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天顺点评2014年广东高考教师下水作文(六篇)

 海天心心 2014-06-09

 邹天顺点评2014年广东高考“教师下水作文”

【原题回放】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永不模糊,但在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少于800字。

【教师下水作文1】

 数码时代之困惑

清远市“邹天顺名师工作室”成员  罗燕廷

     网络上有一句话流传很广:“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一句话道出了在科技突飞猛进,数码产品充斥人们日常生活的今天所导致的感情危机。确实,在数码时代,人与人的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

    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有一位父亲,他发现儿子没事就喜欢窝在沙发上玩手机,有时又拿着手机拍照。当父亲向他问起问题时,儿子总是漫不经心地回答,且眼睛从不离开手机。父亲感伤地说,以前,父子俩相处得轻松愉快,有了手机这个“障碍”,父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甚至一两天也说不上几句话。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说自己与父母无法沟通,有没有想过,自己本身有没有给机会父母和你沟通?面对面的不好好说话,难不成要到微信、QQ空间里去交流?

    人与人的感情是需要维系的。有一个词语叫做“礼尚往来”,说的就是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相互探望,嘘寒问暖。慢慢地就由陌生到相识,由相识到相知,甚至成为刎颈之交。你看“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是喝了多少坛子的酒,出生入死过多少回关系才会变得那么铁的。礼尚往来的过程保证了感情的真与诚,脱离、跳过了这一过程的情感是经不起考验的。

    在相对落后的“非数码时代”,一次平凡的送别都会引发无限的感伤。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叹,高适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慨,孟浩然有“日暮孤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之痛,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当然,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但何以现今不再见“断肠人”了呢?古人一别,不知归期,其情当然浓郁,今人一别,千里之外,一日可还,且在去途与归途中仍可“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可对话可视频,可微信可QQ,哪还有那份“断肠”的念想?就算是李白,怕也不会有那份心思去吟风弄月了吧。久而久之,人不是变得愈来愈麻木、愈来愈冷漠了吗?到那时可真做到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了。

     可见,数码时代对感情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不过话得说回来,数码产品也不是一无是处,凡事都得两面看,数码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光彩,在很多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恐怕是应了“针无两头利”那句俗语吧。

                                                     2014-06-07急就

     【邹天顺简评作为我工作室成员,罗老师第一个完成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下水任务。这篇急就而成的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作者在文章通过一个个古今小故事摆事实讲道理向我们娓娓道来,直到最后才让你豁然开朗。文章读完了,你的思路明朗了,你的心里也明亮了,因为作者的意图也已经“你懂的”了!

    此外,整篇文章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与人文情怀,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的交织穿越,在语言活泼得很有灵气的字里行间,自然会给读者以愉悦的美感享受与文化熏陶!

    不过,若文章的分析再深一点,内容在丰一点,最后一段的表述不是“出轨”而是“专一”,文章的主题就更醒目了

 

【教师下水作文2】

何事秋风悲画扇?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谢植宣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行走,而时代的发展总会在人类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在到今天的科技时代,文明的每一小步,都是人类发展的一大步。但人类又是一个会思考的精灵,面对大时代,我们往往显得步履蹒跚,于是我们就会哀叹、自怜,当然也在哀叹、自怜中反思。不得不说,我们是一个情感复杂的矛盾体,对于时代的发展,我们爱之,也怨之、怜之,而其实,正如人生难以如初见,奈何秋风非要悲画扇?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个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这其实也是人类的矛盾之处,就如黑白胶片的时代,面对渐渐泛黄、日益模糊的为数不多的照片,我们深知这代表人生印记的影像的珍贵,我们希望这样的印记能再多一点,再多一点。而在数码技术的时代,我们可以随时记录、分享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那从不泛黄,永不模糊的照片却又让我们觉得若有所失,因为太容易获取的“点滴”往往也代表着无需珍惜。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焦灼的矛盾中怨之、怜之。

    这是人类的“维纳斯”之憾。面对这样的遗憾,现实却替我们给出了答案。若论黑白胶片时代的代表,恐怕非柯达莫属。那一圈圈的胶卷,那一张张的照片记录了我们父辈多少的青春年华,也留下了我们年幼时的纯真印记。一张照片背后往往是一段美好的记忆,一份弥足珍贵的人生情谊。但是,再美好的记忆,再珍贵的情谊,在无情的时间面前总归渐渐淡忘、消退。而曾为我们留下无数印记的柯达,也因无法跟上数码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最终也走向没落、消亡。时间终归是会流逝的,而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那渐渐泛黄、日益模糊的照片代表着的是我们的美好印记,但并不指向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可以籍照片追忆过往,但并不代表我们应该沉溺过往。我们可以怀念那纯真的青春年华,但却不应停止成长;我们可以为那流逝的过往而黯然神伤,但却不应拒绝未来。人类那柔软的心灵,滋长了情感细腻的诗人情怀,而我们那睿智的头脑,更因引领探索人类发展的未来。所以面对那渐渐泛黄、日益模糊的照片,我们可以怜之,但却不应对那代表新生活的数码照片拒之、怨之。

     须知,当某处风景渐行渐远的同时,也有另一处风景向你款款而来。更何况,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与情感的记忆并不冲突,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都只是情感印记的载体,只要情感未变,那些值得珍惜的生活“点滴”又怎么可能被稀释呢? 

    电影《归来》中,因为女儿的不解与怨恨,几乎把所有照片中的陆焉识的头像都抠掉了,以致当失忆的冯婉瑜面对已然归来的陆焉识时视作路人。陆焉识看似归来了,但却是永远也无法归来了。而如果剧情可以假设,当那无数的从不泛黄、永不模糊的数码照片放在冯婉瑜面前时,那不是更美好的归来吗?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可以珍藏记忆,更重要的是,科技与情感并不冲突,而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前提下,思考如何维系彼此的真情,增进彼此的沟通,其实才是我们面对时代发展的应有态度与行动。

    春花的凋零会为了孕育那盛夏的果实,以期那金秋的收获。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由黑白胶片的时代步入数码技术的时代,这不是一件值得哀叹、悲伤的事情,科技为我所用,记忆更需珍藏,情感更应维系,若然如此,何事秋风悲画扇?

   【邹天顺简评】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坛上,小谢老师可谓是下水作文较为勤快的语文老师了。前几年,我坚持着写高考模拟和高考的下水作文,可连续三四年几乎不写了,除了是自己忙于其他事务外,小谢老师的下水也真让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了。去年在华师大参加高考评卷场时,他去我的住处约会,我很惊讶,这个未曾谋面的老朋友竟然如此年轻,像是我的一个高三学生,于是我便对他给予了很多的希望,介绍了一些编辑朋友给他,每当我交给他一些约稿任务时,他总是完成得又快又好。

    他写的这篇今年的高考下水作文,紧紧抓住“人生有两个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谈开去,有故事的演绎,有辩证的分析,思辨性较强,可谓谈得天衣无缝,最后给了我们满是“金秋的收获”。

    当然,整篇文章若是少了电影《归来》的故事,就显得“华而不实”了。因为议论文“议多据少”总是很难亲近读者的。

 

【教师下水作文3】

什么让你“模糊”,什么让你“清晰”

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看过《开国大典》,记得毛泽东的那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得益于当今的科技,看到的是彩色,是唐国强健康自信的脸。但在彩色的镜头中,却夹有一段黑白胶片,那是当年的纪录片,是伟人领着他的团队登上城楼的时刻。如果没有这段“黑白”,我觉得唐国强演得真“出彩”,简直那就是“毛主席”,但是,有了这段黑白,我觉得,他更多的还是“唐国强”。  “黑白”与“彩色”,“胶片”与“数码”,看似不是同一等级的选手,在给人的印记上,却可能有着反转过来的效果,那么,“照片”,是什么让你“模糊”?是什么让你“清晰”?  

也许有人会说是时光,是风。是的,有人恶俗而真实的称“时光是把杀猪刀”,它杀死了青春靓丽而成为满目沟壑,它杀死了彩色绚丽而成为黯淡无光。但当它在得意长笑之时,却无法抹去我们心底的亮色,因为你,“相片”给它的是假象,你把真色彩珍藏于我们的内心,你和我共同保鲜着一段时光的记忆,它让我们催眠于假象之下,只要我和我爱的人轻启你那一页一页,那一段段鲜活的生活便“复活”了。  

不过,有人觉得应该让“鲜活”永远鲜活,于是,他们发明了数码技术。数码,如同一切的高科技一样,它因便捷而易得,因易得而丰富,因丰富而稀释。无论如何,我们的生活已然被它无情的改变着,比如,电子阅读改变着纸质阅读的优雅,而使阅读“碎片化”,网络社交改变着“鸿书往返”的亲切,而使彼此“隔膜化”,高铁朝发昔至改变着“应接不暇”的“山阴道上”的风景,而再不会有“骑驴过剑门”的柔美,而使旅途“无趣化”。愈清晰却愈模糊,愈丰富却愈单薄……  当然,数码时代的到来,没有谁能拒绝它的诱惑;科技推动的时代,没有谁做成真正的“隐者”。但是,稀释值得珍惜的“点滴”的神妙液体,也无法回避时光的淘洗,也无法避免时光对它的“萃取”,只要是“值得珍藏”,只要我们让内心细腻起来,被科技快捷了的生活也会成为“慢放模式”,单薄了的内心也许因此丰厚起来。毕竟今日的数码,也许就是明天的“胶片”。  

当初的黑白胶片,也是科技使然,相对于数码技术,犹如竹简刻字与活板印刷。未来的科技走向何处,谁能知道呢?但是我们知道,未来一定会有什么“技术”会替代“数码”,那里,人们会从电脑里打开数码照片,就如同耄耋老者寻找自己的童年,那时的“不泛黄、不模糊”的照片,相对于“新技术”,也会一样“模糊”,一样“清晰”。  是什么让你“模糊”,是什么让你“清晰”,你和我一样,“懂得”

   【邹天顺简评】葛老师很善于诱导读者:文章题目首先给了你一个大大的悬念,而到最后,你还是被“懂的”。当然,葛老师并非无缘无故让你被懂,而是步步引诱你自然懂得的。文章开头的《开国大典》你自然会懂,随后的至理分析你自然会懂。读了文章之后,我的确是“懂得”了。

 

【教师下水作文4】

且看且珍惜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吴丰强

    无论是老照片,还是新照片,都是我们人生的刻痕,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同。技术可以提高照片的质量,倘若丧失珍惜的态度,未必能够提升情感的品位。有了珍惜的态度,那么,寥寥可数的人生几个瞬间,就定格成瞬间的永恒,宛如绝句小令,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也会联珠成为一部长篇小说,舒卷而流丽。

    这正是:欲得人生真滋味,请君且看且珍惜。

    为了人生的不朽,人类总是在和易逝的时间作斗争,由此产生了历史的、文学的、绘画的、雕塑的伟大作品。近代以降,人类有了记录人生的简便易行的工具——照相机。限于技术与物质条件,起初我们只能获得很少的黑白照片,也许是物以稀为贵,那时我们轻易不言照相,必是到了重要的时刻,才把那个瞬间定格下来,然后是一次次地翻看。在这一遍遍地翻看中,我们摩挲着消逝的岁月,不断回忆着、体味着那个瞬间的意义与价值,不断细嗅着凋落的时间的芬芳。在这个品味和沉思的过程中,情感的珍贵、事业的辉煌、生活的幸福、事物的魅力,生命的一切美好都沉淀下来,映照着岁月的静好。虽然照片像所有的物质那样抵抗不了时间的消磨,也要泛黄、模糊,但是那个瞬间却越来越清晰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好似一朵凋落的鲜花,永恒地夹在普希金的诗集之中。那个时候,我们匮乏,但懂得珍惜,我们不断翻看老照片,不断省察人生,人生也在不断丰富而且升华,我们平凡的人物也把人生过得如同一部不朽的作品。

    今天我们拥有了数码技术,可以让照片永远如新,可以不花费什么就能把生活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我们拥有了技术与物质上的优越。但是,有一点正在动摇照相的意义,那就是我们在快速浏览和频繁更新中,正在变得肤浅,正在丧失珍惜的心态。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要照相,好像是为了照相而照相,好像是为了展示而照相。珍惜的心态一失,人生突然失却了重心,一切变成了浮萍。是的,我们在快速浏览,但没有心情沉潜涵泳;我们在频繁更新,但没有时间品味。玉石在未经人手摩挲之前,终归是冥顽的石头;生活的点滴未经人心的品味之前,终归是易干的水滴。唯有经过心灵的浸渍,那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才会凝结为粒粒珍珠,点缀在生命的上空,有如繁星之夜。学学曹雪芹吧,他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拾掇起来,呕之以心,沥之以血,护之以性,呵之以灵,联珠而为旷世绝作《红楼梦》。倘若我们也这样品尝生活,生活也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它的意义。

    照相的真义是记录生活,翻看照片的真义是品味生活,两者都是我们珍惜生活的反映。我们一边活着,一边回味,一边看着,一边珍惜。生命就在这凝眸中泄露了真相,生活就在这咂摸中流溢出滋味。有了这样生活态度,我们才能说我们真正地活过。

  【邹天顺简评】吴老师的“且看且珍惜”是一篇题目体现文章心中论点的典型。“技术可以提供照片的质量,倘若丧失珍贵的态度,未必能够提升情感的品味” 可见,缺乏珍惜的态度,什么技术也都其次了。文章分析有深度,给人以在理的信服感。不过,读过之后,又似乎让人若有所失,因为文章还是缺少一点真实可感的证据材料。

 

 教师下水作文5】

照片内外的故事

广东 郑旺吉

(2014年广东高考调侃版下水作文)

    照片,不管是胶片时代的黑白照片,还是高科时代的数码相片,承载着许多人的回忆,叙写着许多人的故事,传递着许多人的真情。

    我打开微信,只见好友为我发送了一张题为“如此慈善捐助”的照片:高调做慈善的标哥,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标哥笑容满面,可几个受赠者却显尴尬神色。透过相片,我的眼前似乎回放着这样的画面——标哥对几个不愿接受施舍的受捐对象说:“不要轻易说不!这点钱对我来说‘洒洒水’啦,对你们这些穷苦人来说可是救命钱啊!我还想与你为邻,将你们接到我的别墅区去住,每日可照顾你们的起居饮食呢。”

    我在微信里发表了评论:“如此‘施舍’式捐助,不要也罢!”好友回复:“呵呵……”随即,我又打开Q群,点击Q友“沙漠里的鱼”的“图片说说”,正想下载好友昨日上传的同学聚会的相片。可没想到好友却于5分钟前删除了所有相片。我通过QQ询问好友:“怎么那么快就删除了?很多同学还没下载吧?”屏幕上随即弹出“您好,我有事不在,待会与您联系。”我又刷屏,快速浏览了微信群里的海量相片,但似乎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这时,鬓发苍苍的爷爷走过来,说:“看什么网络上的相片?那些相片很多人都能看到,而且很快就会淡忘。还是胶片时代的黑白照片更有珍藏价值,它能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我疑惑地问爷爷:“你刚才说什么‘胶片时代’, ‘胶片’是什么?”“你怎么读到高中连‘什么是胶片’这么简单的常识都不懂?胶片就是……哎,其实也不知怎么跟你解释清楚。还是拿出一些黑白照片让你感受感受吧。”

    于是爷爷走进房间,拿出一大堆黑白相片,时而拿出这张问我:“你知道这相片里的‘小帅哥’是谁吗?”时而又拿出那张问我:“你知道这张全家福是什么时候照的吗?”时而又满怀深情地注视着几张照片,嘴里念叨着:“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啦。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啦。”

    我看着爷爷手上的那些黑白相片,大多已经发黄,有好几张已模糊不清,几乎看不清画面内容了。我好奇地拿出爷爷所指的“小帅哥”的那一张照片,端详了许久,疑惑地对爷爷说:“这个‘小帅哥’是我?什么时候照的?我怎么不知道。”爷爷哈哈大笑:“怎么可能是你呢?你生活的时代已经不照黑白相片,而用数码相机照了。‘小帅哥’是你爸爸。”

    接着,爷爷不无感慨地说:“黑白照片虽然渐渐泛黄,日益模糊,但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数码相片虽然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爷爷顿了顿,接着说:“当今社会怀旧之风兴起,很多人看重黑白照片的珍藏价值咯。有些人拍一些有纪念意义和珍藏价值的照片时不用数码照片,而用黑白相片。”

    我似懂非懂,这是社会潮流“回到原点”了?转而又想,其实黑白相片和数码相片各有内涵和价值吧,不管是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每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吧。

   【邹天顺简评】郑老师说是调侃,其实倒是一种智慧。文章构思颇为匠心,把广东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串联于文章之中。作者眷念着旧照片时代的点点滴滴,也向往着“每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文章语言诙谐有趣,彰显着作者的写作智慧和语言特色。

        在评卷场上,本文可能被判为高分,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议论文“欠严肃性”而视为“无聊”之作。

 

 

【教师下水作文6

泛黄的生活仪式感

陈崇正

我们怀念黑白胶片的时代,并不是真的想回到那个时代,也并非真的觉得那个时代比现在更好,我们内心需要的,也许仅仅是唤醒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从黑白胶片到彩色胶卷,再到傻瓜数码,再到现在手机拍照,时代的洪流在前进,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欢呼。数码技术的时代,我们爱智慧,崇尚科技,热爱生活,喜欢分享生命中的点滴。是的,没有人会愚蠢到与智慧为敌,大多数人将乔布斯们视为上帝的礼物;但在另一边,我们也担心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太多应该被停下来驻足欣赏的瞬间会被稀释。但事实上被稀释了吗?这恐怕只是一个“想多了”的心理幻象——你的生命依旧精彩,你的精彩也未被剥夺,从你空虚的指缝之中流走的,其实是生活的仪式感。

在相机没有普及之前,一家人到照相馆去拍一张全家福,是带着仪式感的:每个人都传上最为正式华丽的服饰,戴上平时舍不得戴的首饰,摆着或亲昵或端庄的姿势,毫无例外地笑着:“茄子!”那个时候,照相不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而是一个仪式,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离别或者团聚,人们希望在一片凝固的时光中记住彼此,而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所以照相机是神圣的,快门咔擦一声,不单是胶卷的成本,其中还有生命或心理的某种情感投注,这一刻,就注定了日后无数日夜之中那些变迁的事物和离别的人将在一张照片之中重现。

而如今,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变得轻快,所有的仪式感也都失去了它的重量。比如电视,这个必定摆放在家庭最中心位置的物体,在某个年月里几乎成为我们共同的宗教,而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正慢慢被更为散漫的姿势所取代。电视屏幕不再是唯一的了,当你在看电视时,你的爸爸可能正在对着电脑,你的妈妈却在玩手机。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比如过年。多少人感叹城里年味渐减,因为大家不再需要郑重其事地上门拜年了,手机能随时完成这个流程。相反在乡间,在游神晒会的仪式之中,在敲锣打鼓的节拍里,在香烟袅袅的神庙之中,你也许更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另一个节日清明也是这样,祭祖的仪式感正在消失,清明更多成为互相疏远的亲人团聚的理由。再比如阅读,碎片化的阅读让带有仪式感的深阅读渐减成为传说。

现在许多图片处理软件都会有一个叫“老照片”的滤镜,我经常会试着将照片弄出泛黄的效果,在一片昏黄的光线里,仿佛某个早被疏远的心灵仪式正在举行。

【邹天顺简评】本文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较为时髦的观点:我们怀念黑白胶片的时代,也许仅仅是唤醒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进而,作者从当今人们的生活实际中得出一个结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被停下来驻足欣赏的瞬间是不会被稀释的——你的生命依旧精彩,你的精彩也未被剥夺,从你空虚的指缝之中流走的,其实是生活的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随时也可以穿越到过去——现在许多图片处理软件都会有一个叫“老照片”的滤镜,我经常会试着将照片弄出泛黄的效果,在一片昏黄的光线里,仿佛某个早被疏远的心灵仪式正在举行。

本文立论角度新奇,观点鲜明突出。分析说理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故而文章分析透彻,说服力较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