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不朽,然后死去——《筋疲力尽》

 2009妙手空空 2014-06-04
原载《看电影·午夜场》5月号,转载请注明)


       与特吕弗的[四百击]类似,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施予电影世界的影响,是他承继巴赞现实主义、好莱坞电影元素与技巧,吸收新浪潮本身的养料,并将之合成先锋的姿态,合成个人心绪的直接表达。这电影迸发的光亮,照耀无数后来者的前行。
       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以敏锐的眼光看到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对之后诸多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他在[精疲力尽]的影评中写道:“[筋疲力尽]与[邦尼和克莱德]、[穷山恶水]以及1960年代晚期的年轻导演勃兴之间有直线的联系,对1967-1947年的好莱坞黄金时期有关键性的影响。艾尔·帕西诺、杰克·尼克尔森、沃伦·比提、西恩·潘这些人在那时候饰演的诸多角色,你都无法数得清有多少是直接脱胎于[筋疲力尽]中让-保罗·贝尔蒙多饰演的漫不经心的杀手。”

 
爱的徒劳与死亡
 
       [筋疲力尽]的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曾如此评述这部作品:“让-吕克的电影只有两个主题:死亡与爱的徒劳。”
这两个主题,维系在电影中的两个主角米歇尔与帕特丽夏身上。

□男人
        

筋疲力尽


       让-保罗·贝尔蒙多饰演的米歇尔是个年轻而迷人的混蛋,他身上间杂了青春独有的荷尔蒙气息与久经世事之后的沧桑。他性格如孩童般的真朴与行为上的超道德,成为迷人的香气之源。
       在如何做一个男人的问题上,米歇尔简单得可爱。他希望自己像亨弗莱·鲍嘉一样强壮,在一个影院门口的橱窗前驻足许久,默默盯着鲍嘉的海报。他在镜子前锻炼肌肉,像电影中所有迷人的坏蛋一样,叼一只令自己在烟雾缭绕中魅力四射的香烟。为了让自己有男人味,他毫不在意自己太过消瘦的脑袋配上一顶大呢帽。
       他随处偷车拿去变卖,毫不手软,在路上被警察追捕,忙乱间杀掉警察,但杀人以后并不因此而觉得羞愧或担心。在这个坚硬的外表之下,却有极敏感的感情心思。当他与所爱的帕特丽夏在一起,完全像一个涉爱不久的孩子,他撒娇一般求帕特丽夏吻他、与他做爱、与他结婚与私奔,帕特丽夏始终不答应,他不知所措的样子几乎叫人失笑。他不因犯罪生活而变得成熟老道,却像一个大男孩迟迟不能走出青春期的迷惘。
       他坚硬与脆弱的内外两面在戈达尔电影中都显得那样明显,我们感觉他不断努力偷车、捞钱、杀人等等这些野蛮行径,竟是隐藏自己内心柔弱的唯一方式。这男人两面的表现,就像戈达尔自己说的:“《筋疲力尽》里,我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寻找着电影的主体。最后我的视线落在贝尔蒙多身上。我觉得他像一个巨大的块状物,值得去拍摄,去发现他的背后有些什么。”

□女人
 

筋疲力尽

       让·塞贝格饰演的帕特丽夏来自纽约,在《纽约先驱论坛报》驻巴黎分部打零工,到街头卖报纸,有时也做一些采访。她与米歇尔不同之处,是文字工作令她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她感情极丰富,仿佛细密的神经末梢,无可捉摸。她于异乡的漂泊,是“无根”的,始终处于漂浮状态,而她内心,则永远在寻找一种情感的确定感,但似乎永远无处可寻。
       尽管她遇见米歇尔,得到米歇尔的追求,但她不能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不清楚自己应当继续努力做好报社记者,抑或是与米歇尔同流合污,罔顾社会的道德框架,放肆地偷车、杀人、逃窜、躲避警察。前者是吸引人的,那是她成功的通途;后者是迷人的,那是她的爱之激情得以释放的唯一场所。
       她四处寻找确定生活方向的答案。有一次她采访写了一本色情小说的作家(法国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饰演),面对作家,她问:“你认为女人在现代社会是否有她的定位?”结果作家摘下墨镜,认真却又绕开正题地回答她:“是的,如果她外表十分迷人,穿着跳脱衣舞的服装,还带着墨镜的话。”她问作家有什么抱负,作家告诉她:“成为不朽,然后死去。”她愣神许久,后来便决定帮米歇尔摆脱警察的追踪,一同奔逃。
        但最后帕特丽夏还是背叛了米歇尔,向警察告密并导致米歇尔最终的死亡。这还是不确定感在作祟,这背叛不过是米歇尔寻找答案的又一个方式,她背叛并非是因为害怕警察追到自己身上,她对米歇尔说她这样做“只是为了测试自己是不是真的爱他。”
        或许这又是她比米歇尔清醒的地方,所有的时候她都不隐藏自己,而是将自己漂浮的状态全然表露。
 
□爱
      

筋疲力尽

 
    整部电影脚步急匆匆向前,却有一段近20分钟的情节停滞。这是电影中最迷人的部分。这20分钟之前与之后,米歇尔都处于被追捕的紧张、不安状态,而这20分钟里,他与所爱的人在一起,空气、阳光、时间都显得万分安宁。
       帕特丽夏与报社的人夜出未归,早晨她回到旅馆公寓,发现米歇尔躺在床上,于是在这个阳光透窗而入的早晨,他们聊天,抽烟,调情,最终做爱。在偷盗的“事业”上故作坚强的米歇尔,这个时侯像个谈恋爱未久的大男孩,他能不犹豫地杀死警察,这时候却没办法强求帕特立夏与他亲昵。他在此处彻底放下盗贼的强硬面具。而帕特丽夏则将自己对爱情、对生活不确定感加陪展示出来。
       这段戏的迷人,还因为其中弥漫着戈达尔良好的艺术品位。两人在聊天中,帕特丽夏在雷诺阿那副著名的女子肖像边上摆起姿势,问米歇尔她们谁更美;米歇尔则会坐在一张毕加索画作的下面,画上一个男人带着面具,这就像是米歇尔的状态。帕特丽夏拿起一本福克纳的小说,念自己赞同与欣赏的句子给米歇尔听:“在悲痛与虚无之间,我愿选择悲痛。”米歇尔说他却愿意选择虚无,因为“悲痛是一种妥协”。聊天间,帕特丽夏放起唱片,肖邦的钢琴曲便流淌出来。
       一个盗车贼,一个卖报员,这两个混迹生活底下层的浪荡子处于这些大艺术家的包围圈,戈达尔选择的这些艺术作品为这个早晨的20分钟提供了浪漫、美、忧愁以及激情。这段室内戏与整部电影一样使用了“跳接”剪辑,跳接在这里除了表达时间的消逝,还提供了情侣间在一起时一种俏皮的情调,以及荷尔蒙在体内翻滚时的情绪起伏。
 
□死亡

       [筋疲力尽]关于爱情的主线,实际上是特吕弗为戈达尔写的四页剧本初稿中定下来的,而戈达尔拍摄时拓展至的15页剧本,加入了死亡的成分。
       爱情的不确定,戈达尔选择以死亡来给出答案。影片最后,米歇尔的朋友给他送来卖赃车的钱,并让他赶紧离开以摆脱警察的追捕,但已被帕特丽夏告发的米歇尔却说,我哪儿也不想去,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很显然,之前在躲避警察时机敏无比的米歇尔并非真的身体上“筋疲力尽”,而是与帕特丽夏这份无法圆满的爱情让他在感情上筋疲力尽。他在前一天晚上对帕特丽夏说,拿到钱他们就离开法国,去到意大利,去完成他们的爱。而如今爱情破灭,他觉得即便拿到钱,也是枉然。
       就在这时候,警察追到,米歇尔沿街逃跑,中枪扑地。帕特丽夏醒悟似的狂奔而至米歇尔身边,米歇尔冲帕特丽丽夏做起鬼脸,这鬼脸是他们曾经在旅馆房间里亲昵时做过的。帕特丽夏不知所措。米歇尔将死前望着帕特丽夏颇遗憾说了一句:“真可恶。”随后掩面归西。帕特丽夏没听懂这个法语,问警察:“可恶是什么意思?”
   
 
技术开创者
 
       [筋疲力尽]中使用了许多崭新的电影技巧,对当时电影的精致传统进行了最强力的反叛。
 
□剪辑

让-吕克·戈达尔


       影片最具开创性的技术,是“跳接”剪辑。
       戈达尔按照正常地连续不断的场景拍摄完毕后,于剪辑室组接起第一个版本,长达2小时15分钟,这对于当时的正常电影来说太长了。戈达尔找到梅尔维尔,问他有什么意见,梅尔维尔建议戈达尔把所有拖累剧情行进速度的场景统统剪掉,包括他自己表演作家接受采访的那一段。但戈达尔最终没有进行场景的整段删除,而是在场景中间各处动起了剪刀,他这里剪一点,那里剪一点,最终创造出“跳接”,并使之成为新的剪辑技巧。
       关于这种“跳接”,柯林·麦凯布在戈达尔的传记中写道:“……经典好莱坞电影经常消除拍摄的痕迹……一个镜头的出现是由演员看的内容或叙述的发展需要而引起的……摄影机首先要遵从一系列规定,这样才能使电影文本天衣无缝,戈达尔打破了所有这些规定。”
       这种剪辑技巧为影片提供了一种急匆匆向前冲的节奏,打破了正常叙事的步调。比特吕弗的[四百下]中那种街头叙事的摄影技巧更为激进。“跳接”无意令叙事完整起来,而是奇妙地契合了我们内心的回忆方式——碎屑的、拼贴的、断断续续的。梅尔维尔后来坦承,这效果好极了。
      
□摄影

       与戈达尔合作的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Raoul Coutard)为这部电影摄影上的创新立下汗马功劳。他因陋就简,以诸多看上去很“山寨”的电影拍摄法创造了为后来者极力模仿的效果。这也是使[筋疲力尽]成为影像潮流引领者的重要原因。
       影片摄影师库塔尔曾随法军去往印度支那,在战场上做摄影师。严酷的摄影环境让他习惯于迅速的新闻式摄影,并对现场的粗硕感有一种自然地亲近。与特吕弗[四百击]相似的,[筋疲力尽]也拍了许多看上去很即兴的巴黎街景做情绪的妆点。库塔尔为[筋疲力尽]创造的影像效果,极富创造力地继承了他由战场磨练而来的习惯。他避免使用精美布置的灯光,基本使用自然光,夜景戏亦不例外,为了利用夜景的自然光,他特别使用了静态摄影才使用的高感光度型号胶片。他想办法使画面出来有明显的粗颗粒,增强现实感。在轻型摄影机发明之前,他就已经从脚架上卸下摄影机进行手持拍摄。为了拍出电影中一处贝尔蒙多身后的香榭丽舍大街街灯全部点亮的场景,库塔尔计算好时间,于傍晚提前摆好摄影机,路灯点亮前不久就开机,成功捕获这个颇震撼的场景。旅馆里早晨的场景,库塔尔使用了大量逆光镜头,产生曝光过度的影调,而这在以往的电影中是“不合格”的,在以后的电影中,则成为一种特色效果。
       影片预算大约40万法郎,只有当时一部电影正常预算的三分之一。戈达尔付不起摄影轨道推车的钱,要拍移动镜头的时候,库塔尔就坐到轮椅里,让戈达尔推着轮椅进行拍摄。这主意是从梅尔维尔那儿学来的,在拍摄[发热]( Bob le flambeur,1956)和[沉静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1949)的时候,梅尔维尔也因为预算短缺拿轮椅当推车。
 
丰厚的血脉
 
       [筋疲力尽]作为戈达尔第一部剧情长片便有极具分量的底色。这底色的成份,大致逃不脱以下三点。这三点实际上解释了戈达尔关于自己的一个疑问:“我希望我可以拍摄一部正常的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会。”
 
□巴赞的现实主义
 
       尽管没有像特吕弗在[四百击]开头打上题献巴赞的字幕,然而戈达尔这部长篇处女作从安德烈·巴赞那儿继承的精神是无法被忽视的。巴赞以自己体系完备的影评确立了电影的现实主义特质。[筋疲力尽]中情节行进的非戏剧化,摄影上的丝毫不事雕琢,都是对这种现实主义理念的折射。
 
□好莱坞
 
       戈达尔曾经说过:“拍电影你所需要的仅仅是女人和枪。”尽管无处考证,但戈达尔始终坚称这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话。
       新浪潮的一代,都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影响。他们排斥精致的传统戏剧式电影,却对好莱坞默片所达到的电影技巧,对大卫·格里菲斯、希区柯克和奥森·威尔斯这样的电影技术革命者有着最顶礼膜拜的态度。[筋疲力尽]的故事主线,是极明显的好莱坞警匪片套路,有凶杀、追捕、奔逃、女人等等完备的警匪元素。戈达尔的高明,是当他将自己对爱情与死亡的想法灌注到这个警匪片框架中,这影片的类型模式便立即被刷新,警匪元素成了爱与死亡的点缀。
      
□新浪潮的一代
 
       巴赞的现实主义、好莱坞警匪元素,这二者在[筋疲力尽]中尽管痕迹明显,但影片所承接的新锐精神,最直接还是来源于法国新浪潮的一代。[精疲力尽]的剧本是开拍前戈达尔让特吕弗写给他的;他的导演助理皮埃尔·利特森是当时法国电影界年轻的改革者;夏布罗尔则被他请来做影片的制片策划与技术顾问。
       而此前在《电影手册》的影评人生涯,与《手册》中一批新锐影人的友谊,无疑是他成长为新浪潮电影反骨之一的最重要经验。

 
影片资料
[精疲力尽]Breathless(1960)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让·塞贝格Jean Seberg、丹尼尔·布朗热Daniel Boulanger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