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易坛夜话(3)

 陶然0755 2014-06-03

易坛夜话(3)

 

1.《梅花易数·玩法》云:“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仙人亦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

这段话,颇有深意。然很多爱好梅花的易友,常常忽略之。可惜! 

  “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阐述的是一个系统论,物物一太极,物物各具太极之理,每一个形体都有与天地同构的本体,世间万物无一不是心本体的产物。简言之,世间万物,哪怕是很小的物体,也自有一片天地。八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审视的层次和角度改变,太极点也在不断变换之中。一日晚宴,和几位朋友闲聊易学,我顺手捏起一粒花生米,笑曰:“时空是多维对应的,我此刻捏一粒花生米,就对应包厢外边会有一服务员,手中拿着一圆形器物……”我随手放下,又说:“此服务员也把器物放下了!”其中一位朋友很好奇,立即跑到包厢外,果然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朋友站起来敬酒:“陈老师,高论啊!”我当即说道:“你敬酒了,这粒花生米也可以对应你的运势呢。”看着他惊讶的表情,我说:“我直接把八卦图贴在这粒花生米上,兑宫残缺,必然应在你2005年运势不济,败多成少,年运灰暗;乾宫饱满,你从06年转运,07年到现在步步高升,一路顺风顺水……”这位朋友忘记了敬酒,思索片刻后惊叹:“奇妙!” 

  “能知万物倍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邵雍的这句话,继承了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观点,认为天人之间,同质同构,天道变化与人之性灵全息共振,如出一辙。天心人心本同一体,除了心本体之外,天地人三才别无根源。我对学员马立志说过:“梅花易初级层次玩技法,高级层次是玩心法。心法才是梅花易最具有魅力的预测层次。”心法涉及到修心,该如何修心呢?邵雍在《观物内篇》中说道:“闲中气象乾坤大,静处光阴宇宙清。”“仙家气象闲中见,真宰功夫静处知。”一语道破玄机啊!邵雍气定神闲地观物,在观物中玩易,在孔子“象数理占”基础上,升华为“意言象数”。意尽性,言尽情,象尽形,数尽体。“能知万物倍于我”的真谛,在《皇极经世》中邵雍的一句话,解释的比较深刻:“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梅花心易的预测法是植根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法则进行的。在仰观俯察、取象类比中实现易学思维的升华和预测技术层次的构建,妙不可言。某日在苏州一咖啡馆,笔者接到一个陌生女子电话求测,她吱吱呜呜,似有隐情。当时笔者看到妻妹带着我儿子进来,瞬间取象直断:“你是问你女儿婚事,你女儿未婚先孕,让你很头疼……”女子大惊。(解析:妻妹未婚,带着我儿子,直接类象推衍为未婚先孕……)天地人三才,从空间上可以表述为“上中下”;从时间上可以表述为“前中后”;从哲学上可以表述为“心物一元”、“天人合一”。——这样的认识,在梅花心易预测中,至关重要。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对于这个“一”,笔者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宋代祝泌说:“《周易》祖于洛书用九,皇极祖于河图用十,其旨不同。今《皇极经世》,古之连山易也。”(《观物内篇解》)可能有的易友疑惑:为什么八卦止于八,而河图为十?这是因为,卦之德方,有体也,故而为八;卦所不及之数,无体也。因而,易不用五而用八卦,卦有太极;皇极经世不用九与十而归于一,同一道也。为什么呢?取卦之法若得九则复为乾卦,是九也是一;用数之法,无有十、百、千、万,皆为一,是十也是一也。由此可见,“一”是大道之源,天地之生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云:“大道归一,殊途同归。”从道家观念出发,“一”是万事万物的生命之源;从佛法思想出发,“一”是万法归宗、殊途同归的渊薮。“人于心上起经纶”是性灵回归到“一”的追求和涅槃。已故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在《焦氏易诂》中说过,焦延寿玩易是“守静笃,致虚极”,心念纯净,思虑回归天地本源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修持法门啊。人心一念生,动为阳;一念灭,静为阴。动静阴阳,太极初判。无极为混沌,无有吉凶;太极为阴阳,吉凶顿显。 

  “仙人亦有两般话,道不虚传只在人。”这句话强调了学易之人根器问题。很多易友问我:“陈老师,您看我适合学易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学易,就如同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学校学习一样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考取大学,更不会都可以考取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这是根器的区别。从学易的角度来说,学习总比不学强,至少你懂得的更多。但并非人人可以抵达较高层次。这需要修为和性灵了。“道不虚传”是说明梅花心易技法普适性,“只在人”点明了每个人根器之区别。 

 

2.“致虚极,守静笃”。

古人解卦,澄心尽虑,在八卦系统、干支系统和阴阳五行系统熟练掌握、炉火纯青的基础上,心无挂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是此意!

 

3.王诏之少年时家贫好学,曾经三日没有饭吃,仍然手不释卷。家人讥责他说:“穷困到这地步,为什么不去种田?”王诏之回答说:“我常常在耕种嘛。”

我们每日读书求知,难道不是耕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