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361),原籍琅琊人(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渡后,迁居会稽山阴(今绍兴),历任右将军、会稽内史。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与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兰亭,举行祓禊之礼。曲水之前,人各赋诗,赋成两首者有王羲之、谢安等11人,赋出一首者有15人,其余15人因赋诗不成,按规定被罚饮酒三巨觥。此乃历史上著名的文人盛会,王羲之汇集了当时诸人的诗文,自己写了一篇序,记述聚会经过,并抒发个人无限的思绪,名曰《兰亭集序》,亦叫《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或《禊帖》,它是古今宴游诗序中最为人所称颂的散文上品。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再也见不着其真迹了,目前看到的只是几种摹写本,真本据说作了唐太宗的殉葬品了。对于唐太宗如何拿到真迹,现有三说。 一说偷走。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曾经看到过《兰亭集序》摹本,十分喜爱。当上皇帝后,就派监察御史萧翼设法找来。其时真本已由王羲之的子孙一代一代传到了辩才和尚手上,辩才非常珍爱这本真迹,秘密收藏着。唐太宗找他要,他声称历经多次变乱后已不知下落。于是,唐太宗派萧翼化装成书生,从京城长安风尘仆仆赶到山阴永欣寺看壁画,找个由头同辩才和尚搭上话,引起辩才和尚对他的兴趣,留他住下来。从此两人过往甚密。萧翼自称嗜爱书法,藏有家传王羲之父子楷书真迹,并带到寺里来给辩才观看。辩才看后说:“字确是真迹。但不是极好的,我有真迹,和一般的大不同。”为了证实自己所说非虚言,辩才还把真迹拿出来给萧翼观看。这时,萧翼故意挑剔其中一些毛病,说这是摹拓本;使得辩才将信将疑,不像以前那样珍视了。后来,日子长了,萧翼借着辩才外出赴斋之机,借故进了辩才禅房,将真迹偷走了。唐太宗得到了真迹后,欣喜万分,至临死前便嘱咐把它放在自己墓中殉葬。从此就埋没了真迹。 二说出示皇函抢走。唐太宗的宫廷画家阎立本画过一幅萧翼取《兰亭集序》的画,上面有蒋璨在南宋绍兴年间写的跋。跋上说:“萧翼取得辩才的信任,骗辩才把真迹拿出来给自己看后,马上收回袖中,拿出李世民的亲笔信来。阎立本画的,就是老和尚张惶失色,书生意气扬扬的这一场面。”这就是说,唐太宗是公然用权力去抢;抢了之后,还不识羞耻任由阎立本画下来了。 三说宣旨取走。萧翼骗得辩才把真迹拿出来让他观看之后,通过当地都督齐善行共赴永欣寺宣示圣旨将其取走。 虽说众说不一,但是李世民为满足一己之嗜好,敕派大臣萧翼设计攫取真迹,是无疑的。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李世民死时真迹陪葬于昭陵(陕西礼泉县东北)。据史载,五代时军阀温韬挖开昭陵,不见此真迹,估计被武则天放进乾陵(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