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自我防御叫「自恋」 [图]

 雨霖收藏屋 2014-06-12
 
 
 

 
有一种自我防御叫「自恋」
 
 
 
 

   生活中对于那种盛气凌人、沾沾自喜的人不泛少见,而那种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自信满满的人也见得很多。对于这三种人,我们都不是很喜欢,是不是?不过这些人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害怕被伤害,或者是被伤害不起!于是,他们开启了自我防御!

 



 
   说句实话,生活中没有人希望被别人数落,被他人指责。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对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能够非常大气地接受自己的错误,并且当着别人的面承认错误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勇敢并且坦然的君子。换言之,我们正常人甚至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受到别人指出错误的时候,也会倍感不安,甚至愤怒。为什么在出事的时候,人们说谎的概率最大?就是因为人们都不希望自己受到伤害和损失,所以会选择说谎或推卸责任!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自身在焦虑和抑郁的时候会非常的痛苦。为了避免或减轻这种痛苦,人的潜意识会不自觉地做出选择,也就是进行自我防卫即是开启自我防御机制。而对于以上三种人的防御机制比较特别,心理学家克莱恩认为,人们在直面自己的错误,并且要当着众人的面去接受自己错误这一做法相比较,盛气凌人地去攻击他人显然更为轻松。这种为了避免自身陷入抑郁状态而产生的防御方式,克莱恩把它叫做躁狂性防御。

   这种躁狂性防御有三种感情特征就是:支配感、征服感和轻蔑。对应上面的三种人就是盛气凌人的、自信满满的和沾沾自喜的。具备着这三种特征的人都会通过借助自己优越的一面去保护自己,有时候他们也会通过展示自己优越的一面去获得他人的赞赏,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我们把这种自我防御就叫做“自恋性防御”!
 



 
   生活中放眼去很容易找到这三种人,关于支配感这类人,我们常常说某些女孩子有“公主病”,那么这些有“公主病”的女孩子就是这支配感比较强的人,我们常常觉得这些女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其实她们有很多都是缺乏爱,害怕被伤害,害怕失去,害怕得不到。总会抱有这样的想法“在别人拒绝我之前,我先拒绝别人”。她们都很自恋,很显然她们觉得周围的人就应该围着自己转。支配他人表面上是一种获得满足,实际上是她们害怕自己亲自动手而出错,害怕被别人数落,于是干脆号令别人,支配别人干活。

   还有一种人你也会看到,就是那些家暴的男人们,这些男人们虽然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地域,从事不同的工作,但是他们却有着惊人相似的特征,这就是自信下的暴躁,自恋性的自我防御。例如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这个人的英语很棒,自我宣传力也很牛,在万人广场下依然能够自信满满地侃侃而谈,他的自信就犹如他说出的英语,而他的为人就如他舶来的英语一样过于激进。谁也想不到,像这样一个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信而骄傲的一个人竟然是一个家暴者,他对他的外籍妻子也是他的助手更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大打出手。事后采访的时候,李阳很坦然地承认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这种强力的征服感是来源于李阳自己害怕事业的失败,对妻子的残暴的行为也是出于自恋性防御的心理,试图通过征服他人来保护自己。很多人在压力很大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通过支配他人或征服别人来保护自己,从而维持自己的内心平衡。

 



 
   而对于轻蔑,轻视别人更容易理解:“我轻视外在的东西,我看不起,看不见我就不会理睬,我不理睬我就不会受到伤害!”很简单的逻辑,只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而已。就如说,关于中国人喜欢仇富一样,谈起财富,说到钱,很多人不屑一顾。难道这些人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吗?不是的,其实这就是一种自卑,一种自我防御,害怕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选择一种轻蔑,轻视的态度去对待它。

   这些有着自恋性防御心理的人,其实都是太爱自己,也太容易受到伤害。不敢在现实面前生活,害怕伤害,逃避痛苦。他们的心灵成长是非常缓慢的,如果一旦遇到这种防御机制无法克服或防卫的事件时候,那么整个人将会崩溃!

 
 

 
 
 

      在中国,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这一病名载于文献。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列出“癫狂篇”,对心理疾病作了医学描述,并且存录了有关治疗的资料。以后历代医家和学者在探讨医药或哲理的过程中,对于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治等屡有论述,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人的异常心理根据程度的轻重,可以分为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大风起于青萍之末,长堤溃于蚁穴之间,所有心理疾患都要从不良心理状态开始,一步步累积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市面上大多数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都是按照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体例来编排的,未免是舍本逐末。要知道,异常心理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患者自身的调适已经很难起到效果了。
        本书则是从揭示不良心态入手,邀请了数位心理学专家和执业多年的心理医生,回答了心理健康领域54个方面的200多个常见问题,由浅入深,逐步揭开异常心理的面纱,使读者能够了解并及时发现异常心理的方法,将心理疾病扼杀在将萌未萌之际。这也符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自我治疗为主、外力介入为辅的心理治疗原则。
        心理健康的状况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的方法得以显示。心理测验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心理测验的种类现在已经接近三千种,同时还有大量的娱乐性很强的“小测验”。这些小型心理测验大多数是利用潜意识的原理,通过简单的判断来揭示未被测验者意识到的心理内容。而正规的测验大多是以显性行为为主的行为量表测验。
        由于正规的心理测验问卷篇幅比较长,而且应该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填写,所以我们在编辑本书的时候,只收录了一些“小测验”,使读者能够领略心理测验的神奇魅力,但是不能作为诊断心理疾病的证据。如果需要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做出科学、明确的诊断,还是应该到专业心理医疗机构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科学家告诉我们,决定人身体状况的因素,有些是先天而来的,也有些是后天人所能把握的。在人所能把握的空间里,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则取决于人们对自己健康的态度。如果说人生最高的品格在于能够主宰自己,那对健康的追求就是其中最可行的部分。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个人生都是追寻健康、享受健康的历程。
        这个历程虽然也有艰辛坎坷,也会有病魔侵扰,但寒冬过去才有春景,风雨过后必是彩虹。但愿这本书,能够陪伴每个人的健康人生。
 
 
 
 
 2014/06/12/转载/编辑/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