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痈疽熏洗方

 johnney908 2014-06-09

 《圣济总录》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痈疽统论论曰∶周官疡医与疾医,分职而异治,凡有疡者,受其药焉,盖非专门之学,不足以深究博血老之不轻者不通也。

   涸竭二者,石疏其则难瘥,则其形薄之辨痈之类。针烙之病内经谓:痈疽不得顷时回,恐内烂筋骨,穿通脏腑,岂有人神之忌耶。

   疗疾所向吉凶方

三月七月十一月,不得向西方治病。四月八月十二月,不向南方治病。

正月五月九月,不向东方治病。二月六月十月,不向北方治病。

   凡治病,将患人行年本命,算与生气天德福德合者,往之必瘥,仍须与生气人看待患者吉,占病色,候面上法,凡患人目中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者,一脉一年死,二脉二年死,若脉下者色论痈疽所生忌穴。

 

背面九处不可患疮。

第一入发际为玉枕,亦为舌本。

第二项颈节。

第三为崇骨。

第四大椎,为五脏。

第五脊骨两边,肺俞穴。

第六夹脊骨两边,脾俞及肝俞穴。

第七脊骨两边,肾俞穴。

第八后心鸠穴。

第九鸠尾骨穴。

 

正面五处不可患疮第一喉骨,为垂膺。

第二当胸前,为神舍。

第三为心鸠尾。

第四当两乳穴。

第五脐下二寸,为肠屈之间。

 

侧面三处不可患疮耳下近耳后牙车尖央陷中,为喉脉,一穴当 下,一穴为肩骨。

承山上三寸,一穴,为 肠。

 

辨痈疽证候美恶法

    夫痈疽外发,其理易明,至于内痈内疽,隐而不见,目既不接,治之至难,然五脏六腑有俞之发恶也,目能息,语声清亮,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然病有证合七恶,皮急紧如善者,病有证合五善,皮载也微起肝痈也脾痈肾痈也。

   管一穴,一名枢,二穴在脐田,一名石门,一名精室,一名命门,一穴在脐下二寸) 关元隐隐而痛者,小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肠痈也脏腑发,

 

痈疽攻疗诸法

    凡痈疽疖初生,皆只如粟黍粒许大,微似有痛痒,或触破之,即 展,初觉有之,即须速服犀四畔贴是痈疖以膏涂即滞,候烂肉辨痈疽宜灸不宜灸法凡痈疽发背初生,如黍粟粒许,或痒或痛,觉似有,即用汤水淋射,兼贴药 之,经一两日彻,其疮当疮尤佳焦枯三壮之火承光(在头上五处穴后二寸是) 神庭(在发际直鼻上)竹空(在眉后陷中) 膺窗(在胸下一寸六分两乳中) 脑户(府(在脑后发际一寸大筋旁宛宛中) 喑门(在项后发际宛宛中)阳络(在臂上大脉沟上一寸) 下关(在耳前动脉是也) 耳中大脉应手挟结喉旁通五脏) 石门(在脐下二寸女子禁不灸) 伏兔(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间去侠溪傍一寸五分)上件穴,据针经并禁不可灸,或于上出疮疖,亦不得便灸,且以诸方法,及汤水注射,纵针烙出之,即并无妨,其经久 ,即别取少许硫黄,于火上烧之,以银钗脚挑之,取焰点为度。

 

辨痈疽宜针烙不宜针烙法

    夫痈疽者,头少肿处多,出脓不快者,宜针烙,脓未盛以前,不可不以诸药贴 救疗,以安以至处,众热瘀无为良皮薄之功如之为勿顿出脓,徐徐令出,痈疽广大脓溃肌者,惧一时之痛,不肯四畔多下针烙,唯开三两处而已,欲望早愈,不亦难乎,常见有开肿者,不审浅深,所烙或当时无脓,经宿方溃,或下针不出,别处生头,或抑擦 动,益加损疼,真气转伤。经云,病浅针深,则气血伏沉,若病深针浅,则毒瓦斯不泄,反为大痈也。如务求速瘥,肿内余脓及脓根未尽,便令疮合,后必再发,诸发肿都软而不痛者,即并宜针烙,若发于背者,即须用水角,乃得痊愈。

 

辨痈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

    凡疗痈疽发背,肿高坚硬,脓稠 盛色赤者,宜水角,陷下肉色不变,软慢稀者,不用水角坑二下,腰间被水每恻惊萌溃贵于至。

 

石痈论曰∶人之气血,得热则淖泽,得寒则凝结,石痈者,寒气凝结,致热气不得散,故其肿毒而肿治石痈久不瘥。
附骨痈论曰∶凡身体盛热,不可当风,盖风冷之气,入于肌肉,则热气搏伏不得出,故附着于骨而达蕴。
痈内虚论曰∶痈内虚者,营卫腐为脓血,经络不足,则五脏之气虚乏也。其证多生虚热,而心神为之惊悸,以痈热不散,乘虚而入,又心独恶热,故惊悸不定也。

久痈论曰∶人之肌肉皮肤,待气血以温养,痈久不瘥,热毒未尽,风冷乘之,客于疮孔,肌不得温,故肿结不消,乍瘥乍发,名曰久痈,不治则变成 。

乳痈论曰∶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壅不色此病乳汁传导。
肠痈论曰∶肠痈由恚怒不节,忧思过甚,肠胃虚弱,寒温不调,邪热交攻,故营卫相干,血为败浊,流渗入肠,不能传导,蓄结成痈,津液腐化,变为脓汁,其候少腹硬满,按之内痛,小或脓出脐中,或大便下脓血,宜急治之,不尔则邪毒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矣,诊其脉洪数者,脓已成,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

论曰∶内经谓人病胃脘痈者,当候胃脉,其脉沉细者气逆,气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夫阴阳升降,则营卫流以咳治热聚胃脘,留结为痈。
缓疽论曰∶缓疽者,以寒气客于经络,营卫凝涩,其寒气盛,则肿痛深伏,其状无头尾,大如拳,小如桃李,与皮肉相附着。其肿与肉色相似,亦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紫黯色皮。
石疽论曰∶石疽与石痈之证同,比石痈为深,以寒客经络,气血结聚而不得散,隐于皮肤之内,如石治石疽坚硬,皮色深赤,恶寒壮热,一二日未脓者下之。
附骨疽论曰∶骨疽者,由风入骨解,与热相搏,复为冷湿所折,风热伏结,不得发散,蕴积成毒。
风疽论曰∶风疽者,本由风湿之气,入于腠理,流注血脉,凝涩不利,挛曲肿起,发作疮疽,所以肤腠,治风毒结肿,聚为恶脓瘀血,毒壅不散,发作成疽。
甲疽论曰∶足三阴经,皆起于足,气血沮而不行,溃于指甲之间,能成甲疽,凡以经络之所流注,非特肌肉之病也。故或得于剪甲伤肌,或得于甲长侵肉,或得于屦凫之不适,使血气沮遏治其治甲疽日夜倍增,赤肉生甲边裹甲者。
瘭疽论曰∶字书凡字从票,皆有疾转之义,瘭疽为病,毒发疾转,不旋踵而害人,故其字从票,音同于飘风之飘。治之不可稍缓也。古人谓人受恶风,入于肌脉,变成斯病,盖厉气蕴伏其痛。
痈疽溃后蚀恶肉论曰∶痈疽已溃,久而良肉不生者,由气血未平,恶肉有以害之也。恶肉虽得于风气外搏,亦以余毒未尽,故死肌败坏,侵蚀良肉,治宜以药蚀去之。

痈疽大小便不通论曰∶痈疽之人,经络壅阏,气血结聚,营卫津液,因以亏燥,邪热内鼓,流注于大小肠,治之治发背一切恶疮,及乳痈结聚,肿硬热痛,脏腑余毒闭涩,可服通泄调气解毒。
诸痈疽托里法论曰∶痈疽诸疮,气血虚微,肌寒肉冷,脓汁清稀,毒瓦斯不出,疮久不合,或聚肿不赤,结硬无脓,外证不见者,并宜托里,邪气外散,脓汁早成,毒有所泄而不内攻也。

痈疽等疮内消法论曰∶治病必先求其本,而后治其标。痈疽诸疮,虽发于外,而本乎中热之所出,始觉经络壅滞,气血闷郁,有疮疡之证,则热气初作,营卫未碍,肌肉未肿,肿而未腐之时,特可疏以伤。
一切痈疽诸疮膏药论曰∶诸疮之证成肿,或溃或硬,或久不瘥者,皆借膏剂以去臭腐,排恶汁,化死肌,生良肉者,正以此也,附方于后。

痈疽发脑统论论曰痈疽者,乳石之疾,多发于阳部,故在背则发腑俞之间,在头则发脑,以头者诸阳所会灸皮肤化为发脑。发脑者,六腑不和,经络否涩,气血不行,壅结所成也。此皆脏腑蕴积热毒,或乳石发动,毒瓦斯上攻于脑,发于皮肤,头如黍米,四畔 赤肿硬,遍于耳项,寒热疼痛,若不急治发背。发背者,热毒之气,发于背俞为痈疽是也。此内本于五脏,外传诸腑,故热气攻发,必必而盖其脉不通,则肿毒增甚,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血败肉腐,为患不一,实则为痈,浮则为肿,深则为疽,然发于背者,两胛间初起甚微,或痒或痛,往往忽之,数日遂致不救,昔人治此,始则度其肿之正中而灸之,壮数逾百,使恶气外出,次以药疏利腑脏,决其邪毒,则有可治之理。

痈疽发背发渴论曰痈疽烦渴之证,由热气熏灼五脏津液不足于内也,盖营卫气血,腐化为脓血,则津液不得不耗,津液既耗,热气复盛,则心神内烦而引饮不止,然或为呕哕下利者,以五脏虚热。

痈疽发背作寒热论曰痈疽发背,病为急切,然五脏 皆在背,发于何部,宜精详之,其作也邪毒内鼓,寒热交攻,气血壅滞,阴阳相干,故令人身热而恶寒也,当以疗痈疽之法治之。

发背溃后论曰发背已溃,毒瓦斯外泄,或有逆证难治者,盖以腑脏之伤也,有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药而呕,腹痛渴甚,膊项中不便,音嘶色败者,是为五逆,其余热渴,利呕,与脓溃不愈。

 

1 名称: 神验熏药方
组成: 如意草(即犁头草)5钱,金银花5钱,桑叶3钱,三角峰(又名爬壁蜈蚣,系枫树上藤,其藤系3个叶儿)1两。
出处: 《疡医大全》卷八引吴羹相方。
主治: 痈疽。
用法用量: 上药入大砂锅内,入水煎滚,纸封罐口,以棉花将病人好肉包盖,再取门板,量毒大小,上下开1洞,令病人仰卧,毒露在外,将罐口纸亦开1洞,对毒熏之。药气直透毒内,自有恶水流出必多,如此3熏,毒散自愈。如未愈,再熏1次;如已溃烂,亦宜此法熏之,若攻出数头,以葱头煎洗;有腐肉或疮口燥,用猪蹄汤洗之,以膏盖之。
 
2 名称: 熏洗方
组成: 桑白皮(杀伤此为主)、白芷1两半,赤芍2两,乌药(肿骨痛此为主)、左缠藤、荆芥、橘叶、藿香(臭烂加此)、桕叶根。
出处: 《仙传外科集验方》。
主治: 一切痈疽发背诸疮,打破伤损骨断,未破或未断而肿痛者。
用法用量: 随证加减。每药1两重,用水2碗煎,温温用瓶斟洗。如伤损遍身,重者,可于小房内无风之处,用火先烧红大砖数片,先用热药汤熏洗,如气息温,又用红砖逐旋,淬起药气令热,得少汗出为妙。
加减: 如洗金疮,加荆芥、桑白皮;臭,加藿香;毒疮,加乌桕根皮。
制备方法: 上锉散。

3 名称: 熏洗汤
组成: 银花3钱,川羌2钱,独活2钱,荆芥2钱,防风2钱,苍术2钱,薄荷2钱,川乌2钱,苏叶2钱,桑叶2钱,桃叶1大握,槐叶1大握。
出处: 《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下。
主治: 痈疽。
用法用量: 水煎,熏洗。避风。

组成: 银花3钱,羌活2钱,独活2钱,川乌2钱,草乌2钱,防风2钱,苍术2钱,薄荷2钱,苏叶2钱,桑叶1握,桃叶1握,槐叶1握,樟叶1握。
出处: 《外科十三方考》。
功效: 祛风解毒,散结消肿,化腐生肌。
主治: 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 各药共同煎水,乘热先熏后洗。洗后避风。未成者,熏洗后,将药滓捣涂患处,已成者,再加猪蹄汤淋洗。
加减: 加黄柏、川军、生地更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