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箍漏锅的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2

【京城旧影】锔盆、锔碗、箍漏锅的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城经常能见到锔盆锔碗的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担子的一头是带有抽屉的小木柜,内装金刚钻钻头以及小钳子、小锤子等工具担子后面是一个小风箱,上面放着烘炉、焦炭等

【京城旧影】锔盆、锔碗、箍漏锅的

  担子横梁中间吊一个小铜锣,竖的方向有两个固定的小铁疙瘩锤。走在路上,那担子一晃动,铜锣自然摆动,被两边的小铁锤一敲,发出清脆的响声,代替吆喝。成了该行当的标志。

【京城旧影】锔盆、锔碗、箍漏锅的

有了活儿,便将担子、工具等摆在路边,工匠坐在马扎上,腿上铺一块厚布,先用小硬刷将茬口的污迹刷掉,再按原形将茬口对好,用一根一头有铜钩的绳子,勾住碗边,顺着与茬口交叉的方向缠绕,固定好,然后拿出钻杆打眼。那钻头必须镶有金刚石,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別揽瓷器活”,就是源于锔盆锔碗的。

【京城旧影】锔盆、锔碗、箍漏锅的   钻好孔之后,用铜丝做的锔子,将两个相对的小孔用锔子固定了,最后在锔子处涂一层油灰,堵住缝隙,就完活了。工价常常是以锔子数论价。

【京城旧影】锔盆、锔碗、箍漏锅的
  补漏锅的吆喝声像是“箍漏锅”。家用的铁锅使用不小心,磕出裂纹,需要锔,与锔碗工序相同,只是锔子大而且是铁的,如磕了洞,就是补一块。
【京城旧影】锔盆、锔碗、箍漏锅的 工匠用块煤将炉火点着,拉起风箱,红红的火苗忽闪忽闪,几块生铁片在坩锅内融化成铁水,工匠左手用一块厚粗布,在上面洒一层厚厚的细炉灰末,并用手挖一个小窝窝,再把化成的铁水倒在小窝内,成了一个红红的圆珠,将这红红的铁水球,对准锅外的漏洞处,再从锅内用一个核桃大小的布卷,蘸少许油,从锅内对准漏洞处,两手同时用力一挤,那漏洞处被凝固的铁水补上了,锅内的补丁,由于用布卷捺平,所以没有什么突出的疤痕,而锅外则是一个鼓包。冷却后,经过试验,不漏水,就算是合格交活了。上述的几道工序,自铁水出炉到补好漏洞,顶多十几秒钟,迟了铁水降温就补不成了。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手艺人的工资和收费更提高了,锔一个盆碗的锔子钱比买一个新的盆碗还要贵得多,所以这一行已经在生活中彻底多消失了。听说在文物收藏业还有锔盆、锔碗的技艺,不过那收费标准可不是一般百姓接受的了的。

  匠人把装有铁屑的小坩埚,放在碳火上烧,同时拉动风箱,使铁屑融化成铁水,补在铁锅的漏出,"箍漏锅"北京口语读如:"轱辘锅"吆喝"箍漏--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