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胡同—灵境胡同(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14

目录

(1)灵境胡同

(3)老北京的胡同—灵境胡同

(4)末代帝师家住灵境胡同33号






(1)灵境胡同

地理位置

  位于西城区东南部。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单北大街。因其地原有灵济宫而得名。

  说起灵境胡同,许多人都知道。它位于西城区中部,属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辖界。东西走向,东起府右街,西至著名的商业街西单北大街,中与枣林大院、西黄城根南街、东斜街、新建胡同、背阴胡同相交,全长664米。

 

 

  名称来源

  据《帝京景物略》去,明永乐十五年(1417),皇帝朱棣患病,夜间入睡,做梦,梦见两位道士前来授药,不日其病即愈。皇帝甚为感激,于是下令为其建宫祀,封其为玉阙真人、金阙真人,赐名为灵济宫。相传,这两位真人一叫徐知证,一叫徐知谔。既然是皇家勅建的寺庙,其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可想而知。每逢初一、十五、立冬、夏至等节令,皇家总要派大臣前往烧香祷告,祭祀真人。有时,大臣患病,也要想办法到此祭祀,以求真人保佑,早日康复。明代凡有重大朝会,文武百官也要先到此聚集,习仪演练。许多明代文人,在此留下了歌颂灵济宫的诗文。有首诗写道:"晚来骑马过仙坛,宝芨灵文试一看。月度三花瑶殿静,风吹独鹤玉阶寒。"又有诗云:"地可招松鹤,仙源此处通。"灵济宫的道士经常还举办讲学活动,主持讲学的人,有时是大学士,有时是吏部尚书,有时是后倍侍郎,听讲的人自然也是一些高官。每次讲学参加者多达午人很有气势,而且听过几次讲课之后,多仍攀附高官显贵者。

  崇祯十五年(1642)有位大臣向皇帝写了一个奏章,说灵济宫供奉的两位真人是叛臣之子,不宜受朝臣拜跪,请示用帐幕将其塑像盖起来,停止祭祀活动。崇祯皇帝认可了这个奏本,从此灵济宫便衰落了。

  民国后,灵济宫所在地,谐音为灵境胡同。以西黄城根为界,灵境胡同有东西两段,西段称灵境胡同,东段称黄城根。实际是一段东西走向的皇城旧址。明清皇城的设计是有两个西南角的。今府右街南口,是皇城的西南角,由此往北,至今灵境胡同东口,向西拐弯,直达今西黄城根南街南口,形成另一个西南角而向北拐弯,直奔西安门。就是说今灵境胡同东段往北的一片地带,早年都是皇城以内的范围。

  1949年后,灵境胡同与黄城根合并,统称今名。1965年,又将八宝坑并入。

  早先,它可不叫灵境胡同。明代,它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灵济宫,因灵济宫在此而得名。此宫为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下令修建,以祭祀徐知证和徐知谔二兄弟。后成为百官朝见皇帝的预演场。古木深林,巍然仙宫。西部称宣城伯后墙街,因南侧有宣城伯府第故取此名。清代,以西黄城根南街为界,东段音转为灵清宫、林清宫,老百姓广称为林清胡同,西段改称为细米胡同。

  1911年后,东部改为黄城根,西部则改称灵境胡同。据说,宣统帝师、太傅陈宝琛住在此,天天进宫为小溥仪授课。1949年后两段合并统称灵境胡同。1965年将八宝坑并入。八宝坑位于西部北侧,为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因地势低洼卫生差,故原称巴巴坑,后谐音雅化称八宝坑。到了清朝灵济宫逐渐荒废。

老北京胡同之最[墙根网]
最宽的胡同 
最宽处32.18米 
东起府右街,西止西单北大街。元、明两代是安富坊和小时雍坊的分界处。明代因灵济宫在此称灵济宫。又称宣城伯后墙街,因街南系宣城伯卫颖宅园的后墙得名。清代称灵清宫。民国改称灵境胡同。后沿用至今。胡同西端南侧有清洵贝勒府旧址。 

  历史 
  明朝时,灵境胡同分东西两部分,东段因坐落有灵济宫,因此被称为灵济宫,西部南侧有宣城伯府,因此称宣城伯后墙街。 
  清朝时,以西黄城根南街为界,东段因原“灵济宫”逐渐变读为灵清宫、林清宫(传说和嘉庆年间攻打皇宫的反民林清有关),因此被称为林清胡同,西段则称为细米胡同。 
  1911年后,进入民国时期,东段改称为黄城根,西段则称为灵境胡同。1949年后,两段并称为灵境胡同。 
  1985年,市政府开始对灵境胡同进行改造,胡同西段的民宅拆除,建起6层的居民楼。到1988年,已有新居民楼13座,胡同被拓宽成了一条小马路。 
  1992年前后,灵境胡同再次扩宽。目前最宽处32.18米。 

  灵境胡同灵济宫 
  西城区的府佑街里有个站牌子,标有“灵境胡同”的站名,东西相对应的西单北大街上也有一站,曾叫过“灵境胡同”,由此可知灵境胡同是条贯穿东西的长胡同。 
  这条胡同名称源于一座道观,观名洪恩灵济宫。灵济宫地势宽敞,殿堂宏伟壮观,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是为祭祀南唐人徐知证和徐知谬兄弟俩的。传说这哥俩有着神奇的本领,好助人为乐,替人排优解难。还是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扫荡元军时,作战不利,于是就请这两位神仙暗中助阵,果然取得胜利。 
  明成祖夺取了皇位,迁都北京,有一回生了病,梦中又是进两位神仙送来了神丹妙药。皇帝吃下后,立时就痊愈了。成祖很高兴,下旨在西苑外救建灵济宫,来祭祀这两位治病救命的神仙。还给他们封了号,一位为玉朗真人,一位为金胭真人,并将他们的夫人封为仙妃。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明永乐十六年,两位神仙又升了级,由真人改封了真君,和三只眼睛的二郎神平级了。到了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两位真君的名号又大大地提了一步,明宪宗朱见深把他们封为上帝了。 
  这座与紫禁城比邻的灵济宫深受皇帝的垂青,每年元旦新春、冬至和两位上帝诞辰日的那天,朝廷都要派遣太常寺的官员前往灵济宫行礼。 
  两位上帝不但治好过皇帝的病,还治好过大臣的病。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大学士王锡爵身患沉病,明神宗朱翎钧很为臣子优虑,便拨出五十两白银,命令道官王昭忻到灵济宫为这位大学士做法事。在这两位神仙的暗中调理下,王锡爵的病真的好转了。 
  灵济宫在明代不仅是一座颇受重视的皇家道观,还是百官集体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每逢隆重大朝会之前,全体官员都要被集中到这里排演礼仪。直到明宣宗的宣德年间,这种演礼才被移到朝天宫。灵济宫还是大学士、尚书们讲学的地方,盛时,听讲者达千人。 
  灵济宫也是招待道教领袖的宾馆。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一派真人天师张应京被皇帝朱由检召至京师,就在这里赐宴款待的。 
  到了清代,灵济宫不那么红火了。灵济宫的名称,在人们的口传中,以讹传讹,把“灵济”变成了“灵清”,后来又转成了“灵境”。道观所在之地也就成了“灵境胡同”。 
  现代的灵境胡同宽阔笔直,西头连接着繁华喧闹的西单北大街,东头连接着肃穆庄严的府佑街,小汽车往来奔驰,成为东西向的通忂。 
  

灵境胡同是位于北京市西单地区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属于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自东向西分别和府右街、西皇城根大街、西单大街三条南北向街道相交,其中东端和府右街相交为丁字路口,西端和同为东西向的辟才胡同相通,与西单大街相交叉。

   说起灵境胡同,许多人都知道。它位于西城区中部,属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辖界。东西走向,东起府右街,西至著名的商业街西单北大街,中与枣林大院、西黄城根南街、东斜街、新建胡同、背阴胡同相交,全长664米。

早先,它可不叫灵境胡同。明代,它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灵济宫,因灵济宫在此而得名。此宫为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下令修建,以祭祀徐知证和徐知谔二兄弟。后成为百官朝见皇帝的预演场。古木深林,巍然仙宫。西部称宣城伯后墙街,因南侧有宣城伯府第故取此名。清代,以西黄城根南街为界,东段音转为灵清宫、林清宫,老百姓广称为林清胡同,西段改称为细米胡同。

据说,宣统帝师、太傅陈宝琛住在此,天天进宫为小溥仪授课。

明朝时,灵境胡同分东西两部分,东段因坐落有灵济宫,因此被称为灵济宫,西部南侧有宣城伯府,因此称宣城伯后墙街。

   清朝时,以西皇城根南街为界,东段因原“灵济宫”逐渐变读为灵清宫、林清宫(传说和嘉庆年间攻打皇宫的反民林清有关),因此被称为林清胡同,西段则称为细米胡同。

1911年后,进入民国时期,东段改称为黄城根,西段则称为灵境胡同。1949年后,两段并称为灵境胡同。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灵境胡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胡同两侧盖起了许多居民楼,在昔日灵济宫的遗址上,一幅危改小区的蓝图已经勾就。这条往日几米宽的窄小胡同经过几次拓展已变成十几米的宽阔马路,去年竟还破天荒地通了公共汽车。现在看来,灵境胡同若叫成灵境大街真是恰当不过了。

西城区的府佑街里有个站牌子,标有“灵境胡同”的站名,东西相对应的西单北大街上也有一站,曾叫过“灵境胡同”,由此可知灵境胡同是条贯穿东西的长胡同。

   这条胡同名称源于一座道观,观名洪恩灵济宫。灵济宫地势宽敞,殿堂宏伟壮观,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 年)三月,是为祭祀南唐人徐知证和徐知谬兄弟俩的。传说这哥俩有着神奇的本领,好助人为乐,替人排优解难。还是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扫荡元军时,作战不利,于是就请这两位神仙暗中助阵,果然取得胜利。

   到了清代,灵济宫不那么红火了。灵济宫的名称,在人们的口传中,以讹传讹,把“灵济”变成了“灵清”,后来又转成了“灵境”。道观所在之地也就成了“灵境胡同”。


(4)末代帝师家住灵境胡同33号

>
在33号院住了61年的门连芬,向记者讲述她与这个大宅院的故事。


民国24年记载陈宝琛去世于灵境胡同7号院的消息。

  末代皇帝溥仪帝师陈宝琛在京的旧居,藏身于灵境胡同。在国家文物局官方出版物的记录中,其具体地址为19号院,可有人却提出了异议,认为33号院才是正身。

  近日,文保人士多方查证,发现帝师旧居“33号”曾经历过一次“更名”,且由于过去的认定错误,至今仍没有“文保”身份。

  目前,相关考证资料及文物认定申请,已递交到西城区,官方表示将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旧居迷云

  文保人士怀疑

  帝师旧居“张冠李戴”

  近日,灵境胡同33号院古宅及西黄城根历史街区启动拆迁改造。看到这个消息,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文物协会会员崔金泽着急了。

  从去年9月开始,他都在进行查证真正的末代皇帝溥仪帝师陈宝琛在京旧居的工作。国家文物局出版的《中国文物图集——北京》卷,记载陈宝琛故居在现在的灵境胡同19号院,“旧居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各有三进院落。东院已拆改,西院只存一进院落”,但是“现已无存。”他认为,灵境胡同19号院,并非旧居正确地址。

  灵境胡同33号院,才是末代帝师陈宝琛在京真正的旧居。旧居规模宏大,主体建筑仍为乾隆朝遗存。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宅院在清末应为一体,可却由于过去的认定错误造成至今仍无文保身份。

  眼看着查证工作将要完成,可以给旧居“正名”,崔金泽在网上发出了保留故居的呼吁。

  33号院里住户都知道

  这是陈宝琛故居

  崔金泽描述的末代帝师旧居,如今院子东半部分已经基本拆除完毕,只剩下几座简单的现代平房,以及一棵一人多粗的大槐树和一棵臭椿树。

  昨天下午,记者探访灵境胡同33号院时,大门敞开着,门扇和门牌早已不知去了哪里。

  记者眼前,是堆满了乱七八糟杂物的四周、顶部被捅漏的大门门洞、仅剩半壁的东侧彩绘游廊。

  进入院内,只剩几条窄窄的小路,大都被低矮的小平房占满,各种墙面上贴着“求购平房”的小广告。大门后方的垂花门“雕花”保存比较完好,仍可见当年工匠的用心,门口的小“门墩”已经磨得看不清样子,雕花门顶上也长满了茅草。

  垂花门后方的正屋被周边后起的小平房包围,但是正屋和几间主要偏房保存较为完好,有五六米高,住户们说,自从住进来,从来没有漏过雨。

  “赶紧照吧,这是陈宝琛的故居,以后怕见不到了。”这里曾是陈宝琛的旧居的说法,院里住户几乎都听说过,但他们却不知为何没有被定为文保单位。

  住户们目前还没有接到搬迁的通知。 

(5)末代帝师旧居 认定为文物

崔金泽收到了西城区文委认定文物的公函,心情激动 摄/法制晚报记者 崔毅飞

上午,陈宝琛旧居尚未挂牌 摄/法制晚报记者 刘畅

本报去年4月2日报道版样

法制晚报讯(记者 崔毅飞 蒋桂佳 周超) 历时一年多,在文保人士崔金泽提出的末代帝师陈宝琛的旧居灵境胡同33、37号院文物认定申请,终于被西城区文委认可。

昨天上午,崔金泽收到了西城区文委的文物认定公函,将陈宝琛旧居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这是本市首个公民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政府进行文物认定并实施保护的成功案例。

《法制晚报》多次报道见证此事。

现场 一年多的等待有了结果

昨天一早,崔金泽同往常一样来到单位上班。他心情非常激动,因为他马上就要收到一个快递。上午9时许,他从快递员手中接过一个大口袋信封,但并未着急拆封,而是等着一位纪录片导演和《法制晚报》记者的到来,一同见证“历史性的时刻”。

到了中午,崔金泽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抽出一张《不可移动文物认定表》,虽说就是一张轻薄的A4纸,但对于崔金泽来说却无比厚重,这是对他一年多呕心沥血的珍贵回报。

拿着这张A4纸,崔金泽反复阅读,平日不苟言笑的他,露出了鲜有的微笑。他说,他会永久珍藏这张表格。

在这份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回复给崔金泽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表》当中,介绍灵境胡同33、37号院现在的产权单位是北京铁路局,用途为职工宿舍,认定两座院落为“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四合院建筑。

最为关键的是,两座院落被依法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也就是说,灵境胡同33、37号院成为了文物保护单位,有了法定意义上的“护身符”。

昨天中午,崔金泽为此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祝贺灵境胡同33(清末帝师陈宝琛旧居)、37号院文物认定成功。对于北京城来说,它们也许只是两处无关痛痒的“大杂院”,但对于我的人生来说,却是前30年不负我心的最好注脚。这既是少有的公民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在已经开始动迁后要求政府进行文物认定并实施保护的成功案例,更是给自己近乎固执的前半生画上的一个完满句号……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灵境胡同陈宝琛旧居,发现这里尚未挂上文保的标志牌。

讲述 多次走访 拍摄千余张照片

清末帝师陈宝琛旧居灵境胡同33、37号院,被官方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其中饱含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文物协会会员崔金泽的心血。

2013年初,西城区灵境胡同33号院古宅及西皇城根历史街区启动拆迁改造。这让崔金泽非常焦虑:“我害怕一觉醒来,那些精美的建筑便成了废墟。”

为做考证,他两次走访北京市档案馆,查询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细读了所有该院落发生过案情的卷宗;并在西长安街派出所、查询门牌号码的变更,现场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

崔金泽经考证发现,末代皇帝溥仪之师陈宝琛在京的旧居,就藏身于灵境胡同。但在国家文物局官方出版物的记录中,其具体地址为19号院,崔金泽经过严谨的考证,确定33号院才是正身,且由于过去的认定错误,33号院一直没有文物身份。

2013年3月,崔金泽将相关的考实及文物认定申请,递交到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官方表示将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本报同样对此事进行了多次报道,推动文物认定工作。2013年4月2日,本报《末代帝师 家住灵境几号?》报道刊发,对末代帝师旧居究竟在何处进行报道,此后又多次关注此事。

就在文物认定期间,曾有20多位当地居民寄发联名信,希望老房子赶紧拆掉。好在2014年1月,西城区文委确认陈宝琛曾租住在灵境胡同33号院。但就在即将获得文物认定时, 33号院的垂花门木雕突然被盗。这让崔金泽非常痛心。

崔金泽坦言,申请文物认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原本这里涉及到拆迁,并要建设一所学校,结果因为有文物需要认定,预算、方案都要改。崔金泽回忆说,西城区的区长王少峰曾找他详细了解情况,并促成了他和西城文委的领导见面。这让崔金泽心存感激。

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告诉记者,2009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本市也随即发布了相关的实施意见。

根据意见,此次陈宝琛居所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首先是公民提出申请,西城区文委受理后,请了几位专家到现场查勘,按照办法,征求各方的意见,包括居民、管理使用人,以及专家等意见。因为是多方意见,所以这一过程较长。征求意见后,认可该处完好,具备保留价值后,还将进行公示,公示完成后,才正式发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民间申请有不少。”孙劲松说,西城区文委也接到过不少来自民间的申请,但目前走完全部程序的有2处。陈宝琛是其中一处,也是由民间提出文物认定完成的首例。

对于市民申请文物保护单位最后认定的,孙劲松说,按照北京市的办法,需要走完程序,但在文物部门去实地勘察或征求意见过程中,有时会遭遇居民不给开门等问题,如果不能进入勘察,整个程序也没办法走完,因此认定过程也比较困难。

“只能通过我们文物部门做工作,最重要的还是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孙劲松说。

陈宝琛旧居文物认定过程

2013年3月 崔金泽将考察结果整理成论文以及文物认定申请,递交到西城区文化委员会

2013年4月2日 本报《末代帝师 家住灵境几号?》报道刊发

2013年5月 崔金泽的论文《紧急呼吁保护灵境胡同33号末代帝师陈宝琛故居历史建筑遗存》在《北京观察》杂志上发表

2014年1月 西城区文委确认陈宝琛曾租住在灵境胡同33号院,但正式认定未出

2014年5月9日 西城区文委发函,认定陈宝琛旧居为不可移动文物

名城保护需要舆论监督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到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原文物局局长孔繁峙。

孔委员对灵境胡同33号院和37号院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感到非常欣慰,孔繁峙称这样的例子并不多。

孔繁峙介绍,北京保护老胡同既是保护文化名城的需要,又是北京解老城区人口的需要。过去,经常有名人故居被拆掉,令人非常心痛。

民间有一些学者、专家、文物爱好者和普通人都愿意保护北京名城。但是无可否认存在着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他认为,对于居住在老四合院里的居民,有些人为了改善住房需求愿意搬迁,政府要采用多种办法促进搬迁,有利于四合院的保护。空余出来的老四合院老的、损坏严重的,要及时修复,完全不用拆除。

四合院可以作为政府机构办公使用,也可以恢复原貌允许普通人居住,但是不能穿洞打眼,大拆大建。

孔繁峙说,《法制晚报》在推动这次文物认定的事情上做得很好,北京名城保护需要这样的舆论监督。

陈宝琛其人

陈宝琛(1848—1935),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

1932年,陈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试图复辟的溥仪,呈密摺劝他迷途当醒。1935年3月5日,陈宝琛病逝于北京灵境胡同寓所,享年88岁。

文/记者 崔毅飞 蒋桂佳 周超

特别感谢线索提供人:崔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