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丝弦诉说它的遗憾

 苏迷 2014-06-14
听丝弦诉说它的遗憾
缠弦是丝弦制作工艺中的一大绝活。
仔细检查做好的丝弦。
 方荣林在传授丝弦制作工艺。
 方荣林将一根根丝弦装上古琴。
  □苏报记者 杭兴微/摄 赵 焱/文
  走进这间十几平米的“工房”,方荣林正系着围裙,给一根根蚕丝抹着黄鱼胶。这是他手工制作古琴真丝弦线的工序之一,屋里还摆着调丝车、打线三脚架、缠弦架等工具,以及一捆捆做好的丝弦,这就是方荣林年产400套丝弦的“作坊”。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现代钢弦的出现,丝弦生产就开始遭受“重创”。对年近七旬的方荣林来说,做这行属于子承父业。他的父亲方裕庭,曾是苏州著名的制弦大师。1939年,名噪一时的杭州“回回堂”丝弦停产,原本只为二胡、琵琶等乐器制弦的方裕庭,历经5年才将濒临失传的古琴丝弦制作工艺复原。此后,他创办“今虞琴社”,苏州也一度成为全国唯一的古琴弦生产地。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方荣林一点点长大。“解放前战乱连年,古琴丝弦的需求量很小,生意特别差,全家人难以度日”,一边做弦,方荣林一边讲起了过去的故事。1957年,父亲方裕庭成立了“古琴弦生产小组”,他却被分配到虎丘大队种花,直到两年后才跟着学艺。从此,方荣林从打线、上胶、拉线等工序开始,一学就是11年。
  上世纪70年代,苏州民族乐器厂停止丝弦生产,方荣林一度转为制作钢弦,后来又接触上了电子琴。直到2000年,临近退休的他才重拾旧艺。这一年,56岁的方荣林选择了下海。
  “钢弦虽然不容易受温度、湿度的影响,张力强,更耐用,却没有丝弦的独特韵味”,方荣林意识到传承古琴丝弦工艺的使命,也看到了市场复苏的迹象。他按照父亲的经验,专门绘制了一本《真丝弦线生产工艺主要工具图册》,并将其一一打造出来。刚开始方荣林只是一个人制作,每年只能生产50多套。2006年以后,他开始收徒,年产量也提高到100套。
  翻丝、缠丝、打线、上胶、拉线、缠弦……如今,这六道古琴丝弦生产工艺,上胶、拉线等技术环节,仍由方荣林纯手工完成,其他动力部分则由机器代替。一年之中,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天也不能开工。去年6月,湖北省博物馆需要为一把古瑟安装丝弦,方荣林潜心制作,历时半年终于配制完成。后来,一位台湾的古琴家又找到了他,每年预订400套。
  “现在,弹古琴的人已经习惯钢弦,使用丝弦反而成了‘非主流’,这是个遗憾”,方荣林认为,对这门工艺来说,只有市场大了,用丝弦的琴家多了,才可以真正地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