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临风回首 2014-06-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34af370100spr9.html 
(2011-07-20 15:31:33)

 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Анданте кантабиле》)

(Peter Ilych Tchaikovsky:《Andante Cantabile》)

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柴可夫斯基像

 

    喜欢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的朋友大概都知道著名的《如歌的行板》这首乐曲。本文将介绍此作品的诞生经过,分析乐曲的结构以及主要的旋律。

    《如歌的行板》标题原文是两个音乐术语,即速度术语анданте(行板,漫步走的速度,意大利术语为andante)和表情术语кантабиле(如歌,像歌唱一般,意大利术语为cantabile)。

    此曲的诞生,有一段颇具诗意的历史。1869年夏天,柴可夫斯基住在基辅附近一个叫卡缅卡的村庄的妹妹家中。一天,他突然听到窗外花园里干活的农民(一说是修房子的工人)在唱一首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柴可夫斯基立即被这首优美动听的民歌所吸引,激起了他创作的灵感。于是他记录下了这首民歌,配上钢琴伴奏,收进他编的《俄罗斯民歌50 首》。歌编写完成后,一天,柴可夫斯基在钢琴上弹奏这首乐曲。还是那些干活的农民听到他们唱的歌由大音乐家在钢琴上弹奏,好奇地围在窗口听。其中一位姑娘激动的几乎晕倒。

    两年以后,柴可夫斯基为一次音乐会写了一首弦乐四重奏,即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把这首民歌作第二乐章的主题,用了《如歌,行板》作标题。《如歌的行板》就这样诞生了。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如歌的行板》就是这首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

    六年后的1877年冬天,托尔斯泰在一次音乐会上第一次听到这首弦乐四重奏。当时他就坐在柴可夫斯基身边。当他听到第二乐章时,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他从这首乐曲中听到了忍受着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柴可夫斯基见到这位大文豪为他的音乐如此动情,十分欣慰。他说“我生平从未感到如此荣幸,对我的创作也从未感到如此自豪。”音乐会后托尔斯泰给柴可夫斯基写信说:“我还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文学作品而得到像那次音乐会上那样珍贵的满足。我非常欣赏您的天才!”

  

    《如歌的行板》是复三段式结构,即有变化的ABA结构。

    第一段开始是第一主题,即《瓦尼亚坐在沙发上》那首民歌,几乎原封不动地写进了乐曲中。经配器及和声处理,曲调听起来沉静而有些忧郁、压抑:

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第一段第二主题由第一主题演变而成: 

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此主题后部听上去像是祈求和疑问:

  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第二段忧郁、压抑的情绪更加明显: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大提琴以固定不变的拨弦音型作为伴奏背景,造成一种单调、压抑的气氛。中间声部每小节奏出一个同一音的切分音型,像是声声叹息。二段后部由二段开始的曲调发展演变,情绪像是哀求:

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第三段开始为第一段的不完全重复。此处一段开始的那个主题(民歌)不再那么平静,而变得激动、紧张,有些愤懑不平的调子。

    以后又重复二段的旋律,低音伴奏为拨弦同音重复,显得单调、沉闷,像是在重压下的忍耐、呻吟。

    最后是一个结尾,平静而恬淡,似乎是把希望寄托于某种幻想中:

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   

    您可在下边的播放条或者我的音乐播放器里点播放《柴可夫斯基之第一弦乐四重奏》就能听到这首乐曲的完整全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