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历史洪流下,人人如蝼蚁

 是小透明啊 2019-11-29

前言

在前一阵的热播剧《外科医生》中,靳东扮演的庄医生拿的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名字很奇怪,尤其是在发现它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一本学术书时。

如果你好奇买了这本书,接下来你还会注意到在书封上有这么一句话:畅销32国的黑色喜剧杰作。

“黑色喜剧”给人的印象未免太抽象,况且英国式的喜剧对我而言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所以比起“喜剧”这个标签,我更想用“荒诞”来定义它。而想到“荒诞”,我终于理清思绪,想好该从何说起。

荒诞的故事

这本书的题材是小说,既然如此,首先我们就想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正文,第一段话就是:“我母亲去世两年后,我父亲与一位离过婚的妖艳迷人的乌克兰金发女郎坠入爱河。他时年八十四岁,而她三十六岁。”

这样的开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狗血的八点档剧情,事实证明,故事走向确实如我们所想。

84岁的丧偶老父亲与36岁的乌克兰妖艳女郎,这样的搭配让人暗自期待着好戏开场。两个女儿反对父亲再婚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这些甚至带有一些猎奇色彩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荒诞的结构

在父亲再婚引起家庭争端这个故事主线之外,这本书中还牵扯出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

本书一开始就埋下了这样的伏笔:“她就像枚毛绒绒的粉红色手榴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骤然爆炸,搅得浑水四溢,将许多久沉于记忆泥沼下的淤泥翻上水面,狠狠地踹了我们家族幽灵的屁股一脚。”书中确实用尽笔墨介绍这个家族,包括母亲与父亲结婚恋爱的过程,和平宝宝和战争宝宝(即两姐妹成长背景)的故事,乃至母亲的家族都有详尽的介绍。

除此之外,由父亲这名拖拉机厂的工程师创作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这本书中书,字数多达几千字,且内容出奇地吸引人。书中拖拉机的发明动机被这样描述:“他把拖拉机视为一种工具,以此将劳苦大众从艰辛困苦、报酬低廉的劳役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欣赏生活之美。”但在拖拉机发展过程中,它的意义显然变得多重起来:“拖拉机的早期制造者们梦想把刀剑变为犁头,但随着本世纪的精神变得黑暗,我们发现,正相反,犁头将变成刀剑。”

看到这儿,是不是感觉相比父亲再婚这个大众的故事,真正的乌克兰拖拉机发展史似乎更有趣一些?

看似荒诞下真实的人物命运

这本书是半自传性质,所以我们不妨带着一丝探究真实的心态了解一下这些人。

本书作者玛琳娜·柳薇卡(Marina Lewyka)于“二战”结束时出生在德国基尔难民营,父母均为乌克兰人。她在英国长大,任教于哈姆勒大学。书中的妹妹娜杰日达,即本书的叙述者“我”,就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

那书中半虚构的其他人呢?

在娜杰日达这个家庭中,有一对从乌克兰移民来英国的父母,还有一个被称为“战争宝宝”的姐姐薇拉。书中那个丰乳肥臀的乌克兰金发女郎瓦伦蒂娜,是一个在乌克兰独立后(20世纪90年代故事),不惜嫁给一个老头以获得移民身份的乌克兰人。

历史洪流下,人人如蝼蚁般求生

不论是家族背景介绍,还是那本解析了政治与劳动机器微妙关系的书中书,抑或是这些有着某种共性的人,都显示出这书本的野心并非是讲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而是注重故事牵扯出来的移民家族,乃至时代变迁下的人物图景。

至此,我们可以提炼出另外两个关键词:移民、战争。

故事中这两个家庭有着共同的身份标志:移民。只不过娜杰日达这个家庭顺利移民,移民过程一笔带过;而瓦伦蒂娜为了移民,不惜在“我”父亲的卧室里做苦役,像奴隶似的做着廉价的、三班倒的工作,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书中没交代他们之间结果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但根据时间点,我们可以推断一二。娜杰日达一家移民时间是在“二战”后不久,而瓦伦蒂娜移民的时间是“冷战”刚刚结束。前者移民背景没有明确描述;后者可在父亲对瓦伦蒂娜生活环境的描述中了解:当时的乌克兰没有面包,没有厕纸,没有糖,没有下水道……

除了身份这个共性之外,书中这些人共同的记忆是战争。在战争的时代人们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和平的时代,战争带来的影响仍在延续。

父亲为了逃避战争,在坟墓里栖身过,割破喉咙自残过。他渴望被接纳、被认同,在瓦伦蒂娜的糖衣炮弹之下,毫无抵抗力。母亲感受过统治者把饥荒当作政治武器,以至于堆得满满地储藏室仍无法驱散她的不安全感,而这种饥饿的记忆延续了五十多年。作为战争宝宝的姐姐,长大后成为看似无所畏惧的大姐头,然而在提起改造区的经历时,发出了“我”从未听到过的声音——她的哭声。瓦伦蒂娜家是乌克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然而“冷战”后的乌克兰,显然无法为她和儿子创造美好的新生活,于是她不得不费尽心机地奔往西方。

如果说以上这些人无法和我们产生共同的时代记忆,我们不妨看看这本书的叙述者“我”。“我”是幸运的一代,在对潜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黑暗一无所知的状态下长大成人。至于作为读者的我们,和“我”一样是历史的旁观者,是这些人命运的见证者。

看到这些人如蝼蚁般卑贱、艰难的命运,我们也许会心惊他们是如何活下来的。然而他们逆境中求生的生命体验,恰恰向我们证明:不管用什么方式,活着就是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