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兄,你生生把我写成了文艺青年,你哪里是庄兄,你分明是装逼嘛。周末转发,供诸君贻笑了之,随后我找这货讨采访费去。
屈指一算,和刘步尘认识差不多18年了。
18年前,我们同时入职一家广告公司,他是策划部经理,我做他的助理,三年后他去了一家家电企业河南分公司,我继续留在那个公司,并坐上他的位置。再后来他去了广东,我继续呆在郑州。几年后他回到郑州,而我却去了北京。前不久,他又离开郑州回到广州,我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一下子拉大了很多。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距离已经不再是障碍。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事情慢慢明白了,心境也随之淡然。检索这几十年交过的朋友,刘步尘显然是无法忽略的一个。不知道为什么,也许因为他独立内敛的个性,也许因为彼此相投进而惺惺相惜。
这些年朋友之间聚少离多,年龄渐长诸事缠身,但是联系未曾断线。
我最佩服的是刘步尘在家电行业的专注与韧性,他绝对属于那种做什么一定要做到最好的人,有家电行业经历的人不少,但做到像他那样专业专注的少之又少。我甚至认为,依他的钻研精神,如果当年他进入的不是家电而是汽车、房地产,我相信他照样能做到非常出色。
因为好友的缘故,我对家电行业的关注也比一般人多不少,虽然这些年我的公司并没有接过家电方面的业务。
我决定写写这个多年的朋友。不过,我没有把握能否写出朋友传神的一面。有人说好女人是一本书,实际上好男人也是一本书,而且这本书更耐读。
外号“刘三快”
最初的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刘三快”,他后来去了广东,回来再见到他时,走路、说话依然还是那么快。可见,习惯改起来很难。
当然,他也有不小的变化,比如我们都老了。前不久,我问他有没有微信公众号,他说没有,我说抓紧时间开吧对营销自己有好处,他说我想想。后来一直没看到他的公众号,问他为什么,他说不想把自己弄得太商业化,“太热闹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突然想起他的微博签名,“顺乎本性,即身在天堂”。我一下子明白了。记得他曾经说过,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本心,丢掉本心就不是自己了。
他不太喜欢交友,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鸡零狗碎的事他都没兴趣,因此朋友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也很少出席企业的发布会、研讨会,他说“我有社交恐惧症”。
他对一切仪式的东西好像都特别反感,即使父亲去世,他也办得很简单,一个同学也没通知,后来有同学据此责备他,他不做任何解释。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低调,“一个天天在媒体上的发表高论的人说自己低调纯属矫情”,甚至有人骂他“自命专家”、“伪专家”。他说,自从作为一个独立产业评论人士以来,他从不曾主动给任何一个媒体打电话推销自己,媒体关于他言论的报道,主要有三种来源:采访,博客微博观点引用,加媒体妄自揣测。作为家电行业专业研究人士,他看得比一般人要深刻,每天都会接到不少记者电话。加之他特别勤奋,多年笔耕不辍,平均每周差不多两篇文章出来,影响力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据和刘步尘相熟的记者讲,他和大多数同行非常不同,他从来不会只告诉你一个结论,他会和你一起分析这个结论背后的成因,末了他还不忘说一句“我希望你以自己的头脑解读我刚才说过的话,对任何人的话你都不要轻易全盘接受,一个优秀的记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关于署名,他告诉你写“家电产业专业研究人士”就行。有人说他是大V,他说“我狗屁都不是”。
据说,受他的影响孩子都比较有出息,老大马上要读心理学博士了。有同学请教他教子秘诀,他说秘诀都是后人附会出来的。不过他坚持认为,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比如我喜欢读书,孩子就喜欢读书”。
说起孩子,他的眼里总是充满柔情。他说,记忆中打过老大一次,那是老大6岁的时候,有次哭着从学校回来了,问他为什么,他说迟到了不敢进教室怕老师吵。当时他正因为什么事烦着,抬手就给老大一个耳光,打得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五个手指印在孩子脸上。
后来,他特别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孩子那么小,你凭什么打他,就因为你是父亲?他说那一天他都不能进入工作状态。第二天,他给老大写了一封道歉信,悄悄放在了孩子的床头。“那封信,现在应该在某一本书里面夹着”,不过,他没有找过,他知道有一天孩子还会翻开那本书。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就跟他讲道理,有人说孩子这么小能懂吗?他说“他总有懂的那一天”,他希望孩子有一天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时候,庆幸自己出生在了一个开明家庭里。
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孩子从小到大他多次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说希望他们长大后做一个干净的人,不干净的钱一分也不要拿。他说这话的时候,我觉得特别诧异,这等于给孩子上政治思想课,而他并不是党员,我问“你是不是太假了?”他说一点也不假,“实际上我这么讲是出于私心,不干净的钱拿着烫手,弄不好引火烧身,为什么要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事呢?”难道钱比自由还重要?裴多菲不是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吗?
一个双重人格的人
刘步尘新浪微博粉丝26万多,这个数不少也不多。我相信,这其中能成为他朋友的不多,因为网络上的他和生活中的他差别太大。在网络上,他偏激到甚至不理性,因此有不少人骂他。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怎么到网络上就变了?
有一次我问他,被人骂难受吗?“你说呢?”他反问我。他后来这样换位思考:别人骂你你难受,你直言不讳地批评别人你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如果你接受不了被人骂那就不要批评别人。这实际上意味着,如果你坚持批评别人,那就必须接受被别人批评的现实。他说自己是个民主派,在家里他从来都鼓励孩子和他吵架,“我不认为我说的就是对的”。
生活中的他随和得像一碗温水,不和任何人吵架抬杠,如果你坚持认为你是对的,他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你,从来不会。即使身为大企业顾问,他也不把自己的建议生硬地推介给企业,“顾问的职责是给企业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至于企业接不接受,那是企业的事情,取决于领导人有没有眼光。
双重人格让我想起离开央视的崔永元。荧屏上那个机智幽默的小崔正在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出口成“脏”的崔永元。不过,我特别能理解他,这是压抑太久之后的情绪性释放。不是崔永元变了,是他不再装下去而已。据说屏幕下的陈佩斯是一个了无幽默感的人,范伟也没有小品那么好玩。这就是人性的二重性。有时候我们只看到其中一面就匆忙下结论,结果我们错了。
好在刘步尘从没想过把自己打扮成“高大上”的样子,比如如果有记者的问题他没有把握回答,他会说“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无法给你提供更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你建议你去采访更权威的专家”,而大多数专家会选择继续忽悠。
君子之交淡如水
刘步尘的圈子很小,这和他信奉“交深不交广”有关,吃喝玩乐什么的他都不会,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打麻将,不会跳舞,甚至不会玩。正因为会得太少,所以他能静下心读书写文章。
生活中的他是个谦谦君子,不过也有吹牛的时候,有次他说他能记得所有家电企业过去5年的经营数据,他写文章和方案,从来不查数据,都在脑子里记着。他能清晰地理出每个家电企业近十年的路线图,他对企业战略的熟悉,不是局限于某个时间段的“切片”,而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立体化系统,他不仅清晰于每个企业的现在和过去,甚至能准确预测它的未来,他对企业战略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企业骨髓层面。
正因如此,他的观点与看法,向来为媒体乃至企业决策层所重视,有企业曾经召开高层会议专门学习他的文章。这源于他“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他曾经对记者这样说:别人看到的是皮肤,而我看到的是皮肤下面的肉,肉下面的骨头,骨头里面的骨髓。
所以,他时时提醒自己要和企业保持距离,不要走得太近。所谓“距离产生美”,太近了反而看不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说钱钟书家的门从来都是关着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刘骨子里是个文人。
不过,他也有我看不懂的地方,比如,他对一个企业的评价可能“前后不一”,这是为什么?他是这样的解释:首先,企业在变化,客观上要求你对企业的看法不能一成不变。其次,支持一个企业或批评一个企业,均与道德修养无关,与企业经营有关,做的好为什么不能表扬?做不好为什么不能批评?你不能给企业贴一个标签,然后将它钉在墙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属于商业行为,作为竞争对手的它们,你不能说甲是高尚的乙是卑鄙的。
也有不变的,比如十年前有人问他“更看好高调的海尔还是低调的华为?”他说更看好华为,今天他依然坚持这一看法。
有骂他“是XX的枪手”,他笑笑:中宣部就是枪手。做枪手本身没错,关键在于你说了什么。
“享受孤独”与“寂寞深刻”
写好友刘步尘过程中,检索了几条他的言论,我觉得很好,与大家分享:
1、认定自己的目标,一直往前走,你一定能比别人走得远。为什么中国企业鲜有伟大者?因为太习惯不停地变换自己的目标,一条船如果不停地打转能远航吗?
2、我质疑“海尔白电世界第一”并非故意和谁过不去,我质疑海尔的是其企业文化里不诚信的那部分,我认为这是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有的文化糟粕,只是海尔更明显。如果海尔能将这部分剔除,它将变成一个很好的企业。
3、“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支持某一个企业或批评某一个企业,无关评者道德修养,关乎企业自身行为。丘吉尔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4、为什么你比别人走得远?因为你比别人姿态低,你从不把自己当回事,你的心都在事上而不在面子上。
5、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区别:媒体影响消费大众,而意见领袖影响媒体。
6、看一个人是否有深度与涵养,只须看他和你交流时,总是在问还是总是在说。
7、我享受孤独,寂寞让人深刻。
据说他给自己书房起的名字叫“云深处”,意取贾岛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颇有几分闲云野鹤飘然不知所踪的意味。他内心是个隐者。
他告诉我,他不会在这个行业待得太久,该退出去的时候一定会悄然退出,届时,他希望过一种与现在的状态不同的生活,那种生活就是朱自清《荷塘月色》说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