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口腔黏膜病

 看书学习198 2014-06-04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编者按:口腔黏膜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种类繁多、表现各异的疾病总称,其中不乏发病率高或预后不佳的疾病,也不乏癌前病变或可能终生不能根治的疾病。本专题精选《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第6期精彩内容,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科周曾同教授团队对口腔黏膜疾病中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疾病(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红斑、口腔念珠菌病、天疱疮)加以介绍,敬请关注!

中国口腔黏膜病学史

我国口腔黏膜病的研究源远流长。迄今为止,最早关于口腔黏膜病的记载出现在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据周大成教授考证,甲骨文中记载了“疾口”“疾舌”“疾言”等与口腔疾病有关的卜辞。目前甲骨文中有两片“贞疾口”的卜辞,即口腔黏膜相关疾病。“贞疾舌,于妣庚”,意为武丁患舌部疾病,求其先母妣庚...[详细]

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科 王宇峰

 

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 planus,OLP)是口腔黏膜病范畴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人群的患病率约为0.1%,在口腔黏膜病的专科门诊中,扁平苔藓的患者数量可达总人次数的20%左右。OLP是一种癌前状态,因其长期存在炎症和糜烂等临床损害,削弱了上皮组织对一些诱发癌变的刺激因素的防御能力,但总体而言,OLP的癌变率相对较低。

口腔扁平苔藓的病因

目前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的具体发病原因依然不明确,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上皮的异常增生和凋亡增加,伴固有层的带状T淋巴细胞浸润带。因此,当前普遍认为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由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详细]

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

OLP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学表现。OLP可分为两大类型:斑纹型(也称非糜烂型,包括斑块状、水疱状、网状、环状)和萎缩糜烂型。其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密切相关,而发病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此外,不同类型的OLP间也可相互转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用“期(stage)”而非“型(typ...[详细]

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

该病依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诊断一般较为明确。须注意鉴别的疾病包括口腔白斑、口腔苔藓样变性、盘状红[详细]

口腔扁平苔藓的治疗

由于目前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机制依然不甚明确,因而缺乏特异性的药物和治疗措施。[详细]

总之,口腔扁平苔藓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症状,通过系统的合理的治疗和生活调整,疾病的症状可控、可缓解,癌变可预防。

口腔红斑研究进展——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科 葛姝云

  

口腔红斑(oral erythroplakia)是一种少见的口腔黏膜病。因其发病率低,目前关于口腔红斑的研究报告较少。虽然口腔红斑不如口腔白斑多见,但目前普遍认为口腔红斑是癌变率最高的口腔癌前病变,因此,对其充分认识、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口腔红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口腔红斑的定义

红斑病最初由1911年奎来特(Queyrat)提出用于描述一种阴茎病变,故又称为奎来特红斑或增殖性红斑(erythroplasia of Qu eyrat)。1924年达里埃(Darier)等首次报道了发生于头颈部的增殖性红斑――位于颊部的斑块状病损。...[详细]

关于口腔红斑恶变的研究

口腔红斑是一种恶性度高但较少见的癌前病变。Shafer和Waldron曾观察比较口腔红斑和口腔白斑发生上皮异常增生及癌变的情况。他们对3360例口腔白斑和65例口腔红斑病变取活检,在镜下观察发现口腔白斑病例中80%无异常增生,12%有轻度至中度异常增生,5%重度异常增生至原位癌,3%为浸润癌。在口腔...[详细]

口腔红斑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口腔红斑临床表现为红色斑块,较小者病变直径约1cm,表面光滑或有颗粒状增生,界限较清楚,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软腭、口底和颊黏膜是口腔红斑最好发部位(图1、2)。Shafer和Waldron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患者其好发部位不同。男性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口底,其次为磨牙后区,最少见的部位为下颌联合...[详细]

口腔红斑的治疗及复发

由于口腔红斑的高恶变率,因此一旦确诊后,应该立即做根治术。有文献报道证实手术切除较冷冻治疗更为可靠。尽管关于口腔红斑手术治疗的报道缺乏,但目前有报道口腔红斑术后复发问题。Vedtofte等调查10例口腔红斑和15...[详细]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与治疗——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科 沈雪敏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易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导致内脏、皮肤、黏膜被真菌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



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原菌

念珠菌是一种真核微生物,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已发现200余种念珠菌,但具有致病性的有以下几种,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热带念珠菌、类星型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和乳酒念珠菌。近年来,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口腔中又分离到一种新型...[详细]

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

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常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史、消耗性疾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颊、舌、软腭等部位黏膜有散在的乳白色假膜,假膜可擦去,暴露红色的黏膜充血面;或表现为舌背乳头萎缩,黏膜充血,患者自觉口腔干燥,黏膜灼痛,并伴有味觉异常。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但要确诊,则须...[详细]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原则包括:①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抑制真菌;②停用或少用有利于真菌生长的抗生素、糖皮质激素;③保持不利于真菌生长的口腔环境,如唾液碱性化等。通常,应采用全身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详细]


天疱疮的口腔黏膜表现——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科 王海燕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类严重的、慢性的黏膜-皮肤大疱类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天疱疮的发病率约为1/20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种族和民族。天疱疮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天疱疮抗原为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是位于桥粒中的一种糖蛋白。天疱疮抗原抗体结合,引起表皮细胞产生并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它将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导致细胞间粘合物质破坏,从而发生棘层细胞松解,出现临床上的皮肤黏膜松弛性大疱。

三种大疱类疾病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