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的眼睛

 江山携手 2014-06-05
编者按:首先说原作。原作其实并不如作者所言的那样完美。其实这篇文字的尺度把握的十分微妙。文字里有雅的部分,也有俗的部分,可以说是兼顾了雅俗共赏的需求的。但其实,所谓众口难调。这篇文字里的俗的部分,其实对于某些对雅致有着更高追求的人,是会感觉到有一些浅白的。所以只能说原作尽可能地兼顾到了雅俗共赏的需求,而并不是真正做到了大雅若俗。当然,在大多数人读来,这篇文字是足以打动人的。但是作者这样的肢解式的解读方式,却是会把有灵性的文字读死的。所谓浑沌凿七窍而死,而人封七窍而亡。如果说诗歌原本就是一种浑圆的境界,那么逐字逐句的剖析,无疑是把这种浑圆变得支离破碎。如果说文字本身就留有与外间以及读者交流的“气孔”,那么一种“说破式”的解释,等同于在帮助读者找到这些气孔的同时,又一声爆破,将这些气孔轰塌。诗歌,尤其是抒情的诗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朦胧的艺术。何以解读朦胧?唯有先让自己的心被这种朦胧浸润,而后从朦胧立足,寻找一种由朦胧过渡向客观的途径。而不能是反其道而行之,立足在客观之上,向朦胧步步紧逼。唯有如此,你解读出来的东西,才能是活的。
  《我用诗歌看到你》
  
  突然就想你了
  像轻烟的雀从喉咙生出翅羽
  我这样飞去只为打探你如风的消息
  
  雾起的黄昏里
  汉水就要穿上今冬的薄冰
  你是我藏在薄冰下那只玲珑的夜莺
  
  你像月亮坐在水的掌心
  摊开海色澄静
  又像桨一样为两岸梳理着水的云鬓
  
  我用诗歌看到你
  再用一个颤音与你相遇
  我看你的眼神比任何时候都干净
      
  因为是诗评,个人还是觉得有必要强调一下诗歌的概念:诗歌是简要地反映生活精华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概括性、凝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等特点;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诗歌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和含蓄性。从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看,诗歌更要求语言精炼和生动,更借重于想象和联想。  
  前题说完,进入正题,这首诗歌是文字、体式、情感、气韵融合统一,表现优美,情感深厚,极富感染力。而且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鉴赏,都能看得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享受到字里行间的美。其实,现在有许多写诗的,往往把诗歌写得单一,干巴巴的,毫无厚重感,也无言外之音、直白白、赤裸裸的,实在不耐看,更不要说给不同的人看了。  
  此诗最大的特点:意象精准,质感和画面兼得,情感和意象并存。众所周知,意象是诗歌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名词解释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赋有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第一节第一句诗人就明确的表达了他想念一个人,诗人的想念是轻松愉快的的,“轻烟般的雀”“喉咙生出翅羽”“如风的消息”这些轻快的意象也都呼应着诗人的想念,同时也让读者好奇:诗人想念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二节,黄昏后,思念如雾般缠绕蔓延,“汉水”亦是汉江,“薄冰”是晶莹剔透干净的,这种剔透的程度让人可以看到薄冰里隐藏的具象。诗人将思念的人比喻成“夜莺”,且用“玲珑”一词来强调是个女子,而“夜莺”这个意象是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最常用的意象,多用来表达的是一种对美的追求。简言之“你是我藏在薄冰下那只玲珑的夜莺”可以直接译为“美好的你是我的追求”。当然,我这样解读很是煞了诗人所营造的美好意境。  
  第三节,“你像月亮坐在水的掌心、又像桨一样为两岸梳理着水的云鬓”这一节飘逸空灵,月亮是皎洁明净的,水是温柔宽容的,浆是活泼欢快的,而诗人心中的那个人是集这些美好于一身的。此外,这一节营造的有浑然一体的视觉美景,月挂在天上,月影映在水面,两岸景物在月光里是婆娑柔美的,犹如佳人云鬓。同时,诗人说你像这样,又似那样,究竟是那样,其实是因为诗人满心都是思念的人,所以眼里看到什么都会联想成思念的人。  
  最后一段“我用诗歌看到你,再用一个颤音与你相遇,我看你的眼神比任何时候都干净”,“颤音”理解为心动,可以说是一见倾心,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是一种包含爱并且超出爱之外的欣赏和心动,不掺任何杂质,纯洁明净,欢快清新,有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像往之”的美好情怀。  
  这样的抒情诗歌,写得如冬日里的阳光,不忧伤不矫情,散发着满满的温暖。时代是会变的,人的感情也不停地在变着,但真挚而又美丽的感情,可以在人世间永远流传,不管是任何时代,还是在任何不同语种的人群中,这都是共通的。诗是美诗,评是粗评,抛砖罢了,祝福所有的文字爱好者们写作愉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