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尘封的曾国

 云深不知处藏书 2014-06-13


 惊喜:一件铜器揭开千古谜团

    1979年,文峰塔旁的义地岗墓地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
    两件铭文中,出现了同一个名字——季怡。黄凤春解释说,二者无疑指同一个人。“周王孙季怡”,表明主人是周王后代,姓姬;“曾大攻尹(注:掌百工之官)季怡”,载明他是曾国穆侯之子,这说明曾侯也是姬姓。
    “史料记载,随国是周王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也姓姬。”黄凤春说,由于“曾”和“随”的族姓、地域都相同,一些学者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随国。但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文峰塔古墓带来惊喜。“曾孙邵”的墓葬中,除出土了一批带“曾”字铭文的铜器外,还发现了一件随国铜器,铭文上写“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随国铜器。”黄凤春说,同一墓葬中既有“曾”又有“随”,可以基本断定曾国就是随国了。
    一国为何有两名?黄凤春解释,春秋战国时期,一国两名现象比较普遍。比如,河南南阳附近的吕国又称为甫,山东安丘的州国又称淳于。
还原曾国
    随着从西周早期到战国中期多个曾侯墓葬的发掘,以及专家对器物和铭文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曾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这个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国,逐渐撩开了神秘面纱。

    曾国在哪里

    早前,关于曾国文物的零星出土并不在随州
    1933年,历史学家刘节推断,曾国范围“北起新郑,南及光州,西起南阳,东抵雎州”,也就是现河南郑州以南区域。
    直到1978年,当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发掘后,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断定:曾国中心并不在豫南,而应在现随州地域内。“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墓地一般离都城不会太远。”黄凤春解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刻有铭文的曾国铜器,相继在我省随州、枣阳、京山、襄阳、谷城以及河南南阳盆地以南的新野一带出土。黄凤春表示,曾国的地盘很明朗了,它以随州为政治中心,覆盖上述区域。
曾国有多“老”
    黄凤春说,根据此前的文物考证,一般认为曾国是西周晚期才立国,一直绵延至战国中期。“叶家山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将曾国立国时间提前至西周早期。”
    按照公历纪年,曾国处在约公元前1030年至公元前320年,延续了700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
    黄凤春介绍说,根据考古发掘的人体骨架测量,曾国人身高多在1米6左右,寿命30-40岁,“曾侯乙为42-45岁,算得上高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