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尺经

 心理咨询诊所 2014-06-06
玉尺经
 
玉尺,《辞海》释为:“玉制的尺。比喻选拔人才及评价诗文的标准”。唐代诗人李白在《上清宝鼎》诗中写道:“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这印证了玉尺是一种广义上度量人文、才学、才艺修养水平的抽象尺度。
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训诂学家,后人尊称为中国风水鼻祖的郭璞在其《葬书》中说:“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土圭者,在风水罗盘发明以前,是古人测量日影长度以定方向、节气、时刻和地域的天文仪器。遐迩,即远近。这里的所谓远近当然不仅仅是长度、距离的概念了,而应包含周天的山向方位、三维座标、景观视野、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所有与风水有关因素的吞吐浮沉、大小高低、优劣吉凶、盛衰轻重的评价了。
《玉尺经》著作者乃为唐代杨益(字筠松、号救贫)。杨公以“玉尺”为其定名,真所谓精微至妙,独具匠心。
杨益生于公元834年,卒于公元904年,杨公天资聪慧,悟性异常。唐僖宗时,官至朝廷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主管宫庭建筑规划、布局,观天象,察符瑞、候灾变、卜吉凶之职。公元875年黄巢兵起,880年京都长安陷落。为避兵祸,杨公私携〈晋·郭璞《葬书》〉等一批御库秘籍,逃离长安。辗转奔波,南逃至虔州府辖崇贤里(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境内),曾寄宿黄禅寺,后迹游今赣州市东南郊名山杨仙岭古寺,收徒讲学。杨公在赣南二十余年,潜心传授、研究、发展并实践了堪舆秘术。由于杨公匡真扬善、救贫扶弱,德艺双馨,故佳誉永驻,流芳至今。杨公七十岁逝于虔州,葬虔州中药口(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现今其花岗岩墓碑仍伫立原地。
经考,今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的自唐代以来的城市古建筑,如城墙、城门、寺庙、官府遗址、望族及地方候吏府第等皆为杨公及嫡传徒裔根据杨公风水理论指导所建。此外,今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广州等现存的历史经典,古建筑亦大多遵从杨公风水理论布局建筑。《宋史·艺文志》、《人子须知》等著述中,均称杨公籍贯赣州,此说尚无法确断。
杨公著述颇丰。据《人子须知》载,杨公著书有九部:《疑龙经》、《撼龙经》、《画夹图》、《四大穴法》、《立锥图》、《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倒杖法》;据《四库术数丛书》载,杨公著书有五部:《疑龙经》、《撼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其它风水书中关于杨公风水理论著作的记载颇多。经考,最可靠为杨公著的至少有三部:《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
《四库全书·提要》、《江西通志》、《南安府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书录题解》、《宋史·艺文志》、《曾氏族谱》等编著对杨公事绩均有记载。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任李宝田教授在为我们著述一书所作中写道:“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应当说博大精深。”由于唐代杨公在赣州进行长期的风水术传授、研究、发展和实践。因此,赣州成了中国风水学术的发祥地,堪舆名师的摇篮。所以世人云:“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
《玉尺经》是继东晋郭璞《葬书》之后的又一部古代风水重要经典著述。如果说,在中国风水罗盘面世之前,东晋郭璞《葬书》奠定了中国风水――葬(藏也)乘生气的科学理论基础,使郭公成为中国风水的鼻祖,深受后世风水界的推崇;那么,唐代杨公就丰富和完善了以郭璞《葬书》为理论基础,具有古代科学思想的,理论系统的,便于规范化操作的郭(璞)、杨(益)正统风水术,创造了具有正针和缝针(内盘和外盘)规制的风水罗盘。并著述了包括《玉尺经》在内的一批经典秘籍。杨公也就被历代风水界尊称为风水宗师。
明代以后,风水流派纷呈,风水著述繁杂,风水术士多如牛毛,他们都称自己是正宗传人,自己的著述是杨公真传等等。由此可见,杨公在风水史上的地位是何等显赫。
确为杨公所撰的正宗《玉尺经》内容只包含“三赋”:《造微赋》、《天机赋》和《逐吉赋》。其中《造微赋》主要内容是总述风水理法,论析龙水交会合玄空的四大局的理论。《天机赋》主要是论说了如何考量、推断水神祸福吉凶的要领。《逐吉赋》陈述了如何步量、推断峰(砂)祸福吉凶的规则。在杨公《玉尺经》面世之后,唐代虽已有刻版印刷术,宋代毕昇始创了泥活字版印刷术。但由于长期印刷手段的落后,文化信息的闭塞,加上皇族对秘籍的专横控制,故其真迹难以广泛、及时的流传。由于后代风水术的大紊乱和江湖化的原因,在《玉尺经》的手抄秘传的过程中就逐渐掺和或拼贴了非杨公真传的篇文。为此,我们在本书编著中做了一些考证甄别工作。
一、对收藏的六种版本的《玉尺经》原文,无论其版本的真伪、混杂与否,依照原文编列铺陈,便于读者比较、考量和研证。
二、将明代刘基(字伯温,号青田)在《地理天机会元》、《刘氏家藏葬法》、《埽叶山房珍藏本》、《民间收藏本》四种版本中对审势、审气、审龙、审穴、审向、审砂六篇和“三赋”所作的注释以“刘释”为题编排在册。在“六审”篇每句之后加注了“作者按”。
三、每篇之后还作了简要的“分篇评析”和“总括点评”。
四、为了便于共同研讨,我们对“三赋”试作了“白话解”。其中《天机赋》和《逐吉赋》二篇的“白话解”,是作者根据李三素公的注释义理而作的。
五、作者本欲对明代刘基的注释章句加上标点符号。但在试点时发现有的可点前,也可点后,而意义却相径庭。为防巧拙有差,仍保持原版原文,让读者自行领会斯文,岂不更为客观自由。故未加标点。
由于现代科学的进步,电子、磁力学、光学、核子、超导、信息工程和生物工程的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使我们的工作、生活有了古人许多不可思念的、新奇的用具、工具、仪器、影视传播手段及硬件。使古小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等曾经认为是虚幻的想象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不再是神话。《中国风水应用学》作者张惠民先生,提出了宇宙气和人体气场的理论,认为是同频电波似的气散波,由骸骨扩散到人子,还列举了许多事物来证明他的论点。也许有一天,随着科学的发展,使风水神秘奥妙的面纱能得以揭开。诚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古代科学的幼稚,古籍中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瑕疵,但我们就断言它是荒诞不经的,似乎还为时过早。我们认为,对于风水这个历史悠久,根深广植的民俗文化,所采取的态度应当是:既不能一味承袭前说,唯书唯古,固步自封,又不能抱全盘否定的非历史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来苛求前人。而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冷静分析,科学研究,批判地继承前贤留下的文化遗产,古为今用,为新时代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