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头疽 在叙述有头疽之前,首先应了解什么是疽。在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五十二病方》 里已有颐痈、痈者、骨痈、骨疽、肉疽、血疽、气疽、烂疽等记载。《内经》中也多处提 及并论述痈疽。《说文解字》注:“疽,痈也。”表明古代学者经常使用“痈疽”二字,而 且是痈疽并称者居多。说明此时的“痈疽”主要是指疮疡而言,是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 病的总称。另一方面,他们也将痈疽分而论之,使痈疽又各有独立的含义,如《灵枢. 痈疽》“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 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 命日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 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上 皮薄以泽,此其候也。”指出二者的病因最终都为热邪壅盛所致,但由于病邪所犯人体的 部位不同、深浅不一、脏腑有别,所以其造成损害的程度、症状、预后等也各不相同,这 一点是后世论痈、疽的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世医家对痈疽的认识也得以深化,如 《诸病源候论》在继承《内经》论痈疽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认为“肿一寸至二寸,疖 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进一步指出痈疽的区别,重点在于病变 范围大小的不同。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则认为:“色白者言疽,红肿者言痈”、 “红痈乃阳实之证,白疽乃阴虚之证”。极力主张以色泽分痈疽,以痈疽分阴阳。《医宗金 鉴。外科心法要诀》则载:“发于筋骨间者,名疽广属阴;发于肉脉之间者,名痈,属阳。” 而张山雷《疡科纲要》则说:“痈者壅也,疽者止也,皆为气血闭塞,遏止不行之意,本 是外疡笼统之名词,无所轩轾于其间,何尝有一阴一阳之辨别。” 由此可见,尽管早在《内经》成书时期对痈疽既有所确定,但两千多年来。关于痈 疽的争论却一直在继续。综合诸家思想及临床实践,可以认为:痈、疽是气血为毒邪阻 滞不通而导致的化脓性疾患.其区别在于:①范围大小不同:痈较小,一般在6~9cm左 右,疽较大,在9—12cm左右,甚则更大。②病变部位不同:痈发于肌肤之间,疽则发 于肌肉及筋骨。⑧症状轻重不同:痈症状轻,疽较重。④病程长短不同:痈病程短,一 般为2周左右;疽病程长,一般在1个月以上,’甚者经年累月。⑤内侵脏腑不同。痈一 般不会内攻脏腑,但邪气可壅滞于脏腑形成内痈,以犯腑为多;疽则可内攻脏腑,且以 攻五脏者居多,形成内陷。⑧预后不同:痈易肿,易脓,易溃,易敛,顺而易治;疽难 肿,难脓,难溃,难敛,逆而难疗。 所以,疽是气血为毒邪阻滞不通而导致的发于肌肉及筋骨的急、慢性化脓性疾患。一 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无头疽,因其部位深在,多位于肌肉深部、筋骨和关节,初起无 脓头出现,所以称为“无头疽”。包括阴疽和初起无脓头,又具有疽特点的阳性疮疡,如 附骨疽、环跳疽.另一类为有头疽。 有头疽是发于皮肤、肌肉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因在初起即出 现了粟粒样脓头而命名,大多数有头疽属于阳证。其临床特点是;初起红肿结块,随即 出现粟粒样脓头,哟热,肿痛,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似蜂窝,脓肿易向深部及周围扩 散,脓液不易畅泄,所以肿块范围较大,常在9—12cm之间,甚则大逾盈尺,病情严重 者还可导致疽毒内陷. 本病好发于脑后、项部、脊背等皮肤较厚且坚韧之处,虽然其发病可在任何季节、年 龄和性别,但临床上更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夏秋季节,消渴病患者尤为多发。 有关有头疽的命名是多种多样的,在古代医籍中常以“疽”和“发”共同命名,并 由于病因、发病部位、穴位和损害形态不同,命名亦异。如依据病因命名的有;酒毒发, 痰注发。根据发病部位命名的:生于头部的有玉顶疽、玉顶发、浸脑疽、透脑疽;生于 颈后的有脑疽,包括天柱疽、玉枕疽、对口,又名对口疮、对口发、对口疽、落头疽等, 还有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烁、偏脑疽、偏对口、发脑、夭疽、锐疽等,发于胸部 的蜂窝疽、井疽、中庭疽、甘疽、脾发疽,生于背部的背疽,包括发于背中的发背,又 分上发背(脾肚发)、中发背(对心发)、下发背(对脐发);发于脊背两侧的搭手,又分 为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等;发于腹部的有少腹疽;生在四肢部的有太阴疽(包括胶 疽、乐疽)、石瘤疽(又名肘尖)、腕部疽、臀疽、腿疽等。根据穴位命名的有:百会疽、 缺盆疽、膻中疽、中脘疽等。根据形态命名的有:莲子发、蜂窝发。以上虽然名称众多, 但基本上是同一类疾患,因此近代学者对本病有了统一的认识,称为“有头疽”。 祖国医学自古以来就对有头疽的证因论治非常重视,在大量文献中都有本病的详细 描述,如《灵枢.痈疽篇》:“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 烦心者死,不可治。”说明阳毒壅盛结于项后可致脑烁,病情较重,预后不佳。《刘涓子 鬼遗方》继承了《内经》论痈疽的思想,在疽(发背等)的治疗上有所创建,如用“兼 味竹叶汤方”、“黄芪汤方”治疗发背,用“白石脂汤方”治“发背已溃而下不住”.用 “内补黄芪汤方”治疗“发痈疽,肿溃去脓多,。里有虚热”。可见在晋代治疗发背已体现 出辨证论治的思想,各阶段证候不同,用方亦异。尤其治发疽时擅用黄芪,为后世托补 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诸病源候论》在论疽发病时,以《内经》、《刘涓子鬼遗方》为基础, 更加强调“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和,五脏不调,荣卫虚者”(《诸病源候论。疽 候》)是造成疽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指出:“疽发背者,多发于诸脏俞也,五脏不调则发 疽”(《诸病源候论。背发疽候》),强调五脏功能失调是导致发背的主要原因。陈自明 《外科精要》则认为发背应安心早治,尤其主张使用灸法治疗。提出:“痈疽未溃,脏腑蓄 毒,一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疽已溃,脏腑既亏,一分凉药亦不可用。”(《外科精要.疗发 背痈疽灸法用药第一》)等治疗发背的原则。《疡科心得集》则认为有头疽有阴阳之分, “感于六淫之邪而发者,为顺为阳;伤于七情而发者,为逆为阴。”并强调此阴证“犹有 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对后人认识有头疽的性质及变证很有指导意义。 本病相当于西医所称的痈,是指汇聚在一起的多个毛囊和附属皮脂腺、汗腺的急性 化脓性感染。可能引起广泛的蜂窝织炎及坏死,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即中 医的内陷,而危及生命。所以认为本病是外科重症之一。 脑疽 偏脑疽 天柱疽 脑疽生于脑后、项后正中部位,也称正脑疽、脑后发、对口疮、对口发等;而发于 项后两侧部位的叫偏脑疽,或称偏对口;而疽发于项后高骨(名天柱骨),即大椎部位, 称天柱疽。此三者虽然名称各异,但其部位都位于脑后及项部,因此在这里一并叙述。本 病相当于西医所称的项后痈.可发于任何季节,但以夏秋季多见,中老年患者尤其多发。 本病的特征是:在项后皮肤上初起红肿结块,坚硬,随即出现粟粒样脓头,麻痒兼 痛,继则皮肤溃破,脓头增多,状似蜂窝,并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范围在9—12cm。伴寒 热、头痛、口干、便秘、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一般认为脑疽、天柱疽发于督脉所主部 位,督脉主一身之阳,所以发疽易于起发,阳实之证居多,易脓、易溃、易敛,多属顺 证;偏脑疽则患生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所司,膀胱为寒水之腑,难于起发,故难脓、难 溃、难敛,多属逆证。但临床亦不尽然,主要在于患者体质的强弱,感受病因不同,有 无消渴等原发病,其证有阴阳虚实之分,可作为证治的依据。至于所属经络部位在临床 上仅对部分患者的施治起参考作用。 [病因病机]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脑疽》云:“夫脑疽者,俗称对口是也,但所发不同,其源 有二。得于湿热交蒸,从外感者轻;五脏蕴结,从内发者重。”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辨 脑疽对口论》说:“脑疽属太阳膀胱经积热,或湿热上壅,或风温外盛,或阴虚火炽,或 肾水亏损,阴精消涸所致。”综上所述其病因病机有以下几方面: 1外感六淫 1.1 湿热壅盛 外感暑湿、温热之邪;或伤于饮食,湿热上壅,客于督脉或足太阳 膀胱经。督脉主一身之阳,阳气与外邪相搏结,蕴而化热,热胜肉腐形成脑疽;太阳膀 胱经主司寒水,乃聚湿之所,水湿与外盛热邪或暑湿相合,则湿热壅盛,阻滞气血,蒸 酿为脓。由于太阳经为多血少气之经,因此偏脑疽多难于起发,疮形也较散漫。 1.2 外感风温、风热 巅顶之上,惟风可至;火性炎上。因此,风温、风热等阳邪, 易袭人上焦,喜伤阳统之经督脉及诸经之表太阳经,风温、风热之邪侵入经脉,阻滞气 血,郁而化热,蒸酿为脓,形成痈疽。所以,发疽早期都有恶寒、发热等表证症状。 2 情志所伤 2。1 心火妄动 心绪烦扰,煽动不宁,以致火旺而沸腾,行于项间,与寒水交滞而 为脓. 2.2 恼怒伤肝 项乃三阳经统筋之所,肝伤则血脉不潮,筋无荣养,凝结为肿。 2.3 思虑伤脾 脾气日损,中脘痞塞,气不运行,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2.4 忧郁伤肺 肺伤则毛窍闭塞,腠理不通,气不舒畅;纵横经络,结而为肿。 3 伤于饮食 、 3.1 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博之品,饮酒过度,导致脾胃湿热壅盛,蒸熏肌肤,结 于项后而成. 3.2 藜藿薄食,或素体脾胃虚弱,令人胃气不充,气血亏少,易于为外邪所乘发为 痈疽。 4 房劳所伤 恣欲伤肾,肾伤则真阴之气败,真阴一败,相火自生,阴虚火旺而使 热毒蕴结更甚,煎熬脏腑,消烁津液,致使病程冗长,难以治疗。 总之,外感风温、湿热是造成本病的外因,而脏腑功能失调则是脑疽发病的基础。因 此,平素体质虚弱,脏腑空虚,年老气血不足,消渴之人真阴受损,则更易为外邪所乘 而发病。 (辨病) . 1 临床表现 初起红肿结块,质地较硬,并逐渐增大,随即出现多个粟粒状脓头, 麻痒兼痛,此是起病第一周,伴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随后,肿痛日益严重, 表面溃破形成多个脓头,状如蜂窝,中央皮肤逐渐坏死,范围在3—4寸左右,伴壮热口 渴,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滑数;至3周左右,腐肉渐脱,脓液畅泄,逐渐脉静身凉, 新肉生长;至4周左右,收口而愈。以上为顺证。另有逆证。初起局部漫肿平塌,根盘 不收,形体憎寒,身无发热,多属正气不足,不能托毒,过候不脓。或虽已酿脓,不易 穿透,溃后脓水清稀,腐肉难脱,愈合迟缓。 2 诊断要点 2。1 多见于夏秋季节,中老年男性、体弱或消渴病患者多发。 、 2。2 初期红肿结块并出现多个粟粒样脓头溃破后状似蜂窝,范围较大,局部可产生 脓液和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深溃疡。 2。3 常伴高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局部疼痛剧烈。常有局部淋巴结炎、白细胞计数 增高。 3 鉴别诊断 . 3。1 发际疮 即多发性疖病,发生于项后、发际附近。初起皮肤潮红,肿痛,根脚 浮浅,范围局限,少则几个,多则十余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一处将愈,他处又 起。患者多为青壮年,任何季节都可发生。 3.2 脓癣 发生于头发部位,为毛囊性脓疱,可形成片状红肿,不发生明显穿孔, 也没有很多坏死组织,患处头发常易折断及拔除,且可找到真菌。 [辨证]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致病原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但以阳证最为 多见. 1 阳证(热毒炽盛证) 初起患部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随即焮肿高大,脓 头增多,疼痛日增,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等症。成脓后逐渐溃烂, 形如蜂窝,脓出黄稠,溃后脓液畅泄,腐肉脱落,继则新肉生长而痊愈。其间可伴高热、 口渴、尿赤便秘等症,后期则脉静身凉。 2 阴证 2。1 阴虚证 多见于消瘦之老人,或以往有消渴病史。表现为疮形平塌,皮色黯滞, 微热,根盘散漫,不易化脓,腐肉难脱,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愈合迟缓。伴 壮热口干、唇燥,便秘溲赤,不思饮食,舌红少苔,脉细数。 2.2 气血两虚证 疮形平塌散漫,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 色带灰绿,新肉生长缓慢,疮面难敛。伴低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 脉数而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阳证 初期多由于感受风热湿热之毒,蕴积皮肉之内,以致气血运行失常, 气滞血瘀所致,再则,太阳经乃多血少气之经,易致气虚血瘀之证。治宜疏风清热利湿, 和营托毒为主。选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寒热者,加荆芥;便秘者,加大黄、枳实,焮热 高肿者,加丹皮、公英。溃脓期,则去防风,加大山甲、皂角刺用量,并加黄连、黄芩、 山栀。收口期,一般不需内服,或者给八珍汤补益气血,或者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加速 愈合。 1。1.2 阴证 证型不同治疗亦异。 阴虚证 初期,宜滋阴降火,和营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生地、玄参、知母、黄柏、 丹皮、白芍等;成脓期,用托里消毒散加石斛、玉竹、花粉等。后期,可用六味地黄丸 加减。 气血两虚证 宜扶正补虚,托毒外出。用托里消毒散。中期,宜行气活血托脓,用 四妙汤加穿山甲、皂角刺。后期,可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治疗。 1。2成方、验方 1.2.1 三星汤:银花60g,蒲公英30g,生甘草9g。水煎服。主治湿热上壅,脏腑 积热之阳实热证。 . 1。2.2 鲜公英120g,黄芩30g,丹参30g。水煎服。 1.2.3 鲜马齿苋90g,金银花30g,大青叶30g。水煎服。 1.3 西药治疗 选用磺胺药或其他抗生素,必要时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 挑选最有效之抗生素。局部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 2 外治法 2.1 阳证初期 用金黄膏或玉器膏,阴证则用冲和膏外敷.每日l换. 2,2 溃脓期 上方掺八二丹或七三丹,脓少时改用九一丹并加盖玉红膏或生肌白玉 膏外敷。如范围较大,脓头虽穿破而仍引流不畅.,需手术治疗,在全身麻醉下,在患部 作“十”字或“什”形切口,切口长度要到达病变边缘或略超过,深达深筋膜,剪去坏 死组织。有条件者,可用电刀切开,减少出血,手术操作宜轻巧,切勿挤压,以免感染 扩散。 2。3 收口期 若脓腐已尽,可用生肌散掺布其上,加盖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 2.4 外治验方 2.4.1 大叶芙蓉花或叶,加红糖、赤小豆各适量,捣烂外敷,每日换药工次. 2.4。2 紫花地丁60g.研细末,加蜂蜜适量,调膏外敷。 2。4.3 松香9g,酒精或烧酒适量,将松香研成细末,加酒精调成糊状,隔水加温, 待溶解后,外敷患处。工日工换。 3 针灸疗法 《外科精要。脑疽灸法第十》:“脑疽及颈项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攻,宜灸 足三里五壮,气海穴三七壮,仍服凉血化毒之药,或以骑竹马穴法灸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天柱疽>>:“宜于疽上以艾灸之,若灸之有疱者顺,无疱 者逆。” 4 其他治疗 有头疽根盘肿大超过10cm的,可用局部周围封闭疗法,以0.25%一 5%普鲁卡因20ral、40万单位青霉素钾盐(应先作皮试)混合后,在根盘外约2cm边缘, 作浸润周围封闭,每日1次,对于有青霉素过敏者,可单用普鲁卡因封闭。 [预防与护理] l 饮食 脑疽初期忌食鱼腥鲜发、辛辣刺激等食物,宜食清淡易消化食品,如阳证, 可嘱病人以菊花、赤豆、绿豆、冬瓜、丝瓜佐餐,以利于疽毒消散;阴虚火旺者应禁食 辛辣烟酒及热性食物,恢复期宜食甲鱼、淡菜、银耳、百合等清补食品,或以鲜石斛煎 汤饮用;气血两虚者,不宜食生冷瓜果,以免损伤脾阳,有碍运化。有消渴病者,应严 格控制饮食。破溃出脓后,可适当增加营养,吃鸡蛋、瘦肉、豆腐、牛奶等食物。 2 卧床休息 高热时按发热常规护理,气血两虚者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吹感寒,加 重病情。 3 局部施护 检查局部情况,判断疾病虚实及阶段,并注意保护,避免受压,并将 周围毛发剃净,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患部清洁。换药时,初期应敷药稍厚,溃脓期则药 膏宜薄,药粉宜少,如有胬肉突出,可修剪乎整或用平胬丹,或用高渗盐水湿敷,当疮 面已无脓腐,换药时勿再揩洗疮面,只要清洁周围皮肤,以利新皮的生长即可。若疮面 四周皮下有空腔时,可用垫棉法促使粘连愈合。 4 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内陷发生。 发 背 有头疽发于脊背正中者,称为发背,也叫背疽。发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之 分,俱属督脉经所主部位。上发背,伤于肺,生天柱骨下,又名脾肚发,中发背,伤于 肝,生于背心,一名对心法;下发背,伤于肾,生于腰中,也称对脐发。因其病变范围 较大,溃破以后状如蜂窝或似莲蓬,所以又有莲子发、蜂窝发之称。另外,古人尚有痈 发背与疽发背之说。《诸病源候论》认为:“夫痈发背者,多发于诸腑俞也,六腑不和则生 痈。……痈初结之状,肿而皮薄以泽.”“疽发背者,多发于诸脏俞也,五脏不调则发疽。 ……疽初结之状,皮强如牛领之皮是也,疽重于痈,发者多死。”可见两者虽部位相同, 但在病情轻重、病位深浅、预后好坏等方面仍有差别,现在认为两者性质相同,同属疮 疡阳证。 总之本病病名虽多,但其发病特点、性质基本相同,都是发于脊背正中、皮肉之间 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是初起肿痛结块,.有多个粟粒样脓头,掀红灼热,溃破后状 如蜂窝,且外小里大(古人云:外大如豆,里大如钱,外大如钱,里大如拳;外大如拳, 里大如盘,外大如盘,里大如船),范围在9—12cm,甚至大愈盈尺,局部可产生大量脓 液及坏死组织,外溃较难。伴寒热、身疼、食欲不振等明显全身症状。 [病因病机] 发背是中医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较重,而且常致内陷变证而危及生命,因此 古代医者极其观注其发病。《诸病源候论。背发疽候》认为:“五脏不调则发疽”。《千金要 方。发背》则说:“发背皆因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元.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叙论 痈疽发背品第一》记载:“(发背)其源有五: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三、体虚 外感;四、身热搏于风冷;五、食炙博、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疡科心得集》将发 背分为阴阳两证,“其感于六淫之邪而发者为阳证。……其感于七情而发者为阴证,或由 于郁怒忧思;或由于房劳过度;或由于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丹石热毒,其人平素阴精 消涸,火毒内生结聚,酿成大患”。兹分述如下: 1 风热火毒 外感风、暑、火、热等阳邪,最易侵袭阳位,而背为阳,背中由督脉 所主,为阳中之阳,因此,外感阳邪最易阻滞该部经脉,致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化 为火毒,形成发背。 2 湿热蕴阻 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水湿内生,与火毒相搏结形成湿热;或是 膏粱厚味太过、醇酒炙博、服丹石热药,导致脾胃湿热内生;或是外感暑湿之邪,熏蒸 肌肤,致使脏腑湿热壅盛,困遏肌腠,阻滞气血,郁而化为湿热火毒,湿热蒸酿,.化为 脓液。 … 3 七情郁结 忧思恼怒,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气血凝滞,郁而化热,发为痈疽; 再则气有余便是火,情志内伤,肝火妄动,与凝滞气血相搏结,形成火毒,发为背疽。正 如《证治准绳.疡医.发背》所说:发背“皆由积热、怒气所致.” 4 气血两虚 素体虚弱,脾胃不足;或是藜藿薄食不足;致使胃气不充,气血亏少, 正气不足以御邪,邪气结聚,而发疽。元.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胃气弱而体虚,则 邪气盛而宿于经络,凝涩流积,血脉不潮,肉腐而成疽。”即是如此。 5 阴虚火旺 形体瘦弱之人,房劳过度,损伤肾精,思虑太过,暗耗阴血,致使真 阴亏耗,脏腑空虚,诸火诸邪乘虚而入,结于经络,发为背疽。《外科正宗。痈疽原委 论》指出:“是为疾者,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欲火消阴,外阳煽惑,以致真水真阴从此 耗散,既散之后,其脏必虚,所以诸火诸邪乘虚而入,既入之后,浑结为疮。”临床上, 消渴病患者多数即此。 总之,外感风热火毒、湿热蕴阻,或是伤于饮食者,多为阳证、实证、顺证,而伤 于七情,气血两亏,阴虚火旺者,多为阴证、虚证、逆证。两者虚实有别,治法迥异,临 床宜谨慎辨之。 [辨病] 1 临床表现 发背一病,因其病因病机不向,其证也有阴阳之分、虚实之辨,临床 表现也各不相同。 1.1 阳证(实证、顺证) 1。l一 初起 局部肿胀结块,随即出现粟粒样脓头,痛痒并作,掀红,灼热,坚硬, 继之脓头相继增多,疼痛加剧。伴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薄白或黄腻,脉 滑数. 一 1.1.2 溃脓期 约经二候,疮头溃破,状似蜂窝,脓液及坏死组织形成,但不易畅 泄,疮形9-12cm,甚至大愈盈尺,且外小里大。伴壮热、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 脉数.三候左右,腐肉渐脱,脓液渐少,肿痛略退。 1.1.3 收口期 约在四候左右,腐肉渐尽,脓液渐干,肉芽红润,生长迅速,收口 而愈。 . 、 整个病程在工个月左右,正如《疡科心得集》所说:“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 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 1.2 阴证(虚证、逆证) 1。2.1 初期 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色紫黯,麻痒不痛或微痛,伴恶寒微热,脉 象细数。 . . 1。2。2 溃脓期 疮面逐渐肿焮成脓,但溃脓较难,溃后脓水不畅,腐肉难脱,肿硬 难消,疮色不红或发黯,疼痛剧烈,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l.2.3 收口期疮面苍白或紫黯,生长迟缓,难以收口,甚则局部下陷发黑,平塌 散漫。出现高热,恶心呕吐,神昏痉挛等内陷症状。 2 诊断要点 2.1 病发于脊背中部,范围9--12cm,甚至更大,并且外小里大。 .2.2 余同脑疽。 . [辨证] 1正盛邪实证 1.1 风热凝结证 多出现在初期,皮肤有粟粒状脓头,肿硬疼痛,灼热,或有麻痒 感,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数. 工.2 湿热蕴阻证 肿痛较甚,范围扩大,疮面逐渐腐烂,形如蜂窝,脓出稠黄,伴 壮热,口渴,尿黄热,胸闷,呕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实证 2.工 阴虚毒热证 局部肿势平塌,根盘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溃后脓水稀少 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高热,唇燥口干,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脉细数。 2.2 气血两虚证 常见于老年人,疮形平塌,色泽晦暗,腐肉难脱,脓水稀薄,颜 色灰绿,肉芽灰白,伴身热不高,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脉细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l 辨证论治 1。1.工 正盛邪实证 风热凝结者,治宜疏风清热,和营消肿。选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若便秘,则加大黄、枳实;红肿较重,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当归、赤芍. 湿热蕴阻者,则应清热理湿,托毒消肿。以加味芩连汤治疗。方用黄连、黄芩、山 栀理湿清热,川朴、茯苓、苡仁、六一散清化理湿,佐以银花解毒,皂角刺托毒外出。若 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若毒盛便秘者,也可用内疏黄连汤加减,脓成不畅泄 者,重用山甲、皂刺。 总之,在正盛邪实证的治疗上,风热凝结证多见于病之初期,而湿热蕴阻证则多在 溃脓期出现.在施治时应辨明症状而用药。收口期一般仅以外治为主,但有气血不足者, 可补益气血,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治疗。 1.1.2 正虚邪实证 阴虚毒热证,宜养阴清热解毒。方选竹叶黄芪汤加减治疗。溃 脓期,则酌情加穿山甲、皂角刺、石斛、花粉、连翘等;收口期,则应养阴和胃,以益 胃汤治疗。 . 气血两虚证,以补益气血、解毒消肿为主。早期,可用仙方活命饮加生黄芪、当归、 赤白芍等,溃脓期毒滞难化者,宜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收口期,可酌情用八珍汤或人参 养荣汤补益气血。 上两证皆为正气不足,毒邪炽盛证候,所以,治疗不当或失治、误治,都有可能导 致内陷。因此,发病期间应服用护心散、琥珀蜡矾丸,以防止疽毒内陷。 1.2 成方、验方 同“脑疽”。 1.3 西药治疗 同“脑疽”。 2 外治法 。 2。1 初起 2.1.1 箍围药 金黄散或玉露散,调蜜水外敷。 2.1.2 膏药 千捶膏摊贴患处。 2.1.3 软膏 外用黑布化毒膏,敷药部位超过局部红肿的范围,药宜厚摊,与病灶 紧密贴合。 2.1。4 草药外敷 用马齿苋30~--60g,捣烂外敷。 2.2 溃脓期 用五五丹掺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若脓腐难溃时,可作“十”字或 “廾”字切开引流(操作见“脑疽”)。 2。3 收口期 脓未尽可用九一丹或生肌玉红膏外敷;脓腐已尽,疮口不敛者,可用 生肌白玉膏;若有胬肉突出,可用平胬散或剪去胬肉。 2.4 外治验方 2。4。1 豆蛋糊 绿豆粉,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用于本病红肿高大者。 2。4。2 乌升散 蓖麻炭60g,巴豆炭60g,升丹30g,分别制成炭,共研细末,敷于 患处,可拔毒祛腐。 2.4.3 白胡椒,研细末,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敷,每日1换.用于初起。 2.4。4 药葫芦工个,拣如碗大,肚大颈细者,平切上口,掏去内瓤,内入白酒200ml, 将口封闭,放入锅内,煮沸极热时取出,将酒倾尽,乘热对准疮口,突然拔之,以吸紧 为度,务使疽毒宿脓,连根拔除。 3 针灸疗法 隔蒜灸法:适用于初起时,不论虚实,即宜隔蒜灸之,如灸之不应, 则就患顶当肉灸之,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为度。大则化小,移深居浅.若脓已成者, 于灸后用针当顶点破一孔,随用拔筒法,以泄其脓.使毒气内外疏通庶不致内攻。 4其他治疗 同“脑疽”。 [预防与护理] 1.饮食方面 初期应予清淡食品,忌食鱼腥、辛辣食物,高热时饮用流质或半流质, 有消渴病者,应严格控制饮食。中、后期则须滋养,但亦须顾及胃气,可增食鸡蛋、瘦 肉、豆腐、牛奶等食品。体虚之人,腐肉不化,脓水稀少,此时可吃雄鸡,使火毒得以 透发。当腐脱新生收口时,.饮食调理尤为重要,可吃富于营养而又鲜美可口的菜肴,如 火腿汤之类. 2 应卧床休息,宜取侧卧位,避免受压,并适当调理寒温,切勿受寒。 3 疮面换药时,初起时敷药应调敷得法,紧贴疮面;溃脓期脓水增多,应注意经常 保持疮周皮肤清洁,以免浸渍,发生皮炎;脓水多时应及时换去污染敷料,必要时一天 可换药2—3次。此时药膏不宜厚,掺药分布要均匀。收口期换药,药膏宜薄,药粉宜少, 因药膏厚不易长皮,药粉多刺激肉芽增生,形成胬肉。疮面已无脓腐,换药时勿再擦洗 疮面,只要清洁周围皮肤即可,以利新皮的生长。若疮面四周皮下有空腔时,可用垫棉 法促使粘连愈合。 4 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内陷发生。 搭 手 有头疽生于腰背部两旁,因患者能以自己的手触及,故名搭手。其生于背之上部肩 胛处者为上搭手;生于背之中部者为中搭手;生于背之下方及腰部者为下搭手。如明。 汪机《外科理例》指出:“疽发背上,以两手搭着者,谓之左右搭,以两手下摸着者,谓 之腰疽。”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认为“肩后疽又名鼠疽即上搭也,生肩膊后骨 上。乃怒气积热所致。”“或问第九椎两旁忽肿痛而无头,寒热大作,何如?曰:此名龙 疽,即中搭也,属太阳经,由七情不和、愤怒积热所致。”“或问十四椎旁腰肾之间发疽, 何如?曰:此名连肾发,即下搭也,由房劳太过,致伤肾水,令人口干,寒热大作,百 节俱痛。”明确规定了搭手的部位,强调内伤七情、房劳伤肾,火毒蕴结是本病的主要病 因。《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则说:“(上搭手)生于太阳膀胱经肺俞穴,在两肩骨之 动处,无论左搭手、右搭手,其名虽同,而偏在左者属肝,偏在右者属肺,故曰经有别 也。总由气郁痰热凝结而成。”“(中搭手)生在脊骨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膏盲穴,一名 龙疽。由七情不和,愤怒火凝而生。”“(下搭手)发于腰窝旁开三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肓 门穴。由房劳过度,有伤肾水,水竭不能制火,火旺以致荣卫不和,逆于肉理而生也。” 指出搭手是发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疾患,其发病与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再次 强调了内伤七情、房劳伤肾、火毒壅盛,是导致本病的关键。而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则 认为:“盖上搭由上焦积热,中搭由心火有余,下搭由肝脾火炽,总归于下元虚弱,肾水 耗散而成。”并指出搭手也有阴证、阳证之分,“阳证由于外感,阴证由于内伤”。强调 “其调治之法,与发背之证,大略可通”。 综上所述,表明搭手发于脊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所主部位。其由外感所致者多为 阳证,表现为局部形高而肿起,掀红,初起疼痛,溃后脓液多而稠厚。其由内伤所致者 为阴证,表现为形低而陷下,颜色紫滞,初起必痒,溃后脓液少或出血水。可以认为内 伤七情、房劳肾伤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凝、。气滞、火郁、气血不调是发病的关键, 但下元亏虚,肾水耗散,是搭手难治且易内陷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应引起注意。在搭手 的治疗上,与发背大致相同,可相互借鉴。 [病因病机] I 外感风温、风热之邪,侵犯上焦,袭于肺卫,致使肺热壅盛,痰热互结,阻于足 太阳膀胱经,郁久化为火毒,形成搭手。 2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加之过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致使脾胃湿热 内生,湿热与肝火互结,熏蒸肌肤,结于背部,蒸酿气血形成本病。 3 房室不节,气竭精伤,使真阴耗损,相火自生,火旺以致营卫不和,逆于肉理而 生斯疾. 总之,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阴液耗损,正气亏虚,致使太阳之表卫外不固,邪 气乘虚侵入足太阳膀胱经,阻于经脉之间,与内在的湿热火毒相凝结,发为搭手。太阳 经乃多血少气之经,血多易瘀,气少易散,所以本病初起肿块较硬,而且病变范围较大, 肿势多子塌,尤其肾虚之人(如下搭手),气血阴液不足,应注意防止内陷的发生。另外, 膀胱经乃聚湿之所,因此本病多伴湿邪,病程较为缠绵。 (辨病) I 临床表现 初起红活焮肿,寒热往来,口渴烦躁,百节疼痛。本病也分顺逆,顺 证即阳证,形高而肿,色红焮痛,溃后多稠脓。逆证形低而陷下,色泽不红,初起痒痛, 或伴有恶心、昏眩、便泄、谵语等症,溃烂多脓血。其他症状与发背相同。 2 诊断要点 2.1 病发于脊背两旁,范围较大而弥漫。 2。2 余同脑疽。 [辨证] 本病与发背相似,临证时须辨正气盛衰,邪毒轻重,若正盛邪实,则为阳证、顺证; 若正虚邪盛,则多为阴证、逆证。 I 阳证 l。I 初期 红肿结块,上有粟粒状脓头,周围硬结,界限不清,轻度瘙痒,随之 肿势扩大,疼痛加剧,伴发热恶寒,头痛厌食,舌苔薄黄,脉弦带数.此时证候以风热 为主。 1。2 溃脓期 脓头相继增多,逐渐糜烂坏死,形似蜂窝,伴高热、口干、便秘,或 渴不多饮、胸闷、恶心,.苔黄腻,脉滑数。此时为湿热壅盛,蒸酿气血所致。 i.3 溃后期 腐肉渐脱,脓尽肌生,逐渐痊愈。 2 阴证 2。1 初期 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不收,皮色紫黯,灼热,疼痛,不易成脓. 2.2 中期 疮头较多,形如莲蓬中各含黄浊稠脓,但流脓不多,不易溃腐。 2。3 后期 烂成一片,时流脓血,腐肉不脱,肌肉难生,收口迟缓。 (治疗工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 1.1.1 阳证 初期 治宜祛风清热,托毒消肿为主。用消痈汤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 当归、赤芍,活血和营;金银花、花粉、甘草,清热解毒;白芷、贝母、山皂片、皂刺, 托毒软坚. 溃脓期 治宜理湿清热,托毒消肿。用加味芩连汤治疗(见发背)。 收口期 一般不需服药。若有气血不足者,宜补益气血,用八珍汤治疗。 1。1。2 阴证 治宜补益气血,托毒透脓。用参芪内托散治疗。 1.2 成方、验方 同“脑疽”。 1.3 西药治疗 同。脑疽”。 2 外治法 2。1 初期 2.1.1 油膏 玉露膏或金黄膏外敷. 2.1。2 膏药 千捶膏贴于中央部位,若是阴证周围用冲和散调葱汤敷贴。 2.1。3 箍围药 四虎散(川乌、草乌、狼毒、甘草各15g),共研细末,用时以7/lo 蜂蜜,3/10冷开水调,未溃者全敷,已溃者只敷四周,留出头顶。 2.1.4 草药 木芙蓉叶或花,洗净,捣烂,和白蜜调敷.或白凤仙花连根、茎、叶, 捣烂,并用米醋洗净患部,然后敷上,均1日1换。 2。2 溃脓期 用红升丹掺撒疮顶,加盖三黄琥珀膏,或玉红膏.脓泄不畅,则宜切 开(见脑疽)。 。 2.3 收口期 疮面有少量脓液可用七三丹或八一丹,加盖生肌玉红膏;若脓腐已尽, 则用生肌散外盖生肌白玉膏。 2。4 外治验方 2。4.1 五倍子研细末,调醋外敷。 2.4。2 松香250g,葱50根(连须),研如泥状,量疮大小摊贴患处。 2.4。3 陈金墨磨浓,涂四围红晕处。再以猪胆汁、生姜自然汁各等分,不拘多少, 和匀,有顶露顶,无顶一概用鸡翎扫上,干则又扫,未成可消,已成即溃。 3 针灸疗法 《疡科心得集。辨发背搭手阴阳虚实异证同治论》:“又治发背、搭手之 证,最妙灸法,不问日期、阴阳、肿痛或不痛,或痛甚,但未成脓,或不溃者,俱可灸 之.取大蒜切片,安疮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 至痛方止,其毒气自然随火而散;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 疮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可。 4其他疗法 同“脑疽”。 (预防与护理} 1 要精神愉快,严防恼怒,避免房事。窦汉卿云:“此证切忌怒气,行房,犯之不 治.” 2 饮食调理。初起时,饮食宜清淡。溃后期则需营养之物,但不宜过去于滋腻,或 食生冷滞气之物,以免损伤脾胃。 3 睡时宜侧卧。薛立斋云:“凡患背疮,切忌仰卧,若仰卧,则疮陷矣。” 4 宜避风邪。王肯堂云:“勿冒风寒,大寒与大热当避。” [古籍选粹] . 《急救仙方.发背》 广一尺深一寸,虽溃至骨,不穿膜不死。此证因饮食而感其毒, 发在胛肚之间,急宜用药治其胛肚中之毒,内外夹攻之,否则易腐作臭,初发时用追疔 夺命汤化毒消肿,托里散内托,千金散可以内消,中间敷解毒生肌定痛药,四围敷拔毒 散,后用生肌膏药,必定见效。 《外科钤。发背》 又《诸毒治法》曰:如头痛有表证者,宜先服人参败毒散一二剂。 如焮痛发热脉数者,用金银花散、槐花酒、神功托里散。如疼痛肿硬脉实者,以清凉饮、 仙方活命饮、苦参丸。肿硬木闷,疼痛发热,烦躁饮冷,便秘,脉沉实者,内疏黄连汤, 或清凉饮。大便已通,欲作其脓,宜仙方活命饮、托里散、蜡矾丸,外用神异膏。如饮 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汤加藿香,连进三五剂,更用雄黄解毒散洗患处,每日用 乌金膏涂疮口处。俟有疮口,即用纸作捻蘸乌金膏珏入疮内,若有脓为脂膜间隔不如,或 作胀痛者,宜用针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动,用猪蹄汤洗之。如脓稠或痛,饮 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与托里药相兼服之,仍用前二膏涂贴。若腐肉已离好肉者,宜 速去之。如脓不稠不稀,微有疼痛,饮食不甘,瘀肉腐迟,更用桑柴灸之,亦用托里药。 若瘀肉不腐,或脓清稀,不焮痛者,急服大补之剂,亦用桑木灸之,以补接阳气,解散 郁毒。 《外科活人定本》 上搭手:此症生于饭匙骨之上,去背沟二指之间,乃手足太阳之 所司也,去肺膈不远,最忌勾割。由下元枯竭,上焦积热,宜滋阴降火,用三香内托散 入黄柏、知母、连翘、金银花;定痛消毒饮入黄柏、知母、栀子、鼠粘子、连翘、黄芩、 天花粉,相兼而服,后排脓定痛敛口生肌可愈。中搭手:此症生于背沟中心侧三指之间。 亦系手足太阳、太阴经之所司也。离脏腑甚近,不宜用刀针之处。由肾水不足,心火有 余,郁热相兼,致生此疾。宜顺气清热追毒,先服三香连翘汤,次服定痛清热饮,然后 定痛排脓生肌而愈。下搭手:此症生腰腿近半寸之间,乃足太阳经之所司。此症痛苦殊 甚。由肾水耗散,心肝热炽,宜先服益肾制火汤、定痛败毒散排脓生肌则愈。 <<外科证治全书.背部证治》 发背乃痈疽中大患\因其位对心对肺对脐耳。偏曰手 搭发背,因手可搭而名。红肿痛甚者属阳,以阳痈治法。初起用五通丸、醒消丸,早晚 以散毒汤轮服,则皮皱痛息,再服至愈。如溃即用内托散、醒消丸,亦早晚轮服,外贴 洞天膏收功,此阳发背之治法也。色白肿痛或平塌不痛者属阴,以流注阴疽治法.初起 用加味二陈汤加阳和丸,或即用阳和汤消之。皮色稍变,痛急难忍,惟服阳和汤以止其 痛,消其未成脓之余地,使已成脓者至不痛而溃。既溃,贴阳和解凝膏,内服阳和汤,气 虚者兼加味保元汤,毒深兼犀黄丸,早晚轮服至愈乃止。愈后或背上仍如负板,舒转不 快者,用小金丹十丸,每日早晚两进,消其根毒自好,此阴发疽之治法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背部》 初起治法,不论虚实,即宜隔蒜艾灸,灸之不 应则就患顶当肉灸之,至知痛为效,以大化小,移深居浅。灸后用针当疮顶点破一孔,随 用拔法,务使毒气内外疏通,庶不致内陷。如有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者,宜荆防败毒散 汗之;如有里证,发热恶热,大便燥者,宜内疏黄连汤下之;表里证兼有者,宜神授卫 生汤双解之,以减疮势。脓将成,必行托里。如溃破腐肉不去,外贴巴膏以化之。 (现代研究) 1 发病学研究 有头疽相当于西医所称的“痈了。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使多个相邻 近的毛囊发生深部感染,引起聚集性疖肿,其真皮周围结缔组织及皮下组织皆有明显的 炎性反应,其中间间隔为致密纤维束。在病理变化上表现为多数相邻近的毛囊、毛囊周 围组织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变化,部分组织坏死,形成互根沟通的脓肿,脓肿 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皮肤表面有多个排脓口。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力强,能产生毒素,如溶血素和杀白细胞素,破坏白细胞或红细胞,又能产生血浆 凝固酶使局部渗出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因此本病炎症较为局限,脓液亦稠 厚,黄色无臭。 本病常发生于机体抵抗力低下者,如糖尿病、肾炎、营养不良、心衰、低球蛋白血 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及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患者。 2 辨证论治 吴信受将本病分为正盛邪实证和正虚邪实证,前者又分为三期:①红 肿期,证屑毒热炽盛、气血壅滞,治宜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方用清热消痈饮:银花30g, 蒲公英30g,黄芩lOg,归尾lOg,赤芍lOg,连翘15g,薄荷lOg(后下),川军3g,大 青叶15g;②成脓期:证属毒热炽盛、腐肉成脓,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透脓,方用消痈透 脓汤:银花30g,蒲公英30g,连翘15g,黄连lOg,白芷lOg,桔梗lOg,炒山甲lOg,炒 皂刺]og,陈皮10g,⑧溃后期;证属气血灼耗,余毒未尽,治宜托里生肌、清热解毒, 方用补托清热汤。生芪30g,当归lOg,生地log,白芍lOg,白术log,花粉15g,银花 15g,陈皮lOg,生甘草6g。正虚邪实证:为气阴两虚、毒热壅盛,方用扶正解毒汤:生 芪30g,沙参30g,玄参.15g,石斛15g,花粉15g,二冬各lOg,连翘15g,蒲公英30g, 银花30g,赤白芍各lOg,归尾lOg,黄连lOg。外治法:红肿期,中央用黑布化毒膏,周 围以铁箍散或化毒散软膏各半调匀外敷。成脓期,中心破溃处,用甲字提脓捻外用,腐 肉不脱,改用京红粉药捻,外敷黑布化毒膏,换药时注意清除坏死组织,溃疡视疮面情 况选用化毒散软膏、甘乳膏、生肌散、珍珠散等,必要时行切开引流术。严重感染者,配 合使用抗生素;合并糖尿病者,用胰岛素。共治疗73例,均痊愈,其中工3例行手术切 开,均未植皮。 ‘ 3 专方治验 姚玉堃用通托方(生黄芪40g,大生地30g,当归尾20g,炙山甲15g, 皂角刺15g,蒲公英30g,银花30g,赤芍15g,陈皮6g,生甘草6g),活血通络、消积 排脓。热重者,加连翘、丹皮、野菊花;纳差,加炒白术、焦山楂;便秘,加生大黄、桃 仁泥;气虚,加党参、生地;津枯,加山茱萸、天花粉、麦冬、玉竹。以此治背疽重症、 大剂量抗生素一时难以取效者。 4 外治法 4.1 辨证外治 张文功以外治药为主治疗疮疡120例,其中有头疽39例.初期,重 用消痈l号(麝香、牛黄、冰片、铜绿、血竭等研细末),可消散结聚,收束疮毒。溃脓 期,用提脓祛腐散(麝香、血竭、煅石膏、穿山甲等共研细末)和祛腐生肌散(煅石膏、 冰片、麝香等药研末)每日1换。脓熟未溃期,对肉厚脓深之阴证,重用阴疽I号(乳 香、没药、麝香、穿山甲、血竭)和阴疽Ⅱ号(甘遂、大戟、芫花、琥珀、海藻)加入 阴疽I号中,脓腐脱落后再用象皮生肌I号(象皮、轻粉、冰片、血竭等研末,配凡士 林为膏。收口期用象皮生肌膏l号。治疮疡120例,全部治愈。 4.2 外治验方 潘正夏将枸杞子放瓦上焙焦研细,以茶油调糊状敷于患处,1日l 换,3--5次即愈。郭玉花将冰片与复方新诺明以2:1比例研细,先以双氧水清洗后撒敷 疮面,每日1次,治疗数十例术后感染、外伤感染、无名肿毒,屡效。刘小烦将干辣椒 适量焙焦碾成面,香油调成膏治疗偏正脑疽,红肿热痛,腐肉不脱,敷于患处,每日1次。 罗萍将五倍子20g,大风子、炮山甲各15g,蜈蚣5条,冰片5g,研为细末,以茶水、米 醋各半调成糊状以棉签涂于背疽周围,每日涂10余次,第二天洗去药壳继续涂布,肿消 为度。共治疗21例,2例破溃,19例均消退。 4.3 其他外治法 高国宇用小切口切开排脓加拔火罐治疗瘩背。让患者取坐位,可 趴在椅背或桌子上,局部皮肤准备,常规消毒,局麻下切开约1.5~2cm左右,插入食指 破坏脓腔,拔火罐于疮口上,拔取脓血性液体,直至脓尽为度,置入油纱条引流,2—3 天更换1次。共治30例全部治愈。治愈时间:短者6 日,长者15日,平均8.5天。 [述评] 有头疽相当于西医的“痈”。其病情重、范围广、病程长,患者痛苦大,且中老年人 多发,容易造成脓、毒、败血症,是阳证疮疡中较为棘手的疾病。临症时应辨证施治,即 要祛除毒邪,又要慎防邪气内陷,必要时可配合西药抗生素的使用。现代研究,多以验 方验案整理,临床观察较多,机理探讨较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