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学报副主编李松朋谈临摹学习

 雨巷纸伞 2014-06-10

书法学报副主编李松朋谈临摹学习

 

一、临摹现代人、临摹展览作品可以是权宜之计

在今年第一期我们说过,学习书法要从经典入手,建立基础,逐步树立自己的审美与技法体系。这是所有优秀书法家的必走之路,没有这一步,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具有书法史意义的书法家。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写字都是奔着大书法家的目标而来,很多朋友写字就是想写的像个样子,消磨一下空闲时间,最好能入几次国展,好让周围人艳羡一下。所以,经常有朋友问我:在国展中入展、获奖的作品可不可以学?

首先,要了解一下现代书法展览。现代书法展览有几个特点:(一)借助传播媒介大范围征稿,导致投稿量都是动辄几千份上万份;(二)少量评委短时间评审,导致形式构成大于书法素养;(三)宽大展厅众多作品密集展示,导致大作品、新形式才能吸引眼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追求人书合一,温文尔雅,率意而为,自然而然,所写的作品想入展基本没戏。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适应当代书法展赛的要求呢?有形式感、能吸引评委眼球的作品!这种能吸引评委和大众的形式感,有纸张的颜色衬托,有墨色的变化对比,有适合于特定书体、风格的章法格式,也有作品内部作品要素的安排构成。虽然作品也需要技法支撑,但是技法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展览看重的首先不是独创性,而是可观性。没有独创性的可观性就像女性对服装的追逐一样,可以跟风,可以模仿,那么技法要求就可以降到很低很低。那么,要塑造一幅能吸引评委眼球的书法作品,所有要素基本上都是可以在短期内达到要求。从快速塑造入展作品这个意义上说,去临摹入展、获奖作品就是一条捷径。

该怎么做呢?首先根据自己的书体与风格,在国展作品集中寻找自己最中意、最容易上手的作品;然后,想法找到选中作品作者的高清晰作品资料,然后反复临摹,体会作者的技法特点;过一段时间,觉得临的差不多了,再换一个风格相近的获奖作者的作品进行反复临摹,进一步把握其技法特点、用笔规律及章法形式(想做的不易被人看出模仿的破绽,可以多选几个作者,甚至是风格有点距离的作者);这时就可以选个内容(可以是新内容,也可以是风格接近的其他没临摹过的作者的作品内容),然后按照学习对象的技法特点与用笔规律来书写,如果写得不像,可以和临摹结合起来写;在写的过程中,逐步按照原有的临摹对象或者其他获奖作品的章法形式,去选择纸色的搭配方案、作品章法内部的构成安排、印章的位置等。注意,不要完全照搬一幅作品。这样大概两个月左右,就完全可以完成一幅参展作品。

这样做的优点是:速成、全过程可控不易厌倦、投入少收益高。

但是,当代的书法展览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展览引导人们关注书法的形式,而忽视了书法的内涵与书法素养的培养。所以,有的获奖专业户就感叹:技法上觉得很到位,但总是觉得和经典书法作品有距离;甚至有不少以前的获奖作者,现在都默默无闻了,因为他们缺少书法的涵养,入展之后和别人比创新、比见识、比素养的时候就没了底气。书法展览往往受少数评委喜好的影响,某种书体总是那么几个评委在评审,所以经常会导致模仿评委作品风格作品大量出现;再加上最近展览频繁,风格雷同成为人们看完展览之后的首要感受。所以,临摹现代人的作品要时刻警惕这些问题。

如果通过临摹现代人作品入展之后,能马上回过头来,回归经典,弥补不足,也许这种学习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只是希望不要因为临摹现代展览作品,而泯灭了本该成为优秀书法家的朋友们对书法的灵性与虔诚。

二、如何确定自己专攻什么,有什么好学的容易成功的帖

提起古代的某位书法大家,大家基本都会很快想起他所擅长的书体及风格面貌。因为没有一个书法家流传下来的作品是五体皆精的,一般都是在一体或两体领域内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也就是说,古代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有所专攻的。那么,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专攻的方向呢?这也是很多朋友经常问的问题。

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专攻。许多书法家之所以要专攻,是因为他们深刻地明白:要想在某一书体上做出成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积累,而人的精力有限,兴趣有领域,太杂太宽可能到头来会一无所成。

其次要知道专攻的层次以及怎样才能做到专。先说专攻的层次,有的人一辈子只写某种书体、某个风格,我们可以说他专攻这种书体、这种风格,但是这个专攻可能连基本的技法都不一定攻得下来;有的人一辈子苦心经营,专写某种书体,涉及这种书体的经典作品无所不临,甚至临的也算形神接近原帖,这也可以叫做专攻这种书体,但不见得真能在这种书体上做出创新;真正的专攻应该是无所不学,但所学的所有东西都是为在一种书体上的创新做准备,他非常清楚这种书体的渊源流变,各种技法风格可以随意取用,同时对这种书体在当前的创作趋势了然于心,而且也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的创新方向,并能为此努力实践、调整直至形成一种创造性的书法风貌。

然后才谈得上如何选择专攻对象。选择专攻之前,首先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然后才能对书法有所认知,有所取舍。在此基础上,从书法史上寻找不同书体的经典作品进行临摹,在临摹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偏好或者希望发展的书体。然后,在这种书体范围内,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要认真练习,至少做到能够集字、写新字。对本书体主要风格流派作品的学习可以帮助你基本掌握本书体所需要的基本技法,了解本书体技法的特征与创新走向。接下来就要系统研究一下本书体的历史流变,把这种书体从萌芽到当下的所有不一样的作品(包括与其他书体有融合特征的作品)都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来那些方向是成熟的,哪些方向是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哪些方向是空白,然后从中确定自己的专攻方向。专攻方向的选择一方面要量力而行,有些方向是空白,但是你悟性有限,缺乏是高水平师友的助力,几乎所有东西全靠自己创新,难度相当大,这种情况下不如选择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专攻方向是一个不断调整的方向:随着对书法理解与实践的深入,以及同时代书法家的创作进展,原来的判断往往会被修正或调整。

如果从创新的意义上来看专攻,那么这个专攻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法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全面综合素养基础上的书法审美能力以及良好的悟性和对书法现象与形式的敏感。至于有些朋友所说的选哪本字帖、学哪种字体的所谓“专攻”,都不过是走向真正专攻道路上的一种尝试或者积累而已,那就不必那么紧张,遵循自己的感受,喜欢就行。

三、学习名家的临摹作品要慎重

名家临摹的都好吗?怎么判断名家临摹的好与坏?我们可不可以学习名家的临摹?为什么?读者朋友经常会这样问。

书法临摹可以说是一种模仿。有人主张临摹要求似,最好是分毫不差,追求的是观察与书写的准确性;有人主张临摹不必完全依照原帖,可以在原帖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调整或夸张,追求的是对原帖的个性化理解与表现。这两种方法并不互相排斥,甚至在不同的阶段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会更有效果。判断临摹的好坏,首先要判断作者所使用的临摹方法,然后再以相对应的标准去判定就好了。临得像,甚至逼真是功夫,值得学习;临得不太像,但对原帖的某些方面把握得很好、表现得到位,也是值得学习的。

书法临摹也是一种学习。对原帖的认识、临摹的方法、书写的过程、临习者的个性、动力习惯都会影响临摹的最终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同一本字帖的临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既可以说明追求逼真临摹的困难,又可以证明个性化临摹的合理性。

至于名家临摹,首先要看什么样的名家。有真名家,这些人确实在书法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得到了书法界的广泛推崇;也有伪名家,书法造诣不怎么样,靠着职衔、广告、营销、包装、吹捧而为大众所熟知,其实不值一提。即使是真名家,也不见得他所有种类的临摹作品都值得学习。因为名家也有不同的艺术阶段,早期的作品照样幼稚;也有擅长不擅长;也有精品与应酬之作,应酬之作往往是在匆忙、不得已、书写条件差的时候产生的,也不能学习。

所以,只有真名家的精品临作才可以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更多是在方法论意义上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名家一笔一画的写法,主要是学习他临摹的方法、理解原帖的视角、调整或者夸张的层面等,并以此来借鉴或激发自己对原帖的个性化理解、把握和表现。

四、临摹与创作的距离

有的朋友反映说,我临摹挺像原帖,但是一创作就不像,这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

其实临摹与创作都是我们走向书法个人面貌形成的过程中的方法与手段。临摹在于学习、借鉴,创作在于运用、创新,而且还要不断调整。那么,我们对临摹与创作的评价就不可能都用像或者不像来表达,而应该根据各自的目的与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合理评价。

先说书法创作。书法创作是一项创新性的艺术活动,它要求创作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基因,又有传统之外的创新,是在原有书法传统上的超越。它一方面需要书法家学习、借鉴经典的艺术营养,时时关注万事万物的形态表现与规律,更需要书法家自身的敏感与颖悟;另一方面还需要书法家自身的修炼,需要时时关注心性的修炼、气质的涵养、学识的集聚以及艺术本性的发现与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像书法原帖的创作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书法创作,其实它算是一种集字临摹,即用原帖的技法书写新的内容。

书法临摹是一项眼、手、脑(心)参与的复杂的系统活动,眼和手负责观察、模仿、操作,而脑(心)则负责分析、归纳、转移、重组、创新等。如果说临摹挺像原帖,而集字不像,其实就是临摹过程中眼手用了,而脑(心)的参与度不够。所谓的挺像原帖,也是值得商榷,因为如果真的临摹挺像原帖,说明是眼手脑并用的,是认真观察、分析、操作才能完成的,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的经验,必然可以在集字中很大程度上再次显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

1、在临摹过程中不仅仅是写字、临摹,同时要记忆笔画的写法、字形的细节、章法的规律等。

2、在临摹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进行集字练习,由少及多,从完全集字(作品的字在原帖中都能找到)到逐渐多的加新字;一方面练习作品的章法技巧,同时也是在检验临摹的效果。所以,这种方法可以和临摹交替进行。

3、尝试对原作进行背临。

4、临摹过程中的反复的深入观察、分析,不断的调整与改进都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比较持久的刺激,就会逐渐用原帖的激发习惯替代自己原有的书写惯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