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名医论脉诊(2)

 雨林修养馆 2014-06-02

  六、涩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迟细涩,往来难,刀刮竹,慢而艰。主病歌涩脉证,久病缠,若亡阳,多自汗,心虚痛,胸腹满,精血伤,尺部见。分部主病歌左寸涩,是心虚,心中悸,或胸痹;左关涩,肝气虚,多喜怒,血散离;左尺涩,精血亏,女子孕,或经闭;右寸涩,肺气虚,气短息,臂难举;右关涩,是脾虚,呕吐逆,食不思;右尺涩,大便秘,少津液,足无力。
  (二)各论 脉象涩脉往来艰涩,好似用刀轻轻地刮竹一样的感觉。如《诊家枢要》中曰:“涩,不滑也,虚细而往来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濒湖脉学》中曰:“细而迟,往来艰,短且散,或一止复来,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脉学刊误》中曰:“脉来蹇涩,细而迟,不能流利圆滑者,涩也。”《脉理求真》中曰:“涩则往来艰涩,动不流利,如雨沾沙,及刀刮竹。”《诊家正眼》中曰:“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非散也。” 相类脉微脉:似有若无,应指细软,细甚稍长,无力欲绝。按之不鼓指,分辨不出在浮还是在沉?如《濒湖脉学》中曰:“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脉理求真》中曰:“微则似有若无,欲绝不绝,指下按之,稍有模糊之象。”
  主证涩脉多主失血亡津,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或因呕吐腹泻而致的脱水等症。此外,精亏血虚,如男子性神经衰弱,遗精,阳痿等。或气滞血瘀,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患者亦可能会出现涩脉。
  (1)亡精:如男子性神经衰弱、遗精、阳痿等有时可见到涩脉。《金匮要略·血痺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濒湖脉学》中曰:“尺为精血俱伤候。”《脉理求真》中曰:“涩为气血俱虚之候,故症多见拘挛麻木,忧郁,失血伤精,厥逆少食等症。”
  (2)亡津失血: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或因呕吐腹泻所致之脱水,均可出现涩脉。如《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诊宗三昧》中曰:“涩脉……良由津血亏少,不能濡润经络。”《濒湖脉学》中曰:“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可见,噎膈反胃伤津时亦可以出现涩脉。
  (3)久病缠身亦多出现涩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义简摩》中曰:“至于虚劳细数而涩,或兼结代,死期可卜。”
  (4)血虚心痛:多见于心肌梗死,心绞痛患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涩则心痛。”《濒湖脉学》中曰:“寸涩心虚痛对胸。”
  (5)妇女初怀孕在二三月时偶可见到涩脉。如《诊宗三昧》中曰:“妇人因胎病而脉涩者,然在二三月时有之,若四月胎血成形之后,必无虚涩之理。”
  (6)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虚血散,胁满肋胀心疼。尺涩,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败,有孕主胎漏。右寸涩,上焦冷痞,气短臂痛。关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尺涩,大便秘,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胫逆冷。”《濒湖脉学》中曰:“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脉学阐微》“涩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涩:心悸气短,胸满痛,心虚怔忡。左关涩:肝虚血少,胸胁胀痛,心烦喜怒,脘满不思食。左尺涩:伤精,月事不调,小腹胀痛。右寸涩:上焦冷痞,气短,臂痛,虚咳自汗。右关涩:脾弱食少,脘满腹胀,消化迟钝。右尺涩:便燥液枯,腹寒足冷。
  (7)兼脉主病:浮涩表虚,沉涩里虚,迟涩血寒,数涩阴竭。治疗法则朱丹溪曰:“涩脉为寒、为湿、为血虚、为污血、为气多,然,亦有病热与实者,涩细而迟。又散,皆不足之象,便以为虚寒,而孟浪用药,宁不误人。若因多怒,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过服补剂,或因表无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凝血,膠固杂揉,脉道阻塞,亦见涩状。若重取至骨,有力且数,验有实证,当作实热可也。又伤寒脉涩为无汗,以阴邪在表,阳气不得发越也。”涩脉亦分寒涩,热涩,枯涩之不同,如呕吐便泄,四肢逆冷,汗出恶寒,苔白不渴,若见涩脉,则属于寒,治宜温中之法。若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见涩脉者,则属于热,治宜清热之法。津亏液枯,骨蒸潮热,失眠盗汗,若见涩脉,则属津枯,治宜生津之法。此三种涩脉,临证时必须仔细分别,方不致有误。如《脉理求真》中曰:“提出寒涩热涩枯涩三种,则看病施治自有主脑。” 脉解涩脉的形成是由于气血虚损所致,即由于失血伤精后而造成的血液减少,或因大量失水伤津,亡阳而致心气微弱,供血不足,血管不充,故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往来艰涩,出现类似歇止而又非止的脉象,即为涩脉。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曰:“涩为血不足。” 此外,若气滞血瘀,以致影响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运行,如腹内癥瘕、包块、血瘀痛经等皆可见到涩脉。其证外显: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舌紫瘀点等。
七、虚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按无力,举之空,浮迟大,是虚形。主病歌虚脉证,阴虚病,精血少,骨中蒸;虚脉见,署伤身,自汗出,或怔忡。分部主病歌左寸虚,血亏因,心动悸,头眩晕;左关虚,肝气伤,筋萎缩,胁痛胀;左尺虚,精血损,骨痿痹,腰酸痛;右寸虚,虚在肺,自汗多,或畏怯;右关虚,脘腹胀,食难化,大便溏;右尺虚,相火衰,腰冷痛,腿难抬。
  (二)各论 脉象举按时皆迟大而无力,似空非空。如《濒湖脉学》中曰:“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又曰:“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脉经》中曰:“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四诊抉微》中曰:“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脉理求真》中曰:“虚则豁然浮大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鸡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三指禅》中曰:“虚脉大而松,迟柔力少充。”
  相类脉 (1)芤脉:浮大而软,中间空两边实,如按葱管状。如《濒湖脉学》中曰:“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中空外实,状如慈葱。”又曰:“中空旁实乃为芤。”《四诊抉微》中曰:“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脉理求真》中曰:“芤则如指着葱,浮取得上面之葱皮,却显弦大、中取减小空中、按之又着下面之葱皮而有根据……,不似虚脉之瞥瞥虚大,按之豁然无力也。”
  (2)微脉:极细而软,按之无力,似有若无,如欲绝。如《四诊抉微》中曰:“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3)弱脉:沉细而软,举之无力,重按乃得。如《濒湖脉学》中曰:“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主证多主血虚。此外,中暑身热或下肢痿痹亦可以出现虚脉。
  (1)血虚、痿痹:多见于贫血及一般虚弱的病人。如《濒湖脉学》中曰:“血不荣心寸口虚”又曰:“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全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四诊抉微》中曰:“左寸虚者,心亏惊悸。”又曰:“左尺得虚,腰膝痿痹。”《脉理求真》中曰:“虚为气血空虚之候。”
  (2)暑热:夏季伤暑身热时可出现虚脉。如《濒湖脉学》中曰:“脉虚身热为伤暑。”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虚者,心亏惊悸,虚在左关,血不营筋,左尺得虚,腰膝痿痹,右寸虚者,自汗喘促,虚在右关,脾寒食滞,右尺得虚,寒证蜂起。”《濒湖脉学》中曰:“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脉学阐微》“虚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虚:心悸气短,惊悸头眩,耳鸣胸闷,心烦热,舌尖红。左关虚:血虚不荣,胁胀痛不适,心烦喜怒,食欲不振,头眩耳鸣等证。左尺虚:腰腿酸痛,下肢痿痹不仁,遗精早泄,月事不调等。右寸虚:自汗咳喘,气短不足以息,虚咳,面色苍白等证。右关虚:脾虚食少,脘满腹胀,消化迟钝,浮肿便溏,气短等。右尺虚:食少便溏,小便清长,少腹胀痛,遗精,月事不调等。
  (4)兼脉主病:浮虚为表虚而自汗出,沉虚为里虚多泄泻,迟虚为虚寒,数虚为虚热,虚而小者,为中阳不振,久病脉虚且微而无神者为逆证,此为元气衰竭之象。如《脉理求真》中曰:“浮而虚者为气衰,沉而虚者为火微,虚而迟者为虚寒,虚而数者为水涸,虚而涩者为血亏,虚而弦者为土衰木盛,虚而尺中微细小为亡血失精,虚而大者为气虚不歙。” 治疗法则虚脉乃脉神不足之象,诸虚证皆可出现虚脉。故治宜补法,切勿泄下。如《脉理求真》中引张仲景曰:“脉虚者不可吐,腹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由此可见,凡出现虚脉的虚证患者,不可以轻易取吐,下之治法。脉解虚脉的脉象是浮而迟大,脉体松软无力,按之似空非空,缓慢无力之象。此由于气弱血亏,心脏衰弱而排血量减少,血管不充而脉搏鼓动无力所致。
  八、实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实有力,润脉形,大而长,浮沉应。主病歌实脉证,邪气盛,或伤食,气血充,脾胃热,腹中痛,尺部实,便不通。分部主病歌左寸实,心热盛,舌强直,咽肿痛;左关实,热在肝,胁肋痛,头目眩;左尺实,膀胱热,少腹痛,小便涩;右寸实,肺经热,痰喘嗽,口中渴;右关实,热在脾,中焦满,倦而噎;右尺实,下焦热,大便难,尿赤涩。
  (二)各论 脉象举按时皆有力,坚实而大。如《濒湖脉学》中曰:“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又曰:“实脉浮沉有力强。”《诊宗三昧》中曰:“实则举按皆强,举指逼逼。”《脉经》中曰:“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幅幅然。”
  相类脉 (1)紧脉:紧如转索而力较大,其脉形没有实脉阔大。如《脉理求真》中曰:“紧则往来劲急,状如转索,虽实不坚。”
  (2)洪脉:洪脉是来盛去衰,似波浪起伏之状,而实脉则是来去皆盛,坚实而力大。如《脉理求真》中曰:“洪脉……,不似实脉之举按逼逼。”《诊家正眼》中曰:“大抵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硬坚,若使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
  (3)牢脉:牢脉的脉象弦硬,实大而长,且沉取乃得,它和实脉的举按有力,浮沉皆得不同。如《脉理求真》中曰:“牢脉……,不似实脉之滑实流利。”
  主证 (1)实证:正气未衰,三焦热盛之实热证多见实脉。如高热、谵语、烦躁不安、肠胃积热、口舌生疮、饮食停滞、运化失常、腹痛中满、呕吐、发狂、气滞疼痛等均可出现实脉。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曰:“邪气盛则实。”《濒湖脉学》中曰:“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脉义简摩》中曰:“沉实有力因饮食七情内伤于脏。”《伤寒论》中曰:“脉实者,宜下之。”《景岳全书》中曰:“里邪实者,沉实有力,因饮食七情,内伤于脏,为胀满,为闭结。”《诊宗三昧》中曰:“若泄而脱血,及新产骤虚,久病虚羸,而得实大之脉,良不易治也。”可见,凡汗后,泻后,失血后,新产后及一切虚损症,如果出现实脉,预后多不良。此外,实脉尚有真假之别,如张介宾曰:“实脉有真假,真实者易治,假实者易误,故必问其所因,而兼察形症……”
  (2)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实者,舌强气壅,口疮咽痛,实在左关,肝火胁痛,左尺得实,便秘腹疼,右寸实者,呕逆咽痛,喘嗽气壅,实在右关,伏阳蒸内,中满气滞,右尺得实,脐痛便难,相火亢逆。”《濒湖脉学》中曰:“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痛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脉学阐微》“实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实:口舌生疮、咽痛、心烦热、舌红、心悸、气壅、头眩痛、舌强。左关实:胁胀痛、脘满腹胀、厌食、心烦、喜怒、头眩痛。左尺实:便秘、腹胀痛、下肢肿痛、尿赤涩、淋痛。右寸实:气短胸满,咽喉干痛、咳逆喘促、有痰。右关实:脘腹胀痛、食少、灼心、舌红、苔黄腻。右尺实:少腹胀痛、小便短赤、经闭带多、大便不畅或干燥。
  (3)兼脉主病:《脉理求真》中曰:“实为中外壅满之象,其在外感而见脉实而浮,则有头痛、发热、恶寒、鼻塞、头肿、肢体疼痛、痈毒等症可察;脉实而沉,则有腹满硬痛等症可察;内伤脉实洪滑,则有诸火,潮热、癥瘕、血瘀、痰饮、腹痛、喘逆等症可察;脉实沉弦,则有诸寒壅滞等症可察。”“……实脉有寒实热实之分,但今人只知病有热实,而不知有寒实,殊为可惜。” 表邪盛者,实兼浮大有力;里邪盛者,实兼沉而有力;火邪盛者,实兼洪滑有力;寒邪盛者,实兼沉紧有力。治疗法则实脉多见于实证患者,由于邪气之盛,故治宜清泄实热,通肠利便之法。临床多选用大承气汤加减以攻其有余。如《诊宗三昧》中曰:“伤寒,阳明病,不大便而脉实,则宜下,下后脉实大,或暴微欲绝,热不止者死。厥阴病,下利脉实者,下之,死。”临床中为了慎重,应以古训为戒。脉解实脉的形成是由于阳气有余,内热郁结,正邪相搏,心脏的排血量增多,脉管充实而扩张,鼓指有力,即为实脉。此外,如果血管硬化的病人所见到的实脉,乃是血管硬化性改变所致,不属实热证。
  九、长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长脉象,分部长,缓中求,脉直长。主病歌 长脉匀,身无恙,长弦硬,气逆上,阳毒病,癫〓象,阳明经,热势旺。分部主病歌左寸长,君火旺,咽干痛,口舌疮;左关长,肝阳亢,头眩晕,胁痛胀;左尺长,奔豚象,少腹满,尿赤黄;右寸长,胸逆满,咳痰多,或气短;右关长,土郁当,不消化,脘满胀;右尺长,相火旺,心烦躁,少腹胀。
  (二)各论 脉象首尾端直,过于本位,脉来和缓。长脉的长度分别超过寸、关、尺每个部位。《濒湖脉学》中曰:“过于本位脉名长。”这里所指的本位即是以寸、关、尺各部位而言。《诊家正眼》中曰:“长脉超超,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有人解释长脉的长度应超过四指以上,上达鱼际,下至尺泽。笔者认为此种说法欠妥,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如《难经·第三难》中曰:“遂上鱼为溢……,遂下尺为复。”但是,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所说的颇有参考价值。如:“旧说过于本位,名为长脉,久久审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过则为溢脉,寸而下过则为关脉,关而上过即属寸脉,关而下过即属尺脉,尺而上过即属关脉,尺而下过即属复脉,由是察之,然则过于本位,理之所必无,而义之所不合也。”
  相类脉 (1)迟脉:一呼吸脉来三次,唯看至数间,长脉是脉体延长而时间并不延长,至数亦不增加或减少,如《脉理求真》中曰:“迟脉则呼吸定息不及四至,举按皆迟。”
  (2)缓脉:缓脉来去徐缓,其脉体并不延长,与长脉的脉体延长有别。如《脉理求真》中曰:“缓则来去和缓,不疾不徐。”
  (3)牢脉:弦大而长,沉取有力,强直搏指,浮中候之不可得。如《濒湖脉学》中曰:“弦长实大牢脉坚,牢位长居沉伏间。”
  (4)弦脉:弦脉的脉象亦是笔直而长,但有似丝弦绷紧之感觉,而长脉的脉形较弦脉阔大。如《脉理求真》中曰:“弦则端直而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濒湖脉学》中曰:“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又曰:“弦来端直似丝弦。”
  主证长脉多主实热证,如肠胃积热,宿食等。此外,癫痫病患者亦可以出现长脉。
  (1)实热证:肠胃中有积热可出现长脉。如《濒湖脉学》中曰:“即是阳明热势深。”《四诊抉微》中曰:“长主有余,气逆火盛。”《诊家正眼》中曰:“长而硬满,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应也。”此外,如三焦热结,躁热烦渴亦可以出现长脉。
  (2)癫痌:阳明热盛,脉来长洪有力,发为癫痌症。如《脉经》中曰:“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濒湖脉学》中曰:“若非阳毒癫痌病。”
  (3)健康无病:和缓之长脉可见于健康无病之人。如《诊家正眼》中曰:“长而和缓,即合春生之气,而为健旺之征。”《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长则气治。”长脉气平表示健康无病的状态。若健康老人两尺沉长滑利,神气充足,多为长寿之征。
  (4)实寒内结、虚寒败象:均可以出现长脉。如由于实寒引起的奔豚、疝气,症见少腹痛急,气逆上窜者,多见长弦之脉象。若形寒怕冷,全身乏力、苔白、脉沉弦长者,为虚寒败象。如《脉义简摩》中曰:“又有形体通长,而其势怠缓,应指无力,全无精神,此为肝脾并至,虚寒之败象也。”
  (5)分布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长者,君火为病;长在左关,木实之殃;左尺见长,奔豚冲競;右寸长者,满逆为定;长在右关,土郁胀闷;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脉学阐微》“长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长:心火燔灼,心烦热,心悸气短、舌疮,咽干痛。左关长:肝阳上亢,头眩心烦,喜怒,胁胀痛,脘满食少。左尺长:少腹胀满作痛,便秘,尿赤淋痛等。右寸长: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咽喉干痛。右关长: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灼心、恶心厌食。右尺长:相火上炎,头眩心烦,少腹胀痛,便燥尿赤。
  6)兼脉主病:浮长外感,阳气亢盛;洪长有力,阳毒内壅;长而滑者,痰热壅盛;长而弦者,肝病胁满;长而牢者,积聚腹痛。治疗法则临床如果见到长脉时,治以苦寒泻火为主,然后根据辨证,分别兼以清肝解毒,消滞豁痰或温阳散寒等。此外,若患者微细之脉,忽兼长脉者,为病将愈之兆。如《脉理求真》中曰:“至于风邪陷阴,脉应微涩,乃于阴脉微细之中,而忽兼有长脉,是为热邪外发,而有将愈之兆矣,又岂可作病进之象乎。” 脉解长脉为阳,实证、热证,新病多见此脉,为有余过盛之象。长脉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热郁结,使血流加速,脉管充实而鼓动搏指有力,此即为病脉;若气血旺盛,百脉通畅,脉来长而和缓,即为平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十、短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短脉象,类如龟,头尾缩,应指回。主病歌短主虚,阳气微,或痰阻,或气滞;头腹痛,两部区,左关短,伤肝气。分部主病歌左寸短,心气损,头部痛,神不宁;左关短,肝郁病,胁胀满,心烦闷;左尺短,少腹痛,经不调,腰酸痛;右寸短,肺气虚,身倦怠,气短息;右关短,为痞积,腹满痛,不思食;右尺短,真阴弱,梦遗精,医难效。
  (二)各论 脉象短脉的长度分别在寸、关、尺三部上短缩,应指而回。脉象虽然十分短缩,但脉跳至数并不增加,亦无类似歇止的现象。如《四诊抉微》中曰:“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布”。《频湖脉学》中曰:“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布”。又曰:“两头缩缩名为短”。前人有云:短脉不足三指之部位。如何梦瑶曰:“不足三指之部位为短”。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不妥,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探讨。如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曰:“殊不知短脉,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此说法颇有参考价值。相类脉 (1)涩脉:往来艰涩,不能流利圆滑,细而迟,短且散。如《脉理求真》中曰:“涩则往来艰涩,动不流利,如雨沾沙,及刀刮竹”《濒湖脉学》中曰:“涩短迟迟细且难”。 (2)动脉:动脉与短脉相似,二者脉象均为短涩之象,但短脉之短缩不满三部,唯尺寸较为明显;而动脉之短缩,其形如豆圆,唯独显见于关部。如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曰:“动脉……,极与短脉相类,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 主证短脉多主气血虚,可见于慢性虚弱性的病人,阳虚与气虚型尤为多见。此外,气滞时亦可能会出现短脉,如肝郁气滞,腹痛痞塞等症。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短则气病”。可见气虚和气滞的病人皆可以出现短脉。 (1)气血虚:短脉多见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尤其是阳虚和气虚者更为多见。如《伤寒论》中曰:“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四诊抉微》中曰:“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在左关,肝气有伤,左尺得短,少腹必痛,右寸短者,肺虚头疼。” (2)气滞:如肝郁痞痛,气滞腹痛等,有时可以出现短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痛。”《诊宗三昧》中曰:“良由胃气阨塞,不能调畅百脉,或因痰气、食积、阻碍气道,所以脉见短涩促结之状。”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短主不及,为气虚证;左寸短者,心神不定;短在左关,肝气有伤;左尺得短,少腹必疼;右寸短者,肺虚头痛;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右尺得短,真心不隆。” 《脉学阐微》“短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短:心悸气短,胸闷失眠,多梦,头眩晕等。左关短:肝气不舒,胁胀满不适,心烦喜怒,脘满食少。左尺短:少腹胀痛,便秘,尿赤涩,月事不调,遗精,腰酸痛。右寸短:面色苍白,身倦神疲,气短头眩。右关短:胃满腹胀,食少纳呆,泛酸嗳腐,消化迟钝。右尺短:少腹冷痛,腰痛,遗精,盗汗,月事不调。 (4)兼脉主病:短而迟为寒积,短而涩为血少,沉而短为痞积。治疗法则《脉理求真》中曰:“短为阳气不接,或中有痰气食积而成。然痰气食积阻碍气道,亦由阳气不力,始见阻塞。故凡见有阻塞之症者,当以通豁之内加以扶气之品,使气治而豁自见矣。若使中无阻塞而脉见短隔,急当用大温补以救垂绝,否则便尔不治矣。”录此仅供参考。脉解短脉是由于心脏排血量不足,使血管内的血液减少而致血流缓慢,或因气滞阻塞于血管之中,阻碍血液的正常运行,因而形成迟细短涩的短脉。
  十一、洪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洪脉大,满指应,来虽盛,去时平。主病歌洪脉象,阳气盛,津液伤,血虚应;健康人,夏多洪,肾阴虚,尺部寻。 分部主病歌左寸洪,心热甚,口舌疮,头胀痛;左关洪,目眩晕,肝经热,胁满痛;左尺洪,阴火盛,肾水亏,或遗精;右寸洪,热炼金,口咽燥,喘不宁;右关洪,胃热因,口中渴,吐频频;右尺洪,兼有力,少腹满,大便结。
  (二)各论 脉象洪脉为浮而有力,脉形极大,且数,但来时虽然力洪,而去时则甚微缓,若波浪起伏之状。如《脉经》中曰:“极大在指下”,《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夏脉如钩……,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濒湖脉学》中曰:“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又曰:“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又如《四诊抉微》中曰:“脉洪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滑伯仁曰:“大而实也,举按有余,来至大而去且长,腾上满指。” 相类脉实脉:浮中沉取皆有力而强,大而长,应指愊愊然。如《脉理求真》中曰:“实则举按皆强,举指逼逼,不似……洪脉之来盛去衰也。” 主证洪脉多主阳盛火亢,有力为实火,无力为虚火。如急性传染病的高热期,症见面红目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二便秘结等。若因失血、脱水出现洪脉时,则为津液缺乏或血液不足的阴虚之候。如《濒湖脉学》中曰:“洪脉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若久病体虚,大失血或新产之后,汗出亡津等,出现洪脉者多为逆证。 (1)阳盛火亢:如《伤寒论》中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血气燔灼之象,属阳明热盛之候,故脉见洪大。如《脉经》中曰:“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亦是对此脉证而言。又如《景岳全书》中曰:“洪脉为阳,凡浮芤实大之属,皆其类也,为血气燔灼,大热之候。”《脉理求真》中曰:“洪为火气燔灼,凡烦渴、狂躁、斑疹、腹胀、头疼、面热、咽干、口疮、痈肿等症,靡不由此曲形。” (2)阳虚:脉见浮洪,且大而无力,可见于虚劳久病,或孤阳泛上,气不归元之候。如《脉义简摩》中曰:“如洪之脉,乃阴虚假热,阳虚暴证,脉虽洪大,按而无力,此不得投以凉剂,致败胃气,又人临死,从阳散而绝者,脉必先见到洪大滑盛,乃真气尽脱于外也,不可不察。”《濒湖脉学》中曰:“肾虚阴火尺中看”又曰:“阴虚泄痢可踌躇”。如《四诊抉微》中引伯仁曰:“大脉浮取若洪而浮,沉取大而无力,为血虚,气不能相入也。”《诊宗三昧》中曰:“若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泻脱元,而见洪盛之脉,尤非所宜。”但凡泄痢、失血、久嗽、痨瘵等症,出现洪脉时,则属脉证不符,正虚邪盛之象,此种脉证的出现往往会使病情发生骤变。即所谓:“大则病进”,“大则为虚”。 (3)正常脉:四季平脉应夏季之正常脉。如《难经·第十五难》中曰:“夏脉微钩曰平”,《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夏胃微钩曰平”,《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脉经》中曰:“夏心火旺,其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濒湖脉学》中曰:“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4)分部主病:《濒湖脉学》中曰:“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脉学阐微》“洪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洪:口苦、心热、心烦、目眩、目赤、口糜、头痛。左关洪:肝热、腹胀、胁满痛、头眩晕、心烦喜怒、失眠、目赤。左尺洪:淋浊、尿赤、尿频、小便赤涩、尿血、腰痛、下肢肿痛等。右寸洪:肺热、胸胀痛、咳嗽、喘逆、气短、痰多、咽痛。右关洪:胃热、脘满胀痛、灼心、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嘈杂。右尺洪:少腹胀满、腰酸痛、便燥、尿血、淋浊。 (5)兼脉主病:洪而有力为实火、洪而无力为虚火,洪大热盛,浮洪表热,虚热,沉洪里热,洪紧胸胀,便难下血,洪滑热痰。治疗法则如李东恒曰:“如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直清阳明而行肌热则脉必和缓。”若疮疡肿痛,气血蕴结,热结不散,肉腐化脓,脉来洪大,治宜清热,消肿,排脓为主,切不可攻下。如《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肠痈者……,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攻下。”此外,凡虚劳、泄泻、失血、致使脉象洪大者,乃阴症为阳所乘,不能按照热性病处理,治宜滋阴、养血、止血、止泻为主,补脾益气即可如《四诊抉微》引盛啓东曰:……凡久嗽久病之人,及失血下痢者,俱忌洪脉”这是形与证不相符合的反常现象、容易发生骤变。如朱丹溪曰:“大,洪之别名,病内伤者,阴症为阳所乘,故脉大,当作虚治。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以邪胜治之,皆病方长之势也。” 脉解洪脉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阳盛火亢,心脏的收缩压增高,排血量增多,血气沸腾,致使脉管扩大。因此,血液的急流冲击血管壁而致使脉搏跳动呈大起大落如波涛之状。当血液向右心房回流时,心脏的舒张压降低,血液的流动呈一时性减慢,脉管壁的弹力亦相对减弱,而且暂时处于空虚状态,故脉来盛去衰。若久病阴虚,失血、新产后所出现的洪脉,是由于脉气不足,虽脉管粗大,但血流量不足,故脉象洪大空虚而无力。
  十二、微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微脉象,最难求,按欲绝,举若无。主病歌脉见微,诸虚候,气血微,汗自流;男见微,形消瘦,女子微,崩带漏。分部主病歌左寸微,心气虚,血虚少,心惊悸;左关微,气虚因,四肢冷,恶寒生;左尺微,劳极形,男伤精,女血崩;右寸微,上焦冷,气短促,痰积胸;右关微,腹满痛,不消化,食难进;右尺微,下焦冷,少腹痛,泄痢频。
  (二)各论 脉象轻取时极细而无力,似有若无,欲绝未绝。如《濒湖脉学》中曰:“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又曰:“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四诊抉微》中曰:“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脉经》中曰:“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诊家枢要》中曰:“微,不显也,依稀微细,若有若无为气血俱虚之候。” 相类脉 (1)细脉:以细小为特征,如丝线之应指,但无微脉之似有若无,欲绝非绝之象。如《脉理求真》中曰:“细则往来如发,而指下显然,凡弱小微濡,皆属细类,不似微脉之微弱模糊也。” (2)弱脉:沉细而无力,轻取则无,重按乃得。《脉理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凡微濡细小,皆属弱类。不似微脉按之欲绝。” (3)濡脉:浮而细软,稍按即无。如《脉理求真》中曰:“濡则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凡虚微细弱,皆属濡类。不似……微脉之微细如丝。” 主证微脉多主亡阳,多见于休克或虚脱的病人;气血虚弱,如虚痨证或崩漏带下等均可以出现微脉。(1)亡阳:多因气血不足,元阳亏损,如休克、虚脱、四肢厥逆、自汗、失精、失血、暴泻等均可以出现微脉。如《景岳全书》中曰:“微脉……乃血气俱虚之候,为畏寒,为恐惧,为怯弱,为少气,为中寒,为胀满,为呕哕,为泄泻,为虚汗,为食不化,为腰腹疼痛,为伤精失血,为眩晕厥逆,此属气血俱虚,而尤为元阳亏损,最是阴寒之候。”《诊宗三昧》中曰:“气口之微,尺中之微,皆属气虚,故所见诸证,在上则为恶寒多汗,少气之患,在下则有失精脱泻少食之虞。”《脉经》中曰:“脉者血气之候,气血既微,则脉亦微矣。”《伤寒论》中曰:“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又曰:“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 此外,有下焦虚寒,下利干呕,脉亦见微者。如《伤寒论》中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倘若阴阳俱虚,四肢厥逆,脉亦见微。如《伤寒论》中曰:“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2)虚痨及妇人崩中漏下证:由于气虚下陷,脾不统血,崩中漏下,日久伤阴,气血,阴阳俱虚,故出现微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引滑伯仁曰:“左寸微,心虚惊怯忧惕,营血不足关微,四肢恶寒拘急,尺微,伤精尿血,女人崩带,右寸微,寒痞,冷痰不化,少气,关微,胃寒气胀,食不化,脾虚噫气,腹痛,尺微,泄泻,脐下冷痛。”《濒湖脉学》中日:“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脉学阐微》“微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微:心气不足,肺虚气弱。左关微:胁满,肢寒,手足拘急。左尺微:男子伤精,女子崩漏。右寸微:胸寒痞痛,冷痰凝结。右关微:脾虚腹胀,食少神倦,腹痛。右尺微:少腹胀满,脐下冷痛。 (4)兼脉主病:浮微阳虚,沉微阴虚,阳微恶寒,阴微发热,微涩亡血,微软自汗,微弦拘急,微数营虚不足,微迟气虚中寒。治疗法则微脉的出现多由于气血两虚、伤精失血所致,故禁用汗、吐、下三法。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曰:“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伤寒论》中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又曰:“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又曰:“脉微而微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又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故微脉之治法宜温阳益气。正如《三指禅》中所曰:“微脉有如无,难容一呼吸,阳微将欲绝,峻补莫踟蹰。” 脉解微脉为气血大虚之候。微脉的形成是由于心力衰竭,或末梢周围循环衰竭,心脏排血量减少,致使脉管细缩,血管壁弹力减弱,即为微脉。如《脉经》中曰:“脉者血气之候,气血既微,则脉亦微矣。”正常人是不会出现微脉的,在心肌梗死的初期,风湿性心肌炎,以及在休克状态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