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老街

 苏迷 2014-06-09

一年半前我住入园区本岸时,就看到与本岸小区南面相邻的斜塘河畔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斜塘老街”。

我每次散步到那儿,都要遥望正在建造中的老街。也许因为修建的是 “老街”,正切合我心中的怀旧情结,引起我关注和遐想。

以前,我一直住在古城区,对苏州的老街巷素来情有独钟。喜欢它的清静,喜欢它沉积了太多的老苏州味道,喜欢它包涵了丰富的老苏州风情。无论是山塘街,平江路,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街巷,即便它已经很陈旧,甚至衰落,还是能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江南气息。

斜塘老街与我们小区相邻,走出家门,不过几分钟便可到达。以后,将是我休闲散步的新去处,心怀期待。对于斜塘老街的过去,我原本一无所知。近日,满怀好奇地查阅了一些斜塘老街的历史资料,读了那些关于旧时斜塘的事儿,想知道它的前世,再来看它的今生。

斜塘老街在金鸡湖东1.5公里处,形成于清朝初年,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整条街东西走向,街南邻斜塘河。昔日的斜塘老街,街河相依,前河后街,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古朴而繁华。是颇具江南特色的水乡古镇和水上驿站。

据说,民国期间,斜塘老街原为无巷直街。商铺南北相对,大都是“夫妻店”。路面由碎石和条石铺设,上有“廊棚”覆盖。东西街口均设有防盗木栅,称“巷门”。巷门朝启暮闭。

旧时,斜塘老街以“金、张、马、陆”四大家著称,其中金姓最具实力。有彦云“车坊一个镇,勿及斜塘一个金”。金姓家族是明末清初为避战乱从江苏彭城(今徐州)迁徙到斜塘镇东市梢定居的大户,历经几百年繁衍成了斜塘商界大族。清末以来,斜塘金姓开设过金乾阳、致和堂,金正大布号、金永盛酱园、金德泰酒店、金晋泰南货、金正泰肉店等店铺。

1928《苏州明报》载,斜塘老街有商铺270家,有地货行、腌腊行、鲜肉铺、席草行、布店、米行、寿器店、茶馆、酒楼、酱园、中药房等。1949年解放时斜塘老街的铁匠、木匠铺之类的手工作坊还有20多家。听说这次重建斜塘老街,将恢复一些老字号店。

据说,这次斜塘老街改建重造工程还要恢复重建原斜塘老街的大户金宅、尤宅、郑宅等民居宅院。原尤氏老宅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戏曲家尤侗的故居。尤侗被顺治赞为“真才子”,康熙口中的“老学士”,生长于苏州,归于苏州,与斜塘生死痴缠。

“弹铗弄笙吾倦矣,一帆冷雨到斜塘”这是章太炎的弟子王乘六在斜塘任教期间所作七绝《斜塘行》中的诗句。“满腔尘垢今宵涤,一抹阑杆近日成”是苏州名士沈定钧所作《晚登斜塘慰民桥感赋》中诗句。

真希望老街修旧如旧,古韵悠悠,能多保留一些遗址、遗物,散落的老宅、老井、古树、老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积淀下来的点点滴滴的痕迹,很是期待。

斜塘老街历经近三年的重建尚未全部完工,部分建好的老街于今年51日试开街纳客。我已去过几次,细细品味。

斜塘老街还是在老街的原址,旧韵新词。老街新建,尘埃落定,给人的感觉很美,犹如欣赏到一个精致的仿古建筑旅游景点。

老街如果仅仅有地址和空间,少了年轮的痕迹,光阴的故事,似乎少了灵魂。不知道尚未完工的那段老街上有没有点老味道?我在寻找老街的影子,但心里很明白:有多少老街可以重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