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龙头,极其脆弱 大脑远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青衣问道 2014-06-04
医生们说‘头一碰,一切都将不同’。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龙头,极其脆弱,进化的过程中,动物大脑产生了各种保护它的甲胄, 但它仍然是非常脆弱的器官。





大脑探秘

诚然,脑部外伤是34岁以下的头号杀手。大脑虽然是神经系统的龙头,但却极其脆弱,进化的过程中,动物大脑产生了各种保护它的甲胄,但它仍然是非常脆弱的器官。头盖骨提供第一道防线,保护大脑免受伤害,内部也有薄膜使大脑不受细菌或毒素侵袭,纵使重重安全屏障也无法阻挡所受伤害。头盖骨无法挡住剧烈的冲撞。

另外,大脑受伤、中风或患病都会严重损伤大脑使人生随之大变。视频中一位日本女士寿子因中风曾一度心脏停跳,寿子大脑的左半边由于淤血管受阻大半已损毁,这些大脑损伤使她身体右侧瘫痪并几乎失去了语言能力。中风不仅破坏了部分大脑半球,也切断大片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脑部通信网络。这些传导功能的破坏严重影响说话、行走等主要功能。但大脑恢复能力很强,健康的神经元往往能担负起受损或死亡细胞的责任。当受损的细胞开始建立新的神经元网络,就进入复原阶段。

要了解复原情况必须研究神经细胞的运作,大脑中有上千亿神经细胞,他们各自伸出长而包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彼此相连。身体右半边的资讯送入大脑左半球,相反的,右脑控制左半边身体的行动。大脑其他区域各担任其他不同任务,分别有视觉区、触觉区、动作区、语言区。另外,只有左脑配备控制语言的神经网络,如若左脑受损,病患可能会丧失语言能力,并且身体右半边完全瘫痪。通常来说,中风患者的恢复情况会在一两年内成型,但也不乏一些奇迹的出现,这就需要患者的家人和医生付出无法描述的耐心与专业,有些时候多年后大脑仍表现出改善迹象。

脑神经元可能继续重建线路、改造网络,进而整个大脑功能随之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大脑所受刺激越多重建线路会越快,



例如对成年人老年人的昔日重现、

对幼童的动作音乐刺激等。对于大脑有先天缺陷的儿童,现今条件已比昔日改善了许多,不少城市的特教学校会为他们提供专业化的康复训练。

视频中有一个小男孩因先天的脑部缺陷理论上是不能动、听、看、说的,然而事实上,小男孩可以行动、看、听以及发声。这说明大脑的未受损部位为他产生补偿作用。专家认为孩子的神奇恢复的关键可能是在大脑最老的区域——脑干,另一方面,年轻的大脑恢复能力也相当强,断开的神经元的重连接速度非常快。

 

采用割裂脑技术治疗癫痫的医术至今依然被应用于治疗严重癫痫。视频案例中的男孩为治疗癫痫切掉了大脑左半球,右侧肢体失去活动能力,语言能力也丧失,然而经过3年恢复,他可以使用右手抓握,右腿踢腿,还能识字。医学史上也出现过同样病例,病人成年后甚至可以正常生活,左半球失去的语言能力由大脑的剩余部分接管。研究发现,脑受到损伤时,会展开各种生理程序以便进行自我修复。机体吞噬受损细胞,释放神经成长因子,布设新的神经通路。

 

应该说,注意不要让大脑受到严重损害的同时注意平时生活的大脑保健也是相当必要的。资料显示,成人大脑只占体重的2.2%,但是需要摄取由心脏输出的20%的血液,不论是清醒或是睡觉,如果没有等量的血液,脑就没有办法得到满足。

虽说如此,脑本身并没有储存营养的力量,流到脑的血液量如果减少的话,

10秒内如果没有血液流到脑,脑细胞就会活动迟钝,意识就会模糊。如果两三

分钟内血液停止,脑细胞立刻遭到破坏。为了使脑功能顺畅,

一定要摄取含有脑需要的营养的食物。当运送营养的血液到达脑细胞的量减少时,

脑细胞不具有充分贮藏营养的机能,

因而活动自然便的迟钝。持续工作了一整天,很容易导致养分不足;

也就是说,脑细胞的自动控制装置会自动进入休眠状态。

为了储存第二天飞活动力量,需要大量的营养补给。大脑的自动休息就是睡眠。

 

使用脑力工作的人比起单纯使用体力工作的人而言,承受较强的压力,较容易头脑疲劳。光靠睡觉,没办法完全消除头脑的疲劳。因此要培养在短时间充分熟睡的技术。

此外,借助血液运送来的营养,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需要也有差距。为了使头脑充分的发挥作用,保持身心健康。








不再傻傻地活   


      张小军


    我们还不能常生不老,但相比先人,昌明的医学延长了寿命,这毫无疑问。可惜地是,一种被称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顽疾让这种长寿有时不是享受,而成为久久不散的折磨。病重时,患者会彻底失去人的尊严,成为一滩行尸走肉,甚至无力决定自己的生死……
 
(小标题)头脑中的魔鬼
    1906年一个昏暗的日子,德国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接诊了51岁的女患者奥古斯特。5年前,家人发现奥古斯特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她开始丧失记忆,逐渐表现出语言障碍,糊涂、妄想且情绪激动。送到阿尔茨海默医生这里时,奥古斯特已经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而且忘却了身边的人和事。不久她死了,没有明显的死亡原因。
    与许多德国人一样,阿尔茨海默办事一丝不苟,他不会让一个死亡之谜就这样存在自己心里面。在征得家属同意后,阿尔茨海默对奥古斯特的尸体进行了解剖。他发现,奥古斯特的大脑由于神经元缺失而萎缩,脑中出现纤维缠结和斑块堵塞。 1906年11月,阿尔茨海默在蒂宾根大学的一次会议上公布了他的发现。
此后100多年中,人们对这种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然而,阿尔茨海默氏症有如驱之不走的魔鬼,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今没有找到。这种疾病主要出现在60多岁的人群中,随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寿命更长,阿尔茨海默氏症蔓延已经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
  《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现在有2400万人患有痴呆症,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上升为4200万,到2040年将上升为8100万,这其中多数痴呆病例都将是阿尔茨海默氏症下的黑手。在中国,2040年时的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将增长至现在的3倍。
  就目前来看,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数量远不及癌症或心血管病患者,用于研究这种病的经费也只相当于癌症或心血管病研究基金的一小部分。但是这种疾病的损害,包括经济负担和家庭付出的无形代价,却与癌症或心血管病不相上下。
 
(小标题)什么引来了噩梦?
    对于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诱发原因,说法很多,这里举出最近出现的三种解释:
一、教育程度影响说
    这种理论的核心是受教育越多的人,阿尔茨海默氏症病情会恶化得越快。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很简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312名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跟踪调查。这些人中有文盲,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调查过程中,所有病人都出现了认知能力的衰退,但如果一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多1年,其衰退程度就增加0.3%,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记忆力和思考问题的速度上。
二、白日梦引发说
    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谈话或处理问题时,大脑使用某一特定的部位进行这类工作,但是当人们停下来的时候,大脑就转到“开小差”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记忆系统启动,大脑会静静地帮助我们筹划和解决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兰迪·巴克纳发现,“开小差”状态虽然重要,但也会产生代谢后果。如果年轻时头脑“开小差”时间持续过长,大脑的相应部分就会受损,久而久之的结果是阿尔茨海默氏症。
三、糖尿病近亲说
    与阿尔茨海默氏症一样,糖尿病也是困扰发达国家的一大流行病。两种沉疴之间有三方面关系:首先,胰岛素不仅生成于胰腺,同样也生成于大脑中;其次,在老年痴呆症病人的体内,脑胰岛素的含量有所降低;最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脑受体数量减少,而后者的正常工作需要有胰岛素的支持。虽然这两种疾病是否有因果关系还没最后弄清楚,但糖尿病与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对姑表亲,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小标题)海上千金方
    如果现在去问一位大夫,阿尔茨海默氏症能根治吗?只要他不是头脑发昏自以为是李时珍的后代,一定会羞怯地告诉你:“没有”。不过,现在医学界确实在尝试一些新奇的办法,虽然还没有具体疗效而且听上去像是海客传回的天方奇谈,但也许有一天,会有奇迹。
     日本人正在老鼠身上搞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疫苗。这种疫苗的制造原理是在一种无害病毒中植入能产生贝塔-淀粉状蛋白的基因。口服疫苗后,病毒会刺激免疫系统攻击并破坏脑内的贝塔-淀粉状蛋白。当患这种病的老鼠服用疫苗后,它们脑内淀粉状蛋白粥样斑的含量下降,大脑功能有所改善。
    另外,减缓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发病进程,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办法,这多数是通过老鼠实验证实的:
一、运动法
    运动可以使老鼠大脑内一种名为megalin的蛋白质水平增加一倍,而这种蛋白质在大脑内充当了“搬运工”的角色,它能将贝塔-淀粉状蛋白“驱逐”出大脑,赶入血液当中;与此同时,还会捆绑血液中的一种有益分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并将其运送到大脑中。西班牙马德里卡扎尔研究所的伊格纳西奥·托雷斯-阿莱曼说:“我们的老鼠实验结果表明,运动的确是益处多多,它能够保持体格和大脑的双重健康。”
二、音乐法
    美国第一个音乐治疗专业是1944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开设的。二战期间,音乐疗法在老兵医院很受欢迎。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发言人阿尔·布马尼斯说,听音乐时,人们的心理和身体会受到刺激,音乐治疗专家借助这一过程实施治疗,用音乐训练动作技巧和脑部功能。   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创始人和系主任苏珊娜·汉泽尔说:“音乐对人的影响直达肉体和心灵。”
三、红酒法
    每天喝一点儿,好处很多,也许也能给难以驾御的阿尔茨海默氏症套个笼头。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将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鼠随机分成3组,并在接下来的7个月中分别在其中2组实验鼠的饮用水中加入红酒和酒精,第三组实验鼠只喝清水。此后通过走迷宫测试观察各组病鼠的记忆力,结果发现,红酒组老鼠学得最快,而酒精组和清水组则表现平平。

  文章写到这里,该收尾了。作为一名现在的旁观者和未来可能的患者,我衷心祝愿所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都能在长寿的同时继续保有尊严,而这取决于身边慈善的亲人们。当不能再忆起少年时心灵最深处的情歌,当不能再回味青年时的雄图伟业,当不能再承担壮年时的种种责任,唯有亲人能够坐在摇椅上与你慢慢聊。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335286_p_1.html











Do we only use 10% of our brains?


我们的大脑利用率只有10%?



Author:Claudia Hammond Translated by:Rice1919

“要是能激活大脑中未被使用的部分,我们就能变得更加聪明、更富有创造力。”人们对这一观念总是津津乐道,然而很不幸,克劳迪娅·哈蒙德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在医学领域,人类身体上的奥秘数不胜数,但有一个部位却不成比例的吸引了最多的关注,它就是大脑。我最喜欢的一条就是人类只利用了自己大脑的10%。因为这意味着只要能发掘那被浪费的90%,我们就会变得异常的聪慧、成功、创意无限。这一信念让我们加倍努力去探索其中奥秘,但不幸的是,这一假设未必是真。

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明白一个问题——10%的什么?如果是10%的大脑区域,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扫描仪中,神经学家可以清楚地监测到人们活动或思考时大脑的哪些区域处于活跃状态。就像握紧或松开手指、说几个单词这样简单的动作,我们大脑中活跃的区域已经超过10%。即便是在你认为什么都没有做的时候,不管是控制呼吸、心率,还是你在回忆记事本上的事项,你的大脑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或许10%是指大脑细胞?这也行不通。任何神经细胞都不能停止工作,它们一旦停下来就会衰退或死亡,要么它们就被附近的神经组织控制。我们根本就不能让脑细胞闲下来。大脑细胞非常脆弱,容不得闪失。大脑消耗着我们身体中大量的资源。根据感知神经学家瑟吉欧·戴拉·萨拉(Sergio Della Sala)的研究,维持大脑组织存活需消耗人体20%的摄氧量。

虽然大自然造物千奇百怪,但怎么会进化出一个硕大的脑袋却只有一成有用?大脑体积庞大,占用大量生命所需的资源;它造成难产,导致多少产妇因此丧命,这样一个东西怎会没有用途?它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但许多人依然坚信人们只利用了大脑的10%这一说辞。众人将此观点以讹传讹。伦敦大学学院的神经学家苏菲·斯科特在听一堂关于急救的培训时,授课老师竟然跟学生说因为大脑只有10%在工作,因此脑部创伤并无大碍。他不仅误听误信“10%”的传言,还低估了脑部创伤的严重性。即使再小的脑部创伤也会对人体机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位培训急救常识的老师或许就没指望这堂课能给这位神经学家教些什么,但斯科特却给这位老师上了一课。

棘手的难题

为何这个在生物学和生理学上都站不住脚的说法会广为流传?这一传言源于何处已难以查证。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姆·詹姆斯在他1908年的作品《人类的能量》中说道,“我们对自身所有的精神和物质资源利用甚微。”他乐观的认为人类可以做到更多,但他没有提到脑容量或脑细胞数量,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比例。“10%”这一数据的提出是在戴尔·卡耐基的畅销书《如何赢得朋友并拥有影响力》1936年版的序言中。也有人说这一说法源于爱因斯坦。德拉萨拉教授没有找到出处,就连艾尔伯特·爱因斯坦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纪录。看来这又多了一个谜。

还有两个方面也许是导致这一误解的原因。大脑细胞中有90%的是胶质细胞。他们属于支持细胞,也叫脑白质,它们为其余10%的大脑细胞提供物质和养分支持。而这10%的细胞是神经细胞,他们构成了大脑灰质,负责人的思维活动。于是人们便错误的认识了10%的脑细胞负责思维活动的信息,因此指望开发90%的胶质细胞。但这两种细胞是完全不同的。也没有办法让胶质细胞将自身转化为神经细胞,来为我们的大脑提供额外的动力。

脑部扫描发现有极少数的病人会出现特殊的情况。1980年,一位名叫约翰·洛尔贝的儿科医生在《科学》上提到,他遇到过一位脑积水患者,他的大脑中几乎没有脑组织,但却功能正常。当然,这不能说明其他人也可以做到,只不过是这些特殊群体适应了特殊的环境。

当然,只要我们一心钻研就能了解到新事物,目前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的发现表明我们可以对大脑进行改造。但不是开辟大脑中的新领域,而是通过建立神经细胞间的新联系或去除不需要的联系。

有趣的是,我发现当人们得知这个消息是假的时,都会表现出无比的失望。或许10%的占用率给人们留下了太多希望。人们都希望有所提高,如果去尝试了,我们就能做的更好。但是很不幸,事实并非想象的那样,我们的大脑中也找不到空闲之处。






大脑是如何再学习的

 

      人类拥有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让我们能够做许多其他生物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但是,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在我们学习或者忘记时,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在神经细胞之间的接触所产生的变化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结构上的变化是否能够解释人人皆知的现象——再学习是否比学习新的东西更加容易呢?

德国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神经生物学分所的科学家们已经能够证明:即使不再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细胞接触还是会保留。重新激活这些暂时闲置的“存储细胞接触”,能够让我们更快地熟悉那些曾经学习过但被遗忘的事情。

人类与昆虫不同,即使多次无功而返,昆虫还是会反复不停的朝着窗玻璃撞去,试图获得自由,而人类的大脑能够学习复杂运动的联系和顺序。这种学习能力不但让我们能够避免撞到玻璃门,还让我们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比如骑自行车、滑雪、说不同的语言或者演奏乐器。尽管在我们年轻时,大脑学习得更快,但是我们到了老年还是依然拥有这样的学习能力。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试图准确查明,当我们学习或遗忘的时候,大脑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弹性联系

学习,换句话说,就是成功地处理新的信息,是神经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联系。面对新信息,大脑中没有任何以前的处理路径存在,蛋白丝附属物(filigree appendage)就会开始生长,从激活的细胞一直延伸到邻近的细胞。当生长到特定的接触点的时候,在蛋白丝附属物(filigree appendage)的末端处会形成特定的接触点,这种接触点又叫做突触,突触一旦形成,信息就可以从一个细胞传到另外一个细胞,我们也就获得了新的信息。一旦接触中止,所学到的东西也就被“忘却”了。

学习与再学习之间的细微差别

尽管最近的研究显示,学习和记忆与上文中所提到的大脑中的结构变化有关系,但是还是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去研究。比如,当我们学习、忘记、再学习的时候,大脑是怎么工作?通过一个实例,我们从实验中得知,一旦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即使很多年都不碰自行车,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的再次熟悉,类似的例子很多,它们似乎证明了一点:“重新学习”通常比“从头学起”要容易。这些细微差别是否是源于神经细胞的结构呢?
















大脑远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摘要:

就像硬币有两面。大脑不仅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大脑还很脆弱。手术中轻微触碰大脑或造成功能区损伤,自闭症等与大脑相关的疾病至今仍未解,这些都是对“脆弱大脑”的最佳注解。目前对病变可见、病因明确的疾病,如脑瘤等,神经外科已大有作为,也不断有新技术出现。在研究和大脑相关的更为隐蔽的疾病方面,科学家也从未停止脚步。

 

 

 
4月12日,南方日报科技能见度栏目在《大脑远比你想象的更可塑》中为您解读了大脑功能的超强可塑性。但就像硬币有两面,大脑也有其可怕的一面。

  人脑很脆弱。一不留神摔一跤就有可能失去嗅觉;在手术中,轻微的触碰就可能导致功能区损伤;脑卒中抢救更是一场时间战役,医生们争分夺秒以防止大脑细胞走向死亡……

  更令人不安的是,很多与大脑相关的疾病,如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亨廷顿舞蹈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如今仍是未解之谜。

  所幸,科学家们从未停止研究与探索的脚步。

  脆弱大脑

  也许不小心摔个跤就会失去嗅觉。在手术中,轻微的触碰就可能导致大脑功能区损伤;脑卒中最佳治疗时间在3小时内,否则脑细胞就会开始死亡

  一位20多岁的女白领,走路时脚下打滑,不小心摔了一跤,磕到了后脑勺。当时她只觉头稍有点痛,就没在意。但后来发觉,吃饭时闻不到味道,连香水都“没味儿了”。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原来是嗅神经处有一个直径仅几毫米的出血点。

  这不是电视剧里的虚构桥段,而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罗唯师前不久遇到的真实病例。他所在的科室每年接诊的较严重脑损伤病人超过500例,其中有不少是脑外伤病人。

  “脑外伤很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功能障碍,而这主要取决于损伤是否位于脑组织的功能区。”罗唯师说,大脑是人的司令部,脑功能相当复杂。但目前研究出它有确切功能的区域并不多,一些区域的功能尚未明确,相对而言就是功能哑区。

  因此,神经外科是著名的高风险科室,“手术中,这些区域的脑组织受损后,对病人并无影响;但有些功能区受到很小的损伤,或者手术中不小心弄伤,很可能导致病人失语、偏瘫,甚至失去疼痛感,丧失嗅觉、视觉等。”罗唯师打了个比方:“负责管理语言的布罗卡区,就是重要的功能区,一定得非常小心。”

  而常见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脑中风)也是对“脆弱大脑”的最佳注解。如今,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死亡因素和第一大致残因素,是名副其实的“健康杀手”。

  在医生们看来,与这一“杀手”的搏斗就是与时间赛跑。“一旦出现脑卒中,最佳治疗时间是在3小时内,否则脑细胞就会开始死亡,6小时后会完全坏死,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高聪表示,这是因为脑卒中通常发生在向大脑输送氧气和其他营养物的血管爆裂之时,或血管被血凝块或其他物质阻塞时,如果神经细胞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很快就会死亡。接着,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

  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替换,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的。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多数有身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等功能障碍。

  疾病谜题

  相较脑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病变,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则更为隐蔽和可怕。全球每年约100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在广州,幼儿园每133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自闭症

针对互联网电商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与防范的实质就是电商和黑客在拼比带宽和服务器的性能,通常电商在防拒绝服务方面很重视也投入巨大。
  相较脑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病变,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则更为隐蔽和可怕。

  4月16日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蔡洁挺在宿舍内自缢身亡,次日就是该系研究生提交毕业论文的最后期限。同学说,因为论文压力,大半个月来,小蔡一直情绪低落。

  名牌大学研究生自杀,这让很多人不禁唏嘘,站在金字塔尖的精英为何如此轻率地放弃生命?不少专家提出这很可能是精神抑郁所致。

  据联合国资料显示,如今,全球大约3.5亿人患有抑郁症,这种隐匿而可怕的疾病,每年约夺走100万人的生命,让他们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90%的自杀源于抑郁症。它的发病率很高,特别是年轻人。据统计,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达6.9%,国际上的数据为8%至12%。它以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也就是‘unhappy’,闷闷不乐、兴趣缺乏。”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的朱心红教授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抑郁症的研究。

  他表示,迄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明确,“过去,科学家们认为是由于大脑神经元—间信号传递异常所致,现在我们则将着眼点聚焦在占大脑90%的胶质细胞上。此前,它们一直被认为是脑组织的填充材料,作用仅仅是为神经元提供支撑而已。”

  朱心红介绍说,星形胶质细胞是最为重要的一类胶质细胞;随着生物进化,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比值逐渐增加,人脑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的1.4倍。朱心红及其团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星形胶质细胞ATP释放(三磷酸腺苷)功能异常是抑郁发生的关键环节。

  这一成果被列为2013年度我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之一。目前,相关研究还在继续推进,研究团队也表示,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还有一种与脑有关的疾病,让无数为人父母者心碎,给不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那就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近年,广州幼儿园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高达1/133。

  有人说,自闭儿就像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外表看上去跟正常孩子没有差别,但却对周围的人与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不与人交流;他们往往要求周围环境一成不变,一旦改变就会发脾气;并常常出现一些刻板的动作,如反复玩弄手指、一直转圈、走路只走直角……
思维导图还是自己做更有效果,然后跟上面的对比参照,这样学习才有效果。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找到自闭症的确定病因,也没有专门治疗的特效药物。不过,他们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如,台湾联合医院的医生曾运用脑磁仪成功破解“同理心”的大脑密码,找出大脑内同理心运作的区域,且刚好与大脑中的语言区相近。而恰好,自闭症就是欠缺“同理心”的能力,无法揣测对方语言后的意图导致沟通困难。这个研究或许能为解开自闭症脑之谜撕开一道小口。

  研究突破

  打开颅骨后,医生将病人从麻醉中唤醒以定位脑功能区;至于悬而未决的谜题,如抑郁症、自闭症、帕金森病等的病因和防治,科学家们也在竭尽全力寻找答案

  即使大脑很脆弱,脑部疾病仍迷雾重重,但人类的探索从未止步。

  目前对病变可见、病因明确的疾病,如脑瘤等,神经外科已大有作为,也不断有新技术出现。

  术中唤醒就是其一。它是在切除病变前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下唤醒,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精确定位脑重要功能区。实施术中唤醒,能够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并保留功能区。

  具体如何操作?罗唯师解释道:“打开病人颅骨,再打开硬脑膜后,用刺激器刺激大脑功能区,然后让病人数数、辨认常见物品卡片等,如果病人无法正常数数或认不出卡片上的图案,说明受到刺激的区域就要避开。然后做好标记,确保在手术过程中不被切到。”

  此外,临床的进步还表现在影像学上。“如核磁共振、神经导航技术等,影像的分辨率更高、图像更清晰,有助于医生在术前充分了解大脑结构和病变。”罗唯师说。

  至于悬而未决的谜题,如抑郁症、自闭症、帕金森病等的病因和防治,科学家也在竭尽全力寻找答案。

  针对抑郁症,目前朱心红团队正在推进相关研究,“我们从胶质细胞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入手,探索它和抑郁症的联系。选取了多种存在于脑内由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观察它们在抑郁和健康小鼠脑中含量的差别。研究发现,ATP这种过去从来没有想到与抑郁症有关的物质,却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明显的快速抗抑郁作用。”

遇有重大信息系统事故或突发事件,公司应该按应急预案快速响应处理,并按规定及时向安全管理层报告。
  然而,为什么ATP减少会抑郁?什么原因导致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TP减少?如何干预?能否生理调控ATP释放?这些都是朱心红团队试图解答的问题。“我们正在寻找抑郁的生物标记物,如果在抑郁患者体内监测到它出现问题了,就可以及早发现、进行心理干预。”

美国称将冻结对海地援助基金以施压推动议会选举   自闭症的研究也有新突破。据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专家对35个自闭症家系做了基因检测,其中有5人出现同位点基因异常。这进一步证明自闭症很可能与基因有关,是最终实现自闭儿产前基因诊断的又一进展。

  大脑趣闻

  当人类在睡觉时

  大脑在自我清洁

  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有俗话说“一夜不宿,十夜不足”。从古至今,睡眠的重要性被一再强调。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睡眠有着许多不同的目的,比如巩固记忆或者调节代谢系统。但是,在睡眠的原始目的这一问题上,他们各执一词。

  还有一个问题等待着解答:人睡觉的时候大脑在做什么?不久前,一个有趣的说法出现了:人在睡觉时,大脑在做着大扫除清理废物。

  2013年10月18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对上述两个问题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他们提出,睡眠的基本功能是清除有毒的代谢物,大脑在整个睡眠期间一直在进行自我清理。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证明了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时脑脊液“通道”拓宽

  要谈谈这个研究,可以从脑脊液(CSF)说起。脑脊液是一种环绕大脑和脊髓的透明液体,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这种液体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与脑细胞间隙之间的组织间液交换,将组织间液的代谢物带至静脉周隙,然后排出脑外。

  罗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在睡眠过程中,脑部的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帮助控制了脑脊液的流动。这个系统是一个充满液体的通道网络,犹如微观的上下水道系统,运输着含有废物的脑脊液。

  该研究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训练小鼠放松和睡眠,并通过双光子显微镜来观察小鼠的脑活动。

  一开始,研究人员将小分子荧光染料注入到小鼠的脑脊液中,并追踪染料的流动。他们发现,当小鼠进入睡眠状态时,染料迅速地流过大脑。与之相反,小鼠在清醒状态时,染料几乎没有流动。这意味着,在睡眠时,脑脊液更容易在脑内流动。

  这一发现令研究人员十分惊讶,他们随之想到,这是否意味着在睡眠时脑细胞间的空间发生了改变呢?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研究人员将电极插入到小鼠的大脑中来测量脑细胞之间的空间。结果证实,在小鼠处于睡眠或麻醉状态时,脑细胞间隙扩大了60%。也就是说,在睡眠时,运载脑脊液的通道拓宽,脑脊液的流动更快速顺畅。

  大脑清除“垃圾”抗疾病

  那么,在睡眠时不停流动的脑脊液又在忙活些什么呢?

  该研究团队分别向睡眠小鼠和清醒小鼠的大脑中注入β淀粉样蛋白。通常认为,这种蛋白在细胞内的异常聚集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他们发现,当小鼠处于睡眠状态时,β淀粉样蛋白更快地消失,因为脑脊液快速地将这些“垃圾”清洗掉了。“这就像一台洗碗机。”该研究的成员之一、罗彻斯特大学神经学专家尼德瓜德(Maiken Nedergaard)博士形象地比喻道。

  如此看来,睡眠起着名副其实的“排毒”作用,阻止了有毒的代谢物积累,保护了脑细胞不被损害。

  这个结论令人振奋,它为睡眠的重要性提供了有效证据。“这可能会引起那些在夜间工作的轮班工作者的讨论。”尼德瓜德(Maiken Nedergaard)博士曾预测道:“如果你不能保证睡眠,大脑可能会受到损伤。”

  然而,还有许多谜团等待揭晓。譬如,在睡眠期间,充满液体的通道是如何改变形状的?又如,代谢物的形成是否会令我们产生睡意?再比如,除了自我清洁外,睡眠还有其他什么功能?

  探求大脑奥秘的道路远没有终点。但至少,我们从这个研究中得到了这么一个提示:人们可以通过提高睡眠质量来提高对β淀粉样蛋白的清理,预防老年痴呆。








 当心城市生活严重损害你的大脑

核心提示:“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山清水秀,远离都市尘嚣”……现如今的楼盘广告中,经常能看到开发商大打“田园牌”。的确,对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的人们来说,法国诗人兰波笔下“生活在别处”的场景似乎已成了奢望。一项调查显示,63.7%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漂一族”希望能够逃离城市,回归平静;54%的一线城市网民认为大城市生活已经让他们身心俱疲。“拥挤、嘈杂、急躁”成为被调查者对城市生活的前三个印象。

  “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山清水秀,远离都市尘嚣”……现如今的楼盘广告中,经常能看到开发商大打“田园牌”。的确,对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的人们来说,法国诗人兰波笔下“生活在别处”的场景似乎已成了奢望。一项调查显示,63.7%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漂一族”希望能够逃离城市,回归平静;54%的一线城市网民认为大城市生活已经让他们身心俱疲。“拥挤、嘈杂、急躁”成为被调查者对城市生活的前三个印象。

  事实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还严重:据美国《关于大脑》杂志报道,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证明,城市生活还严重损伤着人们的大脑。

  在城市里行走几分钟,大脑就会受损

  “每天清晨被窗户外的汽车声吵醒,从出门踏上公交的那一刻开始,脑袋就嗡嗡地响。”住在北京三环边上的李先生说,最近一周,他睡觉前眼前都会闪过几个片 段,“地铁里拥挤的人群”、“眼前晃动的电脑、手机屏幕”、“无处不在的噪音”,总让他感觉无法入眠,身体在暗暗较劲。“我试图用耳机里的音乐将外界隔绝 开来,最后却发现音乐太大,耳朵也不舒服。”已经退休的张阿姨也有同样的困扰:“生活在闹市,情绪越来越不稳定,退休后也没法正常休息。”她经常感觉到紧 张又疲惫,面对拥堵的交通和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张大妈最大的希望是到农村过安静的田园生活。

  生活在城市里的你是否也经常感觉到因为环 境带来的不适?你是否觉得身体小小的抗议只是因为“亚健康”?其实,这不仅仅是“环境”在作怪,也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美国密歇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 实验室的心理学家马克·伯曼指出,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几分钟之后,人的大脑组织接收到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会大大降低。

  北京大学 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沈扬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城市生活,由于噪音、高楼、汽车、红绿灯等诸多干扰因素,你所看到、听到的一切事 物都在向大脑发出信息,过多的刺激会耗尽大脑的自然运作能力。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导致人的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急躁、判断力 低下等。这时候你就要格外注意,这也许是“大脑受伤”的表现。

  大脑最不喜欢五种环境

  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华灯霓裳……这些都是现代城市的特点,但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东看来:“城市的便利环境本应是为人们服务的,如今却成了控制者,使我们的健康受到损害。”在城市中生活的“大脑”,最害怕以下五种环境:

  被丛林般的现代建筑包围。你是否已经厌倦了每天在高楼大厦组成的水泥森林里穿梭行走?在城市中生活太久的人向往大自然的景色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美国密 歇根大学曾对两组康复病人对比研究发现,住在有自然景观的病房中的患者,更容易康复;走在城市道路的人,无论是注意力,还是记忆力水平都远远低于在公园漫 步的人。而在自然环境中休息20分钟后,大脑就会从“伤害”中恢复。

  “无声”的噪音扰乱神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每天要被迫接受各种各 样的噪音:汽车鸣笛声、人群嘈杂声、建筑施工声……这些噪音都远远超过了人体健康所能承受的范围,一辆汽车启动的噪音在90分贝以上,建筑施工噪音最高可 达到130分贝,而“噪音一旦超过85分贝,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就会马上接收到刺激的信号,变得异常紧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副教 授聂静说:“长期在噪音下工作、生活,会进一步使脑血管张力受损,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衰退等。”

  遭遇意想不到的光污染。提起污染,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光”。在城市繁华的街道上,到处都能看到刺眼的玻璃幕墙,让人们几乎置身于一个镜子的世界, 建筑物雪白的墙面、磨光的大理石,夜晚路边绚烂的霓虹灯、跳动的广告牌,在展示一个城市现代与时尚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侵蚀着我们的大脑。聂静指出,当光辐 射增至一定量时,就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光污染”。英国剑桥大学研究证明,光污染会干扰大脑的中枢神经,不仅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节 律,引起失眠,还会让人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娱乐场所的荧光灯、旋转灯。

  呼吸污染愈发严重的空气。有数据显示,仅在北京,机动车就以每周接近2万辆的速度增长着。这些飞速增长的机动车,不仅使城市道路交通更为拥堵,而且带 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在城市中,小到居民用于取暖、做饭所用燃烧物排放的废气,大到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烟气,都在跟大脑争夺氧气,使它的机能 退化。沈扬说,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只有充足的氧气,才能保证大脑正常工作。一旦大脑缺氧,人立刻会变得思维迟钝、反应变慢、工作效率下降,很容 易犯困。

  风风火火的“快”生活。城市生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快”,正是由于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人们大脑每天处于紧张中,生病、搬家、购物等生活琐事,都可 能让你感到紧张、焦虑、恐惧。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讲师兼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神经科学专家沙拉·拉扎尔解释说:“如果人们感到压力,身体就会产生更多皮 质醇,大脑的海马组织也会萎缩,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一连串问题。”

  10件事最护大脑

  “大脑就像机器,只要保养得好,越用越灵,而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最好的保养品。”沈扬强调,在生活中做到以下10点,就能恢复大脑的活力。

  1.没事哼哼歌曲,它是巩固记忆、修整认知的好方法。

  2.用关心的口气跟别人说话,与积极乐观的人成为朋友。

  3.多吃含铁食物,如猪肝、黑木耳、豆类、菠菜、杏、葡萄干等,因为铁能增强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

  4.家里窗帘增加一层遮光布,如果居室临近路边,最好安装隔音窗,用手机打电话时戴上耳机。

  5.工作时思绪卡壳,赶紧分散注意力,出去走一走,看看绿色的植物或者冥想,再继续工作。

  6.多喝水。大脑中80%是水,电解质的运送大多依靠水分,尤其是在做决定前或做用脑比较多的工作时,更要多喝一些。

  7.生活作息规律,睡眠充足。睡眠不足时,大脑会在正常活动和意识中断两种状态中切换。在切换的过程中,大脑会出现瞬间功能丧失现象。

  8.多运动。跑步、快走等有氧运动可以给大脑提供充足的新鲜氧气,另外,多做做腹式呼吸。

  9.开车系上安全带,不要高空弹跳,尤其是孩子们玩的蹦蹦床,很容易让头部受伤。

  10.不吸烟、不喝酒,不摄入过多含有咖啡因的食物。









为什么会记忆力减退,如何保护记忆力?

摘要: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很多中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程度也会越来越明显。而目前,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大,大脑过度疲劳也出现了记忆力减退的现象。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下面就带您去具体了解记忆力减退的原因,以及该如何保护记忆力。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很多中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程度也会越来越明显。而目前,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大,大脑过度疲劳也出现了记忆力减退的现象。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下面就带您去具体了解记忆力减退的原因,以及该如何保护记忆力。

 

科学家发现,大脑中乙酰胆碱的减少和增多,直接影响到人的记忆力。人到老年,大脑中乙酰胆碱的含量也逐渐减少,造成信息传递受到阻碍,这是引起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直接原因。但影响记忆力的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影响记忆力减退的因素

 

1、营养因素。脑神经细胞非常脆弱,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才能维持其正常工作,尤其是蛋白质,对大脑有很好的修复作用。如果食物中缺少蛋白质,就会影响到大脑的修复,长期缺乏,记忆力就会大大降低。

 

2、睡眠因素。充足的睡眠对大脑的发育、功能恢复、记忆的巩固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工作时大脑的兴奋性受到抑制,记忆力就会减退。

 

3、情绪因素。人长时间处于苦闷状态,或过度的焦虑、恐惧、悲伤,都会影响大脑的正常活动规律,从而降低记忆功能。

 

4、环境因素。人长期在有害气体、化学毒气及由于吸烟带来尼古丁环境中,就会使大脑神经细胞发生麻痹,因而损害记忆力。

 

为了保护好记忆力,要注意哪些呢?

 

1、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对精神上带来的影响,保证充足的睡眠。

 

2、注意科学用脑。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在连续工作或学习一两个小时后,要适当休息一下,使大脑得到调节。

 

3、加强营养。多吃一些鸡蛋、瘦肉、牛蹄筋、黄豆、口蘑、猴头菇、猪蹄等,这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利于大脑的修复。

 

良好记忆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无论你的年龄处于哪个阶段,记忆力减退会给我们的学习以及正常的生活节奏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日常应该要保护好我们的记忆力,预防记忆力明显减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