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节书单】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做父亲

 真友书屋 2014-06-13

父母皆祸害,这是前几年从豆瓣兴起的一个社会话题。


共鸣很多,祸害很多,但反复循环,人人都在局中。


父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移动变幻的概念,不同年龄的感受、态度大为不同——依赖、信任、隔膜、叛逆、伤害、控制、和解、绝缘……


这15本书,有点少,因为学习做父亲,我们要学的太多。



伤害


左起分别为《河岸》、《大势》、《家族合照》


《河岸》

苏童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2002年《蛇为什么会飞》之后,中间苏童回过一次秦朝,2006年,他出版了《碧奴》。3年后,他又回到了当代,有人说《河岸》是他第二次用长篇写当代的故事,发生在70年代。《碧奴》出版后,有人批评他“一根筋”,死命地写一个女人的哭泣。这回的《河岸》,还是“一根筋”,一对父子之间的战争。这次的“一根筋”,是比哭泣更憋闷更心酸更有痛感和耻感的,它是进入和理解那个时代的一艘船。他把这个故事放在河流之上,虽然在江南写河流上的船民,是在情理之中。但结合他的背景——文革,更让人容易联想到他的企图:岸上是陷入政治漩涡的文革社会,河中的船民社会则拥有一种观望的距离,保留了更多传统社会的特征……小说写得很流畅,隐秘而紧张的父子关系,总是能引发我们的共鸣,也许,正因为记忆是暧昧的,所以苏童把切口放在了最个人的点——性。漫长的父子战争的关键词之一是“性”,其核心是禁锢与自由的对峙,性挤压人生,摧毁人生。但最后父子的和解,苏童说:“紧张的父子关系无论紧张到什么程度,它永远有弹性,之所以有弹性,因为这关系包含着难言的亲情,父与子其实是互相倚靠的,这倚靠来自于互相的爱,紧张并不会消失,但爱总是会喷薄而出的,写他们的父子之爱,本身也是我的叙述目标。”


《大势》

陈希我 著

花城出版社


如果从开始在日本留学算起,陈希我的《大势》的准备距今已有20年,它的目标显然不只是揭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悲剧。“实际上这里是同构的,家与国。”而这本书的两要点则是:民族主义与历史记忆,中日关系。在日本留学5年,写作5年——这是小说家陈希我的新作《大势》的时间成本。惯于写男女的他,这回写的是一对在日本的中国父女,因为女儿喜欢上了日本男生,所以“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爱更可怕的了”,主人公“王中国”固然不让女儿嫁给日本人,但是嫁给中国人呢?他照样不愿意。最后他无可奈何之下选择了一个性残疾的中国人。父亲虐待折磨女儿,女儿最终杀了父亲。


《家族合照》

周志文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志文的写作,和一般“糯甜”的台湾文学不同,他落脚的重点,是“苦”,是“涩”。《家族合照》写眷村的篇幅则更多一点,洁尘说:“台湾六十年,也是周志文个人的六十年,政治与人生之间的撕扯,让个体的人承受了太多的困苦,台湾较之大陆,虽没有那么惨烈,但也苦涩不堪。”这里的“苦”、“涩”是《家族合照》里的家庭和眷村之苦,比如“眷村妇女有一股子好串门子揭人隐私的坏习气”,比如《家族合照》里,读者本以为颠沛流离的时代下或许更应当有相濡以沫的故事,但周志文先生却非常诚恳地写了不少自己与家人的隔阂、冲突,“我们真正是同根生的,照理会相亲相爱扶持到老,可惜我们没有做到”。


大众显然更欢迎符合他们“想象中的台湾”的作品,比如1990年代流行的各种美文、哲理、抒情,还有2010年前后对于“纯正汉语”的追捧,对被寄托了“理想中国”的台湾书写的认同,这样的阅读变迁,也塑造着市场的趣味。周志文的写作,在这种趣味之外,但时间已经到了2014,我们不能再错过这一类文字了。


正面


左起《曾国藩教子书》、《颜氏家训》、《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曾国藩教子书》

岳麓书社


曾国藩教子书,以钟叔河先生编选点评的为佳。


曾氏家族,百年传承,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有相对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最大的一个保全之策,在我看来,就是“修身平家不为治国”、子孙后代尽量不做官,去政治化的策略,肯定是不会带来“家族复兴”的,但可以避免家族瞬间化为齑粉。从个人来说,功名之外,所获得的社会认同,可能持续性更好一些。一个家族不可避免会有兴衰,父子两代人的能力、际遇、成就,肯定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但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守住底线、保全基本,可能是更具有普适性的策略。


《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

唐翼明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颜氏家训》是中国最为经典的家庭教育宝典。它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全书阐述立身治家之法,内容涉及教育、儒学、佛学、历史、社会、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唐翼明先生作为魏晋文化与思想研究专家,在国学研究上造诣深厚。本书中,他撷取《颜氏家训》的重要篇章,立足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系统地就教子、治家、礼仪、读书、立名、中庸、盈亏、养生等问题进行了讲读,谈古论今、深入浅出,给广大家长读者提供了一个聆听古代先贤教诲的的窗口。


看这两个介绍,还是相当靠谱的。当然,我感觉说的都是平实中庸的道理。不过很多时候是这样,做人处事,因为中庸,才能有效。


《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冉云飞 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这是馆长的朋友之间,最欣赏的一本书之一。关心中国社会的读书人,会不可避免地去关心教育。因为我们遭遇到的教育太糟糕了,不仅是涉及到数以亿计的孩子们的的课本、课堂、考试,也涉及到数以亿计的家庭,父母。


这本书是冉匪多年教育问题的文章结集,其核心的理念是关于“根与翅膀”,根就是家庭之爱,翅膀就是自由。本书序言写得很精彩,墙裂推荐。


父亲们写的书


左起《小妹》、《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聆听父亲》


《小妹》

马家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们在五月文艺女青年书单中推荐过。再推荐一次的原因,一是应景,二是他呈现出了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家庭模式——都市、小布尔乔亚式的生活方式、父母有良好的教育……这种家庭在我们的彼此身上,当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我们如何找参照系?并不一定要苦大仇深,要那么极端,大部分的家庭,可能的确是不愠不火,四平八稳的,如何让这种“平庸”的家庭生活具有更深入的交流和精神的沟通?我想,马家辉这本书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给女儿爱的书写》

杨照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照,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报总编辑等职。


本书以类似对话、日记、独白的散文诗形式抒写父女俩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张大春说:“它是一本情书。杨照明目张胆地背着老婆和另一女孩倾吐心思、反思现实、垦抉记忆、期许未来;其多愁善感,迷惘惆怅,非堕入情网不能办。继《迷路的诗》之后,杨照再一次轻掩住他搏理善辩的滔滔之论,娓娓向女儿述说自己。”


《聆听父亲》

张大春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印象中这是张大春在大陆进入到大众媒体视野的第一本书。


全书以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的方式,从祖上五代开始,说到父辈,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除了父亲的讲述外,更贯穿了六大爷所写的“家史漫谈”,另有友人的回忆与叙述。大春祖家——山东济南张家“懋德堂”,是一个有着五大院落、几百口人丁的显赫家族。祖规家训“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在世事变化中,悄悄改换成两副与“福”、“贵”相关的楹联,张家祖业便也从诗书功名转为经商富贵。当中国进入20世纪中期抗战期间,全家更是在颠沛流离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中见证了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作者在追忆中不断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表达了忧郁而深沉的中国文化乡愁。这是一部在时代变迁中触摸个人血脉的故事,让读者见到有血有肉的“历史”,也是“小说工匠”张大春的性情之作,还是张大春小说创作的精神源泉。作者以个人的家族史来抢救家族记忆,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


左起《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爸爸爱喜禾1,2》


《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

沈博爱 著

语文出版社


这是媒体人石扉客的父亲写的一本书,意外得到诸多大奖,原因是总体来说,中国的个人史还是太少。


十年砍柴是这样介绍本书的:“博老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被劳改时,第一个孩子夭亡、前妻远嫁湖北、祖父在绝望中死去等悲惨的人生经历,但整部书的风格并不哀怨,而是一种昂扬不屈的调子。从这部书里,能看出中国底层知识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我以前所读相关题材的书,多是一些大知识分子、高级干部回忆“极左”时期所受的磨难,所表达的痛苦感很浓烈,似乎自己是天下最冤屈的人。和这类大人物相比,博老因为卑微,所以生命力更强,其对待苦难的态度也更为达观。这种生命力坚强,对博老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旺盛的求生欲;二是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新,在评论此书时说:“德国史学家吕森曾谈到,如果是历史中的创伤,让那个伤口轻易地遗忘或愈合,那会令我们在未来面对新的伤害。我们要做的,是让那个伤口在历史文本中敞开着,把这种经历传递到现实中,这样才不致忘记那种伤痛,才可能避免新一轮致命悲伤。如果宏大叙事做不到这一点,当今的媒体环境恰恰可以越来越多地提供类似途径。一位位小人物,把自己的伤痛经历写出来,这些历史回忆会构成一个历史集群,以集束的力量在公众历史意识中爆炸、震荡。”


这是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上的意义。当然,他原初的一个基本动力和意义应该是,一位父亲,在建构属于一个家庭的历史和记忆、存在感、思考。


《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丁午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神书名!书也不错。


这是一本可遇不可求的书,一本独一无二的书,一本感人至深的书,一本记载历史的书。著名漫画家丁午在“文革”中(1969)被下放到河南干校,在干校,他想念留在北京的8岁女儿,只能用写信来寄托感情。由于女儿太小认不了几个字,还由于他是个漫画家,所以他的信主要是画出来的,其内容主要是父女之情的表达和对干校劳动生活的描述,真挚、生动,无意中记载了特殊年代一段难忘的感情和一段难忘的历史。


《爸爸爱喜禾1、2》

蔡春猪 著


如要给幽默硬分等级的话,“苦难无奈之后的热幽默”是比较高档的,“热幽默”需要点自嘲精神,而非冷笑话那置身事外的凉薄。面对自闭症儿子,蔡春猪用”掐死你的温柔“缓慢反复告诉儿子这是啥那是啥。“如何面对一个有残缺的子女?”蔡春猪在续写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但比大江走得更远更暖和。


写给父辈们的书


左起《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父辈书》


《父辈书》

[匈牙利]瓦莫什·米克罗什 著

花城出版社


《父辈书》是匈牙利作家瓦莫什·米克罗什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小说,仅在匈牙利国内便售出二十多万册,已译为13种不同语言在各个国家出版。该书以十二代长子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一个家族纵跨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作家根据大量历史材料精心创作、献给每一位匈牙利父亲的力作。一个家族十二代长子的命运之书,纵跨三百多年的匈牙利历史,整部作品历史背景宏大、厚重,既包括爱情、婚姻、战争等等人类永恒生活内容,又涉及音乐歌唱、治学研究、赌博占卜、移民经商等等更为个性、多姿多彩的林林总总。这是蓝色东欧丛书之一,这套丛书还有《权力之图的绘制者》,《十亿个流浪汉,或者虚无》,《石头世界》,《一日情人》,《谁带回了杜伦迪娜》等。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英]玛琳娜·柳薇卡 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这本书是我们多次反复推荐过的一本,从家庭关系角度去分析,这本书的角度也是非常独特的。


小说的叙事线索是第二代移民“我”,从丧偶的父亲“疯狂爱上了一个从乌克兰移民到英国的中年妇女”,而产生一连串怪异举动感到十分尴尬的局面中,开始重新认识父亲——这时候,意外发现了父亲的性欲,想不到一个糟老头子,还有性欲和爱情需求,这两个东西可以阐述的空间很大,最核心的一个指向,就是父亲这个角色的重心,从家庭角色,转移到了他本人身上,作为一个独立的男人的角色,不管他是30岁的浪荡还是70岁的荒唐,只有这个男人作为独立个体时,性欲或者爱情的需求,就放大了,变得重要了。


这种写法,在中国也不陌生,先锋小说中很多这种安排,比如朱文的《我爱美元》中,安排了“父亲”与“我”一起去嫖娼。“我”帮着自己的父亲“找乐子”,满城满市地找妓女,当父亲看到那些姑娘还是孩子。想起自己的女儿以至不忍下手时,他便振振有词地诘问:“你的女儿就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像样的妓女了吗?”


小说整体的叙事框架,都是在家庭成员之间完成的,这种往回冲突,正是家庭成员彼此沟通,重新认知,重建关系的过程。


但作者掘进的深度显然不止于只让“父亲成为人”。


小说继续往深层去掘进,作为前乌克兰的技术工人,“父亲”同志打算要写一本根本无法出版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是一种背井离乡者的复杂乡愁。这些乡愁又牵扯到了民族的记忆,大饥荒,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