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于道,死于无道

 杂货店伙计 2014-06-13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说,生于道,死于无道。

 

    仔细思考你会发现,我和孔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人生下来的是有道的。我们也有不同,孔子最后的归宿是生于道而死于道。我的思路是生于道,死于无道。孔子说的是一种价值选择,我讲的是一种伦理喟叹。

 

    我们常说,鱼生于水,死于水;草生于土,死于土。那么人生于道死于道应该就是宇宙人生中不二的规律与存在。关于人生于道,这是一个确实的存在。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返璞归真,趋于自然;精骛八极,无欲无念,说明人生下来就近于道。道是什么,是事物在宇宙间对宇宙本质的切近,更是生命对天地精神的参合。诗经作为五经之首。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有人说是真,有人说是纯,有人说是净,有人说是正。我觉得是道。因为,道就是自然,道就是一,道就是还原本质。所以无论是诗经,还是我们每一个刚生下来的人,几近乎道。这就叫生于道。

 

    既然道是与生俱来的,为何孔子说,要去闻呢?我想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道是可以丰富的。每个人生下来就近于道。但这个道在生命的修行中需要不断锤炼与丰富,否则道就会偏离,如同花朵会凋谢。从这个角度讲,道是生命的一种共振现象。既为共振,就是相互依偎的存在。彼此的意义于是凸显出来,就是最大程度强化彼此的存在。所以,如果不去闻道,道可能就会变得单薄。古人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说明道有时是会远离人生的。第二,道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曹植诗云:天地无终极,人生若朝霞。人生苦短,如何参悟人生,就是去寻找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个意义就是道,故孔子把道的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发出死是可惜的,死于道则不足惜的发聩之音。第三,道就是要消灭宇宙人生的对立性。这就是灵魂境界的问题。从现代文明的历程来看,宇宙和人生在一个对立的层次上演进。文明以狭隘的方式和宇宙对立,我们过多以占有的姿态来审视宇宙。现在想想,为什么庄子会选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就是最大程度在实现道的体验。

 

    因为道有以上几层意思,那闻道就该是一辈子的功课。面对这门功课,有三种学习态度:必修、选修和不修。老子曾经用这样的话来加以概括,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可见在孔老的时代对道也有学习程度的差别。不过此语,意在规劝,而今天我来说道,感在沉沦。

 

    为什么会是一种沉沦感呢,用一句古诗,叫做“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谈”。道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道已经和我们的人生越来越远。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和宗教,都执着于审视宇宙人生的问题,都试图在其中体悟到人类精神的平和,但大多数的哲学与宗教,都选择了站在死与灭亡的一边。中国文化,却恰恰不同,根据《易经》这一文化系统的思想,我们必须在生的一端来对话宇宙万物和人生,因此而建立起“生生不已之谓易”的人生观念。我无意在此讴歌古代文化思想,我痛心不已的是我们在生的境界上,从现代人灵魂的枯萎里已经难觅道的踪影,人们没有继承文化中生之智慧,非但没有继承,而且精神萎靡,一脸死相。

 

    当道的境界枯萎之时,圈地运动不再是一个历史过往。人类的灵魂遭遇更大囚禁。曾经我们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先哲的这种智慧真是了不起。我想,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人类智慧的功能,对于缺憾的天地和悲苦的人生是有所弥补的。于是才可能确立起一种叫做“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人生目的与价值。现代人对自己的智慧很以为是,可是最无知的事有时都是聪明人的杰作。

 

    曾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什么是现代人最大的损失?我的回答是丢失自然。没有自然那一定不可能闻道了。所以现代人真的活着很疲惫。比如现在的学生几乎和大自然隔绝,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在安全这个虚头里把另外一种更大的价值置换了。

 

    所以我说孔子论道,是价值选择。我今日重新说道,这是伦理喟叹。因为我们生于道,却死于无道!

 

    汪国真有一句话,假如生活是一首诗,那我就不写诗了。慨叹之余,以此句作为本文解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