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培玲 2012.10月25日,诗人、书法家刘迅甫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农民工之歌》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一部关注社会热点、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刘迅甫对农民工的深厚感情,也彰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责任意识。 农民出身的刘迅甫一直关注着农民工这个群体。20多年来,他深入农民工的生活、家庭和工作环境,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创作了这全方位反映农民工生活、心灵和精神追求的纪实组诗《农民工之歌》。全诗分为开篇曲、打工篇、留守篇、乡恋篇、开拓篇等5个部分,由30首既独立成篇又紧密相连的诗歌组成。组诗再现了农民工群体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博弈和融合,生动阐释了农民工在奉献与担当过程中的幸福与欢乐,辛酸与无奈,泪痕与伤痛,希望与寄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在会上表示,中国农民工现象,应该说也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当中一个独特的中国现象,值得文学去关注,特别诗人诗歌的关注。他说:“这点上,刘迅甫走在比较前面,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关注农民工。”作品充满着深沉的大爱和昂扬的格调,通篇贯穿着对人性的族中与理解,对理想的坚持与赞美,对奉献的肯定与讴歌,对公平的期待和呼唤,对未来的向往与信念。 会上,雷抒雁、黄传会、梁鸿鹰、周明等作家认为,《农民工之歌》以纪实诗报告的形式对时代重大热点问题进行关注、表述,是对诗歌体裁、题材及其功能的一种开拓创新。著名诗人、中华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郑伯农讲道,《农民工之歌》全方位地描写了中国的农民工,他们的命运、希望、憧憬、困难、酸甜苦辣等等,真实生动,如《夫妻洗墙工》。这部作品没有回避农民工命运里面坎坷的一面,写了一些农民工因从事重污染行业而早逝,写了留守儿童和老人的艰难与期盼,写了农民工遭到的歧视,同时他特别还写到农民工在城里有一定收入之后返乡帮助相邻脱贫,建设新农村的高尚情怀。“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立体化、全方位、带有史诗性的写农民工的长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充满了乡土风味和民族色彩。”郑伯农说道。 谈到创作初衷,刘迅甫说:“我在黄土地上出生,在田野中长大,做过农民,做过农民工,对农民工的追求、向往、喜怒哀乐、担忧害怕有着深刻的体验,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我觉得我有责任用手中的笔代表农民工发出自己的声音,为自己,为亲人,也为国家和民族发出农民工的声音。” 会议结束时,刘迅甫朗诵了一首《打工诗人》,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感受与渴望:继续创作关于农民工的诗歌,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
|
来自: 老樟xy67896789 > 《诗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