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法自然,思想最美

 klqqklqq 2014-06-06

 

 


  一个人若要把握他自己,就必须时常从自己的分工职能中脱离出来,去了解一下其他劳动者的感受。然而不幸的是,这原初的统一体,这力量的源头,早已被众人瓜分,并且被分割得细而又细,抛售无遗。就好像是泼撒开的水滴,再也无法汇拢。社会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其中每一个都好比从躯体上锯下的一段,它们昂然行走,形同怪物——一截手指、一个头颈、一副肠胃、一只臂肘,但从来不是完整的人。

  农夫很少感受到他职务的真正尊严,并为之欣喜,因为他不过是“人”分派到田里收集食物的一部分。他只看见他的箩筐与大车,此外一无所视,于是他降级为一个农夫,而不再是农场上的“人”。商人极少认为他的生意具有理想的价值,他被本行业的技艺所支配,灵魂也沦为金钱的仆役。牧师变为了仪式,律师变成了法典,机械师变成了机器,水手变成了船上的一根绳子。

  在这种职能分配中,学者被指派去代表知识。正常状态下,他是所谓“思想着的人”。在糟糕的情况下,当他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时,他就偏向于成为一个单纯的思想者,或者更糟一些,变为别人思想的鹦鹉学舌者。

  其实,每一个人岂不都是一个学生,天下万物不正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真正的学者难道不正是掌握了自然奥秘的大师吗?

  当人学会了崇尚心灵并发现当今的自然哲学正是心灵第一次强有力的探索之后,他最终变成一个创造者,他将会见到大自然是人类心灵的对应物,自然之美正是人类心灵之美,自然法则也就是人类心灵的法则。因此自然成为人度量自己成就的尺子。他对自然仍有多少无知,他对自身也就有多少无知。

  我们建立起大学,思想家们也为此写出著作——不是“思想着的人”,而是那些虽有才能,出发点却错的了人。他们以公认的教条为据,而不是着眼于他们对原理的领悟。

  因此,我们拥有的只是书呆子,而不是“思想着的人”。因为,我们所谓的书本知识阶级,他们爱书如命,却与自然和人类的天性相去甚远,反而在世界与灵魂之外建立起某种“第三类秩序”。于是便有了各种藏书家、校勘家和狂热的注释学者。

  书籍可以达到的惟一目标究竟又是什么呢?

  它无非是要给人以启发。我宁可不读书,也不愿意任由书的引力把我拖出自己的轨道,以至于我从一个宇宙变成一颗卫星。世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是活跃的心灵。这是每个人都有权享有的。

  假如心灵不具备自明的能力,而是从另一颗心灵那里接受真理,即使这真理的光辉滔滔不绝,接受者却没有定期的反省、诘问和自我发现,结果仍然会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严格地让书服从于读者。“思想着的人”绝不应该受制于他的工具。书籍是供学者来消闲的。当他能够直接理解上帝的智慧时,他无须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他人的读书摘记上。

  当然总会有不时来临的浑沌阶段,这是不可避免的——当阳光被遮盖,群星失掉了光彩--我们退回到油灯之下,凭借它微弱的光线,继续引导我们走向东方,那是黎明的所在。我们倾听,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够发言。有条阿拉伯谚语说:一棵无花果树,看着另一棵无花果树,就结出果实来。(作者 艾默生)


■来源:《美国学者》

(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