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新觉罗·瀛生谈北京小吃的根源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09

爱新觉罗·瀛生,名文蓬,末代顺承郡王文葵之胞弟,启字辈。先生于2004年著《老北京与满族》,资料详实,视角独特,应更符合历史原貌。书中介绍了多种北京小吃的根源,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兹提要如下:

灌肠    源于炸鹿尾。清后期北京满族已经由食用真正的油炸鹿的尾巴,改为食用肠皮灌肉末后用油炸,由此产生了炸灌肠。后又添加猪血和淀粉,再后来直接灌淀粉加红食色。演变至今,已经没有肠皮,完全成了淀粉坨,炸后蘸蒜汁吃。

炒肝儿  源于满族杀猪祭神后将下水烩而食之,原来真有猪肝,现在肝少甚至全无,实为烩肠儿。炒,系汉语言,满族本无此词,后吸取之。但满族之谓炒不仅有大火油炒之意,还指汤少的烹调法,如“炒红果”。而早年的炒肝儿汤芡极少,故有此名。

油炸馃和火烧    馃,老北京在此读“鬼”,系早年开烧饼铺的山东回民方言转来。油炸馃子为椭圆形两支,首尾相接,大的长五寸、中的长三寸,小的即现在的焦圈儿。三种都用来夹在烧饼里吃。现在除了焦圈儿还见,其他已被油饼、油条取代。烧饼分焖炉和吊炉两类。吊炉烧饼和用吊炉烤的马蹄烧饼已绝迹。现在多为芝麻烧饼和火烧。先生认为油炸馃和烧饼系从回族的油香和烤馕演变而来。

面茶  源于蒙古族的奶茶加糜子面糊糊,满族加以改造,不放奶,只熬糊糊,但以苏子盐调味。入关后又学汉族,以芝麻盐调味。

驴打滚儿  与炸糕、艾窝窝、豌豆黄儿为系列,都是满族祭祀的供品。后由内务府在旗回民将宫廷制作方法传出,并加以改造而成,故现在多由回民经营。

豆汁儿  与麻豆腐为系列,源于绿豆淀粉的余料。老北京旗人以豆汁儿代粥,以麻豆腐下饭。地道的就豆汁儿的咸菜必须是大腌萝卜,切细丝儿,点香油或辣椒油,绝无就酱菜一说。(另有资料说,先生对于喝豆汁儿就酱菜表示非常愤怒。)而羊油炒麻豆腐、炉肉丸子熬白菜、老米饭是老北京满族冬天的必备晚饭。

萨其玛  满族传统点心,用油炸面条加糖,裹干果切块而成。爱新觉罗·瀛生谈北京小吃的根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