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皇帝在紫禁城的一生

 今世游 2014-06-08

一.出生

中国古代,皇帝称天子,其它位之尊贵,在世间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崇高无尚的尊贵地位,从出生之日就开始享有了。

明代皇位继承采取传统的立嫡立长制,因此,由皇后所生的长子一出生就确立了皇位继承人的地位,称为皇太子。他的出生,被视作国家的头等大事,要诏告天下臣民及属国;皇帝要祭告南郊、北郊、太庙、社稷坛;皇帝要穿着特定礼服,在皇极门内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在皇太子出生后的一定限期内,文武百官均需穿着吉服朝参办事等等。

清代自雍正帝开始实行秘密建储制,此后所有皇子的出生都进行一套繁褥的礼仪。皇子出生前,要做好各种准备。皇子出生的第二天由钦天监预先择定吉日,挖坑掩埋皇子的胞衣,坑中要安放筷子、红绸、金银八宝等物。其后,皇太后、皇帝、后妃等要为皇子祝福及奉送礼品。皇子满月,亦由钦天监择吉日吉时及喜神方位,由皇帝钦定时间和地点,为皇子剃胎发,并在宫中设宴庆贺,皇子生母并可依例受赏。

二.教育

清代鉴于明亡的教训,非常重视皇子教育,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以培养包括皇太子在内,诸皇子治国理政等的才能。

清代对皇子的正规教育是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上书房,作为皇子入学就读的固定场所开始。上书房就在干清宫院内,因这里与皇帝住处近,方便皇帝随时稽查。相传乾隆皇帝曾抽查皇子出勤的门单,发现有七天时间,皇子、皇孙及其师傅们竟不上学,把总师傅及师傅十多人交吏部惩处。

皇子6岁即入学。每天凌晨5点,皇子们走进尚书房;12点午饭,饭后继续学习至下午2:30或3:30方散学。晚饭后则是练习射箭的时间。一年中,除了元旦、端午节、中秋节、皇帝诞辰、皇子生日外,日日如此。这种学习直到15岁封爵娶福晋分府为止。

没有被分派差使的皇子,仍需在尚书房读书,只是课程和时间相对较少。清代皇子一般读书都要读到二三十岁以上。上书房课程分为两种,一是汉文经史,一是满语诗射。汉文经史由汉文师傅教习。尚书房师傅由经皇帝严格选择的军人及文人担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尚书房总师傅,多由朝廷重臣或翰林院掌院学士担任。满、蒙语及骑射的教习由满蒙谙达 充任。 

皇子们在上书房师傅的督导下,学习汉语熟读经史子集,习作诗文;在满蒙谙达的教习下,学习满语骑射。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清代皇子大多成为满汉兼通、文武兼备的人。

三.婚姻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历代君主都实行一夫多妻制。居住在紫禁城内的明清两代君主自然也不例外。为了使作为后宫的东西六宫整肃有序,明清两朝都制定了完善的后妃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皇帝正妻称皇后,其下设有贤、淑、庄、敬、惠、顺、康、宁8妃。明世宗朱厚熜时期,于妃下增置9嫔。明神宗朱翊钧时,又增置选侍、才人和淑女名衔。

清朝入关后,于顺治朝采纳礼官建议,开始设置后妃,在康熙朝才建立完善的后妃制度。规定皇帝嫡妻称皇后,其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 。又有贵人、常在、应答等名衔 。

皇帝即位,要册正妻为皇后,若幼年即位,成年时要举行大婚典礼,其典礼极其隆重盛大。清朝的皇帝大婚,就要行纳彩礼、大征礼、册立礼、奉迎礼、合卺礼、朝见礼等诸多重大礼仪活动。相反妃嫔的册封礼仪要简单得多,规格也降低不少,反映着皇家婚姻中严格的等级制度。

紫禁城中,皇帝、皇后及妃嫔,各有自己的寝宫。宫中因而规定了相应的召幸制度。一般由皇帝点名召皇后或妃嫔,至皇帝的寝宫就寝,有时皇帝也到后妃的寝宫去的。

四.听政

御门听政是皇帝在特定地点,就国家大政方针听取臣属意见并作出决策的一种朝政治理方式。明代御门听政的地点在奉天门(即现在故宫的太和门),清代御门听政的地点改为干清门  。御门听政的具体时间没有规定,故与皇帝的勤惰而有很大的差别  。清代康熙帝居紫禁城时,如无其它活动,几乎天天进行御门听政,可算明清两代最为勤勉的皇帝了。

御门听政历经明代诸帝之后,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清代御门听政时,先由干清门太监等,于干清门正中设宝座,前置黄案,后置屏风。宝座前,干清宫侍卫左右侍立,黄案前铺设奏事官员跪奏时所用毯垫。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及豹尾班、执桅侍工、佩刀侍卫等,于干清门丹陛下左右相对站立。听政前,皇帝传旨于朝房候旨的各部官员。待各部官员按次序分东西相向站立于干清门丹陛、记注官、翰林等官员按规定位置站好后,皇帝升宝座,奏事官员将奏匣(匣内放有官员向皇帝呈报的文件)置黄案上,然后跪奏所奏事宜。一事奏毕,皇帝降旨,另奏一事,再降旨。所有事奏毕,皇帝回宫,各部官员退下。

五.殿试

殿试是清代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选拔人才,亲策于廷,故又称「廷试」。

清朝科举制度规定,乡试的第二年,各地举人赴京师,应进士之试,称会试和殿试。会试考取者称「贡士」。只有取得贡士资格,方可参加殿试。

清初殿试一般在四月初进行。后来一度改为五月。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为每年的四月二十一日,自此成为定制。清初殿试在T门外,后改在太和殿前丹陛。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改设于保和殿内。殿试之日,皇帝亲临考场。而殿试的题目一般是由皇帝提出治國A邦的策问。

殿试内容,为时务第一道,一律当日交卷。殿试因属皇帝亲自主持,不任命阅卷大臣,只设读卷大臣十余人。读卷大臣选出前10本最好的试卷,初步拟定名次后呈交皇帝,最后由皇帝钦定名次。其余试卷,按阅卷时所定名次填榜。

殿试的名次用黄纸填写,称「金榜」。皇帝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出榜大典。殿试发榜分为三甲。一甲3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六.立儲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仿汉族王朝立嫡立长之制,发布上谕册立皇后所生、未满两岁的皇二子胤礽 (一作允礽)为皇太子。尽管康熙帝对皇太子的教育费尽心血,但允礽并没有成为符合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皇位继承人。康熙帝不得不两立西庆太子。在两立西庆皇太子的过程中,诸皇子与朝臣结党明争暗斗。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引起政局动荡,康熙帝为此「身心憔悴」,在二废皇太子后,拒绝再立皇太子,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病危时,才遗诏四皇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 

雍正帝在激烈的储位斗争中登上宝座,鉴于这一历史教训,决定改革传统的建储制度,即皇帝生前把日后嗣位皇子的名字,「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干清宫正中心最高之处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直到皇帝驾崩后,才能由指定的王公、满汉大臣取出并公开宣布继位者。秘密建储制由此确立。雍正帝之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都是经由秘密立储的方式获得帝位的。 

秘密建储与公开建储制相比较,对于稳定政局,实现政权的顺利交接,具有一定的作用。

七.祭祀

祭祀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明清两朝皇帝更为此确立严格繁琐的制度。

明清两朝主要祭祀的内容和等级为:「明初以圜丘、方泽、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为大祀,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历代帝王、先师……为中祀,诸神为小祀。后改先农、朝日、夕日为中祀。凡天子所亲祀者,天地、宗庙、社稷、山川。

大祀中以祭天最重要。祭天一般在每年冬至日举行,祭前三天皇帝先在紫禁城内斋宫斋戒两天,在祭前一天皇帝要身穿龙袍衮服到中和殿行礼,晚上到天坛,住在天坛内的斋宫。祭祀当日,皇帝在礼部诸官的引导下行各种祭礼。

各种祭祀活动都有固定的场所。建圜丘坛以祭天,建方泽坛以祭地,建朝日坛以祭日,建夕月坛以祭月。四坛中以圜丘坛规模最大,祭祀仪式最为隆重。同时,设社稷坛行社稷之祀,设山川坛行山川之祀,建先农坛于山川坛内,皇帝在此行亲耕之礼,建蚕坛,行祀先蚕之礼。

属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的还有宗庙之祭。建太庙,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年凡4次,为祭祀之日。同时于宫中建奉先殿,以备皇帝和皇室成。

八.饮食

明清两代的御膳,集历代饮食之大成,极尽奢华。清代皇帝平时吃饭,称「进膳」或「用膳」。日常膳食由御膳房造办,由总理事务大臣以下的数百人为其打点饮食。至于各种筵宴则由光禄寺、礼部精膳清理司及御茶膳房共同负责。

清代帝后饮食以满族菜及山东、苏杭等菜为主。做饭菜用的水是从京西玉泉山运来的泉水,米则是京西由专人培植的稻米或各地进贡的好米。各种山珍海味、干鲜果品亦由各地进贡而来。皇帝每天的膳食「分例」有明确规定。其数量之大,常人难以想象。如规定每日盘肉22斤、汤肉5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等数十种,每日每餐菜式主食亦达百种。因而皇帝一家的膳食成为宫廷一笔巨大开支。

至于宫廷筵宴可分为内廷筵宴、宗室宴、御殿大宴及婚嫁赏赐的宴会。各种宴会又分满席、汉席、上席及中席。其中最隆重的要算是每年元旦和万寿节的太和殿筵宴,丹陛上下布置了200多席,可谓盛况空前。 皇帝每天吃两顿正餐,早膳在辰时(早上7时至9时),晚膳在未时(下午1时至3时)另外还有两次点心和或酒膳。传上菜肴后,先由太监用试毒银牌看看有否变色,然后再尝尝,最后皇帝才开始进食。

九.服饰

居住在紫禁城内的明清两代帝后,他们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制,具有鲜明的礼仪色彩。满族入关之前,为了适应寒冷和骑射的习惯,服饰较宽大,但衣袖窄小,而入关后亦不改祖宗服饰。

到了乾隆以后,清朝皇帝的冠服仍保持鲜明的满族特色,同时兼采部分汉制。其冠服主要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4种。按季节的不同,又分为皮、棉、夹、单、纱等。皇帝冠服制作精良,并配有各种珍贵华美的饰物。以朝服来说,依据穿着场合的不同,就有明皇、天蓝、红、白4种颜色,在不同部位绣有团龙27条、行龙11条。在上衣下裳上还绣有十二章纹饰。其朝冠用黄貂或黑狐制成,上缀珠纬。顶子3层,每层缀一颗东珠,用金龙4条承托,每龙含一东珠,上缀一颗大珠,十分富丽堂皇。

至于后妃的冠服,亦依据等级分为朝服、礼服、吉服、便服等,每类又依季节分皮棉、纱绸等。服饰和纹样亦有规定。后妃穿礼服时要戴朝珠三挂,包括东珠和红珊瑚珠等,此外还要配戴耳饰等。

十.起居与游乐

皇帝的起居和他们的衣食一样,也具有规范性的礼仪色彩。每一天,皇帝从事处理政务、祭祀和典礼活动。除此而外的闲暇时光,各种丰富多彩的游乐活动,则为他们枯燥刻板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居住在紫禁城内的明清24位皇帝,因各自的喜好、修养的差别,其游乐方式自然也各不相同。

皇帝的游乐生活,大体可分为节日娱乐、平常游戏、戏曲观赏、狩猎等。宫中在每年的正旦(正月初一)、端午、中秋三大节,均有纷繁热闹的活动。正旦节,明朝皇帝有赏花习惯,清朝帝王有岁末祈福、迎福等活动;端午节有吃粽子、龙舟竞渡、划船等活动;中秋节则有赏花、吃月饼和各种时鲜瓜果的习俗。明代宫中还有模仿农家生产、生活的「打稻」之戏。

角抵、蹴鞠、马术击球、冰戏、投壶、荡秋千及各种棋类活动,是明清宫廷中盛行的游戏。戏曲欣赏则是明清宫廷中兴盛不衰的主要娱乐项目,其中以清代尤甚。紫禁城内留存至今的戏台就有畅春阁、长春。

十一.丧葬

皇帝之死称「驾崩」,其后的丧葬奢华烦琐。

明清两朝皇帝的丧葬有共通之处,就以清帝为例。顺治帝为驾崩于宫内的清朝第一个皇帝,由其丧礼可见清朝丧礼之一斑。顺治帝驾崩之日,康熙截发辫,王公百官宗室人等,男摘冠缨截发,女去妆饰剪发。大钦后,梓宫(即灵柩)安于干清宫,每日三设奠,皇帝亲行礼。王公大臣及宗室在各自指定地点,3日内缟素朝夕哭临。从第四天开始,王公百官斋宿27日。音乐、嫁娶,官停百日,军民一月。其后并颁遗诏于T门,群臣素服,三路九拜。地方长官以素服出郊路迎,入公庙行礼举哀。其后为上尊谥庙号,并确定大葬日期等,将梓宫奉移山陵。

帝王陵墓,规模巨大,故称为陵或山陵。历代帝王大多在生前,选择「风水」极好之地,按「事死如事生」的原则,营建好陵墓。清朝康熙以后的陵寝制度全面汉化,仿明制及历代制度,在河北省遵化、易县建立了两处规模宏大的陵墓群,即清东陵和清西陵。清入关后除了末代皇帝溥仪之外的9个皇帝都埋葬在这里。

(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