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王安平

 迷茫的星空610 2014-06-14
请问王安平先生在五十年的习武炼功经历中,有没有走过弯路?

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肯定地说我走过弯路,而且时间还不短。我开始学武功时炼过不少拳,从一九四九年开始一直到一九五八年,都在炼那些蹦蹦跳跳的花架子。在北京遇见恩师王斌魁先生后才学习意拳,接近拳学正轨。但当时只知道老师的功夫好,也曾尝过挨打的滋味。有一次,老师左手拿着烟袋,让我双手抱住他的右手,老师一抖,我便飞出数米远,跌坐在地上。由于当时不明拳理,急于求成,所以仍然没有脱离老框框,老想蹦蹦跳跳追求什么招什么式。那时我从部队转业后到了河南工作,没有机会在北京跟随老师炼拳。
       在北京当着老师面炼意拳,回到河南背着老师又炼太极拳又炼其它这样那样的很多奉法,不明道理,还自呜得意:你炼一种能出功夫,我炼这么多不更能出功夫吗?试图成为一个"多面手"。岂知这么多拳法与意拳掺杂在一起炼了多年,还是没有"拳味"。一次我到北京看望老师,老师说我为什么进程慢,就是掺杂了其它东西。要放一放其它东西专心致志炼意拳。同时,其它同学也指出我掺沙子的毛病。
       从此以后,我便一门心思炼意拳,尤其在桩功上下功夫。所以我的功夫在七十年代末才慢慢走上正轨,出现高级武功。在恩师王斌魁先生门下,我当时年龄算大的,多年来我名义上是"师兄" 实际上是"师弟"--很多东西不如师弟,要向师弟学。八十年代开始,我这个"师兄" 才算是真正的"师兄",不管是在年龄上还是功夫上或是在理论上。
       弯路走了十多年,也迷糊了十多年,一旦清醒则进步神速。我第一次出功夫时是不自觉的,那时我正在站桩,一个摔跤手说"王老师我们摔一跤"。我正站得入迷十分不想动,便回避他说我不喜欢摔跤。可他偏偏缠上我,我面向东,他到东面来,我面朝西,他又跟着到西边来,就是要和我比试摔跤。我心里一急,伸手朝他胸部一拍,居然把他拍出了四五米远,仰面躺在地上。我当时很高兴,回到家里大半夜都睡不着觉,这么漂亮的发力是多年梦寐的。第二天我再找人试,结果怎么也试不出来。
       我慢慢总结,才知道当时没有过多考虑,所以很放松、很自然。而第二天再试,发不出这么漂亮的力来是功夫欠火候,不能重复。第二次出功夫也是在站桩时,有个拳友拉我的手,问我在干什么。我说不要开玩笑,一挥手那人又是被打了三四米远。这一次也是放松、自然。就这样通过多次反复实践,慢慢掌握了意拳的劲。
       人在认识问题和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走弯路是常有的事,也是正常的事。不吃黄莲不知蜜甜,不经高山不知平地。没有走过弯路,是不懂得正轨的重要的。套用一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知道自己走了弯路明白了道理,一旦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步上正轨后会比其它人更珍惜、更勤奋、更用功,因而就更可能出成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