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高效课堂

 老刘tdrhg 2019-09-18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听力残疾孩子由于自身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结构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应其学习的有效教学程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作用指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潜能。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需要知识、经验的“过滤”,才能被接受。在我们当今聋教育实践中,对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视还很不够。传统的“教师灌,学生装”教学观点束缚着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不适当地强调教师的权威和意志,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育家杜威提醒我们:“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与建设性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师多数还是采用“告诉”式教法,由于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所学知识不是在自己消化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的,也就难怪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了。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支配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动起来。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尤其是聋生,他们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春》这课的时候,就使用了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制成动画效果,而且把我和小孩坐着、躺着的相片移到课件里嫩绿的草地上,学生对此感到特别新奇,学习情绪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他们渴望学习、渴望探究的心理也就会随之而来,从而使他们的神经处于亢奋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又如教学《笋芽儿》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观的录像。先播放青翠欲滴的竹,再将镜头逐渐聚在竹笋上,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此时及时提问:笋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教师可边讲故事,边放“雨声”、“雷声”的视频,边动画播放各种情景:如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以及雨景、桃红柳绿,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着文中各种人物的出现,轻松愉快饶有兴致地学习了课文。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想学、乐学、爱学。形成了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施展学生的自主性

融洽的师生情感是构建和谐的课堂秩序,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爱自己的老师,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以有力的影响。有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是对语文课本身,而是对教师深厚情感的迁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道理。语文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真挚的情感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值得学生信任,值得学生崇敬。当然,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在交往中和谐相处,教师与学生不仅要在人格上平等,而且在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也应该平等。在课堂上要弘扬民主的教风,让学生说自己所想说的,学生的观点有时可以启发教师,弥补教师之不足,故《论语》有“起予此商也”之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不仅赢得学生的尊敬,还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我们的课堂也应该给学生创设和谐的氛围,使聋生的自主性得以施展。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课堂教育仍以一个“管理者”的形象自居,对学生出现的非期望行为的反应,教师简单粗暴地指责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是,这种“权威式”课堂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精神负担。当学生指出自己的知识性错误时觉得很没面子,不愿承认错误,只是简单的一改了事。诸如此类的师长作风,往往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久而久之,他们就懒于思考、懒于质疑了。要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施展,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聋生由于生理特殊更善于察言观色,作为聋校教师,更要注意自身形象,一定要摆正心态,热爱学生,课堂上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使学生能大胆地问、大胆地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倡学生质疑发问的精神,而且还可以主动询问学生自己的教法合适否,学生是否能学懂。能主动与学生交流教法学法、敢于面对学生挑刺的教师并不会失去面子,反而会让学生更喜欢更佩服,更爱这样的教师所教的课。

如:我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洪亮一些。” “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有些地方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听。”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得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三、提供展现过程的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设置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

1、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与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相比,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2、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精讲多练。在我们现今的聋校语文教学中,精讲多练往往只是挂在嘴边流于形式,真正走进课堂时,绝大多数教师是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问个没完,占去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正确实施精讲多练是势在必行的。

练读,指的是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习惯。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聋生多读,不仅有利于他们记忆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读懂比讲懂更有利于聋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读的方式有默读、速读、朗读、诵读、轻读、跟读、散读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低年级的字词教学多采用跟读形式,高年级阅读教学可灵活采用不同的读法。如果是抒情类的课文,就可以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加深理解。如《背影》中有一段写的是父亲过铁道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我”百感交集而落泪。我在课堂上先进行了有表情范读,再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许多同学被文中所写的父爱而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达到了教学效果。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可这样给学生读的机会:略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字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细读课文,掌握课文的知识点;品读课文,深入理解某个知识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练思,就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问要精,提问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感到有难度,教师就要起导的作用,不要包问代答。

练演,指的是参与情境表演。由于听觉障碍,聋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根据课文内容,积极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有感性的认识。如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些词的理解,采用了演一演的方法,直观形象。瞧!表演“睡觉”的那位同学两手一合,枕着歪着头一侧的面庞,两眼一闭,多可爱。当学生将“散步”表演成跑步时,教者及时组织评议:图上小雨点散步时是什么样儿?平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散步时是什么样儿,学一学。学生很逼真地表演了“散步”、“奔跑”、“跳跃”学生表演得都很到位。接着学习课文内容,播放介绍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录像资料,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象:如果现在你就是小雨点,能把你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感受表演出来吗?一名学生自告奋勇上前来,戴上老师递给的雨点头饰,边演边说:池塘里的水多清呀,多静呀,我可要睡觉了。伸了个懒腰后,做出了睡觉的姿势。相继有学生在师生的合作表演了:小溪里的水叮咚叮咚地流着,好像带着我散步;江河里的水匆匆地流着,好像带着我奔跑;海洋真大,我随着波浪一上一下,真像在跳舞。在演一演中帮助聋生正确理解词语、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既符合聋生对事物直观形象理解的特点,又增加了学习的情趣,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练说,指的是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话、大胆质疑、大胆解疑。聋生的思维比较单一、定向,语言组织能力较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 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学生在愉快的探究中学习知识,收到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练写,指的是培养聋生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更何况聋生的记忆力差,更应多练写。练写包括在课文中圈、点、批、注,如写词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问题答案等,在课堂上不但要让学生动眼动口,还要让学生动手,培养他们动手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3、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地结合起来,不能因为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对学生放任不管,使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加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效果。总之,我们聋教育工作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创造和谐高效课堂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每位特教老师都应该为此作出努力,使聋生想学、乐学、爱学,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