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喷进炮

 昵称13859417 2014-06-07

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日本喷进炮大约算是日本海军独立研发的12cm喷进炮,这种战争末期被装载“伊势”航空战舰等舰艇上的诡异防空/对地多用途武器也算日本海军众多怪物兵器中的一朵奇葩。

根据一部分老兵回忆,舰用版二十八联装12cm喷进炮在防空作战中表现抢眼,其防空弹药的其实就是缩小的喷进弹版对空三式燃烧霰弹,在多发齐射的情况下确实能够形成一道可怕的弹幕。

日制防空燃烧霰弹的攻击效果图,确实漂亮,仿佛是放烟火,实际效果也差不多就是放烟火

此外,这种六联装喷进炮还有一种陆用版,采用类似92式步兵炮的轮架,发射筒为了追求轻量化采用了木质,一名日本兵就可以将装填好的发射筒搬起来,当然太平洋小岛上饿得半死的日本兵有没有此等力能扛鼎的气力,就很难说了。

喷进炮

大家可能都看过《硫磺岛来信》这部电影,电影中出现了可以击毁M4坦克的“迫击炮”,这就是四式200mm喷进炮(火箭炮)。这种喷进炮美军将其称为“恐怖的大迫击炮弹”。

虽然采用类似迫击炮的炮座发射,但那炮身只是为了赋予炮弹射向,炮尾没有尾拴(就是根圆筒),从本质上讲就是火箭炮。

但是比较有趣的是,该炮弹(火箭弹)并不靠尾翼稳定,而是靠在弹底设置多处带一定倾角的喷口而实现发射后的自旋稳定。这一点和常见的火箭炮有所不同,好像德国人在二战中装备的火箭炮也是采用这种自旋稳定方式的。该炮弹重83.7Kg,内填炸药16.5Kg,对步兵的杀伤威力惊人,投入硫磺岛和冲绳之战的喷进炮对美军步兵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不过虽然该炮精度优于尾翼稳定的常见火箭弹(比如著名的“喀秋莎”),但因初速仅有175m/s,且基本采用大仰角曲射,因此命中行进中的坦克的概率大概和中**也差不多了。

在硫磺岛上,日军投入了包括4式在内的共70门喷进炮,但因弹药囤积不足,仅有50发/门,所以很快就打光了。

二战末期日军对“喷进炮”似乎曾寄予厚望,除了陆军用于弥补常规火炮的火力不足外,还大量被挂载到战斗机上用于攻击美军重型轰炸机,最夸张的是海军的舰艇也装上喷进炮,用于构筑近距离火网。现在还有人在考证“大和”级战列舰沉没时候是否搭载了喷进炮以及喷进炮是否算是有效的防空武器等等。

按常理说,初速低、射程近的火箭炮绝对很难和舰用防空武器挂上钩的,也许是由于日本海军在二战中的主力防空火器在射程覆盖上存在较大的空挡,且近距离防空的主力25mm机炮火力持续性很成问题,所以才不得不用火箭炮来填补吧。

喷进炮从1931年开始研发,由于与火炮相比命中精度较低,需要增加弹药用量,军事当局并没有批准其制式化。但在进入太平洋战争后,喷进炮再次受到了追捧,这促成了它的部署。它最受欢迎的是——飞行体自身具有推进力,发射时没有后坐力,发射装置简便,易于移动和搬运,富于机动性。

除了四式200mm喷进炮外,日军还装备了400mm喷进炮和150mm20连装喷进炮,1945年初,日军组建了喷进炮部队,此后,喷进炮被大量部署在可能发生本土决战的九州,被寄予厚望。但历史并没有按日本人预想的进行,战争提前结束了,这些喷进炮也就成了一堆废铁。

三式喷进炮初期型的射程大约是1200米,日本海军共制造了约350台发射器,弹药准备也比较充足。日军首次投入三式喷进弹是在1944年的佩里琉战役,后来在塞班岛和硫磺岛作战中,日军利用坑道等采用多方向同时对单一目标攻击的战术,发射之后立刻拆卸发射架转移,美军对这种简陋但威力可观的武器十分头疼。

先来说说海军的45cm喷进弹。日本海军对巨炮的痴狂实在有些诡异,曾有美国人研究说日本海军疯狂追求世界最大口径的火炮是源于其对于身高和体型的自卑,这就很有些种族主义了。

当然,在海军巨舰上采用超级火炮对单兵体力的要求不高,装填和运弹都采用了机械化,装填手们就是一群机械操纵员,陆上的列车炮和巨型要塞炮也是如此,不过如果想把巨型喷进弹用在地面作战中,这就要考虑武器搬运和装卸展开的问题了。

总的来说,陆海军的40cm以上超级喷进弹在实战中基本被作为一次性超大型迫击炮使用,日军在作战中喜欢采取多方向设伏的方式,利用喷进弹不准确但是爆炸威力覆盖较大的特点,利用多枚喷进弹“笼罩”进入口袋阵的美军,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火力和兵力优势下,日军的预设发射阵地只要暴露绝难幸免,因此只能算是一锤子买卖,打中打偏都没有补射的机会,因此,这种巨无霸喷进炮是明显不符合现代战争理念的武器,只有在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是1944年的战局对日本来说已经极端不利,前线的溃败与运输船队遭美军猎杀使得日军自占领区运输战争用物资的数量越来越少,稀有金属优先供给船只与飞机制造,战车生产的物资减少供给因此产量降低,另外曾任战车兵的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回忆当时新出厂的战车品质下降因此用挫刀即可在表面挫出刮痕,会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表面硬化钢板与讲求韧性的均质钢板的特性不同所致,但是物资匮乏到战车装甲无法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可见当时日本物资缺乏的状况。由于产量少,因此日军将三式中战车视为本土决战的重要装备,并优先配发盟军有可能登陆的九州方面装甲单位,主要为第56军辖下各独立战车旅,配发方式以10辆为单位纳入战车旅下反战车连,战争结束前有120辆三式中战车编入九州各战车旅下;此外第一战车师与第四战车师据称也配备了少辆的三式中战车,不过并未证实。除了标准量产版以外,设计人员还预计将211号以后的三式中战车换装四式中战车用炮塔,强化车体与炮塔装甲对抗盟军战车,不过战争结束前并未生产到211号,因此此计划案并未实现。战争结束后三式中战车被盟军集中销毁,仅保存2辆,另1辆战后在东京赤羽的美军军械场展示,后来美军移交给防卫厅后转移至土浦陆上自卫队武器学校展示。

基本规格

总重量18.8公吨

全长5.73米

枪管长度1.3米

宽度2.33米

全高2.61米

操作人数5人

炮弹75公厘

最大射击仰角-14-+21度

装甲厚度、类型8-50公厘

主要武器三式2型31倍径75公厘战车炮1门备弹70发

次要武器九七式车载重机枪1挺备弹3670发

发动机统制型100式4冲程直立式12汽缸空冷柴油引擎

输出功率240匹马力

推重比12.58匹马力/吨

变速系统钢板弹簧

燃料箱容量330升

最大行动距离210公里

最高速度38.8公里/小时

13日本四式中型坦克编辑四式中型坦克的研制代号为“奇托”(日文假名为チト),四式坦克车全长6.343米,车全宽2.865米,车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来要大一圈。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副驾驶员。目录

1详细信息

2人员及火力配置配置

3内部结构

内部布置?动力装置?车体为焊接结构1详细信息编辑四式中型坦克的研制代号为“奇托”(日文假名为チト),研制工作于1942年9月开始,此时美军已经攻占了瓜达尔卡尔纳岛,战局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利于日军的局面。试制一号车上,装的是长身管的57毫米反坦克炮。射击试验表明,这种火炮的穿甲威力明显不足。所以,一号车仅制成一辆,未能定型。后来所说的四式中型坦克,实际上是由“奇托”二号车发展而来的。在二号车上,最重大的变化是,火炮的口径达到75毫米。战斗全重也由一号车的不足20吨增加到二号车的27.3吨。控制研制进度的关键部件是火炮。新研制的火炮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这种火炮与三式坦克上的75毫米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于研制火炮耗费了时间,所以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制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四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8吨,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吨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