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早期民窑青花瓷器人物纹饰分析

 芝润斋 2014-06-05

程 文 武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430072
摘 要:据史料记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青花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元代开始得到蓬勃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瓷器制作不论是器型、原料、制造工艺,还是纹饰、画工,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当然,清早期的外销瓷以及晚清、民国,包括文革时期的瓷器艺术也有其独到之处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里不作专门的叙述,而只就清早期的民窑青花纹饰的绘画风格与技法作粗浅的描述。
关键词:民窑青花 纹饰 披麻皴 斧劈皴 构图 开光 
        民窑器物生成于民间,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均带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特别是其纹饰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给作品带来了活泼、旺盛的生命力。清三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装饰纹饰亦进入了全盛期。这不仅表现为纹饰品种的增加和富有新意、图案层出不穷,也表现在装饰手法和构图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提高,瓷器纹饰更加生气勃勃、超越前人。
        一、婴戏图纹饰
        因画面以儿童游戏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到清朝时已广为流行,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康熙。康熙朝民窑婴戏纹风格多样,前期单线平涂,用笔恣意,线条简练有力,纹饰粗犷,缺乏阴阳向背,有明末遗风,眉眼往往不甚清晰,但颇为传神。衣服及洞石均是平涂的画法。后期流畅,在表现儿童活泼欢快的场面上并不亚于官窑器。
        2.雍正。雍正民窑有婴戏纹饰的器物明显不及康熙时多,画法也较为刻板,缺乏创新意识,但构图较前朝疏朗。此时多采用双勾重染的画法,也有淡描青花一类。这类纹饰的画法完全不同于晚明的淡描双勾以备填色,而是完全以青花线条的方式加以表现,其纹饰的层次完全由线条之间的空白加以表达,给人以画风细腻之感。此种表现技法虽不是本朝独有,但较万历的淡描青花多了几分层次,又较康熙的淡描青花多了几分凝重,极具时代特征。
        3.乾隆。乾隆时期饰有婴戏纹样的器物十分多见,受官窑婴戏纹饰风格的影响,纹饰也追求奢华之风,但在具体纹饰上总给人东施效颦之感,虽然整体追求官窑的富丽堂皇,但终不免粗俗不堪,神态有失生动,人物造型亦较生硬,纹饰布局繁满刻板,寓意明显。
        二、侍女图纹饰
        侍女纹饰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因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故称仕女图。
        1.顺治。顺治的侍女纹有明显的晚明风格,画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虽继承前朝,却也不失时代特征,具有构图简洁、布局疏朗的特征,特别是青花淡描仕女,其衣带裙褶飘飘然有凌云之气。
        2.康熙。康熙朝仕女图的时代特征是图像较大、主题鲜明。人物追求高贵典雅的风韵,绘画神传,主题纹饰突出,人物的共同特征是发髻高挽、脸庞丰满、眉如弯月,具有端庄稳重的气质。
        3.雍正。雍正侍女纹饰受官窑影响较大,人物多着汉装,面容娇好,体态纤弱,发髻高挽,纤手柔弱无骨,气质十分高贵。线条流畅,画工较官窑略为粗糙。
        4.乾隆。乾隆时期官窑器纹饰的画法受西洋画的影响较大,讲究透视与明暗关系,如洞石的阴阳、蕉叶的向背。而民窑侍女纹饰的画法受西洋画的影响较小,基本上继承了雍正以来的传统,构图繁缛,虽意境通俗,但画面单调,给人以刻板的感觉。人物造型亦不及雍正准确,时有造型纤弱、比例不准等不足。
        三、神话人物图纹饰
        神话人物故事图是瓷器装饰种类中重要的人物纹饰之一,多为佛、道等宗教人物,如八仙、罗汉、麻姑;还有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如刘海、神女、飞天、西王母等。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装饰中神话人物纹饰盛行的时期。
        1.顺治。顺治时八仙人物较为多见,绘画生动、线条简洁明快是其青花人物图的一大特征。人物多为设色平涂,造型不甚准确。寿星的头为芋头状,而不是明代盛行的冬瓜状。
        2.康熙。康熙民窑神话人物故事图中的人物多为罗汉一类人物,其形象生动自然,线条流畅。

        3.雍正。雍正民窑神话人物故事图的纹饰有图案化的倾向,画法较为刻板。

        4.乾隆。乾隆民窑神话人物故事图的纹饰布局繁满、刻板,意境较为通俗。绘工不细腻,缺乏必要的层次感,人物造型民间味道较浓。
        四、戏曲人物图纹饰
        戏曲人物图纹饰取材于戏曲和小说的故事情节而得名,如“唐僧取经”、“西厢记”等。
        1.顺治。顺治戏曲人物图纹饰较为常见,构图较明末简约,人物工丽潇洒,注重以场景烘托人物,绘工细腻。以青花点划孤独的太阳是顺治时的典型风格;鱼鳞状秋草、漩涡状云朵、梅花状衣纹点缀是明末清初的典型画法,只是蕉叶纹从崇祯时器口沿的细笔勾边、筋脉留白改变为本朝的边廓双勾填色,叶片也双勾填色并留白以示筋络。
        2.康熙。康熙戏曲人物图构图开阔,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线条纤细有力。山林为传统的国画层次涂染。刀马人物中亦有一些器物的画法并不工细,有传统写意画的味道:人物的画法粗犷,虽没有笔笔细绘,但颇为传神;马匹的四肢以浅淡的线条加以勾勒,但也不失其真。
        3.雍正。雍正时期民窑瓷器中戏曲人物图较少见,特别是康熙时常见的刀马人物图如此,纹饰多取材于《西厢记》、《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基本上构图严谨、线条纤细,不及康熙朝人物刚毅强健。纹饰布局已渐疏朗,康熙时顶天立地的人物形象已不多见。总体艺术成就不高,但也不乏精细之作。
        4.乾隆。乾隆戏曲人物图较为常见,构图繁缛是其典型特征。人物造型准确,绘工精细,线条清晰明快。
        五、寓意图纹饰
        因其纹饰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而得名,反映的内容都是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竭力拼搏进取以得功名、有朝一日享受高官厚禄的追求,真实地反映了纹饰的时代特征及社会意识形态对瓷器纹饰的影响。多以人物为主题,例如有的足踏祥云,伴着太阳升起,寓意“指日高升”;有的头戴高冠,伴鹿而行,寓意“高官厚禄”等。主要有“状元折枝”、“一品洞天”、“指日高升”、“青云直上”、“独占鳌头”、“天官赐福”、“五子登科”等。
        1.顺治。顺治寓意图纹饰整体风格有较大的变化,一改晚明的豪放,以内容新颖、描绘工丽隽秀著称。人物神态飘逸,并注重以场景衬托人物,可以说是远山近水、亭柳楼台集于一画,分水、皴、点、淡绘与浓笔渲染等技法并用,只是线条的运用总体不及崇祯时娴熟。
        2.康熙。康熙有寓意图纹饰的器物较多,内容较为繁杂。人物造型生动传神,纹饰具有层次感,以长而流畅的线条表现梦幻景致的画法较为成熟,不见有鱼鳞状秋草,而代之以点苔。
        3.雍正。雍正有寓意图纹饰的器物多为民窑,其纹饰流畅洒脱与单调刻板并存,均较康熙时纤弱。构图疏朗,作为辅助纹饰的洞石法细腻,表现出雍正民窑疏淡的风格特征。
        4.乾隆。乾隆寓意图纹饰构图以加官进爵纹较为常见,题材程式化的时代特征较浓,但绘画较为精细,层次感较强。
        瓷器纹饰代代相传,继承了优秀的传统,也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这些继承与革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些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和艺术的兴衰,对我们研究传统的中国文化,以至对我们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以促进现代艺术的研究与发展都有诸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希贵《中国青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2.路菁 关宝琮《中国民间青花瓷》.辽宁画报出版社,1999年9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