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論發汗解表法中的片面性

 johnney908 2014-06-08

引用:http:///vzyX1

北京中醫藥大學(100029) 劉渡舟

   摘要 發汗解表要根據具體病因性質辨證論治, 或用辛溫發汗, 或用辛涼解熱,
而不可侷限於或溫或涼的一個側面陷入片面性
。本文從在學術上的先入為主、「矯枉」與「過正」、要從歷史上找原因、傷寒的「寒」是什麼、夏天也有傷寒5個方面,
全面分析了長期以來臨床使用發汗解表法中存在的罷黜辛溫麻桂, 獨崇辛涼銀翹的片面性傾向, 強調一定要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

關鍵詞 發汗解表法 辛溫發汗 辛涼解熱 片面性 辨證論治

發汗是為邪氣在表而設的一種治法。《內經》中說:「善治者, 治皮毛。」又說:「其在皮者, 汗而發之。」

      然而,「發汗解表」要先辨出風、寒、暑、濕、溫等的具體情況, 然後選用辛溫發汗,
或辛涼解熱的相應方劑。這樣做叫「辨證論治」,乃是克服主觀片面的一個關鍵措施。

       如果醫者不從客觀的辨證出發, 而是從自己的主觀願望, 以及思想感情的喜惡出發,把發汗大法, 不能一分為二,而是侷限於或溫或涼的一個側面, 這就深深陷入「片面性」的泥潭。

       以上這種情況古時有, 現在也有。因為他們是搞主觀主義, 偏離了辨證論治的要求,
在臨床上給病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危害。同時也限制了《傷寒論》的健康發展,
所以, 才有討論研究之必要。

       那麼, 為什麼產生了「片面性」的問題?為什麼犯了「片面性」的人, 又很固執地難以改正? 提起此話, 一言難盡。今不揣膚淺,作以下的討論與分析, 希望同道們不吝賜教。

1 在學術上的先入為主

       人的知識來於學問, 學問能使人眼界擴大, 但也能使人心胸狹小而產生自我與主觀。一般來講, 凡學傷寒者,慣用辛溫發汗;而習溫病之學, 則動手便用辛涼發汗。他們師徒授受, 先入為主, 門戶之見, 積習日深, 成其自然, 而自以為是。天長日久,於不知不覺中, 產生了「片面性」的思想, 並且還用「片面性」攻擊對方, 讓他們俯首稱臣, 納入自己的一派。

2 「矯枉」與「過正」

       崇寒與崇溫兩派, 意見相左, 而各是其說, 互相爭鳴。

       論戰之下,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 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況且, 學術之爭, 必有「矯枉」之論。由於意氣用事, 在真理面前,又多邁了一步,從一個極端又走到另一個極端, 就會出現「矯枉過正」的毛病。

       我認為,「矯枉」是對的, 因為它把主觀片面的思想, 糾正到恰如其分的程度,
所以屬於「實事求是」的一種客觀態度。至於「過正」, 則就離了譜, 也就發生了錯誤, 因為它從客觀上「開倒車」, 用偏激過分的思想,又把問題拉到主觀片面的上頭。

      儒家講:「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然。」凡屬搞過了頭的思想, 就必然沒有生機, 也就不能欣欣向榮地向前發展。

3 要從歷史上找原因

       自從《傷寒論》問世以來, 被譽為「方書之祖」, 影響極為深廣。隨之而來的就產生了辛溫發汗的片面性。

       辛溫發汗的習慣與思潮, 一直到了金、元時期, 出現劉完素遵《內經》之旨, 闡發火熱病機, 才開始扭轉了這種情況。

       劉完素說:「余自制『雙解』、『通聖』辛涼之劑, 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黃髮表之藥, 非余自炫, 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時,彼一時。奈五運六氣有所更, 世態居民有所變。天以常火,人亦常動, 動則屬陽, 靜則屬陰, 內外皆擾,故不可峻用辛溫大熱之劑。」劉完素本著「五運六氣有所更, 世態居民有所變」的天人相應之理, 以及陽動過極, 表裡內外皆擾的理由,他成為公開反對張仲景用辛溫發汗的翹楚。《火熱論》的學說, 又經其門人穆大黃、馬宗素、荊山浮屠等人的大肆宣揚, 其聲勢所及,
也就在所難免地產生了「矯枉過正」的片面性思想。

        把辛溫發汗壓下去, 把辛涼解表提上來。到了明末清初之際, 又有葉香岩、王孟英、吳鞠通等溫病大師相繼出現。他們著書立說,多所創新, 至此, 才有系統的溫病學派產生。

       葉香岩擅用古方, 又能創立衛氣營血辨治溫病, 而沒有煙火之氣。一經指點, 便別有洞天, 而光彩射人; 王孟英才氣橫溢,對濕、溫、瘧、痢織出古「經」今「緯」而燦爛奪目; 吳鞠通服膺葉氏之學, 創用三焦分證, 別開生面, 又有所前進。

       以上的幾位醫家, 他們跳出劉完素的熱藥與涼藥搭配的模式, 而能改進創新, 另闢蹊徑, 形成了一種自己的風格,同時也批判地糾正了動手不離麻桂的思潮。

   對比之下, 犯了辛溫與辛涼的片面性而各有其徒, 但其中的辛涼派卻佔了上風, 大有包打天下之勢。

   這是因為溫病學在歷史長河中, 經歷了金、元、明、清四個朝代, 時間跨越甚長, 故其影響極深。況且, 溫病學說多出自南方,具有清新蘊藉的才氣, 很能吸引廣大醫務人員的鍾愛, 在思想上逐漸形成了統治的地位。

   古人說「冰凍三尺, 而非一日之寒」, 普天之下造成罷黜辛溫麻桂, 獨崇辛涼銀翹, 習而不察, 蔚然成風, 長此以往, 伊於胡底?故不能坐視而不加評論。

4 傷寒的「寒」是什麼?

       溫病學派濫用辛涼以治風寒邪氣, 他們認為「寒」就是「溫」, 寒與溫的界限, 他們往往混為一談。

       其實, 寒是寒, 溫是溫, 兩氣各異, 豈能混為一談

       為了說明問題, 請看張仲景所引的《陰陽大論》所云:「春氣溫和, 夏氣暑熱, 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 君子固密, 則不傷於寒, 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又說:「中而即病者, 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 至春變為溫病, 至夏變為暑病。」

       由此可見,《傷寒論》所說的正局, 乃是寒邪所傷, 而居於六淫之先; 至於溫病、暑熱等病, 乃是《傷寒論》的變局,為繼發之病, 是伏邪所生, 而居於傷寒之末。

       我認為學習傷寒, 首先要抓住正局, 要確切地承認傷寒的「寒」, 就是寒冷之「寒」, 不要把它當作溫病來對待

       《傷寒論》的文章, 有其獨特的內涵, 它能用「誤治」造成的「變證」, 在論傷寒的同時而又論「雜病」,它又將「不即病」的傷寒, 而統論各種溫病的發生, 這種借舟抵岸的過渡文法,從文字上看, 真真假假, 虛虛實實, 皆有可能,我們不要死摳字眼,斤斤計較, 而難於自拔,只能從中吸收它的辨證論治的內核, 才能得到海闊天空的大自在。

       《陰陽大論》又說「其傷於四時之氣, 皆能為病, 以傷寒為毒者, 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指出六淫之中,惟有「寒」邪傷人為最重要, 所以稱之為「寒毒」。故其為病也超出其它邪氣之上。所以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看, 傷寒在我國也曾有過大的流行。

       我們再觀《原序》所說的「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傷寒十居其七」, 便能心領神會地對這個寒毒肅殺之邪,在我國發生發展的具體情況,「一錘定音」地確知是「寒」非溫。

       古往今來, 許多醫家對寒邪傷人的重要性心無定見, 忽而指為溫, 忽而指為疫, 缺少「畫龍點睛」之舉。雖筆下千言, 總不知「寒」為何物也。

       也有人能夠認識到「寒」, 但又不知寒邪為病的嚴重程度與它的歷史存在, 輕描淡寫而不及仲景之心法亦良可憾也。

       傷寒既然是「寒」, 而不是溫, 就應當用辛溫之法, 而不能用辛涼之法, 可是在片面性的支配下, 反用涼藥治傷寒。這豈不是咄咄怪事。

       孫思邈曾說過「嘗見太醫療傷寒, 惟大青、知母諸冷物投之, 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
百無一效。」反映了在唐代就發生過以涼治寒的這一活生生的事實。現在還有人對我說過「你還給學生講麻黃湯麼?你用過麻黃湯嗎?」其言外之意,真讓人啼笑皆非。

5 夏天也有傷寒

       友人趙君對余曰:「古人說的冬令肅殺之寒邪, 到了今天, 氣候變暖, 地氣北移, 水冰地坼之嚴寒已不復存在,君何苦執古人書不放,而大講傷寒與麻、桂辛溫發汗之法也?

       我說, 看問題不能只看一面, 要看兩面,《傷寒例》叫做「臨病之工, 宜須兩審也。」因為北京的暑熱難捱,君不見「製冷設備」應運而生嗎? 最時髦的則屬其中的「空調機」了。空調機一開, 則颯颯冷氣撲面而來, 沁人肌膚, 一身暑汗,馬上頓消。在貪涼取冷之時, 則就不免造成「非其時而有其氣」。雖在夏天就得了「空調病」, 也可以稱之為「傷寒」吧?

       老子云:「福兮禍所伏」, 你能說北京的夏天沒有傷寒病嗎?

       「空調病」據我臨床觀察, 它有惡寒、發熱、身痛、氣喘、無汗等證。其脈則見浮弦, 或者浮緊。其舌苔則白潤不干。所以,它同傷寒表實的「麻黃八證」極為相似, 我稱它為「空調傷寒」, 以資與正令傷寒互相區別。

   對於這個病, 西醫見有高熱氣喘, 痰聲漉漉, 濕性囉音, 多按「肺炎」治療。然而打針輸液等治法, 臨床收效甚微

   轉請中醫會診, 因有畏懼麻、桂之片面性, 對患者在體表束縛的一層寒邪, 得不到及時的溫散之法。其慣用辛涼之銀翹、桑菊等方,則必然郁遏陽氣, 冰伏寒邪, 始終得不到外出的機會

       張仲景說:「不汗出而煩躁」, 這僅是其中的一例。推廣其義而言, 則有「不汗出而喘」;不汗出而「發熱不退」; 不汗出而「頭痛不解」等等。

       江西的萬生友教授說過:「不少人以為流感是熱性病, 所以要用涼藥治療。初時還以辛涼為主, 銀翹、桑菊廣為運用,後來漸至苦咸大寒(如板藍根) 等, 理由是它們可以抑制病毒生長。至今國內感冒藥市場為寒涼藥佔領,結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溫解表的麻黃湯一、二劑治癒的風寒感冒患者, 卻隨意用寒涼藥, 令表寒閉郁, 久久不解, 釀成久咳不已, 或低熱不退,或咽喉不利等等後果。臨床屢見不鮮,而醫者、患者竟不知反省。」以上萬老之言, 是由衷而發, 反映了他對只知用辛涼, 而不知用辛溫的片面性,有一種焦急不安的心緒。

       如果老年人患了「空調病」, 因其抵抗力下降,「老怕傷寒」, 雖然出現發熱, 而脈來不浮反沉, 浮為陽, 沉為陰,陽證見陰脈者為逆,此證危機四伏, 死人最速

       此證往往伴見痰鳴氣喘、指涼不溫、精神不振、側頭欲睡, 這些證候叫做「少陰傷寒」。必須當機立斷, 而急用溫經補陽之法:
附子12g, 炙甘草10g, 麻黃3g 急煎與服。方名叫麻黃附子甘草湯。使其外散太陽之寒, 內溫少陰之陽, 附子力大氣雄, 助正匡邪,兩治表裡,既監麻黃之迅, 又增甘草之補, 服後多可轉危為安。

       如果出現心悸、頭眩、氣喘、背寒、小便不利、身腫腿沉、脈來沉弦、舌胖而苔水滑等證,這是寒傷少陰, 心、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之過。可用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合方(附子、桂枝、白芍、茯苓、生薑、白朮、炙甘草) 溫補心腎陽氣, 以化水寒之陰邪。

       發汗解表醫之大事也。《傷寒論》辛溫發汗仲景之大法也。由於以寒訓溫, 以溫統寒, 造成發汗解表的片面性,而使仲景辨證論治之學受挫。讀斯文如能鑑吾用心之苦則幸甚矣。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886tcm/browse_thread/thread/7df6c677380c3105?hl=zh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