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心音 2014-06-13

    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高效课堂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但也有人产生这样的疑虑:课堂时间大部分让给了学生,教师怎样系统讲解?教师不是变得可有可无了吗?让学生讨论,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的空间在哪里?教师的主体作用如何发挥?这样过多地让学生活动,会不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在低水平的思考中徘徊?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其实,高效课堂永远教师发挥创造性的阵地。系统讲解模式,其弊端与危害已有共识,不必细述;而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的主体作用不能削弱,相反还要加强。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设计,激发参与兴趣;延伸点评,促进知识内化;引领提升,完成情感熏陶。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作用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课堂阵地,绝对不能丢。

   第一,巧妙设计流程,激发兴趣

讲析式教学,强调理解与记忆, 对知识提取不是非常重视。学生一旦离开课堂情境,储备的东西失去了原来熟悉的环境与条件,提取就会发生困难,即学时懂了,考试不会答。而今使用的学案式教学,以提取知识为主线设计学习课程,可以强化学生即时提取知识的能力。这不仅可以强化知识记忆与应用,且有利于增强考试适应性。 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多样化提取样式,让学生喜欢参与,更加喜欢,更加主动。如背诵,可设计背篇、背段、看句背段、看字背句、连环背诵等多种形式,同时建立优者加分机制,让学生兴趣盎然;读诗,可设计准确诵读、节奏诵读、表情诵读、激情背诵等,从低到高分成不同阶段,分层次提出要求,让学生渐次完成;学案处理,可采用分组完成、示范引领、选点竞赛、幻灯展示等等形式;表演文章对话,可设计全篇演示、局部展示、细节仿演等形式,或者只用二三人选点演示,小规模,精选点等等。这些基于知识提取的环节设计,有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把知识提取看成常态,使得随时展示学习成果成为可能,慢慢地,学生会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积极思考,改变存储多提取少、只重接纳不重参与的学习习惯。

第二,延伸点评,促进知识内化

语文文本,有不少基础知识,比如字音字形、文学常识、活用、句式等,教材标注非常详细,学生手头的资料也足够他们完成积累,这样,学生自学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就学习效果来说,学生与文本越近,关系越直接,学生的收益就越大。这些曾经是老师课堂上要讲的东西,而今都交给学生,老师就不需要指点了吗?不是。

老师首先要借助点评,完成教材的生活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去思考教材,化难为易,读懂理解教材,纠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其次还要帮助学生完成生活学科化,要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生活实际中体验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因为生活经验确实有益于学生理解教材,但它比较零碎,感性成分多,并不能简单轻易地转存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在实践中,生活学科化的环节往往被轻视。这也是一部分形式多样新颖的课堂,效果却不见得好的原因。只有将这些生活经验升华压缩为抽象的学科知识,以“压缩文件”的形式存入大脑,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存储与内化教师要在这里起到推动作用。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教学,可有文言知识落实、学案讨论、表演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则负责点评提升。字词落实环节,可由学生答题,教师点评纠错;讨论环节,学生列举观点,教师分析疏漏,这些都要凸显教师对教材与学生理解的延伸与深化。特别表演环节,是将文本生活化的过程,学生热热闹闹地演示完毕,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不是。教师必须站得更高些,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就人物的形象塑造提出若干问题,延伸学生的思考空间。还可结合文中人物就当今社会某些官员唯我独尊、有错不改等陋习进行点评;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塑造手法的体现等。一句话,要引领学生从表演回到文本,做到生活学科知识化。所以,从浅显的阅读标注中得到文言理解规律,从简单的情节表演中学到人物塑造的规律,学到作家创作与时代时代的内在联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指导的必要性所在。

第三,讲析引领,完成情感熏陶

学生讲解,学生展示,让学生动起来了。这种形式对学生课外学习的促进非常明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变少了,但教师依然是旗手。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反馈引领。学案落实,需要就学生做过的学案进行反馈评比,进行个别表扬与批评,纠错效果大大提升。二是答疑引领。如预习案的处理,教师一一讲解,学生感觉枯燥;让一名学生讲,参与度太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疑点,教师只就疑点分析,个别问题实现准确定位,深度分析。而这种引领,需要教师有充分的准备,做到少,精,准,深。这些努力,恰是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软肋。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情感引领作用。 语文就像一棵树,它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不是某一个局部,不是可以组装的东西。要实现全人教育,箱格化的知识不符合全人教育的目标。要着眼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历史。比如诵读,可以让眼睛、大脑、发音器官,这三者形成一个良好的通道,你看到什么,就能很快地念出来,而且反应敏捷地产生思考。诵读重在体验,读进去了,读好了,情感表达到位了,自然就理解了。课堂诵读功夫的打磨,必须由教师倡导促进才行。

又如写作,需要积累生活体验,梳理思想情感。教师经常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社会,去观察生活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然后让学生写作,实现主体内在的一个自由的表达。这种过程,它依赖于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沉思,依赖于自我个体的融入。课堂上,教师是满腔热情地付出思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还是置身事外,漠然待之,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我情感的丰富与开发。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实施,有赖于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到思想导引者的转型;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在点评中提升学生,于情感中陶冶学生。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