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军政,军训,军令分离的实践与得失

 水深流缓 2014-06-02

中国军政,军训,军令分离的实践与得失

   2008-07-03 16:21 星期四
  序
    实践发生在距今640年的明朝。
    只所以拿明朝说事,并非是说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没有相关实践,但都没有明朝的实践完善、持久、更具现代意义。
  
    一、明朝的实践
    明朝的军政系统是列入中央政府序列的兵部,该部设1个部长、2个副部长(后期实际上增加了副部长编制)。内设机构为4个司、1个厅和1个馆:
    1、武选司,负责人事行政工作,包括职务任免、军衔(品级)升降、人员调动、业绩考核、嘉奖授勋等。
    2、武库司,负责后勤管理工作,包括所有军械、军需及其它军用品的监造、管理等(注:兵部不具体管理储备和供应业务,这些业务由工部仓库直接负责)。
    3、职方司,负责军事测绘、军制条令、训练条令、边防事务、士兵管理等工作,兼管军事印鉴(征讨印信)。
    4、车驾司,负责军事交通、运动通信、观通预警、军事仪仗等工作。兼管特种车辆管理与保障(帝王卤簿)。
    5、司务厅,负责协助部首长处理日常军务,并负责办理机关文电运转(哦对了,当时好像还没有电报......)
    6、会同馆,负责外语翻译,外事接待等工作(也许还有情报方面的业务,但官方文件中没写)。
    兵部的附属独立机构有:太仆寺、苑马寺,都是负责马匹养育、训练、管理、供应的。
    由于明朝军人是世袭制,所以没有征兵工作,只有对士兵(及其家庭)的管理,这个工作由职方司兼管了。
    兵部的职责就是从政府角度控制和保障军事系统正常运转,“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明史卷第七十二)。兵部的部领导和各部门领导全部为文职编制,并且现役军官永远不准到兵部任领导职务。比之今天各国国防部的任职要求严厉多了。
  
    明朝的军训系统是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设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高级军官,内设机构只有一个办公室(经历司),下设若干都司和直属卫、所(千户所)。都司实际上是都督府的分部,分驻各省;卫、所则是基本战术部队和行政管理单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旅、营两级建制。
    总的来说,从都督府、都司到基层卫、所的中心任务只有一个:管理和训练兵员。
    由于军政和军训密切相关,所以都司以下单位均受双重领导:训练方面受都督府领导、军政方面受兵部领导,即“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明史卷七十六)。为完成政、训任务,基层部队(指卫、所)主官普遍实行分工负责制:正职抓总,副职有负责训练的(营操、出哨)、有负责后勤的(屯田、军器)、有负责行政的(签书),居然还有常务副职(掌印),此外基层部队的职能部门也比都督府稍多,除办公室(经历司),通常还有军法(断事司、镇抚司)、教育(卫学)等机构或专职人员。
    很显然,卫、所即是军训主体单位,同时也是行政主体单位。训、政在这一级重新得到统一。
    注意,明朝军队在千户所一级是分兵种(或专业)的,如弓矢所、驭象所、军匠所、戈戟所等,通过名字我们大致能猜到他们是干什么的,可惜并非所有卫都由多兵种的所组成,仅亲军卫或担负特种任务的卫,比如锦衣卫、旗手卫才是“诸兵种合成”的,其它多数的卫只有两种所:步兵和骑兵。
  
    最后再看看军令系统,这里不妨直接用《明史》中的说明:“……总兵官,副总兵,并以三等真、署都督及公、侯、伯充之。有大征讨,则挂诸号将军或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印总兵出,既事,纳之。”
    就是说如果有战事,就由指定将领统率配属给他的部队(从各都督府中抽调)出战,战毕,各部队仍归原建制。很明显,总兵就是战时司令官,只管指挥、打仗,别的不管(军队的平时训练、日常行政已分别由都督府和兵部管了)。战时总兵向任命他的皇帝(或内阁)负责,而不是兵部。明朝在实践当中,经常在一些重要地区设置镇守总兵,尽管是长期镇守,但理论上部队和指挥官之间仍是配属关系。
    明朝有名的京师三大营也是典型的军令系统和战时编制,这里又涉及到明朝一个军事特色,即:战时编成的专门化和战时编组的合成化。卫、千户所、百户所都是平时编制、训练编制和行政编制,战时则按营、队、哨重新编成,相当于现在的部队平时设团、营、连,战时则组建集群、战斗群、梯队一样!其合成化之高也是现在人难以想象的:三大营都由若干战兵营(即主战营,在五军营为步兵,在三千营为骑兵,在神枢营则为火枪兵)以及车兵营(战车)、练勇营(工兵)、城守营(炮兵)等组成。
    如果遇到大战事,战区或联合战役的“司令官”通常都是名将或者皇帝亲自担任,这时甚至会成立一个“参谋部”,一般以国防部长或副部长(兵部尚书或侍郎)为“参谋长”。明朝战时司令官并非武官专利,文官也是可以的,只是文官担任司令时不叫总兵,而是叫总督、督师或总制。为保证总督、督师或总制执行公务方便,通常兼带兵部侍郎甚至兵部尚书衔。武官不能到文官部门去任职,文官却能到军队任职,虽然理论上是临时任职,实际可能一直干到退休、另有他任或者殉职、牺牲。明朝当局认为武官擅长战术,而文官则更懂战略(“武擅战而谋不足,文战不足而谋有余”)。
  
    二、得失分析
    明朝这种军政、军训、军令分离体制实际是为了一个治军目标,即:居重驭轻,分权制约和屯田养兵。如果把屯田养兵换个说法叫“军队发展建设”,那么明朝的治军思想和现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治军思想并无二致!
    这种分离体制从政府掌控军队的角度来说,是先进的,从平时管理效益来看,也是先进的,但从发挥军队整体效能上看,却并不怎么样。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军事悖论:一支安全的军队,战斗力肯定受限。反过来如果希望战斗力不受限,则这支军队也十分危险(有可能搞独立、叛乱、颠覆等)。这也是为什么蒙古军队在游牧时期能纵横驰骋、所向披靡,而建国后却行动无力的根本原因——游牧时期它是一支不受外界制约的独立军队,建国后则受到了政府当局的种种制约。同样地,终明一朝,明军也被管得井然有序,始终围绕政治当局的指挥棒转(但战斗效能与建国前比同样大幅下降)。
    军政、军训、军令分离实际上还是官僚、扯皮和腐败的温床,因为要政出多门、环环相依。实行此种体制的国家总是把这种分离描述成各有所专、各司其责,高效运转,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如果对一个有着腐败传统的国家而言,实行此种体制更是致命的,明朝便是最好的证明!就明军体制、装备、兵员、战术而言,都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军队(除了步兵、骑兵,还有庞大火枪兵、炮兵及其它各类专业保障兵力),结果却败给了不怎么先进的农民军和清军,又已知明朝当局是从不妥协和投降的,凭什么就惨败了?
    现代西方军政分离理论总是把军队行政事务提高到足以干扰军事指挥的高度,似乎指挥官一抓行政工作,就无法专心打仗了,其实完全是为政府抓牢军队行政权找的托词,所谓行政无非是管人、管钱、管物,谁控制了这三项,谁才是军队的真正指挥官啊!
    不管怎样,对于一个“国家化”的军队,军政分离算是目前最佳的选择了——总不能让军队强大到随时可能颠覆国家的地步吧。
    对于非国家化军队,有另外的理论和实践,不过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