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阅读

 何华龙3419 2014-06-05
议论文阅读

中考考点精讲

知识清单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采用事实论据论证的就属于事实论证。分析作用时应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其突出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也叫作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此外还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它是经验的总结,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它可以使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就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这种方式可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使人印象深刻。

 4.结构、层次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部分。

论证的结构,一般分三种:

(一),并列式:论证部分各段落间是平行、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

2),层进式:论述层次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层、段之间的排列次序不能随意变动。

3),对比式:在论证中,段与段、层与层的关系,是把两种事物、两种意见加以对比,即正说、反说,形成对比。

5.语言

议论文运用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方式,进行论证,它要求议论语言周到,没有疏漏,无懈可击,否则议论文所提出的论点就立不起来,从而失去了文章的战斗力,所以严密性是议论文语言的第一要素。此外,议论文是说理文,要求文章应有明确的概念、严密的推理。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是非明确,才能以理服人,色彩鲜明才能以情动人。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目的都是要树立自己的观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优秀的议论文的语言都具有是非明确、色彩鲜明的特点,否则就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

例文:2013年遵义议论文阅读

说说停顿

一、我们一直信奉“从哪里跌倒,就赶快从哪里爬起”,其实,在跌倒时,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

②,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彷徨者能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之路。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曾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立下赫赫战功,却在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上接连失误。面对一片质疑,李宁迷茫了,他选择了退役,他的人生似乎停顿了。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界开创了另一片天地,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

③,李宁在商界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他正确的选择。而又是什么让他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另一种人生道路?是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若没有那个重要的停顿,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又谈何铸就中国的民族品牌?

④,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困惑者能不断反思,找到方向。居里夫妇在探寻镭元素期间,多次的失败令居里夫人心烦意乱。在丈夫的劝说下,她抽空去乡村旅行,不断思考失败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实验的突破口,夫妻俩成功地从沥青铀矿矿渣中提炼出了镭。

⑤,是什么,让居里夫人,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她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停顿,让居里夫人紧绷的思维得以放松,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⑥,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自卑者能完善自我,找回自信。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曾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他初涉政坛时,经常遭到他人的嘲笑。在妻子伊丽莎白的支持下,自卑而痛苦的乔治六世开始治疗口吃。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纠治,他找回了信心,在二战前夕通过广播公开发表了圣诞节演讲,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

⑦,试问,若乔治六世遭受嘲笑时没有选择停顿,而是咬牙硬撑,他的自卑和痛苦只会有增无减,他的斗志也会被他人的讥讽消磨殆尽,还如何去成就日后的辉煌?乔治六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让他弥补了缺陷,找回了自信,成就了一番伟业。

⑧,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遭遇挫折时,给自己留一点停顿,抚平伤口。这样,我们会走得更快更远更轻松。

【文章解构】中心论点: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

论证思路:首先用信奉的话“从哪里跌倒,就赶快从哪里爬起”谈起,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并列列举李宁、居里夫人、乔治六世的事例分别缠述三个分论点,最后照应开头,总结归纳,强化论点。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一):提出中心论点“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第二部分(②至⑦):阐述留一点停顿给自己有哪些益处。第三部分(⑧):总结遭遇挫折时,留一点停顿给自己“会走得更快更远,更轻松”。

考点一:把握中心论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思路归纳】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解决的是“需要证明什么”。本题可先从整体感知,阅读全文,然后看标题、开头、结尾有没有概括性的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可以发现,选文在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

【答案及评分】(3分)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

【方法指导】把握文章论点的方法:

1.位置法:

(一),题目即中心论点。不过,有的议论文没有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概括;

2),在开头,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3),在中间,需仔细阅读全文,即可发现文章论点;

4),在结尾,即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标志性词语出现。

2.表述法: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或表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地表明态度的句子,它应该正确、鲜明、简洁和明了。从全文看,它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3.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4.论据反推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5.区分两个混淆点:(一),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能用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

2),区分论题和论据:论题是文章所议论的问题、话题,指出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议论的;而论点是作者针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看法。

【专项训练】137页《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第1题;138页《谈影响力》第1题;138页《小的,决定,大的》第1题;139页《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第1题;140页《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第1题;141页《低调是一颗站在山顶的矮树》第1题;141页《做人要“知足,知不足”》第1题;142页《发现自己的亮点》第1题。

考点二:分析论据

2.请简要概括文中的论据。(6分)

①是什么

②是什么

③是什么

【思路归纳】概括论据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仍能很好地证明该论点;其次,用语力求简洁。分析概括时,先找出所列举的事实,再按“谁+怎么样+结果如何”的格式套用概括。从本文来看,选文有三个分论点,分别是第②、④、⑥段开头第一句话,而为了证明这三个分论点,文章又分别用李宁、居里夫人和乔治六世三个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三个事例即是文的论据。

【答案及评分】(6分)①李宁面对质疑,给自己一点停顿,开创了一片天地。(2分)②居里夫人,面对失败,给自己一点停顿,获得了巨大成功。(2分)③乔治六世面对嘲笑,给自己一点停顿,成就了一番事业。(2分)

【方法指导】

1.分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2.概括论据内容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把握论据,的本质特点,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和事情。

3.论据的作用。答题要点有两方面:

(),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无论是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还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4.补写论据一定要围绕文章的论点展开,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论据所证明的道理要与文章观点一致。如果是为文章补充事例论据,要求是:①,补充的论据最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的事例,且事例真实、可靠。②,补写的事例论据必须与文章观点一致。③,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答题格式:补写,事实论据,的一般答题格式为:人物 、事例  简短评价。

 

【专项训练】137页《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第4题;138页《谈影响力》第2题;138页《小的决定大的》第3题。

考点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思路归纳】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调动有关论证方法的知识,判断选段或语句所使用的论证方法。针对本题,第④段列举了居里夫人的事例,即是举例论证。接着联系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具体分析列举这一事例是如何证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第④段开头“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困惑者能不断反思,找到方向”即是要证明的论点,属于分论点。最后,回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结合右边举例论证的答题格式,联系文章内容,运用通畅的语言,进行简洁表述即可。

【答案及评分】(4分)举例论证。(论证方法2分)通过列举居里夫人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困惑者能不断反思,找到方向”这一分论点,进而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作用2分)

【方法指导】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情形如下:

一、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什么(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什么比作什么,证明了什么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缠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什么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注意:在辨别文章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时,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对比论证一般有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专项训练】137页《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第3题;138页《小的,决定,大的》第4题;139页《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第3题。

考点四: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4.第③段“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中的“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思路归纳】解此题应结合语境和语言逻辑来分析。先试着把“也许”删去,通过比较,分析删后与没有删在整句语意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套用答题格式“不能删。(一),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什么的变化,太绝对化了(或准确性、事实不符)。(2),去掉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作答。

【答案及评分】(3分)不能。(1分)“也许”表示有可能,有猜测、估计意。若删去,显得太绝对。(1分)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分)(只答“不能”不给分)

【方法指导】议论文中的重点词句赏析,一般都涉及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明、严谨、概括性强)。对于遵义中考,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

题型一:某某词好在哪里?(词语一般为:几乎、常常、更、最、将要等)

【答题格式】用了“某某”词,准确地论证了什么(论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删掉“某某”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显得太绝对化了(删掉后原文文意发生了不符合实际的变化)。

题型二:“某某”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下面我们就议论文语言特色的几个问题作一个梳理:

(一),如何从逻辑角度分析议论文语言用词的准确、严密性:必用答语:该文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2),如何从修辞角度分析议论文语言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必用答语: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3),描述议论文语言特色的常用术语有: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等。

【专项训练】138页《谈影响力》第3题;140页《习惯成自然》第2题;141页《做人要“知足,知不足”》第3题;142页《发现自己的亮点》第4题。

考点五: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2014年原创)文章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3分)

【思路归纳】文章的论证思路很清晰,②③段列举了李宁在遭受失败后,短暂停顿,最后获得成功的经历;④⑤段列举居里夫人的事例;⑥⑦段列举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事例。这三个事例充分证明了中心论点。

【答案及评分】列举了李宁、居里夫人、乔治六世停顿后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的观点。

【方法指导】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常表现为总—分—总。

分析议论文的层次和论证思路须抓住文章中的显性标志和隐性标志。文章的显性标志可以是标点符号,如从问号、分号、引号等中得到提示,因为有时候这些标点符号可以表明文章的段落层次及其关系。还有那些起分层作用的词句,如:关联词语、顺序词语、时间词语、空间词语和重复使用的某个词语或语段以及过渡句、小结句等,我们可以从这些词句中得到提示;因为这些标志既是层次标志,又是文章的组合手段。隐性标志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层与层之间的意义联系、转换和过渡。

【专项训练】137页《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第2题;138页《谈影响力》第4题;138页《小的决定大的》第2题;141页《做人要“知足,知不足”》第4题。

考点六:拓展延伸能力

6.2014年原创)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的理解。(4分)

【思路归纳】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必须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去答题。本文的内容是停顿带给人的益处,因此要答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停顿”能够带给我们的益处以及停顿与战胜困难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评分】(4分)事例: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其实就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过程,让自己的思维冷静下来,客观全面地分析出错的原因后,再重整旗鼓继续向前进发。这样我们就会避免陷入死胡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方法指导】解答此类题,第一要看明白题干的要求,第二要看清楚文章所表达的观点,第三要用自己的话将原观点深化,展开联想,看是否联系实际,看是否要补充事例加以论证或缠述等,都弄明白了再下笔去答。

应对这种“见解型”的题,先要进行判断,看其要求从哪个方面来发表见解。还要注意运用语言表达的基本模式进行答题。(一)用一个层次明晰的句子简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2)用“分点说明”的方式进行答题。(3)用“总分式”结构进行答题,先用“总说”来表达观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说”。

【专项训练】137页《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第5题;140页《习惯成自然》第4题。

备考满分挑战

贵州真题精选

一、(2013年黔西南)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14分)

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

徐能毅

①,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与之相伴随,社会道德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人心向善、社会众德成为主流,另一方面诚信缺失、社会道德失范,现象较为严重。从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公德问题,这些偶发的道德事件让人痛心又令人深思:为什么有些人不讲良心、不讲道德?应该怎样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行事的道德本分?

②,一般来讲,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会对既有社会道德秩序形成冲击。在这种冲击面前,有的人会坚定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有的人则会弃守做人的原则,甚至连讲良心这一底线也不再坚持。这些人之所以经不起这种冲击,归根到底在于其精神境界和思想修养不高,以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认识不清、定力不够。

③,讲良心是指一种做人的态度,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上持有一种仁爱友善的态度,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恶意损害的态度。俗话所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帮人处且帮人”,《尚书》中讲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就是这种做人态度的体现。《尚书》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一个人的功劳轻重时,要从重的方面确定;搞不清楚一个人的罪行轻重时,要从轻的方面确定。

④,讲良心就要讲恕道。当有人问曾国藩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时,他只用了一个“恕”字。“恕”字从如从心,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人不可能没有缺点错误,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为人处世呢?从被动的意义上讲,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主动的意义上讲,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者的核心都是从自己内心体验出发,推己及人,做到仁者爱人。

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讲良心关键是防止骄傲自大。人有了一定地位、金钱或权势,就更应重视讲良心。因为那时往往会有一些人在你周围唱赞歌、拍马屁,对你进行诱惑和忽悠。如果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进攻,就会头脑发热、自我膨胀,甚至突破底线、恣意妄为。这样做人,实际上就陷入了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亦即不讲良心的状态。因此,领导干部应严于律己、谦虚谨慎,防止被“捧杀”。

⑥,讲不讲良心与名利观密切相关。不为名利所累则易讲良心,讲良心则又促使人淡泊名利。淡泊名利:道理易懂,做到实难。正如《红楼梦》中《好了歌》所言:“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很多人不缺聪明才智,但经不住诱惑,明明知道不讲良心不好,但为了一时一己的私利,干出一些不讲良心、不讲道德的事情来。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当今时代,尤其应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得失观,真正做到以义制利,守本分、控欲望、不贪婪。

⑦,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不是为流俗所改变。一个人确立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坚守行事的道德本分,讲良心就会成为自然而然之事。每个人都努力地这么做,讲良心就会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1.本文缠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案】讲良心重在修习与养成。

【解析】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或者是文章的题目,居于中间的比较少,有时候需要根据相关语句进行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

2.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证了“讲良心”是要进行修习的?(3分)

【答案】一、讲良心是一种做人的态度;⑵,讲良心要讲恕道;⑶,讲良心关键是防止骄傲自大;⑷,讲良心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

【解析】分论点大多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者结尾,如果没有明显的句子表达,就可以适当地进行概括。通过阅读,就会发现,在文章的③至⑥段中,可由段首的句子适当加以归纳即可。

3.文中画线句子“俗话所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帮人处且帮人”,《尚书》中讲的“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就是这种做人态度的体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引证法(引用论证、道理论证);论证了讲良心是一种做人态度,就是在为人处世上持有一种仁爱友善的态度,而不是漠不关心甚至恶意损害的态度。

【解析】解答时,要根据题干要求,对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作出判断。这就要明确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作用的分析要联系上下文,一般是论证邻近的分论点或问题看法。

4.请在文中第⑥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3分)

【答案】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同志,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不断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广泛的赞誉。

【解析】解答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是针对第⑥段中,分论点找事实论据。也就是说,要围绕讲良心,不为名利所累的情况列举事例。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国家还是不少的,比较容易列举

5.选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分)

【答案】示例:当有人问曾国藩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时,他只用了一个“恕”字,“恕”字从如从心,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感受:“恕”是人的一种修养和品德,凡事做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像两个人闹矛盾,都是因为太较真,如果双方都能退后一步,交换位置为对方考虑一下,就不至于闹得很僵。

【解析】这是主观方面的开放性试题,但在解答时也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哲理内涵的实用的句子,再举出现实中的实际例子,联系起来简要分析即可。

二、(2012年遵义1417 16分)阅读《每个人都有影响力》一文,回答14题。

谈影响力

查一路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邻国的一个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一直种到97岁。在他的影响下,该国7 300名志愿者来恩格贝种树,种下树木300万棵,染绿黄沙4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陆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一个大婶的动作,使他对这个城市灰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一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你的随身物品。最终,他把企业放在了B城,B城因此有5 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收到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⑤,我儿子在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他很果断地摇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习惯!可想而知,这就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摘自2012428日《湘声报芙蓉》,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每个人都有影响力。(或“千万别忽视普通人的影响力”“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

【解析】阅读时可以这样找中心论点:一看标题;二看开头,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篇首;三看结尾;四分析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从而概括出中心论点,注意使用判断句或祈使句。

2.请简要概括文中的论据。(6分)

【答案】一、邻国农学博士影响7300名志愿者到恩格贝种树。

②,擦鞋大婶和出租车司机影响沿海回来的朋友选择投资地点。(2)

③,幼儿园老师影响“我”儿子的生活习惯。(2)

【解析】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通篇阅读,很容易发现文章论据分布在②④⑤三段中。这个题目,即是对这三段事例的概括。

3.第③段“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一句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删掉。“往往”准确地表明了这种影响力是隐性的,是通常存在的,强调了细心体察的重要性。

【解析】解题方法:①可以先言明“往往”的词义,结合句意表述该词在句中的作用;②答出如果删除该词所产生的影响。

4.第④段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一: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普通百姓身上也有巨大影响力的观点。示例二:用擦鞋大婶和出租车司机影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选择投资地点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普通百姓身上也有巨大影响力的观点。

【解析】具体而言是考查对第④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以及对论证方法作用的总结。列举“擦鞋大婶”和“出租车司机”的事例,从而更具体、更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三、(2011年遵义141714分)阅读《小的决定大的》一文,回答14题。

小的决定大的

一、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病,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意就可以忽略甚至丢弃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发明蒸汽机,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件,发展到一具小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导致走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们铭记一生。

,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那么,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选自《经典阅读集萃》,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案】小的决定大的。

【解析】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作为论点的标题,一般是个表判断、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语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4分)

【答案】一,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2分)②,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1分)③,小事导致走向。(1分)或答成:本文是从“小最具繁衍力”“小可以改变世界”“小事导致走向”三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解析】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它具体深入地从多方面或多层次缠释和证明中心论点。就本题而言,可从选文④⑦段中找。

3.文章第段引用老子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道理论据。(2分)有力地论证了“小的决定大的”这一中心论点。(1分)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强。(1分)

【解析】引用的话语属于道理论据。引用名人的话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所以权威性、说服力是其最大作用。

4.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举例论证(例证法)(2分)举微型电子电路发展过程的事例,论证了“未来最终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或“小能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分论点,(1分)真实可信,说服力强。(1分)

【解析】选文第⑥段主要举硅谷世界中微型电子电路的发展过程来证明第⑦段中的分论点——“小能改变世界、影响人们生活。”具体典型的事实论据能起到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全国最新真题

一、(2013年淄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李浩燃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画着汉字“某某某到此一游”。近日,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

②,“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不仅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③,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中国游客甚至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

④,“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面对刻字,现场中国游客莫不感觉羞愧,甚至连导游也赶紧走开。微博热议、媒体讨论中,惭愧、耻辱的情绪,谴责、反省的主调,也让人看到整个社会对文明素质的强烈吁求、一个国家文明意识的自我审思。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流下忏悔的泪水,坦言“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做得不好”,公开道歉。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应予以必要宽容并助其改正,但整个社会则应以此为镜、自我检视。

⑤,的确,“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画,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⑥,有人说,最好的“到此一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养,也需在心上刻下这让人蒙羞的“到此一游”。在拥堵的公路上随意并道时,在地铁的长队里加塞插队时,在逃票成功洋洋得意时,在网络空间掐架骂娘时,,,这几个字就该闪动警示之光,提醒你触碰到了文明的红线。谨记“到此一游”激发的文明耻感,以此自戒自省,以此校言校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迈进一步。

⑦,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⑧,同样是神庙,雅典阿波罗神庙的一块石板上,刻着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反思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以此为契机省察自我文明素养,才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尊敬,更让我们在文明复兴之路上“递进一层”。

(选自2013527日《人民日报》)

1.作者在文中针对“到此一游”这类不文明现象,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3分)

【答案】“到此一游”的风波,理应成为反思文明素养的契机。或以此为契机醒察自我文明素养。

【解析】此题考查论点的判断和概括,本文论点从标题和文章结构入手不难判断,当然还要注意由文中事实论据所引发的分论点比较多,如第④段、第⑥段、第⑧段等。

2.第③段中作者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这句提醒更有特殊含义。”“特殊含义”应该怎么理解?(4分)

【答案】在国外,每个中国人的文明程度都影响着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当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时,个人的文明程度在国际上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会更大。(答对意思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关键词句的含义,扣住怎么“特殊”和为什么“特殊”,再结合语境去答,一般在该段内就能找到答案,再加以概括即可。

3.第⑤段画线句子“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画,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答案】举例论证,论述了不文明现象远涉重洋的原因。(或者“到此一游”远涉重洋,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论证方法1分,观点2分)

【解析】从文中列举的现象可以看出是举例论证,证明的观点一般是该段的中心句。

4.阅读第⑥段,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再补写两个事例,反思我们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以此为镜,自戒自省。(2分)

【答案】示例: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时,在旅游景点乱扔垃圾时(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结合第⑥段的内容来看,画线处要求写让人蒙羞的不文明现象,因此可结合前后句子,的句式来仿写。

二、(2013年广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2分)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份,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情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得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有删改)

1.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答案】列举了会观察并非是有了观察的能力、会劳动并非是有了劳动的能力、会读书并非是有了读书的能力、做好公民并非是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这四个事例;阐明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事例2分,论证的道理2分)

【解析】仔细审题,题干要求在文章中第④段,这就需要同学们细读第④段,分析此段的结构特点和上下文的联系,第④段举的例子旨在论证第③段提出的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判断1分,理由2分)

【解析】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似乎”一词去掉前后的句子进行对比,看其意思是否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换言之,就是分析该词是如何表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的。

3.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答案】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解析】首先应辨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前后之间是怎样关联起来的等等。文章④至⑦段阐述了习惯和能力的关系。第⑧段得出结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4.结合原文和生活实际谈谈当今中学生应如何增强能力。(3分)

【答案】示例:(1),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细心的习惯;(2),应从自我高要求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应从知行统一的要求做起,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每条1分,写3条就得满分)

【解析】答题时,应结合文中对“习惯”和“能力”的辩证论述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如何做到“从习惯养成方面来增强能力”。

遵义名校模拟

一、(2013年遵义十一中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6)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的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泰然处之,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河等一系列辉煌战例,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在“谈笑间”让蒋家王朝“樯橹灰飞烟灭”。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和耐心的历练。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领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

⑤,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解析】第一段中最后一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是在引用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的话进行解释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下文进一步证明的观点,所以应是中心论点。

2.选文开篇引用翁同龢的话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道理论据,引出下文的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解析】议论文中,一切都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第一段引用名言,一是可以引出中心论点“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再一个也可以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

3.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案】举例论证,举杨利伟镇定从容地在飞船里完成操作任务的例子,论证了静气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论证方法1分,分析2分)

【解析】遇到名言、俗语等的运用,一般都是道理论证;遇到人物事件,一般都是举例论证。这里举杨利伟的事例来论证“静气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这一观点的,显然是举例论证,其作用是列举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从选文来看,怎样才能具备静气?(6分)

【答案】不断历练和积累;多读书汲取前人的智慧,开拓视野;善养正气。(每点2分)

【解析】回答此题,要从文章的③④两段中去阅读提取。因为这两段主要阐述的是“静气从何而来”,也就是问题所说的“从哪些方面培养”,解答类似题目,都要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先找问题所涉及的段落,然后再阅读提取、概括。注意不要有遗漏。

二、(2013年遵义航中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6分)

低调是一棵站在山顶的矮树

查一路

①,书法家送我一条幅,上书“低头看云云在脚下”。乍看,不合逻辑。细想,做人的道理尽在其中:站到很高的境界,谦逊一低头,不经意间,却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低调,是一种自我放松。低调,自由,随意,犹如松散的泥土,适意且散发芬芳;而高调,则紧张,僵硬,好似绷紧的缆绳,给人随时会断裂的危机和担忧。

③, 不同的人走在路上,有些人气宇轩昂,目空一切,蛮横霸道;有些人满脸阳光,仁慈悲悯,谦卑感恩。你喜欢谁?美国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凶狠张扬的人比那些低调谦恭的人,出车祸的几率要大出十倍。这个结论不难理解:高调的人既然与人争长短,又怎能不与车争快慢?

④,低调还是高调,与一个人的能力无关,只和品行与境界有关。世界公认俄总理普京是个牛人,然而他很低调,而且他很反感俄罗斯那些高调的富豪。伊斯梅洛夫花15亿美元在土耳其建豪华酒店,开业庆典时,砸重金,请名流,极尽奢华之能事,普京不声不响把该富豪的财源——切尔基佐夫市场关了,一招将其制服。

⑤,相对于高调,低调生活虽不风光,却十分惬意。没有独处高处的恐惧,没有随时与人PK的焦虑,没有被人揭穿的担忧。低调的生活,是没有泡沫和水分的生活,很自由实在,随心所欲,无须顾忌什么,只需关注生活的本身。

⑥,中国圣人有言:“智者乐水”,而常识又告诉人:“水往低处流”,可见,人选择低调如同流水选择低处,是一种智慧。

⑦,高调,犹如吹一只气球,一个小小的针孔,也能将炫目的华丽毁于瞬间;低调,像一颗铺路的石子,将自身安放在低处,安全且踏实。高调的人张牙舞爪,像只螃蟹,总是想伺机横行别人的领地,令人反感;低调的人,像一棵彬彬有礼的树,不越规,一身绿色,让人喜欢。

⑧,低调的人,总能收获意外的惊喜。作家二月河说:“人生的最底层有个好处,就是无论从哪个方向努力,都是向上的。”一个低调的人,所走的人生每一步,都是在向上攀登,正如一颗星星不会在水沟里呆很久——它的家园在天空。

⑨,我感谢书法家送我的这幅字,同时我的意识里常常出现一些低矮的树,它们站在山顶,风过处,谦逊地低头。然而,云,却在它们的脚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站到很高的境界,谦逊一低头,不经意间,却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解析】在归纳中心论点时,一是看是否统摄全篇,切不可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二是看是否有明确的观点,句子是否完整,因为论点是完整的、全面的。本文要找出论点不难,因为文章标题就是一个完整清晰的判断,再根据全文意思理解,就能概括出来。

2.本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答案】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作用: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低调的优势。比喻论证,将“高调”比作“气球”和“螃蟹”,把“低调”比作“石子”和“树”,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解析】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通过对文段的分析,可以看出文段把“高调”比作“气球”和“螃蟹”,把“低调”比作“石子”和“树”,而且又形成了对比,从而得出此题的答案。解答论证方法的作用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而比喻论证的作用是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请你为文章再补充一句名言作为本文的论据。(3分)

【答案】示例: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看是让补充名言还是事例,补充名言时注意不要为求新颖回答那些较陌生、较长的名言。

4.俗话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答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就是把自己调整到以一个合理的心态去踏踏实时做人、做实事、做好事,就是树立信念、敢想敢拼、以诚待人、公正处事、努力学习、成熟思考、积极行动、持之以恒。

【解析】这是一道拓展性题目。回答时要围绕本文中心论点进行阐缠述。

遵义名师预测

一、(2014年预测)阅读《做人要“知足,知不足”》一文,回答14题。(16)

做人要“知足,知不足”

一,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

②,做人首先要“知足”。所以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知足常乐”为大家所尊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词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安分守己的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③,但是,知足也要分场合。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除了场合之外,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什么叫度?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适当的限度。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做人还要“知不足”。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之处”。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句话暗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过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一枝笔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说的都是真理。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有什么出息呢?

⑤,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要了解你自己!”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真理。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做人要“知足,知不足” 

【解析】文章的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首段或末端,但有的也需要考生自己提炼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的标题,文章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叙述的。

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充分地证明了知足也要分场合的观点。

【解析】由画线句子中的“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不难看出,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其作用时,要联系第③段论述的中心来回答。

3.第④段“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一句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删掉,“往往”的意思是“总是,经常地”,这个词准确地表明了“知足”的人没出息的必然性,强调了“知不足”的重要性。如果删掉“往往”就显得太绝对化了。

【解析】文章第④段主要论述了做人要“知不足”,作者从反面举了“知足”的人的表现以及没出息的原因。答题时首先要严明“往往”在句中的作用,其次要答出删掉该词所产生的影响。这里的“往往”是作者对“知足”的人未来推测,强调“知不足”才能有出息。

4.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②至⑤段的论证思路。(6分)

【答案】第②段告诉人们要“知足常乐”,第③段进一步说明“知足也要分场合”,第④段论述了“做人还要‘知不足’”,第⑤段接着说了“自知之明的可贵”。

【解析】通读文章,认真分析可知②③段论述了“知足”,④⑤段论述了“知不足”,然后对各段具体缠释,用议论文的语言加以表述。

二、(2014年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6)

发现自己的亮点

一、美学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并不缺少亮点,往往缺乏发现自己亮点的眼睛。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便会发现生活的湖面阳光遍洒、波光粼粼、生机无限,进而就能满怀信心地驾驶人生的航船一路破浪前行。

②,发现自己的亮点,就能理性确立人生的路径和目标。西方有句俗话:“上帝从不偏心,我们都是用同样的黏土捏成的。”人人都不完美,但人人都有亮点,发现自己的亮点就能科学确立人生的目标。早年在文学院,被戏称为 低能儿的奥托瓦拉赫,在心灰意冷之际发现了自己一丝不苟、严谨缜密的亮点,于是在自然科学研究道路上扬长避短,终获诺贝尔奖。发现自己的亮点,成就了他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经典美谈。年幼辍学的大仲马,也曾几度贫困潦倒,流落街头,却在冷静审视人生,发现自己超群的想象力后,锲而不舍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终以影响深远的《三个火枪手》等不朽著作成为世界文学巨匠。发现自己的亮点,让他登上文学创作的巅峰。可见,只要我们睁开慧眼,去发现自身蕴藏的熠熠闪光之亮点,便能成为自己的伯乐,找到适合自己奔跑的道路,从伏于槽枥的常马转变为飞跃千里的骐骥。

③,发现自己的亮点,让我们在追求的道路上充满信心与希望。在亮点的激励下,我们常常感动,因为有信心,便拥有了不断向前的勇气和动力。大才子刘禹锡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虽仕途坎坷,仍欣慰于自己吟咏山水的才情和乐天自信的性格,吟咏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般激奋人心的警句,生活怡然自足而充满诗意。而与他同朝为官的柳宗元,则在贬谪之后怅然若失,郁郁寡欢。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使人于幸运之中而不被宠坏,于厄运之中而不被压垮。巴尔扎克初涉文坛之时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但他发现自己面对压力和非议的坚毅,终坚持己见,写下流芳后世的《人间喜剧》。雅纳切克开始创作之路之初,遭到所有前辈的恶评,但他发现自己音乐中如风的灵动和自由的力量,终谱写出令无数人心潮澎湃的《小交响曲》。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让我们在踽踽独行之时坚定而执著,勇敢地发出悖于陈规的声音,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④,发现自己的亮点,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当我们总是抱怨自身与外界条件的不足而使事业陷于僵局时,往往是因为自己背对着亮点的光芒而惆怅于自身斑驳的影子。殊不知,转换角度便会发现亮点的璀璨。海伦凯勒几乎一生都生活在盲聋哑的黑暗幽闭世界中,在常人看来,是人生的至苦至痛和不幸。然而,她却感恩于仍拥有的感观和黑暗赋予的敏锐的幸福感,终成为一名颇有成就的作家,为千万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慈善,之光。法国作家博迪在风华正茂之际,横遭飞祸,全身瘫痪,但于病魔的折磨下,仍感恩于苦难的历练,燃起创作的热情,用仅能眨动的左眼完成享誉西方文坛的《潜水衣与蝴蝶》。转换角度,不幸亦可为大幸,何况是健康的常人呢?当我们用发现亮点的角度去看问题,人生的阴霾便轻刻消散,生活的美好便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

⑤,发现自己的亮点,推己及人,若人人都能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亮点,带着积极与感恩的心态生活,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⑥,发现自己的亮点,让我们时时感叹于生活的美好,总能发现问题积极的一面,用自信和勇气踏平坎坷,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

【解析】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本文标题就是明晰的判断,所以是中心论点。也可从文章首段,以及后面每段的首句中概括出来。

2.文章开头引用罗丹的名言属于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道理论据,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论题);同时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解析】由罗丹的名言引出论点,可知这也是道理论据,结合道理论据的作用作答即可。

3.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述其作用。(3分)

【答案】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才会让我们在追求的道路上充满信心与希望”的道理,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解析】列举刘禹锡和柳宗元的事例是举例论证,这两个事例又构成对比,鲜明的论证出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对我们的生活的意义。

4.分析第⑥段“发现自己的亮点,让我们时时感叹于生活的美好,总能发现问题积极的一面,用自信和勇气踏平坎坷,迎来人生的艳阳天。”中加点词语“时时、总”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时时”和“总”起到强调作用,说明只要发现自己的亮点,就能使我们具有积极的心态,就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解析】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时时”就提醒我们要及时发现生活的美好,发现自己的亮点,“总”也强调了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