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病篇:厥热胜复证(5)

 johnney908 2014-06-11

    (接上篇)“后三日脉之而脉数”,结果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又过了三天,你再去检查他,不仅脉数,“其热不罢”,我们在讲阳复太过的时候,不是提到第四个证候,有热不罢、热不止吗,这就是这个“其热不罢”,持续高热不退,“此为热气有余”。这正是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的表现,“必发痈脓”,阳热泛溢肌肤,而导致了身发痈脓。

    到此为止,关于厥阴阳复太过的四种表现,我们都谈到了。阳热上伤阳络,出现汗出、咽中痛、喉痹;阳热下伤阴络,出现大便脓血;阳热泛溢肌肤,出现身发痈脓,全身皮肤有多处化脓性感染病灶;阳热太过,就再现了其热不罢。

    对厥阴阳热太过出现这四种情况,我们都应当按照热证来治疗,而且是真正的热证来治疗。热利的,我们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治疗;热证的咽喉疼痛,那我们可以参考甘草汤、桔梗汤来治疗;身发痈脓的,《伤寒论》中没有方子,用后世的真人活命饮来治疗;其热不罢的,那我们用了这些清热的方剂以后,来看一看他的这个热退是不退。

    仲景怕读者不知道“除中”是什么,所以在第333条举了一个“除中”的例子,“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撤其热,脉迟为寒”,你看,这里的脉迟是主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本来脉迟是寒盛的证候,用了黄芩汤来清热,这就是寒上加寒,一派阴寒内盛的证候,他不能够消谷引食,所以“当不能食”,结果他反常的出现了能食,这正是胃气败绝之前回光返照的一种现象,那这个病绝对预后不好。

    所以,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了“除中”的预后之差,同时也提示了对伤寒病来说,用寒凉的药,一定要特别的谨慎,也反过来对温热病来说,用温热的药,也要特别的谨慎。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伤寒论》神乎其神地讲到了厥热胜复,热几天冷几天,这是仲景客观观察到的证候呢,还是仲景只不过举热和厥的天数的对比,来说明阳气时进时退呢?到现在没有定论。

    因为我们现在临床上看不到什么样的病能够是发烧几天,厥冷和下利几天,又发烧几天,又厥冷下利几天,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看不到。所以,有人说这是在古代存在的今天已经消亡的一种传染病,但是我们没有更多的依据。

    有人就说这是仲景在理论上用厥热天数的对比,来描述人体阳气的时进时退,可我们有一个习惯认识仲景这种事情都是来自于临床,它不是假设性的东西,而是一个真实性的东西,对于厥阴病的厥热胜复证,厥热进退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有待于我们今天在座的今后去继续研究和探讨。

    六经病都有发热。太阳病的发热,是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它的热型特征是什么呢?“翕翕发热恶风寒”,这是太阳病发热的特征。阳明病的发热,是“但热不寒”,一旦邪入阳明,但热不寒,这是阳明病的发热;如果是胃热弥漫的话,它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这是阳明病的热型。但热不寒,胃热弥漫者,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是蒸蒸发热,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是日晡所发潮热。

    少阳病也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它的热型有两个,邪在经则往来寒热,邪在腑就是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或者是偏头痛而发热。对于太阴病来说,太阴,中阳不足,邪入太阴,不能出现全身的发热,充其量只能出现手足自温,所以才有“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此为系在太阴”这样的话。

    所以,太阴病没有全身的发热,因为中阳不足,抗邪无力,它表现不了全身的发热,对于少阴病来说,它是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俱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证候,在一般情况下它没有发热,一旦发展到真阳衰微、阴盛格阳的时候,它在一派阳衰阴盛证的前提下,出现“身热反不恶寒”。

    因此,这个发热是真寒假热、里寒外热,原文是里寒外热,我们后世说是真寒假热,这是少阴发热的特征。厥阴病它的热型是,厥热进退、厥热胜复。六经病是辨外感病的,外感病就以发热为主要特征,这就是我们归纳的六经病的发热的特点(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