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书法的十四条铁律 — 欧阳中石

 李灏 2014-06-08



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固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二、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图貌似。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

  


四、笔墨技法 熟而后巧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制,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学者功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絜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五、筋骨血肉 相溶互济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也。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损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今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六、结体章法 辩证安排

  

结体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叠,展促向背诸法。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似溺水禽;不宜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似踏死蛤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点者,字之眉目,横画者,字之肩背,直画者,字之体骨,撇捺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转摺者,方圆之法,悬针者,若垂而复缩。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书体均齐者犹易,唯大小疏密,短长肥瘦,悠忽万变,而能潜气内转,乃称神境耳。

  


七、立姿取势 气贯神足

  

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否则味同嚼蜡矣。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姿之于字,宁失之拙,勿伤于巧;宁失之丑,勿伤于媚。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八、手随意运 意在笔先

  

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意则应言而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凤舞翔鸾,则其妙也。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测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捉,细心体认,笔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谓意在笔先也。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顺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形,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

  


九、变化万千 贵在自然

  

凡书通既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学书学画者,贵在仿佛大都,而细微曲折之间,正不妨增减出入。若只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费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己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用笔须要活泼泼地,随形取象,在有意无意间,书成自然,机趣天然。方是功夫到境。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然欲自然,先须有意,始于方整,终于变化,积习久之,自有会通处。

  

 

十、通晓各体 博而后约

  

学书如穷径,先宜博涉,而后反约。楷法与作行草,用笔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以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须分明。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大字虽大而小,小字虽小而大,正书须有草意,草书须有正笔。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正能含奇,奇不失正。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十一、精研流派 广采众长

  

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碑临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晋帖、唐碑也,所得以帖为多。今学者,北碑、汉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有成效。

  


十二、理法兼长 力求上乘

  

夫理与法兼长,则六法兼备,谓之神品,理与笔各尽所长,亦谓之妙品。学书之法,考之往言,参之今论,无事再喙也。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平和,参差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视行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

  


十三、学识修养 字外功夫

  

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古人作字,谓之字画。画,分也,界也。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笔墨之事,天资笃、学力深,而胸襟尤要阔大。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

  


十四、莫懈耕耘 精益求精

  

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运入妙。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内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功夫精熟,久自得之。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后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治之己精,益求其精,一旦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乎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为能书之至尔。

 


 

 欧阳中石 

他是中国当代最受关注和推崇的书法大家,却不愿意多谈书法,他说自己的书法至今还没有定型;他是京剧行里公认的奚派传人,却身在梨园之外;他教遍了从小学到博士后的所有年级,开创了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却自称只是“一个教书匠”;他治学广博,书法 绘画 音韵 哲学 文学……凡有所涉,俱臻化境,却自嘲为无"家"可归。

    

他就是欧阳中石。

  

在位于首都师范大学的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欧阳中石 他拄着拐杖,衣着非常整洁因为听力不太好,他频频以手护耳,努力听清楚对方的提问,83岁的他思维敏捷,言语幽默。

  

“正是无奇正是奇”

  

谈起欧阳中石,人们最先想到的通常是他的书法家身份 然而,采访当中,他谈的最多的是书法教育,他更喜欢称自己为“教书匠”。 “教书匠”欧阳中石写过一首自况小诗:“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无奇不意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

  

诗虽如此,但欧阳中石却创造了一个教育职业的传奇。

    

从1948年中学毕业起登上讲台,除了大学四年外,欧阳中石一直奋斗在讲坛,至今已六十余年 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到博士后,从语文、数学到书法、美术、体育,甚至数学、化工原理,欧阳中石俨然一名“全科教师”。

  

83岁的欧阳中石现在还没有退休,每个礼拜他都会给博士和博士后上课。在课堂上,欧阳中石从书法入手,讲的更多的是中华文化,这也正是欧阳中石对书法教育的核心理念。

  

1981年,中学老师欧阳中石进入到首都师范大学(前身为北京师范学院),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在首师大亲手建立起从大专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书法专业高等教育体系欧阳中石也因此成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开山者回顾这件起初被外界评议为“艰巨而又伟大的历史任务”,欧阳中石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我是开了头,但成绩不很理想,尤其是最近国家提出从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我觉得任务更重了!”  

    

与此同时,很多人在问:学习书法,何必需要到博士后?欧阳中石的理解是:“书法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书写只是其中表现的一个方面。我有四句话: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做字是为了行文,行文是为了载道,电脑碑刻也都可以载道,为什么还要书法?因为书法能使‘文以载道’的‘文’焕发出更好的光彩,书法还应追随时代,为时代服务,做到‘切时如需’”

  

欧阳中石强调他的工作并不是培养书法家,而是培养从写字开始。认认真真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的工作者对于书法艺术领域的新人,欧阳中石都尽可能地加以推荐。他说:“我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向社会介绍这些优秀的学生,使他们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展现自己,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他还把刘禹锡的一句诗“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改为“芳林陈叶期新叶,流水前波望后波”。


   

“我的字还没有定型”

  

格调清新,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是书法界对欧阳中石的书法艺术的公认评价;但欧阳中石表示自己到现在也没形成所谓的书法面貌,“我前五年写的字和现在的不一样,我相信再过两年我的字又会有变化,我始终不认为我已经写定型了。”

  

自己曾经遍临诸帖,然而在后来的书法教学中,欧阳中石有了新的思考:“我认为不要遍临诸帖,就专心临一个帖真正把一个帖写好了,甚至是一两个字写好了,别的字就能写好了。”他将这一思考用在了教学中,发现“效果极好”。

  

欧阳中石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常常能够感染到来访者,这种热爱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他对中国汉字的褒扬之情尤其令人感动:“我们的汉字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汉字不管有多么简单或者多么复杂都要容纳在一个方格里,这很了不起!”“古人留下了这么宝贵财富,我们中华儿女应该好好地研究,希望大家都辛苦一点,一起努力把它奉献给世界人民,使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为全世界服务。”

  

中华文化始终是欧阳中石贯穿一生的追求和挚爱,或许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成就了这位孜孜不倦的文化传播者的大家地位然而,他却调侃自己“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

    

让欧阳中石“真正得益的还是哲学逻辑”。 这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高才生名家金岳霖的学生坦言:“我虽然现在教的不是逻辑课,可是我做的很多事都是逻辑的结果,我希望把许多具体思维能够统摄在逻辑里统摄大抽象的哲学当中来,成为一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欧阳中石弟子孙以芒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