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中国楹联报请教

 老榆树_yhgek 2014-06-10

 收到提前出版的 2011123112期的《中国楹联报.月末》版,见刊有署名韩崇文先生的《一字之差面目全非——谈苏轼题黄鹤楼联》一文。一看标题极感兴趣,因笔者在武汉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又忝作黄鹤楼的“文化顾问”,对这座名楼的古今楹联亦略知一二:清代以前的楹联甚少,而今出现了宋代的怎不叫人如获至宝,喜出望外?便急着看看文中所说的“一字之差面目全非”的到底是“苏轼”的一副什么联?结果,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

原来这是符秉忠撰写的那副广为人知的名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因有人在文中误引成了: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盛;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将“憾”字错成了“盛”字,致使“一字之差,面目全非”,这无疑是对的。但作者却将原联作者清代的“符秉忠”误成宋代的“苏轼”,这就大错特错而不仅仅是“一字之差”了!

关于这副楹联作者符秉忠的情况,现存史料中语焉不详,难以稽考。据我的老友有“武汉通”之称的著名地方文献专家徐明庭先生考证:“符秉忠,生卒年代不详,清代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曾任武昌府从九品小吏,参与清代同治黄鹤楼的重建工作,该联作于此时。”徐的《黄鹤楼古今楹联选注》均有记载,我的几本楹联选集和全国的一些同类书中亦均署名“符秉忠”不误。

这副楹联自同治黄鹤楼重建后一直刻挂在黄鹤楼上,后随楼被毁。1985年重建时,笔者忝为“验收专家小组”成员之一的诗词楹联专家参与验收时,这副名联已由当代著名书家北京的吴作人先生书就,刻挂于一楼大厅,至今犹存。因刻挂历史长久,影响甚大,故广为人知。而今这副广为人知的名联作者却成了“苏轼”,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是否因苏轼词中有“大江东去”之故?若如是,那就是牵强附会“想当然耳”了!何其芳有句名言:“作者乱写乱投稿,都不要紧,只要编辑不乱发表,并进而能够指导他们就好了。”可惜《中国楹联报》的编审者没有做到,也无力做到!

奇怪的是,既然自称是中国楹联学会唯一的一份机关报,起码应该查对一下这个学会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尽管这部“大辞典”谬误百出,连这副楹联的“云雾扫开天地憾”的“憾”字也错成了“撼”字,但对楹联作者的“符秉忠”却没有搞错。而《中国楹联报》却错成了“苏轼”,张冠李戴——“符”冠“苏”戴,竟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令读者无所适从,如堕五里雾中!

我完全赞同作者文中所说的意见:“对待古联,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妄加评论,点金成铁,从而贻笑大方”!而作为“唯一由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的机关报”的《中国楹联报》,在审稿时更应“慎之又慎”,严格把关,以免误导,谬种流传,“贻笑大方”!不仅损害了报纸的声誉,也损害了中国楹联学会的声誉!

话说回来,由于才疏学浅,囿于见闻,如此联的作者确系“苏轼”,则真诚地希望文章的作者和《中国楹联报》的编审者,不吝赐教,公开有力的史料证据,以匡不逮。这是我所希望的,也是楹联界的幸事!至于有人把它改为“灵气西来,云霞辉映乾坤盛;大江东去,波浪洗清远近愁”,那却是“点金成铁”、“面目全非”的“戏说”,根本不值一提了。

                      转载:白雉山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