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山水(专辑)泽希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02

目录

(1)北京曾经是泉城

(2)爨底下

(3)巩华城

(4)古都水韵之父

(5)荷花市场

(6)画眉山下的黑龙潭

(7)汇通祠

(8)金台“曦”照?

(9)灵水古村名木多--张宝贵

(10)密云县新城子

(11)菩提树下的乾坤--孙小楠

(12)清高宗“燕京八景”诗草

(13)水乡北京

(14)燕京八景名称的沿革

(15)一字变更耐人寻味







(1)北京曾经是泉城

一提起泉城,人们自然会想到济南,因济南的72泉名扬天下。

  其实,北京曾经也是泉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地质勘察部门对当时北京的泉水进行了专门的勘察,查明北京的泉水共有1347眼,比济南的泉水竟多出十几倍。诚然,两个城市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可能有所差异,但悬殊的数量之比足以证明早期的北京也是泉城。

  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会有生命的诞生和繁衍。最早的人类文明都诞生于水量充沛的地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是傍水而生,而北京却是傍泉而生。北京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北京是由永定河和潮白河冲积形成的倾斜平原。三四千年前,这片平原就已成型。北京平原底下则是一个充满了孔隙的巨大地下水库,它是距今约300万年前自然形成的。早年的北京,地下水位较高,挖地3尺就有水。老百姓常提到的一种俗名叫井窝子的浅土井就是这种情况。在地势较低的一些地方,干脆就冒出汩汩的清泉来。清泉整日流淌,又形成了河流和湖泊。

  当时的莲花池一带常年有水溢出,树茂草丰,交通便利,又很少受洪水的威胁,一些游牧部落看准这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定居下来。考古证明,这一带最早的水井应在西周以前,可见莲花池历史之悠久。先人们世代在这里耕种、放牧,逐步建立了一座约9平方公里的小城,起名蓟,为燕国的重要城池。公元1153年,蓟城改名为金中都城,城池扩大到22平方公里。1267年元朝在此建大都城后,城的中心才从当年的莲花池迁移到今天的鼓楼一带。此后历代王朝都定都于此,修建了多处皇家园林庙宇,以现成的泉眼和池泽为水源,形成许多人工湖面和形态各异的泉水。北京拥有如此丰富的泉水资源,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是十分罕见的。由于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才会拥有超凡脱俗的北国园林美景。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城市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加之用水大户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北京的地下水每年平均下降1米,造成地下水紧缺和地面沉降。如今,北京的地下水位已从解放初期的5米下降到现在的50米。从上世纪60年代起,人们痛心地发现,北京的泉水水量不断减少,许多名泉逐渐萎缩,直至干枯。西山的泉水众多,水质也好,为历代皇家的御用水源。昆明湖原由西山泉水供给水源,由于泉水全都枯竭,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改由京密引水渠供水。莲花池、玉泉山、黑龙潭泉、昌平龙山泉、房山万佛堂等著名大泉已经相继消失。北京植物园内的樱桃沟泉水虽经有关部门竭力保护,但仍气息奄奄,日渐枯竭。为了保护周边生态,有关部门设法将循环水引上源头,水流倒是变大了,但沟里流淌的已不再是甘泉。

  泉水造就了北京,但使北京得以形成的泉水又消失了,这不免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2)爨底下

近十多年来,在都市现代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中,京西门头沟的“爨底下”之所以开始为人所关注,那是因为“爨底下”现在仍然较好地保存着70余套、500多间明清时代的旧民居——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由一条逶迤蜿蜒、东西走向的村中小巷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爨,正音读作“cuàn”,但有不少文本记作“川”,盖因读音讹误所致。

从汉字源流审视“爨”,在结构上属于“会意”:上边是两手将锅坐在灶台上的样子,下边是双手持火将木柴送进灶口内的形象,表示正在烧火做饭。按照《说文·爨部》:“爨,齐谓之吹爨。臼,象持甑;门,象灶门口;,推林纳火。”本义为烧火做饭。


(3)巩华城

在州1城南二十里,安济、朝宗两水之间,旧名沙河店。明初北征及上陵多驻于此。有文皇帝2行宫,正统时为水所坏。嘉靖十六年三月丁未3,明世宗4驻跸沙河店,礼部尚书严嵩言,此为车驾谒陵之路,南北道里适均,且居庸、白羊近在西北,边防尤切,宜修复行宫,筑城环之,设官戍守。从之。十七年五月5,始于沙河店之东建行宫。十九年正月6城之,名曰巩华。南北径二里,东西径二里。门四。南曰拱京,制如午门;北曰展思,东曰镇辽,西曰威漠。行宫在城之中。其门外浚池约离城六丈五尺,阔二丈,深一丈。先以勋臣若都督守之,二十八年改副总兵,后改守备。国朝设北路捕盗同知驻此。

备注:

1)州:昌平州。

2)文皇帝:即明成祖朱棣。

3)丁未: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即153757

4)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5)十七年五月:嘉靖十七年五月(1538528625/又根据《世宗实录》卷212记载,嘉靖十七年五月癸酉“沙河行宫兴工”——即嘉靖十七年五月初一日(1538528/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814页。

6)十九年正月:嘉靖十九年正月(15402838

补充史料

一、明世宗

(嘉靖十五年三月)丁丑,驾发沙河,驻天寿山行殿。是夜,上召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尚书夏言至行殿,谕曰:“适过沙河一带,居民鲜少,田地茺落,七陵在此,要人守护,卿等如何处之?”[]勋对“宜免护卫军赴京操。”[]言对“宜量移一二可徙者。”皆未当上意。已而[]时对:“昔丘浚曾议京师当设四辅,以临清为南,昌平为北,分蓟州及保定东西,各屯兵一二万以拱护京师。今若于昌平添设一总兵,南卫京师,北护陵寝,更增军马,自然居人稠密。”上曰:“卿等可与户、兵二部酌议以闻。”

嘉靖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1536412

(《世宗实录》卷185/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93页。

二、明世宗钦定巩华城“四门”名称

(嘉靖十九年六月己丑)诏名沙河行宫城楼四门:南“扶京”,北“展思”,东“镇辽”,西“威漠”。

嘉靖十九年六月二十九日(154081

(《世宗实录》卷264/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100页。

三、明世宗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壬申,上谕兵、工二部曰:“昌平州近建沙河城,南卫京师,北护陵寝,实为畿辅保障。前议置将屯兵,缮治营舍,今城役就绪,而诸务未举,其查议酌处以闻。”于是尚书张瓒、甘为霖等请仿南京外守备例,增设守备一员,于侯、伯、都督内推用,令其专驻城,守其本城;千户所,设立千户、百户以下官如制,而请钦定所名。得旨:“所名'奠靖’,余俱如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154293

(《世宗实录》卷264/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100页。

四、明世宗

(嘉靖二十一年八月乙巳),升伸威营坐营都指挥佥事栾檠为署都督佥事,守备沙河城。

嘉靖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1542106

(《世宗实录》卷265/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267页。

五、明世宗

(嘉靖二十八年十月)庚子,天寿山守备太监刘远,请给符验旗牌,如巩华城副总兵胡潭例。兵部言:“潭提督六路之兵,事权重大,例有旗牌。远所辖选卒三千,第与巩华城副总兵督率操守,事体不同,所请难许。”上从部议,报罢。

嘉靖二十八年十月初四日(15491024

(《世宗实录》卷353/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101页。

六、明世宗

(嘉靖二十九年四月戊戌),命西官厅后哨听征参将刘通充副总兵,提督黄花、居庸诸处,守备巩华城。

嘉靖二十九年四月初四日(1550423

(《世宗实录》卷359/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270页。

七、明世宗

(嘉靖二十九年八月癸酉),命……巩华城副总兵赴天寿山。

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二日(1550922

(《世宗实录》卷359/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271页。

八、明世宗

(嘉靖三十年五月庚子),命……巩华城所驻官军曰巩华营,护守陵寝。

嘉靖三十年五月十三日(1551616

(《世宗实录》卷359/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272页。

九、明穆宗

(隆庆元年八月丁亥)调……山西岢岚守备高仲安补巩华城游击将军……

隆庆元年八月初五日(156797

(《穆宗实录》卷11/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288页。

十、明神宗

(万历四年七月)癸卯,改运粮把总顾尚义为巩华城守备。总督杨兆言:“巩华城为谒陵驻跸重地,游击既改驻昌平,所官权轻不便防守,请以尚义往,不妨运务,遇驻跸则游击陈天福亦移巩华城防护。”从之。

万历四年七月十二日(157686

(《神宗实录》卷52/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288页。

 

(嘉靖十六年四月庚申)工部尚书林庭[]昂等议沙河建造行宫,工役重大,宜申命先修山陵大小诸臣兼理本部,仍添设委司属官数人分理其事。从之。

嘉靖十六年四月十二日(1537520

(《世宗实录》卷196/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813页。

 

(嘉靖十六年七月)壬辰,命暂停沙河行宫工,以待丰年。从御史景溱言也。

嘉靖十六年七月十五日(1537820

(《世宗实录》卷202/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814页。

 

(嘉靖十七年五月癸酉)沙河行宫兴工。

嘉靖十七年五月初一日(1538528

(《世宗实录》卷212/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814页。

 

(嘉靖十七年十月)庚戌,工部左郎吴大田等以沙河修建行宫,请筑浚城池护卫。报可。

嘉靖十七年十月初十日(1538111

(《世宗实录》卷217/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815页。

 

(嘉靖十八年五月甲申),复命修筑沙河城工。

嘉靖十八年五月十七日(153963

(《世宗实录》卷224/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6月第1版,第815页。

 

(嘉靖十九年六月丙戌)工部会兵部议言:“今内外并兴工程二十三处……拟兵部照旧分拨官军就工……应用皇穹宇、慈庆宫、沙河行宫……”

嘉靖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1540729


(4)古都水韵之父

古都水韵之父

一、京城水利奠基者

郭守敬,字若思,1231年生于河北邢台皇寺镇郭村。正史对他童年的评价是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郭守敬少年时就被祖父送到当时的一代传奇人物刘秉忠门下学习。刘秉忠是元大都(今北京)的规划者,他和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了郭守敬,称赞他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于是,郭守敬被任命为都水监,提举诸路河渠。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的第一条水利建议是引玉泉山水入积水潭解决大都到通州漕运缺水问题。后来,郭守敬还开凿金水河引玉泉山水至大内皇宫,入太液池。这是一条既供给皇家饮用,又补充园林景观用水的专用供水道,积水潭和太液池所形成的平民水面和皇家水面与被萧墙隔离的前朝、后市相互呼应的格局,强化了大都城的分区特色。

为继续解决漕运及灌溉水源问题,郭守敬引浑河(今永定河)水入运河,为建设元大都运送西山木石和发展灌溉农田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浑河泥沙过多,淤塞航道,漕运供水效果较差,这条河道只运行了32年。暂时的挫折并没有打消郭守敬的引水通航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创造力,引白浮清泉代替浑河黄水,在大都和通州之间开凿河道,实现了南北大运河从元大都到杭州城的贯通。那时,南方来的运粮船能够直抵大都城内积水潭码头,积水潭水面上舳舻蔽水,呈现出运输发达、商业繁荣、经济兴旺的景象。忽必烈大喜,将工程命名为通惠河。

郭守敬解决了元大都的供水、漕运和灌溉水源等问题,建成了服务于元大都各种功能的、完整的河湖水道系统,使元大都成为独具风格的街市建筑与水风貌完美结合的都城。这些工程沿用数百年,有些河道、闸坝甚至保存至今。特别是为解决水位落差,在通惠河上设立了24座闸坝,这个创举性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在如巴拿马运河和三峡工程的船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郭守敬中年的一段时间,还与天文历法打起了交道。他主持制定了历史上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他主持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纬度测量;他创制了历史上最早的大赤道仪———简仪;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自鸣报时钟———大明殿灯漏;他首次以科学考察为目的探寻黄河之源,并在大地测量中首次运用了海拔这个概念原理。

汇通祠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座空中阁楼,坐落在北京老城西北角的一潭碧波之畔,在它的脚下有一道水渠、一闸水关,将玉泉山活水引入海子,为古都注入了汩汩的生机和活力。在古都北京的水利史上,郭守敬的贡献卓著,他的调水举措化解了元大都缺水的窘迫,并使通惠河及南北大运河的贯通得以实现。后人曾在此修镇水观音庵。乾隆二十六年,庙宇重修,将名称从镇水观音庵改为汇通祠,汇是融会,通是贯通,不再靠,而是主动地疏导。这是后来人思维的飞跃,依托的却是郭守敬一辈智慧创下的福祉。

二、缅怀先贤有胜迹

元朝朝廷官员的退休年龄是70岁,郭守敬73岁递交了告老还乡的奏折,但没被批准,皇帝下旨说像他这样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没有退休年龄,这种意味有点像现今的科学院院士。但岁月不饶人,毕竟东流去,郭守敬渐渐地在无声无息中隐去,怀着平静的心态,进入老境。1316年,86岁的郭守敬去世了,死后归葬邢台故里。今日邢台市区内建有郭守敬小学、郭守敬中学、郭守敬职专、郭守敬大街,邢台周围也有许多与郭姓相关的村庄,比如南大郭、北大郭、西小郭、东郭村等。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就坐落在汇通祠内。1976年修建地铁时,为通涵洞拆毁了古建筑汇通祠。1988年在原址处新建了仿古建筑———汇通祠,并开辟为郭守敬纪念馆。步入园中,建筑格调素雅简约,小径蜿蜒,假山叠石,错落有致,登高远望,可见清水悠悠,小桥卧波。仿古的四合院纪念馆分为三个展厅,陈列着元大都时通惠河引水工程的模型,以及郭守敬的生平与著作、天文仪器、水利设计模型、粮船铁锚和有关书籍。

今年是通惠河开通712周年,北京、邢台为纪念先贤,开启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428,由邢台人民建造并送至首都北京的郭守敬铜像矗立仪式在西海岸边举行。塑像为青铜质,高3.2,重2.5吨,为郭守敬62岁设计北京水系时的形象。铜像坐北朝南,放置于距岸边5远的正方形混凝土基座上。它四面环水,临于西海水面最宽阔处,人物形象神采奕奕,左手握图纸,右手指向前方,展示了郭守敬亲临现场指挥民工兴修水利的风采。在临近塑像的岸边,还横卧着一块巨型随形石,上面记载着郭守敬生平。这座铜像体现了科学、智慧和实践的精神,呈现出运筹帷幄、韬略在胸、胜券在握的气势,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现代启示感,它为美丽幽静的什刹海又增添一处人文景观。

三、憧憬之梦今将圆

700多年前,郭守敬曾提出过在护城河上行环城舟楫的美好憧憬,今天这一设想即将实现。近年来,北京陆续进行了六海清淤和筒子河、长河、南护城河的治理,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广源闸等水文物和长河观柳景观得到完整保护,西直门转河得以恢复,绝迹百年的游船重新出现水面,北护城河、亮马河正在治理并准备与通惠河连通,三环碧水绕京城的局面即将实现。

郭守敬的思想、经验以及留下的水利工程遗迹,已成为古都最具特色的水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后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郭守敬的敬仰和纪念。在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郭守敬山;太阳系里一颗小行星也被命名为郭守敬星

从汇通祠到郭守敬纪念馆再到郭守敬铜像的矗立,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人文荟萃,集百家之大成的地方,能有如此清晰的传承和延续性,足以证明这位科学先贤对今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5)荷花市场

北海公园北门外,什刹前海西岸,有一条南北向的长堤。从前,每年旧历五月初五开始,至七月十五为止,是市场营业时间。专营各种应时小吃,以河鲜为主,如鲜菱、鲜藕、鲜杏仁、鲜核桃仁等。凉糕、荷叶粥、莲子粥,还有一些艺人卖艺,颇为热闹。俗称荷花市场

补记:

今北海公园北门外马路对面,有“荷花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历史上,民国年间该处南北向原为一长堤:其西侧原来也是一片水域,俗称“西海”或“西小海”,岸西侧今名“前海西街”;其东侧之水域,即为今什刹前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整治北京城内湖泊,因“西海”多年淤塞而成为“死海”,故填平而改建为体育健身用地——先后修建了“北海体育馆”(今“前海西街”北口路东)、“北京市西城区体育运动学校”(今“前海西街”之“郭沫若故居”对面)、“什刹海游泳池”(今“荷花市场”西侧);而今“荷花市场”西侧房屋占地,原为“什刹海天然游泳场”存衣处和淋浴处以及租赁游泳救生圈处等场所,今“什刹前海”夏天则为“什刹海天然游泳场”(冬天则为“什刹海滑冰场”)。

在解放前之“荷花市场”时的民情风俗,见笔记类京史杂记。


(6)画眉山下的黑龙潭

北京有两座黑龙潭,一座在密云县西北部的群山峻岭中,从公路边步行一小时方可见庐山真面目。另一座黑龙潭在海淀区西北部温泉镇的画眉山下,潭在高不过百米的山冈上,坐西朝东,笔者幼年时曾多次光顾此潭。当年此潭约五十米直径,看不见水从何处溢出,但见潭内浪花翻卷,碧波晶莹,因潭水较深不见潭底,便有了幽深的感觉,黑龙潭便由此而得名。

龙潭的山顶上有一座龙泉寺,由于年代久远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只知道明成化壬辰年(1472年)宪宗朱见深曾到此祈雨,因为灵验,特建立了石碑一座。到了清代康熙与雍正时也曾因天下大旱,无以为计,特到黑龙潭祈雨多次,因为有求必应,皇帝大喜,康熙二十年(1681年)拨重金重修了龙泉寺。乾隆时代,喜欢舞文弄墨的皇帝还为黑龙潭写下了美丽的诗篇,他写道:灵湫神所宅,澄波深且滢;利民功久著,泽物诚斯灵……”

黑龙潭所在的画眉山,因产一种黛石沾水可画眉而得名。在旧时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南有峨眉,北有画眉,这座高不过百米的小山为何如此出名?因为与它山下的一个村子有关,黑龙潭西北边杨家庄,东北边是太舟坞,太舟坞曾名太子坞,它是怎么来的,要从燕王朱棣夺位讲起。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由长孙朱允火文继位,是为建文帝。此时朝内重臣齐泰、黄子澄一些人鉴于北方诸王势力浩大,决定采取削藩的办法来应对。当时一代晋王已死,便由晋王开始废除了一些势力较小的藩王,最后再解决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乃大脚皇后马娘娘所生,此人雄才大略,对朱允火文继位为帝本已不满,今见其以削藩为名夺了众家王侯的兵权和封地,更激起了夺位之心,他于建文元年起兵,经过三年苦战打到了明王朝首都南京,夺取了皇权,然后定都北京,年号永乐,他就是埋葬在十三陵的明成祖朱棣。在朱棣夺位之战中建文帝生死下落不明,有人说他下了南洋,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此人,也有人说建文帝兵败后被俘,被带到北京后就囚禁在离城四十里的画眉山上,并有重兵把守,山下的小村子太子坞经过百年的演变成了太舟坞。

对于黑龙潭的起源,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辽、金时代,当时的京西北这片土地非常贫瘠,荒山上不结百果,秃岭上长不出五谷菜蔬。这件事被东海龙王敖广的小儿子知道了,一天驾着惊雷闪电来到了西山,他看中了风光旖旎的画眉山,就在此安家落户,因为有了黑龙在此,一股清泉便从潭中滚滚流出,使久旱的土地有了水源,当地的庄户人就开始养殖虾蟹,种植稻荷,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可是一天,不知从何方又来了一条小白龙,用武力赶走了黑龙,独霸了龙潭,连泉水也不许从潭中流出,百姓重新陷入困顿之中。这时,潭西北边的杨家庄村来了一个黑脸小伙,他自愿帮助乡亲春种秋收,却不收工钱,转眼两年过去,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到了第三年夏天黑脸小伙要走了,临别时提出要一百个馒头,一百个黑碗,到六月廿四这天一齐送到黑龙潭边,看到黑水扔馒头,看到白水扔黑碗,乡亲们答应了他的请求。到了农历六月廿四这天,画眉山上,黑龙潭前果然是乌云翻滚,暴雨瓢泼,一会儿冒黑水,一会儿冒白水,乡亲们按照黑小伙的吩咐,把馒头和黑碗全投入到了龙潭之中。经过整整一天的苦战,小白龙终于落荒而逃,黑龙潭里只剩下幽深的黑水了,清泉又从龙潭欢快地流出了,山下的村庄重新过上了五谷丰登的好日子。

最后我讲一下亲身到黑龙潭祈雨的经历,在我七八岁那年,赶上了一个百年不遇的旱年,农历五月下旬还不能播种玉米高粱,无奈时由村里长者出面组织人到黑龙潭祈雨。我出生的那个村子离黑龙潭八里远,祈雨的那天清晨人人都戴着柳条编织的帽子,无论老人还是儿童一律赤背而行,但见锣鼓齐鸣、丝竹声声、彩旗飘飘,人马排出二里路长,四个壮汉抬着泥塑的龙王,不时浇上一些清水。这次祈雨午后方回,但人马尚未全部到家,天空已是阴云密布大雨倾盆了。

这次祈雨给我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人们再不会为天旱而犯愁了,黑龙潭下的京密引水似彩虹飘绕,一年四季绿水泱泱。而黑龙潭却因为西山施工切断了水脉,当年的盈盈绿水早已杳如黄鹤,除了龙泉寺得到了妥善保护外,黑龙潭已成了北京卫生局的培训中心。


(7)汇通祠

老北京内城德胜门西南有积水潭,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建镇水观音庵,赐名“汇通祠”,有《御制积水潭汇通祠诗》:潴蓄长流济大通,澄潭积水映遥空。为关溯涧应垂制,因葺崇祠喜毕工。海寺月桥率难考,灯船歌馆漫教同。纪吟权当留碑记,殷鉴恒深惕若衷。(《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三,城市/第三册,第851页)


(8)金台“曦”照?

在金台路附近的水碓子(人民日报正门北侧),近日整治出一个漂亮的街心小花园,其间砌石上赫然书写着金台曦照四个字。思忖许久,不解其意。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曦多指清晨的阳光,如:晨曦。小花园往东,是新修的大马路,开阔平坦,没有大建筑物遮挡。旭日东升,光线直射过来,形成曦照,这四个字题得倒也在情理之中。

但我还是感到别扭。历史上有金台夕照一说,金台夕照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金台,古称黄金台。明人著《长安客话》中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是也。后来不少人认为此台为2500多年前的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上以延天下士,即在此用重金广纳天下豪杰。其实,在华北一带,黄金台不止一处。李善引《上谷郡图经》曰: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其上,延天下士。《水经注》亦云:固安县有黄金台遗址,图经云然,始有黄金台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燕昭王在易水边筑台招贤,也大有可能。而且据专家指证,首先向燕昭王建议筑台招贤的郭隗就是距易水不远的满城人。但不管如何,作为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在现在的金台路一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愿不是之误。或许在古代近义?那就只有请文字学家来解释了。


(9)灵水古村名木多--张宝贵

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斋堂镇军响乡北的灵水村,自古就为京西名村。该村三面环山,风景秀丽。其村成于辽金时代,村落古老庞大,遗有大量的古民居。明清时民居最多,最早的可追溯到金元时,大多为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四合院。多有古庙遗址,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如南海火龙王庙、文昌阁、五道庙、天仙圣母庙、玄帝庙、白衣庵、魁星楼以及和泉水有关的胜泉庵、灵泉禅寺等。尤以龙王庙最为著名,从现存的遗址可看出当年建筑的规模宏大。该庙始建于金代,庙前过去有一精美的大戏台,分前后场。每逢年节庙会或求雨活动等,附近的乡民都纷纷前来拜神求香,戏台上则是连演大戏,香火极胜,热闹非常。现戏台仍存遗址。

  由于该村古老又多庙宇,而庙中又有古树相伴,所以该村内多有古树名木。最著名的是两棵古柏,它们都生长在龙王庙里。一棵是榆柏合抱,是在一棵金代古柏粗干下部的大杈中,又生长出一棵高大的榆树来。榆柏两树,苍黛交映,情趣昂然,其古柏高达20米,干周长达5米多。榆树高达15米,干周长达3米。榆树已三百多年,当地人叫它柏抱榆。另一棵是桑柏合抱,是在一棵金代古柏驱干的树洞中,又生长出一棵桑树来,桑柏两树,枝繁叶茂,姿态奇绝。古柏干周长达5米多,古桑干周长达1米多。因桑树龄只有近百年,故乡民称之为柏抱桑孙柏上桑。这棵柏上桑要比市内孔庙里著名的柏上桑(两代树)更为壮观。因孔庙里柏上桑下部的古柏为元代古柏,已经枯死,而且也没有灵水村柏上桑的古柏粗壮。灵水村的榆柏合抱桑柏合抱是北京的古柏奇观中的两奇观,也是灵水村的灵水八景中两景。在村北五道庙遗址的高台上,凌空屹立着一棵巨大的辽代古柏,它的几个大枝伸向东方,犹如巨龙的虬爪,景观壮丽,人们叫它龙爪柏龙爪柏高达20米,干周长达6米多,是门头沟区的古柏之最龙爪拿空也是该村八景之一。在村东的文昌阁遗址(现为灵水小学)内,高矗着两棵巨大的雌雄古银杏。它们为清代所植,因两树相距很近,故有报导误为雌雄同株。除上述的一级保护古树外,村内还有很多百年古槐,尤以龙王庙前和文昌阁遗址的古槐为最。

   灵水村所以得名,是因过去曾有很多清泉,最多时达到七十二眼,故名灵水。村内的泉水中,尤以龙王庙前的八角龙池名气最大。据《宛署杂记》载:石生八角,中虚若池,泉出自底冽而甘,古产龙之所也。”“龙池神水也为村中八景之一。可惜此泉毁于文革。灵水村也正如其村名,人杰地灵。在明清两代出过举人和一些秀才,故人们称该村为举人村。现在,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对子,以示文雅之风。现在又恢复了过去传统的秋粥节

   灵水村群山环抱,风景幽丽,又出文人墨客,所以自古就有灵水八景之说。除上述的四景外,还有东山石人北山日出西山莲花玲珑白塔四景。因年代久远,世事沧桑,大多数的庙宇已成为颓垣残壁,但石人、日出、莲花等自然山石景观仍在,古树名木仍生机勃勃。尤其是龙王庙里的榆柏合抱桑柏合抱这两个古柏奇观独具风韵。树上长树已是奇观,而双柏的树龄相同,又生长在同一庙内,分别怀抱异树,令人称奇叫绝。桑、榆皆生于古柏怀中。灵水村东南的桑峪村中的一古庙遗址内还有一巨大的明代古银杏,比灵水村的古银杏还粗大。


(10)密云县新城子

一、密云县

北纬40°33′,东经116°34′。在北京市东北部。东、北与河北省兴隆、承德、滦平三县接界。面积2335.6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秦(前221-206)置渔阳县,属渔阳郡(郡、县同治,故城在今怀柔梨园庄东南——遗址尚存)。西汉(前206-25)并于境内置犷平(故城在今密云水库东北石匣村一带)、厗(tí)奚(故城在今密云东北120公里,古北口内潮河西侧)两县。三国魏(225-265)废渔阳县。西晋(265-317)废犷平、虒(tí 厗改虒)奚两县,复置渔阳县。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皇始二年(397)在古北口外设密云郡,治白檀(今河北省滦平县小城子),仅西南部在今北京市东北境。“密云”,以附近有密云山而得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440-450)间并置土垠、安市(故城在今密云东北50公里黄土坎附近)二县,隶安州,辖境在今北京市古北口外,治所在今河北省隆化县境内。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元象元年(538)内徙今密云县境,寄治幽州北界(今密云东北70公里,隶安州广阳郡)。北齐(550-577)再废渔阳县、密云郡,并废土垠入安市。隋文帝(杨坚)开皇六年(586)于密云置檀州,炀帝(杨广)大业三年(607)改为安乐郡,治燕乐(故城在今密云水库北燕落村)。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复改为檀州,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复改檀州为密云郡,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再改檀州。五代后梁(907-923)废燕乐县。辽(907-1125)又于东境置行唐县。金(1115-1234)废檀州及行唐县,密云县改属顺州;后废县复置檀州。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废州又置密云县,属北平(顺天)府;武宗(朱厚照)正德(1506-1521)初属昌平州。清世宗(胤禛)雍正六年(1728)属顺天府。1914年属京兆地方。1928年改属河北省。1958年划归北京市。

二、新城子

位于密云县东北,距城关镇51公里

历史沿革

明初修建长城时在此设营。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山西移民在此建村,名城庄堡。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1577)修建新城堡,称新城庄堡。清末演今名。矩形村落中有古柏一株。

根据199868《北京晚报·科学长廊》中“北京最年长的六棵古树”的介绍,新城子的这棵古柏被称为“九搂十八杈古柏”,高达20,干周长7.5,是唐代以前种植的,树龄起码在1300年以上,可以说是北京现存古树中的六棵“老寿星”之一。


(11)菩提树下的乾坤--孙小楠

菩提树下的乾坤(孙小楠)

———潭柘古镇印象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程派名剧《锁麟囊》

这一段二黄慢板转快三眼的唱腔曾被菊坛大家程砚秋先生演绎得如泣如诉,凄婉动人。其中苦海兰因等词语皆为佛教用语,全剧围绕佛家因果相报的道理起承转合,给人教化,使人对命运有所敬畏。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以艺术代替宗教,成为美与安慰的源泉。

拜访潭柘古镇,登上古镇之西的天门山,东望卧佛山,看那山峦起伏竟是如此逼真的一座卧佛侧像,恍然折服于北方山脉慈悲的情怀,那栩栩如生的地脉形态注解了戏剧唱词中隐忍的苦海兰因,更诠释了佛教禅宗的无尽悲辛。艺术在自然面前不禁脆弱苍白。

自然便是宗教。

重读潭柘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晋陶渊明

潭柘寺位于潭柘古镇北,坐落于京西门头沟区潭柘山宝珠峰前,离城九十多里。坐北朝南,八面环山,九峰拥立,山峦呈马蹄形环护,阻挡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将寺庙怀抱在温润的小气候环境中。历史悠久的潭柘古刹,就在这秀丽的山林中度过了千余年,千余年的云卷云舒,之于潭柘古镇中世代生息,勤恳劳作的黎民,想必是,目送楼头千里雁,梦惊枕上五更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仿佛专为潭柘古镇而作。古镇因潭柘寺而得名,恰有有仙则名有龙则灵之意。有关潭柘寺的传说典故如水陆草木之花一般甚繁,撰写记载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朱自清先生曾在193483日作《潭柘寺戒台寺》一文,(原载193486日《清华暑期周刊》第9卷第34合刊),文笔清丽如芙蓉出水,韵致朴素,自然清浅。再作一篇游潭柘寺的文章不仅是添足之笔,也是不知藏拙了。于是权且牵系着心底这一脉纤细的禅道佛神的善缘,淡淡来去,诸法空相。玉壶冰心,心到佛知。

这是平生第二次拜谒潭柘寺,初访潭柘寺时的我只有10,还是头发上系着蓝色蝴蝶结,张着一双怯生生的大眼睛的小姑娘,身后是寺庙剥离了几分色彩的红墙,远山清秀,古树苍翠。这张照片至今夹存在我家的相册里。回想起来,那天的景致依稀眼前,细细算来,却竟是13年前的事情了。

逝者如斯,依旧是记忆中的潭柘古寺。菩提犹在,玉竹犹在,流觞犹在,拜砖犹在……原来一切都不曾改变。彼时彼境,竟然有千言万言所感所悟,却又理不清头绪脉络。想说什么呢想写什么呢飞泉夜雨”“楠熏殿阁潭柘十景”,还是元成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虔诚拜祭,在石砖上留下深深的足印,抑或是那些神奇的传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佛曰:不可说。

《道德经》上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想到,惠能祖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心里似乎懂得了。

偶然想到《红楼梦》里的怡红公子因听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曲文而写下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的偈语。拜别潭柘寺,我竟也作了一枚偈子,不知所云。

竹叶幽簧影,流觞曲水静。乾坤菩提树,潭柘日月明。

清明梨树院: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晓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晓。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唐刘长卿

作别广慧寺当晚,原本安排我住在潭柘寺内的梨树院。梨树院因院中四棵百年梨树而得名,是一处幽静的院落,远离众僧众俗的居所,正是聆听晨钟暮鼓的佳处。早已耳闻潭柘寺的晨钟暮鼓,所谓晨钟,即先敲钟一零八次,讲究紧十八,慢十八共三十六次为一回,三回相加,刚好一零八次,之后,再击三通鼓,分别模仿风、雨、雷电三种自然现象。而所谓暮鼓,则反之。遗憾的是,辞别广慧寺已是日暮时分,暮鼓需傍晚八点钟听,返回梨树院,偏偏错过了暮鼓。梨树院平素是不对外开放的,想是客居不多,光线暗淡不明,顾念我形单影只,还是将我安排在距离寺庙不远的一处名唤嘉福的地方下榻。潭柘寺始建于晋代(3世纪),名嘉福寺,唐代名龙泉寺,金代称大万寿寺,明代又复叫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改名岫云寺。潭柘寺之名,虽系俗称,却名传遐迩。想必嘉福也是为感怀潭柘寺的原起吧。天色已晚,暮鼓已失之交臂,晨钟切不可轻易错过了。

这一夜,听窗外风声拂过树叶,夜未央,竟无眠。

天色微明的时候,已是清晨四点钟,揽衣推枕,清水拂面。四点半钟,行至梨树院,晨曦中的庭院恰似一株空谷幽兰,无人自芳。适值初夏,院中梨树已是叶茂枝繁,碧叶如玉,宛如《诗经》里所言:绿兮衣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兮。或许正是客居者无多,梨树院才保持了她静女其姝的素净天然。晨钟清音萦绕耳畔,清扬宛兮,不绝如缕,恍若绕梁,荡气回肠。钟声余音犹在,鼓声又起,风,雨,雷的起承转合,交替转换,正好似渔阳鼙鼓动地而来,惊破霓裳羽衣的缓歌缦舞。时缓时急,时深沉时紧迫的鼓点,正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鼓毕,又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虽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秋夜景致,却有无声胜有声的致远沉思。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2)清高宗“燕京八景”诗草

清高宗“燕京八景”诗草

琼岛春阴

(一)

琼华瑶岛郁嵯峨,  春日轻阴景色多。

云护凤楼松掩映,  瑞凝仙掌竹婆娑。

低临禁苑滋苔藓,  远带郊畿荫麦禾。

更向五云最深处,  好风时送九韶歌。

(二)16

艮嶽移来石岌峨,  千秋遗迹感怀多。

倚岩松翠龙鳞蔚,  入牖篁新凤尾莎。

乐志讵因逢胜赏,  悦心端为得嘉禾。

当春最是耕犁急,  每较阴晴发浩歌。

 

太液秋风

(一)

秋到宸居爽籁生,  玉湖澄碧画桥东。

荷风晚送残香气,  竹露凉敲绿玉声。

翠合三山连阆苑,  波涵一镜俨蓬瀛。

由来禁御林泉好,  行乐还同万物情。

(二)

微见商颸萍末生,  镜澜玉蝀影中横。

非关细雨频传响,  何事平流忽有声?

爽入金行阊阖表,  波连瑶渚趯台瀛。

高秋文宴传佳话,  已觉犁然今昔情。

 

玉泉垂虹/玉泉趵突

(一)

涌湍千丈落垂虹,  风卷银涛一望中。

声震林梢趋众壑,  光浮练影挂长空。

跳波激石珠丸碎,  溅沫飞花玉屑红。

自此恩波流处处,  公田时雨泽应同。

(二)

玉泉昔日此垂虹,  史笔谁真感慨中。

不改千秋翻趵突,  几曾百丈落云空!

廓池延月溶溶白,  倒壁飞花淡淡红。

笑我亦常传耳食,  未能免俗且雷同。


 

西山晴雪

(一)

银屏重叠湛虚明,  朗朗峰头对帝京。

万壑晶光迎晓日,  千林琼屑映朝晴。

寒凝涧口泉犹冻,  冷逼枝头鸟不鸣。

只有山僧颇自在,  竹炉茗碗伴高清。

(二)

久曾胜迹纪春明,  叠嶂嶙峋信莫京。

刚喜应时沾快雪,  便教佳景入新晴。

寒村烟动依林袅,  古寺钟清隔院明。

新傍香山构精舍,  好收积玉煮三清。

 

蓟门烟树 

(一)

苍茫树色望中浮,  十里轻阴接蓟丘。

垂柳依议村舍隐,  新苗漠漠水田稠。

青葱四合莺留语,  空翠连天雁远游。

南望帝京佳气绕,  五云飞护凤凰楼。

(二)

十里轻杨烟霭浮,  蓟门指点认荒丘。

青帘贳酒于何少?  黄土埋人即渐稠。

牵客未能留远别,  听骊谁解作清游?

梵钟欲醒红尘梦,  断续常飘云外楼。

 

卢沟晓月

(一)

兰若霜钟断续鸣,  卢沟晓月正西横。

苍烟淡接平芜迥,  曙色才分远水明。

傍岸人行闻犬吠,  蹙波风动见鱼惊。

车驰马骤长安道,  何限低徊旅宦情!

(二)

茅店寒鸡咿喔鸣,  曙光斜汉欲参横。

半钩留招三秋淡,  一蝀分波夹镜明。

入定衲僧心共印,  怀程客子影犹惊。

迩来每踏沟西道,  触景那忘黯尔情?


居庸叠翠

 

(一)

居庸天险列峰连,  万里金汤固九边。

雄峻莫夸三峡险,  崎岖疑是五丁穿。

岚拖千岭浮佳气,  日上群峰吐紫烟。

盛世只今无战伐,  投戈戍卒蓺山田。

(二)

断戍颓垣动接连,  当时徒说固防边。

洗兵玉垒曾无藉,  守德金城信不穿。

泉出石鸣常带冷,  日含峰暖欲生烟。

鸣鞭阿那养肠道,  可较前兹护有田?


金台夕照

(一)

燕台遥望澹烟濛,  返照依稀禁御东。

是处人家图画里,  一川风景夕阳中。

溪头棹响归鱼艇,  牛背箫声过牧童。

千古望诸留胜迹,  几回凭吊向西风。

(二)

九龙妙峰写空濛,  疑似荒基西或东。

要在好贤传以久,  何妨存古託其中?

豪词赋骛谁过客,  博辩方盂任小童。

遗迹明昌重校检,  睪然高望想流风。


(13)水乡北京

北京原本多水,称北京为“水乡”也很贴切。

一座城池应该近水而建,这是非常自然而又普通的道理,古人当然懂得,并以此行事。

北京城靠近两个水系,辽金时代靠近永定河水系,后因“永定”当为“无定”,河水经常闹脾气,所以北京城渐渐向东北方向转移,转而靠近玉泉水系。现在北京城内的积水潭、后海、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及城外西北角的太平湖,都属于玉泉水系。

北京城内除了六大湖之外原来还有许多河道,甚至多到纵横交错的程度。但是,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仅仅保留了紫禁城护城河和北京城墙的部分护城河以及土城的护城河,其余的几乎全被马路取代了。北京是个特别讲究方向的城市,街道、胡同、房屋永远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一点都不含糊。北京人永远不说“前、后、左、右”,永远说“东、南、西、北”。就是因为北京城方方正正,不管怎么走,保证不会迷路,不会转向,只要认定方向,七拐八拐,准能到达。以至于,在北京一旦遇见不直通的胡同或者方位不正的胡同,都会发现入口处有一块“此巷不通”或者“斜街”的牌子。北京著名的“斜街”有鼓楼一带的“烟袋斜街”,西四南大街附近的“东斜街”、“西斜街”,长椿街附近的“上斜街”、“下斜街”,前门外的“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铁树斜街”等等。其实,大凡“斜街”,原本都是河道:河水流起来很少有方向正东、正西的,差不多都是斜的,弯曲的,成为斜街之源。东城区有两条美丽的南北向大街,一条叫“南池子”、“北池子”,一条叫“南河沿”、“北河沿”,它们原来都和水有关。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上中学时,“南河沿”、“北河沿”还真是水道,两岸有古老的垂柳,倘若由东岸向西岸走,或者返回,还得过小木桥,颇有过古代独木桥的感觉,很有野趣。后来,明沟改成暗沟,埋了大管子,管子上铺成了马路,遂成现在的样子。西城区也有这么一条水道,后来铺成了马路,北段叫做“赵登禹路”,南段叫做“太平桥路”,此路不很直,说明它原来是城内的水道。

当然,并非所有的老沟渠都有干净的河水,也有的是污水沟,最有名的是城南的“龙须沟”,它就是城市污水的总出口。这些并不能算在北京的水系里。对污水沟当然要妥善处理,通通埋入地下,变成暗沟。

其实,把后来一度废除的湖面再恢复,把掩盖起来的干净水道再打开,加以修整,就是漂亮的水面。最辉煌的例子便是莲花池、后门桥下的水道和菖蒲河。有了水,就有了一座以水为中心的美丽公园。

水,是城市的经脉,是城市的轮廓线;城市无水便无魂,便无影。

北京,在水系方面,原本是有大手笔的,非同一般,不论从审美,还是从生态的角度,都出类拔萃,理应受到特别的珍视,一大宝啊。

水是大自然最鲜活的代表,城市倘若有水面实乃具有最高级的品位。北京城有湖,有河,北京真了不起!


(14)燕京八景名称的沿革

燕京八景名称的沿革
金代: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 道陵夕照 蓟门飞雨 西山积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元代:太液秋波 琼岛春阴 道陵夕照 蓟门飞雨 西山霁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明代:太液睛波 琼岛春云 道陵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霁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清代:

(康熙年间):太液睛波 琼岛春云 道陵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霁雪 玉泉流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乾隆十六年):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 金台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太液秋风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东岸万善门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云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图》中记述说:“……天气晴明,日月晃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诗中有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故叫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

    乾隆钦定该景石碑原在今北海白塔山西坡悦心殿门前。乾隆五十一年(1786)迁到白塔山东侧现址。 琼华岛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建离宫以来,不断修缮,景色不凡。《八景图》记述说:山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变化翕忽,莫测其妙,故曰琼岛春云。乾隆皇帝改为琼岛春阴,因为他诗中有当春最早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之句。表示他很关心农情。

玉泉趵突

玉泉山在万寿山之西。金章宗于山鹿建泉水院。玉泉山有三个石洞,一个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浅莫测;一个在山南,泉水流出鸣若杂佩,色如素;一在山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叫玉泉垂虹。乾隆改为玉泉趵突。他说: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也不过是也,向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因此予以正名,表为天下第一泉。诗中并有: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

西山晴雪

    西山指的是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所说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碑,立在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这里历史上曾有烟树的景观,但此处并非蓟门。汉代以后的蓟城在今广安门一带已无非议,那为何又称此处为蓟门呢?《水经注》说:蓟城西北隅有蓟丘,指的当是原白云观处之土丘。邹:“蓟门在旧城西北隅”,旧城误解了,其实应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后,称金中都为旧城)。明代的《长安客话》索性说: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显然是错误了。乾隆钦定的《日下旧闻考》以此为依据,故把蓟门烟树碑立在这里。《八景图》记说:门之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漂渺,游人行旅,往来其中,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金台夕照

    金台,即黄金台。原指公元前3世纪,燕昭王为礼贤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着千金,聘请天下名士。至于该台的位置,由于年代久远,一时较难确切指出。目前有金台七八处。 《上谷郡图经》说: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延天下士。《水经注》说固安东有黄金台遗址。明代的《长安客话》: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为乐、郭而礼之者。胜迹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帝京景物略》载:易州,易水边二处,都城朝外一处,有三处黄金台。清代的《宸垣识略》载:永定门外三里有黄金台。 除上述记载外,还有城内灯市口东口路北的二郎神庙,该处即内城金台夕照(见马芷庠《北平指南》)。现在朝外小庄往北有金台路地名的遗址。 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外。即今关东店南3501厂内(原苗家地教场东边半里的土丘上)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中,还能见到石碑倒卧的照片。 现在无任何遗迹了。

卢沟晓月

    卢沟即永定河,古来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桥,1192(明昌三年)落成,命名广利桥。桥如长虹,十一拱券门,四个华表,望柱上雕有大小石狮485个。桥长266,宽9 古时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约是半天的路程。送别京门,打尖住宿,来日早行。鸡鸣上路,尚见明月当空,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于是晓月的意境名传遐迩。 193777卢沟桥事变,即发生于此。当晚,日寇以失踪一名士兵为借口,要过桥进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二十九军守桥部队的拒绝。以此展开激战,守军挥舞大刀,寒光四射,日寇丧胆。1000多鬼子被分片包围,只等一声令下,即可将其全部歼灭。可是汉奸政府竟命令前线部队不要把事态扩大而把日军放跑了。 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战宣言,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现在古桥已宣布光荣退休,不再担当巨大的运输任务,而是作为旅游胜地迎接着远近客人。近年来卢沟桥修复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筹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使卢沟桥焕发新姿,让它在旅游事业中贡献第二青春。

居庸叠翠

    指八达岭长城 慕田峪长城 司马台长城 金山岭长城

    增加几景:南囿秋风 东郊时雨 银锭观山 西便群羊

南囿秋风

    今南宛一带是元代的飞放泊,明清两代是皇家养鸟兽的地方,叫南海子。当年这里草木丰茂,林泉溪水,环境优美,每年春秋季节,皇帝常来这里狩猎。 上述景观由于多次劫难已渐消失。近年来政府为了恢复旧观,曾大力绿化,种植了森林,引回了麋鹿,重建了团河行宫等,将成为一处迷人的旅游区。 

东郊时雨

    今朝阳门外,当初是良田万顷,一马平川。远近农村散落、杨柳依依,尤其是春雨绵绵农民扶犁耕耘的时期,更显出田园风光的乐趣。

银锭观山

    北京内城什刹海与后海之间,有一微拱石桥,形状像银锭,故名银锭桥。桥东是宽阔的什刹海,桥西为狭长的后海。站在桥上西望,近处可见两岸杨柳轻拂水面;远眺可见绵亘叠嶂的西山。由远山近水,翠柳银河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在闹市之中实不多见。其奇特之处在于只有站在桥上才能领略此景,一旦下桥,景色全无。

西便群羊

    亦叫西便白羊。原在西便门外护城河左侧河坡上的草地中,散落着的白石数十块,长有三四尺,大小形状各异,远处望之,酷似草中白羊,或立或卧或在啃青,与真羊无异,遂为一景。关于这些白石民间传说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说鲁班用法术把石头变成羊,赶来修建北京城,由于延误了时辰,未被用上,白羊又变回石头。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除了传统的燕京八景之外,还有诸多景观,只是由于没有被钦定,只好在民间流传。但是,不满足八景而出现增名的趋势已显而易见。


(15)一字变更耐人寻味

京西门头沟有个“爨底下”,其之所以受今人青睐,那是因为“爨底下”现在仍然较好地保存着70余套、500多间明清时代的旧民居——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由一条逶迤蜿蜒、东西走向的村中小巷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从汉字源流审视“爨”,在结构上属于“会意”:上边是两手将锅坐在灶台上的样子,下边是双手持火将木柴送进灶口内的形象,表示正在烧火做饭。按照《说文·爨部》:“爨,齐谓之吹爨。臼,象持甑;门,象灶门口;,推林纳火。”本义为烧火做饭。

爨,正音读作“cuàn”,但有不少文本记作“川”,读作“chuān”,盖因读音讹误所致。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北京市》卷可以知道,“爨底下”已经改为“川底下”,此固然可以为“权威”也。但是细细一思量,把“爨”改为“川”,不光读音变了,并且汉字文化精蕴也因之而流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