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手机、拿起毛笔

 雨颐墨 2014-06-09
手机是现代人每天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毛笔在中国古代差不多有同样的作用。
斗转星移,如今的孩子,几乎人人有手机,每日打电话、发短信、玩游戏。这些电子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各类掌上电子产品爱不释手。而毛笔,则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毛笔字也从“基本功”变成了“艺术”。
4月29日,沪上书法名家走进校园,很多孩子对漂亮的书法啧啧称奇,但感觉“高大上”而有疏离感:“书法只是少数人的奢侈。”
这,正是问题所在。电子时代,提笔“重千钧”——不仅中小学生不会写毛笔字,就连日常使用钢笔、圆珠笔写字,越来越多的人也会提笔忘字、错别字连篇——只因日常学习、工作依赖电脑,“打字”机会远多于手写。
因此,写一手漂亮的字,日益成为全社会的一种“稀缺能力”。信息时代,不会用电脑、玩手机,被视为“落伍”且难适应社会需求;但会不会“写字”,却鲜有家长重视:“有什么用呢?现在求职简历都打印,手写只要会签名就可以了。”
写字,其实不必如此“功利”。汉字不仅是中国人的语言表达工具,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根系。古人主张“字如其人”,手写的方正的汉字,不仅体现出一种从容匀称之美,更蕴含着传统文化密码。形声、象形、指示、会意……汉字中丰富的内涵,一笔一画写完,字义已跃然纸上。
对文化的这种领悟,是电脑和手机上拼音输入法“打字”所无法比拟的。更不用说,电脑和手机中拼音输入法经常出现别字,使用不规范也导致对字义和文化的干扰。
所以,写好汉字应该是每位中国人、每个青少年的基本功,而不应成为电子时代的 “奢侈”。上海近年来在中小学拿出课时开设写字课、推行写字考试,也是引导孩子放下手机,多用心写规范汉字。宝山区中小学还成立书法联合体推广书法教育。这些做法并非着眼于培养少数小书法家,而是名家引领普及,让书法更多走入日常学习,引领青少年从小领略汉字的魅力。( 作者:李爱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