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背后的故事

 雨颐墨 2014-06-09

“中国”名称的由来

同治年间,美国公使蒲安臣率清朝使团出访欧美,有个副使名叫志刚写了一本游记《初使泰西记》,里面提到:“前在西国,客问使者曰:地球上无土而非国也,中国之说何谓也?”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没有土地就不能称为国家,中国这个名称是什么意思?是啊,往往最熟悉的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中国”这个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据于省吾老先生《释中国》一文中说,“中国”一词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青铜酒器“何尊”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自之辟民”(“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说文解字》注释中说道,“古或、国通用。”这个“中或”,其实就是“中国”了。

“中国”观念的形成,还与周初的封建制有关。周灭商以后,行分封疆土,以中央王权为“中国”,并分封诸侯为“五服”。《春秋·毛传》解释为:“中国,京师也。”一个封建制的中国版图初具规模。

到了战国后期,封建诸国在兼并战争中纷纷消失,而且随着周王朝的衰败没落,中央之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中国的领域却不断扩大,不但包含了当时属于蛮狄的楚国和秦国,而且一直往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和东北、西北扩张,封建制离析了,但中国的概念被固定了下来并进一步从首都扩张为整个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自秦汉以后,只要是汉族建立的王朝或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都自称为“中国”,但是一直没有一个王朝以“中国”来作为国号或国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以后,也把“中国”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因此严格地说,古代“中国”只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更多地是具有文化上的意义,而不是政治上的含义。当国家分裂时,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会促使我们团结起来;当异族入主中原时,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依然会以它强大的同化力变夷为夏。雍正皇帝就曾认为,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中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就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所用之人,都是中外一家之人。所行之政,也是中外一家之政。由此可见,“中国”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过了政治、超过了封建王朝,而具有了理想化的抽象地位。

满人志刚是这样回答西方的提问的:“中国者,非形势居处之谓也。我中国自伏羲画卦以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所传,以至于今,四千年,皆中道也……所谓中国者,固由历圣相传中道之国也。而后凡有国者不得争此中字矣。”他的意思是说,中国不是以地理位置来命名的,而是四千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由历代的圣人建立起来的一个理念,这是任何人都动摇不得的。

多好的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