,当年戏台两旁的两根抱围大的红柱子犹耸立在大门两边,大家抚摸着大石柱,依依不舍,并以红柱子为背景,合影留念。
  告别欧阳宗祠,我们沿七星街走。这条两、三百米的麻石老街虽已铺成水泥路,基本上保持原貌,还有些土砖和旧木架屋。有的老校友还能辨出这是“四海春”、“七星食堂”旧址;那是“朱记杂货店”、“中药铺”、“罗家理发店”、“肖合身成衣缝纫店”等。虽是在残砖和旧木架中的回忆,却淡得津津有味。那时夜市,小店都燃起了煤油灯或煤气灯,照得满街通亮。炒花生、烤红薯,香满一条街。许多校友深夜加班学习功课,饿了就到这里买只烤红薯或吃碗光头面充饥,算是最美餐,最愉快的享受。
  往事不堪回首。谈笑中,不知不觉地走出老街,到了王氏宗祠前面,这原是周亮枝老师上音乐课和学生开展文娱活动的地方,大家都很怀念这个曾是歌舞排练的地方,想去看看。当地人说:“王氏宗祠已拆,原来房屋已不存在,旧址已改建成七星街邮电所,看不到原来的东西了。”大家只好在王氏宗祠旁边的老七星桥头遥望该祠前面的一片树林话当年。周亮枝老师是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不仅歌教得很好,而且省垣许多学校的歌是他谱曲的。周老师多才多艺,还在这里指导学生排演过《日出》、《雷雨》,教唱过《湄江曲》、《流浪曲》等抗战歌曲。大家都说,省立一中从来是名师荟萃,人才渊薮。大家触景生情地回忆起当年语文老师彭泽陶、数学老师陈鹿苹、汪澹华,英文老师郭昆、张普安,物理老师方奎、化学老师郭琴轩、郭德垂,历史老师钟月秋,地理老师文士员,生物老师方翘楚,音乐美术老师周亮枝,体育老师刘冠东等名师,当时都分散住在校本部附近的农家,大家都想去看望恩师故居:可是这些地方都建成了居民新楼房,找不到旧居了。大家只好在七星街桥头徘徊,赏虎溪清流,看乱石横空,使我想起了当年晨夕都在虎溪河畔散步、朗诵古文和英文的情景,信口而吟曰:“烽烟半壁抗倭狼,桥畔书声送夕阳。”
  过了七星街麻石桥,上一个小坡就到了移风山麓的原星罗寺旧址,一进门就感到旧貌换新颜。原来星罗寺拆迁了,1985年在这修建了七星街中学,有五、六栋教学大楼和宿舍,两千多名学生,操坪很大,环境很优美。在校园左边花园里有一个很雅致的八角纪念亭,亭旁耸立着“省立一中七星街旧址纪念碑”,这是由数十名老校友捐资,七星街镇政府和一中母校主持修建的。大家围观,抄的抄碑文,摄的摄影留念。坐在亭子里,回忆从1938年起到1946年8月,母校在这里办学的峥嵘岁月。时值抗战,家乡沦陷,“半壁烽烟游子恨,读书救国热心肠”。我当时在星罗寺读高中,该寺有三个大殿,安排三个班,有100多名学生在此食宿。每天早晚鸣钟作息,学习很认真,经常点油灯,开夜车。爱国热情都很高,我们办了移风学社,办墙报,宣传抗日救亡。这里叫移风山,因而得名。移风学社社长是我们高18班同学柳晓昂(革命烈士柳直荀之子),我和班上许多同学都参加了学社的活动。写诗文、唱歌,搞得热火朝天。我在亭子里一边回忆,一边情不自禁地哼着《吴歌·星寺钟声》:“星罗寺,代课堂,桥畔书声送夕阳。烽烟半壁名师荟,山寨春风雏凤翔,桃李溢芬芳。”
  大家都想去看看修建于明代的星罗寺乔迁后的情况,于是我们来到移风山半腰新建的星罗寺。寺的气魄很大,有四个大殿,供着如来佛、关公等菩萨。从1985年重修以来,香火不断,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寺里方丈给我们讲了这里百姓很热爱忠义爱国的关公故事:“文革”中破“四旧”,砸菩萨,毁寺庙。有位姓王的农民摸黑夜偷偷地把木雕的关公巨像抬回家,藏在楼上,逃过了此劫。星罗寺重修后,他又把关公像送回来,使忠义爱国之魂永照后代。方丈领我们翻阅了星罗寺保存的老谱,参观了星罗寺古钟,大钟上铸有“国泰民安”四个大字,铸造于明代宣德(朱瞻荃皇帝)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星罗寺的大门坊修得高大雄伟,“星罗寺”三个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们在寺门前合影留念。
  参观星罗寺后,我们访问了师俭园旧址。这里原是女生住所,有四个班,两百多名女生。当时男女生分班,她们大都能歌善舞,人才济济,是开展宣传和文娱乐活动中的骨干力量。这里原有围墙,管理很严。现在围墙拆了,老屋改成了两层楼房的居民住宅,只剩东边残存一角土砖杂屋和一小处柏树,围墙外的稻田和大操场,都盖起新楼,修成了街道,面目全非了。我们本想到师俭园西行约半里的当时住男生的三槐世第去访旧踪。居民说,那里也拆了盖了新楼房,找不到旧踪迹了,我们只好作罢,驱车沿虎溪河踏上归程。
  车慢行,留恋情。我们依依不舍地观赏虎溪两岸风光。傍晚,夕阳和当年一样照耀在虎形山头,荡漾在清沏见底的虎溪河上。往日的茅屋,今日都成了雪白楼房;往日的农舍炊烟,今日变成了高耸长空的工厂,烟囱里放出条条的白丝;往日夏天“浴虎溪,咏而归”的歌声,今天变成了川流不息的汽车马达的轰鸣声。七星街变了,变得更好、更美了。
  大家感叹之时,汽车在虎溪桥头停了,都下车参观虎溪桥。原来的麻石小桥,现在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三孔公路大桥,人来车往,很热闹。对面虎形山,郁郁葱葱;这边桥头山坡上,新修了一栋高大雄伟的“汉寿亭”。我们在虎溪桥头合影,已是黄昏时分,大家挥手高呼:再见吧,七星街!再见吧,虎溪河!乘车巅簸一天,我并不感到疲劳,还乘兴当晚写了一首《圆梦七星街》的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七星重访忆师宗,依旧山川地换容。
          师俭园中林尚绿,欧阳祠里柱犹红。
          钟鸣星寺成新庙,碑耸广庭纪旧踪。
          槐第书声虎溪月,如烟往事笑谈中。
  同游者:老高18班胡坚(83岁),老高22班龚德勋(82岁),老高26班龚石岩(81岁),老初6班李涤湘(76岁),老高32班殷奇志(81岁),新高20班宋名宇(72岁),老高28班蔡寅斌(78岁),老高28班陈乐三(76岁)。
(原载《益阳校友会通迅》 2004年12月31日)

分享:

0

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