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风车(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3
目录
(1)卖风车的

                                                         (2)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

                                                 (3)吉祥轮风车:财神出行,驱病纳祥

                                                    (4)老北京风车:五光十分的童年

                                                                       (5)又见风车

                                         (6)爲什麽过去的庙会把风车和糖葫芦搭配卖_谜语石

                                                       (7)你所不知道的老北京风车的讲究





(1)卖风车的
  风车是手工制作的民间玩具,秫秸做的风轮,泥圈糊底座的小鼓,风轮转动时拨动鼓面可哒哒作响。在厂甸,白云观等处,每逢过年时开的庙会都有卖的,其他如护国寺,隆福寺等各大例行庙会上也有。

(2)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

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车(高清组图)

插在屋檐上的风车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陈同同):春节快到了,北京最小的迎新庙会正在西城区93号院博物馆举办,每天都有剪纸、堆绣、风车、蛋雕、毛猴、烙葫芦、绘脸谱、拓年画等北京绝活儿体验活动。有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亲手感受传统技艺中所蕴含的奥妙与乐趣。

老北京风车又称吉祥轮,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有趣的传说,虽然故事不尽相同,但每段传说里的风车都有“四季平安,吉祥如意”的寓意。老北京风车不仅颜色鲜艳,风一吹,还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每当过年和节庆时,深受百姓喜爱。

传统老北京风车是用高粱杆、彩绘纸和粘土做成的泥鼓组装而成的。首先,用高粱杆做骨架,把高粱杆折成想要的形状后在上面打孔,并用竹签把骨架的各部分插好、固定住。然后用处理过的粘土弯成环状,自然风干后贴上一层牛皮纸,做成泥鼓。接着用彩纸贴在弯成环状的竹条或塑料管上,做成五彩风轮。最后把这些组件组装起来,在骨架上套一根皮筋,皮筋中间绑一根竹签(一般用牙签)做“鼓槌”,当风吹动风轮的时候带动竹签击打在泥鼓上,就能发出清脆的响声了。

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车(高清组图)

手里拿着风车的小朋友

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车(高清组图)

第一步,用高粱杆做骨架

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车(高清组图)

第二步,用竹签把骨架各部分插在一起,固定住

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车(高清组图)

第三步,把牛皮纸粘到用粘土做好的圆环上,制成泥鼓

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车(高清组图)

风车发声的核心:泥鼓结构

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车(高清组图)

第四步,用彩纸粘在竹圈或塑料圈上,做成风轮

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车(高清组图)

第五步,用皮筋绑住竹签做“鼓槌”

北京绝活儿:老北京风车(高清组图)

第六步,把骨架泥鼓和风轮组装在一起,一个风车就完成了

(3)吉祥轮风车:财神出行,驱病纳祥

 老北京“风车王”王国华

    旧时北京春节庙会,年幼的孩子骑在大人的肩膀上,一手举着彩色的吉祥轮(风车),另一手攥着冰糖葫芦,风车随风“嘎啦嘎啦”作响的清脆声音一直萦绕耳畔,是老北京儿时回忆中总少不了的画面。

    本期非遗记忆,带您走进老北京风车王王国华,追忆老北京儿时玩意儿的同时了解风车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老北京风车

上一张
旧时北京庙会卖风车的摊位
下一张

旧时北京庙会卖风车的摊位

    “据我估算现在传统风车应该出于清朝中期,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就已特别流行了,就是我做的这种风车。因为我师傅说过,他们原来在三块板儿(现:忠实里临近河边的位置),早有好几十家人做这个风车。”王国华告诉笔者,风车是民间百姓(多为菜农)所做,当年在哈德门外都是大片大片的菜地,菜农卖完了菜以后,利用农闲的时候做风车,过年拿到庙会去卖,深受人们喜爱。

风车溯源

    风车历史悠久,由于风车难以保存,目前并没有发现考古实物。但在一些史料中也能找到风车的蛛丝马迹。

上一张
《货郎图》
下一张

《货郎图》

    南宋画家李嵩笔下的《货郎图》中,就有一只小风车,安插在货郎帽子的后面。这个小风车的构造极为简洁:由三根细棍交叉成六角形,每根小棍的顶端各粘一面长方形小旗,中心设轴,轴与柄相联,造型轻巧简炼。这种风车当是宋时较为流行的一种。这是目前最早见于图画的史料记载。

    元代著名画家王振鹏也有类似《货郎图》的画作传世,名为《乾坤一担图》。描绘了一个老人挑来装满玩具百货的货郎担,他的帽子后面也插着一只小风车,构造与宋画中的风车基本相同,而货郎担上端又有一只风车,结构也与上述风车相同,只是将六角增为八角,并在柄上加了一面三角形小旗。古代这种小旗式风车流传很久,自宋以后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

    清朝有一本《日下旧闻考》的书,记载着一段文字,说的是到了过年的时候,人们拿秸秆劈成两半,然后各粘一个枝条,做成能够旋转玩物,就是老北京风车的雏形。

    十三陵定陵出土的衣服中,一件貌似是皇帝穿的衣服上有一副百子图,其中一个小孩也提着一个风车。可见,风车历史悠久,广受欢迎。

大名“吉祥轮”小名“风车”

上一张
大风车
下一张

大风车

    现在人们叫的“风车”其实是俗名,风车原名为吉祥轮。

    因其外形酷似车轮而得名“风车”,过去的车不像现在的车,过去车都是木头的,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轸〔yǐ以〕, 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网〕。连接辋和毂的是辐。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这叫辐辏〔còu凑〕。风车风轮很像车辐,所以人们又给它起名:风车。

    而在过去老百姓喜欢风车,是因为它能招财,能驱病,它是一个吉祥的载体,所以叫它:吉祥轮。

风车的美好传说

    风车是我国古老而传统的吉祥物,是百姓心中“祈福、招财、辟邪、保平安”美好愿望之载体。古人称之为“吉祥轮”。关于它的起源有很多有趣的传说,虽然故事不尽相同,但每段传说里的风车都有着无比美好的寓意。

    驱病保平安之说

上一张
“风车王”王国华制作的风车
下一张

“风车王”王国华制作的风车

    相传很久以前,哈德门外,有个姓曹的剃头匠,为人忠厚老实、又极孝敬父母。这年冬天北方流行瘟疫,很多人病死了。曹师傅的父母和孩子也被传染了,请医买药花尽了家中的积蓄,病人反而更重。正月里就断了顿儿,妻子让他想辙弄钱。曹师傅没法子,只好挑着剃头挑子出门。他想过年时节白云观庙会上真热闹,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男女老少,人挨人,人挤人,连插脚的地方都难找。好不容易找了个地方,摆好了摊子。可是从早上到过晌午,没有一个人理他。原来北京人办事忌讳特别多,都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正在犯难时,从观里晃晃悠悠地走来一个浑身酒气的老头儿。伸手把曹师傅剃头时用的矮凳拎到墙根,坐在上边靠着墙呼呼睡着了。

    曹师傅一看心想,“这下更坏了,凳子被他占去了,别人更没法剃头了”。可看着老人睡得挺香,又不忍心叫醒他,就在一旁蹲下来等。一直等到天都黑了,老人连身子都没动一下。曹师傅看着天气冷起来,就从挑子里端出烧水用的炭盆来,往里添了把炭,把火吹旺,放在老人身边,为他驱驱寒气。

    一直等到鼓打二更,老人才醒,对曹师傅说:“这几天我耳朵发背,你给我掏掏。”早先,老北京剃头匠都会给顾客掏耳朵、捶背等。可老曹却犯了难,天都黑了老半天,又没个亮儿,怎能掏耳朵?那老人又说:“我耳朵里有亮,掏出的东西收好,送给你。”说完面南坐好,让曹师傅从右耳掏起,说也奇怪,那老人的耳朵里真放出光来。曹师傅忙取出耳挖一勺一勺地掏起来,把掏出的东西放在镜子上。掏着掏着,老曹的眼前一亮,看见了天上的星星,原来老人的两耳朵是通着的。

    那老人说:“好了,这回什么都能听清了。我听见你那有病的爹娘和孩子正在家中念叨你呢。这么晚了,还不回家,是我误了你的正事。我做件东西送你,保你一家老小很快康复,平安无事。”说着从洗头盆中倒出点水,就地和了点泥,搓成几个小泥圈,放在炭火盆旁。又从一家墙边找来一根高粱杆,在手中搭成了个架子。劈了几条席篾,做成几个小圆圈。老人又从身边的香袋中取出几张五色彩纸。几张糊在几个泥圈上,做成了几个泥鼓,另外几张贴在席篾做的圈上,做成几个五彩的小轮。那老人把泥鼓和彩纸轮用竹签插在架子上,并折了几根小短棍安在泥鼓上。只见老人迎风一展,几个五彩纸轮飞速旋转,带动小短棍,使劲敲打泥鼓,发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连珠声响。这声音像无数的鞭炮在炸响,又像连天的战鼓声,传得老远老远。

    老人将此物交给曹师傅,手指镜子说:“多行善事。”曹师傅一看,镜子上的耳垢变成了一小块金子,再找老头,踪迹皆无。曹师傅想起了家人,急忙收好挑子,手举老人给的那物往家赶,一路上风吹轮动,鼓声不断。说也奇怪,不知是鼓声吓走了瘟神,还是彩轮迎来吉祥,自从曹师傅把那物拿回家中,一家老小的病都很快好了。日子越来越美满。事情传出后,人们都说曹师傅在正月十八白云观庙会上遇见了神仙,神仙传给他的一件神物。此物一转动,能“驱瘟神,避恶鬼,送富贵,迎吉祥”,开始大家叫他“吉祥轮”,纷纷仿制。后来人们看他像车轮,风吹就转动,就叫俗了,叫“风车”。

    从此以后,每到逢年过节,人们都会买个风车回家。希望他能保佑合家老少“四季平安,吉祥如意”,还有人把风车和炮竹联在一起写成一副对联,贴在门边,上联写“炮竹声声除旧岁”,下联配“风车阵阵迎吉祥”。还有人写了首顺口溜,赞美风车:“旗飘轮转鼓喧天,行人驻足侧目观,请回风车结善缘,迎福纳祥保平安。”

招财迎吉祥之说

上一张
“风车王”王国华制作的风车
下一张

“风车王”王国华制作的风车

    风车是财神爷的仪仗。(仪仗解释是:古代用于仪卫的兵仗。指帝王、官员出行时护卫所持的旗、伞、扇、兵器等。现指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首脑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列所举的旗帜、标志等。)

    北京人认为风车是财神爷的仪仗,财神爷是大家送钱的,出门必定排场颇大,风车作为在财神爷前为其开道之用。

    每年春节正月初二,广安门外有一“五显财神庙”,家家户户到此请财神。每个请财神的人都要把风车举在前面,坐在轿车、人力车上,风一吹,风车“嘎啦嘎啦”作响,可以把财神爷引到家。飞舞的彩轮,清脆的鼓声”为财神爷开路,为百姓送回钱粮,使家家幸福;为商家、做买卖的人送钱财,能财源滚滚;直到现在依然有人相信。文化频道

(4)老北京风车:五光十分的童年


庙会上五彩缤纷的风车

庙会上五彩缤纷的风车

    风车、空竹、木刀枪……旧时庙会必备玩意儿

    王国华小时候赶过蟠桃宫庙会、厂甸庙会。那时候厂甸庙会或者是各庙上玩具一般就是风车、空竹、脸谱,再有一个木刀枪,扑扑噔儿(老北京一种玻璃小玩意儿)。

    “那时候说句不好听的话,钱少的可怜,能够买个风车、买个脸谱或者买个木刀枪就已经很好了。要是买个空竹,都是比较有钱的,要不就是泥公鸡或者泥娃娃,这种比较便宜的东西。”

 儿时的美好回忆

    老北京的传统风车,颜色鲜艳,声音娇脆,转动灵活,有风就响,还有它的样式古拙,它的样式是从以前传下来的,比较古老,可谓“拙中带巧”,在大俗大雅中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这个东西没有一样是值钱的东西,高粱秆过去是烧柴火的,泥土随地可取,这种纸也不是非常贵的东西,再就是线,现在改成皮筋也好,改成线也好,它没有什么特别值钱的东西,比较环保,废物利用,绿色环保。但是它给人的视觉、听觉都有一个冲击,老年人看见这个风车想起了自己童年时候的那种乐趣,小孩见了也挺喜欢,孩子有这个风车在风中奔跑,总比玩电脑,玩手机好。”

    风车是一代人的回忆。今年过年王国华在台湾展出风车时,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去了两次。她原来住在北京,就是49年国民党败退去了台了,她有一张四五岁时候穿着一个小棉袍,拿着风车的照片。但子孙们问她拿的什么?她那会儿岁数小,就觉得特别好玩,过年的时候给她买的,这么多年在台湾就没见过这个东西,从她的记忆中就消失了。“她看到我们展示的风车,想起那张相片,勾起儿时的回忆。她各买了一大一小的风车,她说她没想到她在有生之年还能看见小时候玩的那些东西。当时我也被感动得不行。”

春天的玩具

    以前,风车是存在一定季节性的。农民冬天农闲时才有时间做风车,春节庙会才有的卖。在过去,风车是一种迎春的象征,或称其为春天的玩具。“就跟放风筝似的,春天、冬天、秋天放风筝,秋、冬以前也没有卖的,而夏天没那么多风,天气又热,谁会拿着它跑呢?节令也好、时令也罢,它是受气候影响,受节令影响。现在夏天都忙着干活种地,天还热,你没事拿一个风车满地跑,不可能的。”

    与季节有关

    以前的风车只有在春节庙会有销售。比方说马路边卖的那些面人,什么时候都可以卖,冬天可以卖,夏天也可以卖,为什么?它不受这种季节的影响。风车就不行。“首先来说它制造的过程,过去没有专职做风车的,都是利用农闲做风车,然后到了秋后春节庙会上卖,过去不是说光春节有庙会,比如厂甸庙会正月初一到十六,东岳庙它是阴历逢五排十,一到有五、有十的日子都卖。隆福寺庙会它也有日期的,一个月有四回到六回,过去是有节令、有时令的。”

    北京有个歌谣:“小妞、小妞你快来,手拿风车舞起来,小风车嘎嘎响,小妞、小妞你快长,小风车颜色鲜,消灾驱邪保平安”,“小小子你别闹,举着风车满院跑,出去会生大元宝,小风车转得欢,招财辟邪保平安”。这首歌谣唱出了风车的意义。虽然风车带有吉祥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儿童的一种玩具,但是这种玩具对小孩的身心健康还是有益的,因为小孩举着它奔跑,最起码能锻炼他身体。小孩见着这种玩具,他从心里高兴,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缓解病情,所以说它是一种吉祥的好物件。

北京的风车分南北

风车彩轮好坏对比

风车彩轮好坏对比

    地域不同

    老北京的风车也讲究地盘。过去卖风车,人家总会问你是哪儿的?按照北京城南北划分,王国华的师傅曹长山家住在南城三块板地区(现在忠实里靠近河边的位置),故称“南派风车”。“过去不叫南派风车,当年叫三块板风车,解放初期或者庙会上还在叫三块板风车。北派风车是现在砖角楼南里附近的地方,近些年来才改成为南北派的。”

    做法不同

   除了地域外,南北派风筝在体形上也有差异。“南派风车小巧,北派风车轱大、架大。几乎都比南派风车大。北派的轱用圆棍擀,我们是用手搓,安装泥轱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们用铁丝,他们用竹签插的。”

    此外,王师傅指出,顾客也可以从做工上进行辨别。“他们的做工比较复杂,做出来比较大,声音比较闷,上色方法和色彩呈现也不一样。我们是染色、他们是蘸色。我们的风轮颜色是一圈一圈的,他们是一半一半,他们的颜色由于转起来的颜色从视觉上产生一种比较浑浊的黑色。它那个省事,它拿起来上容器里头一蘸,然后拿起来上另外一个容器里一蘸,晾干就完了。我们这个是拿刷子刷。”文化频道

(5)又见风车

又见风车

                                           童心

 

今年庙会上,又见到迎风舞动的花轮带鼓彩色风车。那脆生生的“嘎嘎”响声直入耳际,童年那种特有的亲切感觉,扑面而来。

成人之后,奔走东西,从没有在外地见过这样的风车。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的风车好像只有北京才有,只有在北京的庙会上才会看到。它是老北京的一个物种、一个过年的特殊标志。看着那舞动的彩色轮毂,听着那嘎嘎的脆响就预示着大年的来临,就会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就会吃到许多平时吃不到的好吃食,就会然鞭放炮,也就看到了春的希望。而那不停转动的风车,似乎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会给人们转来福气与祥和。

风车,又名吉祥轮、八卦风轮,四季平安符,代表了喜庆和吉祥。我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各家各户都会把风车放在迎风的地方,以求风车随风转动的时候带走过去一年的晦气,期望新的一年能有好运气。

风车轮是用秫秸篾片弯成的,用竹签和秫秸秆做轴,以轴为中心扯出很多纸条,纸条的另一端糊在圆圈上,造型很像自行车轮,风轮上的纸条是彩色的。轴上装着互相交错的拨片儿,轴下并排用线绞住一根小鼓槌,最下面是牛皮纸做鼓面的小鼓。这样,风轮转动时,轴上的拨片儿拨动鼓槌,就能击鼓作响,发出“嘎嘎”的响声了。

大风车的风轮很多,三轮、四轮、五轮甚至三四十轮的都有,所有的风轮都安在秫秸扎成的框架上,框架可以根据风轮的数量扎成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日”字形、“甲”字形、“申”字形框架。每一架大风车都有几面小鼓,遇风就响,特别具有京味儿的神韵。小时候逛庙会经常看到这种复杂的风车。

风车起源很早,唐宋绘画作品中已多有玩具风车的形象。在南宋画家李蒿的《货郎图》中就绘有6叶小车。《帝京景物略》中记述了明末的风车:“则剖秫秸二寸,错互贴方纸,其两端纸各红绿,中孔,以细竹横安秫竿上,迎风张而疾趋,则转如轮,红绿浑浑如晕,曰风车。”

童年的风车在脑海里依然清晰,手拿风车逆风而跑的快乐场面似如昨日:小伙伴们拿着风车,和煦的春风拂过脸颊,踩着脚下悄然融化的冻土,快乐的心情随着风轮在风中转动而飞扬……

 

又见风车                                            怀恋


又见风车                                          那年、那月......


又见风车                                           可买到了......


又见风车                                            数数,几个轮儿


 

又见风车                                                爷孙俩


又见风车                                         没见过,看着新鲜


又见风车                                             心随轮舞


又见风车                                          讲述风车的故事


又见风车                                               回忆当年


又见风车                                             壮汉想当年


又见风车                                        咱玩儿过这个......


又见风车                                              我要风车


又见风车                                               似回童年


又见风车                                                留影

 

又见风车                                            轿箱里的小子

(6)爲什麽过去的庙会把风车和糖葫芦搭配卖_谜语石

 看了一年的人 好不容易能清靜兩天 真是不太想看人了

可還是在大年初二陪家人去了地壇廟會

廟會 其實就是一輛擴大了的公共汽車

一個字 擠

其實就是一個大市場

總覺得現在的廟會不是真正的廟會

可仔細想想 過去的廟會也是賣東西啊

爲什麽老是說現在的廟會缺少年味 或者說缺少民俗味呢

這真是個值得琢磨的問題

忽然 在某種廟會商品上 我找到了答案

現在廟會 賣傳統風車的很少

所謂傳統風車 就是用麥秸做的那種

而廟會上出售很多的那種五顏六色的小風車  都是用塑料做的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賣傳統風車兒的小攤  價格還賊貴  一個娘娘架子一樣脆弱不堪的風車 也要二十元

想起老家兒喜歡這玩意兒 也就是說風車兒能勾起母親對她童年的回憶

也就花錢買了

拿在手裡 那玩意兒風一吹 就噼噼啪啪的響 有點像放炮

我突然想到了以前研究和思考過的一個問題

不免把這個問題提給了同伴

 爲什麽過去的廟會要把風車和糖葫蘆搭配賣?以至於糖葫蘆和風車成了廟會的兩大標誌性商品?

 他們當然答不上來了

瞎答一通 不大沾邊兒

我只好公佈答案

其實 風車和糖葫蘆是兩種象徵

它們分別象徵了兩種自然之象  風與雷

風車象徵是風 而糖葫蘆象徵的是雷

風車象徵風 應該很好理解

葫蘆象徵雷就比較難以理解了

把紅果串成串兒 樣子就好像一個個小葫蘆

所以稱之為糖葫蘆

而葫蘆 本身就是雷的象徵物

這在漢族以及西南少數民族的傳說中都有驗證

葫蘆的種子就是雷神傳授給人類的

葫蘆的發音似“轟隆” 這也是雷聲的擬音

故此 葫蘆是雷的象徵

此外 風車還可以理解為風和雷的共同體 因為上面不但有轉動的小輪子 飄動的小旗子 還有小鼓

這是風雷鼓舞的意思

 春天來了 萬物復蘇 風行雷動 春風吹起  春雷隱隱 萬物復蘇

有《易》所謂風雷益之卦象

風車是舞動的春風  糖葫蘆是連串的春雷 而那一層冰糖 正是地中之雷所要穿越的堅冰

手持風車和糖葫蘆的小朋友們 就好比是執掌風雷的風神和雷神

 再來看風車和糖葫蘆這兩種的玩意兒的結局

糖葫蘆被吃掉 竹籤丟棄

脆弱的風車很快又變回破碎的麥秸(高粱秆)

它們的來而複去 不留一絲痕跡 什麽叫環保  這才叫環保

這是與天地同呼吸共命運的一種循環

質本潔來還潔去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再看現代廟會上那些商品 有哪些能夠循環?

一個塑料風車 固然結識耐用 甚至漂亮 花樣繁多

可是它能重新回歸大自然而不留一絲痕跡嗎?

這就是過去廟會和現代廟會的最大的差別

 過去的廟會其實也是一種商業

但那種商業是一種植根于傳統文化和信仰沃土之上的商業行為

是商業行為 同時卻也是傳統信仰的一部份

而今天呢

所有的商品都是和自然對抗的產物

比如那些無法降解的塑料風車

所有的行為也是一種失去了信仰的行為

人們為娛樂而娛樂 為賺錢而賺錢

 從廟會出來 又去了趟護國寺小吃店

排隊等餐的人都成了一條龍了

真是邪門

一個曾經很快就要倒閉的小吃店神奇地變成了名店

吃了點老北京小吃

同行者反映水平大降

哎 這就不錯了

原來跟護國寺小吃店一墻之隔的戲曲音像店早已無影無蹤了:

原先古樸自然的護國寺小胡同 現在也變成了一個大停車場

(7)你所不知道的老北京风车的讲究

1应说“请吉祥轮”

    应说“请吉祥轮”

以前京城庙会卖风车的小贩

以前京城庙会卖风车的小贩

    因为母亲制作风车补贴家用,更因为孩子天性的缘故,王国华自小就特别喜欢玩风车,“一边跑一边听见耳边阵阵的风车声,就特别高兴。”自1979年插队回京后,王国华也开始跟着家人制作风车,一到春节就骑着自行车大街小巷叫卖风车,而应邀参加地坛庙会卖风车后,他已连续数十年参加各大庙会。

    风车又叫吉祥轮,传说为财神爷的仪仗,明清时期流行于北京各大庙会,跟糖葫芦和空竹并称为庙会三大传统。王国华说,对于吉祥的事物,中国人都存有敬畏之心。所以,过年前后买风车,购买者既不会讨价还价,也不会说出交易性质的购买,而是说“请”,现在很多老北京人来庙会买风车,也都是敬重地说“请吉祥轮”。

2颜色讲究

    颜色讲究

风车王展示

风车王展示

    以前,老北京人的讲究很多,有些颜色不能随便用。比如蓝色是家里有逝者专用颜色,所以蓝色风轮的风车一般人不要。以前有人去世,家里头一年贴春联,不能贴红色,必须贴蓝色对联,或者不贴。王国华说,有一年地坛庙会上,有人买大风车,唯独不要红色风轮,“这咱一下就明白了,一定是人家家里有老人有亲人去世,不用多问。要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过世还好,毕竟是老喜丧,有些红色点缀还能接受,其他人家忌红色,多用蓝色或偏深的颜色。”

    “现在人讲究也少了,过去老北京人穷,但是就是穷讲究,事儿多,北京人为什么叫事儿妈,他事儿多着呢”。王国华介绍,现在年轻人也不懂,早已没了这些讲究。

3自编风车 三字经

    自编风车 三字经

风车展览

风车展览

    有一年玩具协会要王国华做展板,他精心书写的简介却被退了回来,原来是嫌字太多,要求限制在200字以内。平时就喜欢写些打油诗的王国华于是写出了自己的风车三字经:“随家传,技不精,为提高,拜名师,曹常山,老先生,制风车,在京城,最有名。曹师傅,传技艺,倾心教、用心学,得真传,方成功,七九年,到现在,多年来,卖风车,遍京城,有特色,颜色艳,转动灵,声音脆,是传统,庙会上 ,受欢迎,报刊登,电视请,群众颂,外号称,风车王,是非遗,传承人,大师名,群众评,说传统、传文化,然后是,共一生”。

4风车流传至今的价值

    风车流传至今的价值

庙会上的风车王

庙会上的风车王

    谈到风车历久弥新的原因,王国华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它能够流转下来,有它广泛的意义。首先它得有一个吉祥的含义,没有含义的话,恐怕它就传不下来。过去的布老虎,它也有一个美好的寓意,能够辟邪,百兽之王,说孩子挨着它睡觉各种邪恶不侵。有些民间玩具它就传不下来,那些东西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文化含义并不是特别的丰富,文化底蕴不丰富,所以它就不能够流传下来。”

    王国华认为,一个民间的玩具或吉祥物要流传下来,首先需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颜色必须鲜艳;其次是听觉,发出的声音要好听;满足视觉、听觉这两样以后,还要能够转动或者能带动人去思考。如果一个东西缺乏了对视听的冲击,它就不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过去做泥娃娃的总爱说一句话:‘光踩不响,白耽误半晌',就是你这个泥娃娃或者泥玩具,它不响,那人们就不容易接受。如果你这个泥娃娃又好看,又能响,这样就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过去我们小时候去厂甸庙会上,风车啊、风筝啊、空竹、泥玩具啊,这些东西从视觉、听觉就给人冲击力。”文化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