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佳作两篇赏析

 老包书屋 2014-06-10
高中佳作两篇赏析

                  1.苦难是风中的流沙
                        文 / 杜晓芳
  
  遇到这位老人时,是在一家医院。当时老人因为感冒住院治疗,我也因为哮喘住了进来,算是病友了。老人满头银发,身板直挺,一点都看不出是九十多岁的老人。  
  每天女儿、儿子陪护着她,孙辈也常来探视,老人床前总是笑声盈盈。老人幽默善谈,常冷不丁说个笑话,让病房里的人乐不可支。如此乐观的老人让人从心里喜欢。  
  我说:“大娘,您这些孩子们多孝顺啊,天天陪着您。”  
  老人说:“我的几个孩子都好着呢,不让我生气。这是女儿,还有两个儿子。工作也都好着呢。两个儿子在国企,管发电。女儿也好,在银行工作,也退休了。我家孩子没下岗的,都不愁吃喝。”  
  老人话音刚落,病房里的人都笑了。孩子们不是在电力公司工作就是在银行工作,真是让人羡慕啊。  
  等老人睡着了,才听老人的女儿说,她家兄妹五个。大哥因为车祸去世,老兄弟因为癌症去世。现在二哥也患了肾癌,已经摘掉了一个肾。别看老人精神矍铄,三十年前就因为癌症切除了一半的胃,医生说熬不过两年,可老人依然乐观、自信,借助治疗,一直活到现在。  
  病房中的人听了愕然。原以为生活幸福美满的老人竟然也是一片沧桑。  
  老人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在冀中根据地担任妇联主任,丈夫是一名地下工作者,枪林弹雨中一起走了过来。解放后,他们进了城,过了几年幸福的生活。但后来几经沉浮,老伴去世后,生活非常困难。那时,老人每月只有三十多元的工资。她从街道领些外加工的活,每天晚上,借着昏黄的灯光带着孩子们糊纸盒、钉扣子,什么活都干过。直到孩子们长大工作,老人才松了口气。老人50岁那年,小儿子查出癌症,不久就撒手人寰,大儿子一家三口也遭遇车祸。一年痛失四个亲人,是一种怎样的悲痛?但老人挺了过来,因为她知道还有以后的路要走。  
  女儿说:“现在谁问她,她都说只有三个孩子,对那两个只字不提。对过去受的苦,老人不再去想,只看到我们今天的好。”  
  病房中的人都沉默了。  
  我望着病床上的老人,忽然有种莫名的感动。与其记住痛苦,不如选择遗忘。年轻时的艰苦,中年丧夫、丧子之痛,都化作浮云在记忆中散去,记住的是生活中的美好。  
  我常常抱怨命运多舛,抱怨命运不公,携手走过十年的婚姻仍躲不开分手的结局,年愈四十却因为单位改制而遭遇下岗。坐了那么多年的办公室,每天上班看报、喝茶、聊天,以为自己也是白领丽人,下岗后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会。在失业的那段时间里,我躲在家中,无所事事。看不到明天在哪里,也不想去看所谓的明天,收到物业欠费通知时,才明白我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有生活要继续,还有孩子要抚养,失业让我觉得自己已经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我去劳务市场和众多年轻人一起求职,刚刚找到一份收银员的工作却又因为患病住进医院。那时我真的感到绝望,可与老人相比,这些苦难又算什么?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会遇到挫折,受到伤害,选择遗忘无疑是智者的做法。与其每天看着伤疤,想着痛苦,不如撂下苦痛的记忆,平复自己的心情。苦难不过是生活中的阴云,偶尔会遮住双眼,但时间会把它吹散,留下的只是幸福的瞬间。当尘埃寂然落下,世界依然有无尽的阳光。
  
  【点评】文章题目富含诗意,“苦难是风中的流沙”,以象征手法道出作者的观点,也让读者明白了文章的主旨。叙事娓娓道来,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繁华落尽见真淳”,无疑是本文的最大特点。文章后半部分的抒情也含蓄蕴藉,张弛有度。蕴涵哲理的语句不时见于字里行间,给人以启示。读过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明白:文以情为先,真情实感是打动读者的最重要因素;平实的语言在叙事与抒情中也有其独特妙处。(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2.于苦难中成长
                     文 / 许珺洁
  
  当耀眼无瑕的珍珠退出蚌腹的那一刻,它所经受过的磨难早已不可计数;当湍急奔放的河流汇入海洋的那一刻,它所遇到过的艰险早已无法预估。(用珍珠退出蚌腹、河流汇入海洋的那一刻写出它们的成长都是在苦难中完成的。)正如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进一步采用比喻突出苦难对成长的意义。)人生在世,不经历应有的磨难,不在苦难中成长、磨砺身心,又怎能立身于现世,扬名于万古!(点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纵观中外之史,王守仁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尼采也曾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用王守仁、尼采的话作为理论论据证明观点。)是的,没错。痛苦能够毁灭人,但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需要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就像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当然,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于苦难中成长,从而磨砺出一番不同于旁人的别样人生。(从中外之史的角度来证明“于苦难中成长”这一观点,突出苦难可以磨砺出别样人生。)
  
  再论古今之事,顾贞观面对苦难曾有如此感叹:“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而中山先生目睹中国之逆境,也曾慷慨陈词:“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一代国父,受任于亡国之际,担命于危难之间,若无此等毅力、勇气,何谈中国之光复,何望中国之未来。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坚强,安乐则会使人萎靡。就像逆境展现才华、顺境遮蔽才华一样,人唯有在苦难中成长,才能磨砺出品性,完善好修养,从而造就出一番丰功伟业。(和上一段相似,从古今之事的角度来阐释“于苦难中成长”这一观点,同样通过列举名言警句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突出苦难可以磨砺品性,完善修养,成就伟业。)
  
  而今之世,世风不正,人心不古。人们对自己孩子的溺爱早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试问世间还会有多少人会像侗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子女,还有多少人能够像美国家长那样教育儿童。严父慈母的说教之词早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孩子是皇帝,父母为仆佣。然而,这种有违纲常之举,竟发生在教育如此普遍盛行的今天,不失为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极大讽刺。不懂得在苦难中成长的人,注定一事无成。(联系现实,与前面的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中国现在的教育缺少苦难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面对失败或挫折,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对比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真正让孩子“于苦难中成长”才是明智之举。)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进一步引用孔子、荀子的话,突出文章观点。)
  
  由此可见,苦难于人生之必要,于成长之重要,就像能够于亿万年洪荒洗礼中依然生存的绝不是上古的原始生物。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岁月磨炼的人生,才不愧为真正的人生。(突出“于苦难中成长”对人生的意义。)
  
  正如风浪之中的帆船,即便路程再艰难,终有一天也会到达彼岸;就像埋于地下的种子,纵使过程再艰辛,终有一天也会生根发芽。(采用比喻进一步强调苦难对成长的作用。)曾见过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屹立于悬崖之上而不倒,绝不是“幸运”二字能够形容的,它经历的苦难,即便是说得出来,恐怕也无人能够听懂。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纵览如今之光景,我自有一番醒悟。人生在世,若为温室中的花朵,一见阳光便会枯萎而死,还不如心甘情愿地做一棵小草,于狂风暴雨中翩然摇曳,于众人无视中傲然世间。(联系自我,表明态度,再次突出文章中心。)
  
  【点评】首先,文章文思泉涌,语言流畅,一气呵成。围绕“于苦难中成长”这一中心,采用典型的对比手法。用中外之史、古今之事与而今之世对待“苦难”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很鲜明地突出“苦难”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用孔子、荀子的言论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其次,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古今中外的事例、道理信手拈来,丝毫不矫饰做作,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再次,反复、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的手法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流畅。(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