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里音儿(下)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0

李先生怀揣着破葫芦回到家中,心中不免纳闷儿,为什么这么好的一条虫儿,音儿却不灵?他仔细观察,细心琢磨,试着清除干净虫儿翅上的粘药,换了个好葫芦,填好食儿,放在暖和地方,不一会儿,虫儿缓过神儿来。李先生拿‘鞭儿’一探,为的是仔细听虫儿的本叫(未沾过药的原本声音)。

    给鸣虫粘药,最要紧的是先听本叫儿。特别是油葫芦,听本叫儿,才能知道虫儿先天足不足,翅膀是否有力,以此来定夺所用药量的大小和位置。他试着先粘上一丁点药,再听,然后‘续药’【添加药量】和‘撤药’【用热针吸取一小部分多余药量】,如此反复,一直到准确无差,自觉满意。

     粘药这个活儿,要特别的细心,药量,位置,都要恰到好处,细微至极,才能得到较佳效果。还有更绝的,玩家高手,要给粘好的虫儿,配合使用相对应的葫芦和葫芦盖子,多种因素都得合适了,才能得到天籁之音。

     李先生用了小半天儿的时间,终于达到了自己满意的效果。第二天快中午的时候,就揣着这只油葫芦去了常去的隆福寺‘富友轩’茶馆儿。

     李先生出身在有钱人家儿,虽然民国时期败落了,但富家子弟的‘范儿’一直拿着。总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爷’劲儿十足,每次泡茶馆,都用自己带着的茶碗儿,茶叶,人也聪明和气,所以是一位在茶馆里颇受人尊敬的爷。

    落了座,一看快午饭了,就对掌柜‘四凤子’说:‘我去外边喝口儿,葫芦里有只新虫儿,我放这了,给照看点。把茶先沏上,我一会就回来。’于是掏出怀中的葫芦放桌儿上就吃饭去了。

   吃完饭回来一看,自己的茶碗在,葫芦却没了。于是问掌柜的:‘四凤子’我的葫芦呢?’掌柜的满脸堆笑说:‘没给您看着,我可不知道’,李先生正着急的四处踅摸,忽然传来了油葫芦的叫声,鸣音儿又鼾又亮,悠扬悦耳。好像是从地里传出来的,那叫一个好听。

   这时候,茶馆里陆陆续续上了二十几位客人,大家都被这只油葫芦的鸣音儿震住了,都站起来,寻着声音,低着头到处乱找,想一看究竟。

   原来是这么回事,李先生刚走去吃午饭,掌柜的给他沏茶,这时桌子上的油葫芦叫了两声。掌柜的‘四凤子’耳闻目染,也是养鸟蓄虫的行家,听出是条难得的好虫儿,粘药和葫芦配得‘天衣无缝’,这时候店里没什么客人,他想和李先生开个玩笑,就把葫芦拿起来,藏到角落的一块空地板下面了。自己也没有想到,从地板下面传出的鸣音如此之亮。这会儿见大家伙都找,就笑着取了出来。

   李先生接过葫芦,放在桌子上,喝了口茶,稳了稳,拿出自己的‘鞭儿’来,这时大家伙都围了上来。李先生用‘鞭儿’只轻轻一捻,那虫儿‘嘟呦呦呦呦’就叫了起来,众人一片叫好。七嘴八舌的问李先生此虫的由来,李先生高兴,绘声绘色讲了原委。众人大赞李先生粘药识虫儿的技艺高超,从此李震霆先生得一雅号,‘鞭儿李’,那条虫儿被大家称做‘地里音儿’。这虫儿被掌柜‘四凤子’跟‘鞭儿李’死说活说留在‘富友轩’茶馆“驻唱”了,条件是永远免除‘鞭儿李’的茶钱。

   打那天起好长一段时间,每天专门去‘富友轩’听‘地里音儿’的虫迷不下二三十人。‘鞭儿李’名声大噪,成了北城一带‘粘药儿’的名家。

  父亲年轻时候就与他交好,跟他还有南城的周鸣彝先生学了很多粘药的技巧。我小的时候常见这三位一起谈鸟论虫。周爷在京城颇受尊敬,一副长者风范,李先生穿一件中山装,风纪扣永远整整齐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